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启蒙教育 素质教育

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多数知识可以随时随地从“云端”获得,知识的储存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反之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教育层面看也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的指引下,更多的国人正在走着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道路。比如,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看法奠定了一种基调:竞争在所难免,所以要时时做好冲锋陷阵的准备,因此越早启蒙越好。然而,在这种压力导致的教育热潮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成果,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收效甚微,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启蒙教育开始

人的创造能力直接受到启蒙教育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中外启蒙教育的比较中得到印证。从现在流行的胎教、幼教,可以看出当今国人的教育意识真正贯彻到了从娃娃抓起。3、4岁的小孩,就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送去学这个培训班那个特长班,孩子和家长在重负之下都苦不堪言。反观西方的一些国家,在幼儿园甚至小学期间都不会给儿童太大的学习压力,孩子们基本上是玩过来的。以教育水平世界顶尖的德国为例,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都被禁止,这种规定还被写进了《基本法》。德国的小学生也没有什么功课负担,孩子们只需要上半天课。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德国教育界的普遍观点是: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知识,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只会变成背书和读书机器,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

幼儿的浑沌阶段其实是一个十分宝贵的阶段,过早开发利用,灌输给他以确定性、明晰性为主的知识,会使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干涸。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3岁的小女孩学会了字母“O”,小女孩的妈妈因此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最后陪审团的23位成员被她的辩护词感动,幼儿园败诉。而这位母亲的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①玩的权利;②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孩子的家长会觉得非常骄傲,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确实学到了东西,这是幼儿园教育成功的体现。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外的幼儿教育理念不同也许是导致两者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如果认同了启蒙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期,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阶段的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庄子・应帝王》讲了一个“被凿七窍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浑沌”喻天然状态或人的自然天性,“凿七窍”喻人为,引申为以人为的方法束缚摧残人的自然天性,必然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的丧失。我们总是惊叹于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把宇宙看成和他一样活跃可爱的生灵,他认识的世界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整体,也就是一个浑沌的世界。浑沌这个词,在人类神话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有开天辟地的神话,开天之前,天和地就是浑沌如鸡蛋的一团。《圣经・创世纪》这样写道:“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浑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希腊关于天地起源的神话是这样的:“最初的宇宙一片浑沌,浑沌神名为卡俄斯。卡俄斯生了地母该亚。该亚又生了天神乌拉诺斯。”三大文明都认为创世之前是一个浑沌的状态,也就是说,浑沌中自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儿童玩游戏时,完全进入他们自己创造的情境之中,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的游戏自有它的深意,事实上最高水平的科技、艺术就是最高水平的游戏而已。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现出这几个特点。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去来无碍……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反观我国现在的启蒙教育现状,家长早早把还应当沉浸于游戏中、发展自己想象力的孩子送进课堂,把逻辑性的概念灌输给他们,这无异于扼杀儿童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在儿童阶段应该充分发展的能力,一旦扼杀,很难再找回来。西方国家的儿童教育看起来是非常闲散,这样正好保护了儿童最可贵的天性――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可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刻意去破坏这一浑沌状态,即保护好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是这个时期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的失败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上述主张。世界公认中国的学生非常聪明,应试能力特别强,在各种国际大赛中频频拿奖,但是创新精神欠缺。外国的学生考试也许不一定拿高分,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特别强。据新华网2010年8月5日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3 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既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看,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都是相一致的。如姜秀华认为素质教育内涵应包括九大方面,其中包括“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等内容。而史根东综合国内研究学者的观点,指出素质教育主张确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合作能力作为育人目标;强调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等等。这一系列的主张和举措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当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知识、较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团队意识、卓越的实践能力、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并非无章可循。首先,要大力提倡质疑精神和鼓励追求自由、真理的思想。好的教育应该是可以解放一个人心灵、充分挖掘一个人潜力的教育。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一个崭新的浑沌的个体,充满无限的可能性。随着教育、阅历的增加,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思维习惯。确实,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常识,但有时常识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教条,因此我们还要有能超出常规的眼光和想象力。所以提倡学生要具有质疑精神,反对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也就是提倡学生要有想象力、要有自由的思想。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认为,教育家就是解放者。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他说:“而教育则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施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即是说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活泼自由的思想,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其次,教育不可偏科。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需要建立起一个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世界,这一点有赖于我们的理性。在学科上来说,这是科学教育着重培养的素质。如果我们要有所创造,超越现实世界,去发现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东西,那就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让我们超越现实,遨游于另外一个自由的世界,这就有赖于人文学科的教育了,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道:“如果我们把感性规定的状态称为自然状态,把理性规定的状态称为逻辑的状态或道德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实在的和主动的可规定性的状态称为审美状态。”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是全面都能够得到和谐自由发展的完整的人。审美状态既不受自然的强制,也不受逻辑或道德的强制,却以这两种方式活动,因而这种状态可称为自由的心境,自由状态下的人才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现在普遍重视理科教育而轻视文科教育,学生受限于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这也是创新力落后的原因之一。最后,应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美国为例,该国历来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边学习书本知识,边完成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有利于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发展的活跃气氛。”正是这些正确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一大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科技精英。反观中国,由于从小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毕业普遍被用人单位批评为“眼高手低”的人。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实践操作训练应贯穿于学前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始终。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我们的深思。事实上,直到现在,中国也只有一个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远远落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中国创新能力落后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技和管理创新成为无源之水。面对这样的拷问,着力于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将创新教育贯穿素质教育的始终或许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业新.庄子[M].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2.10:72.

[2]朱光潜.谈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2:93.

[3]姜秀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新认识[J].教育探索,2002.12:30-

31.

[4]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J].教育科学研究,2000.1:17-19.

[5](德)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2.3:5.

[6](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12.7:63.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下的教学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意综合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通过把每一个知识点隐藏在问题的后面,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训练了逻辑推理能力,启发了创新思维[13]。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培训其创新性思维。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和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有研究发现,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14]。在临床教学中,本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胸膜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一般的胸膜疾病,通过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查明大致病变部位,通过检查胸腔积液常规、胸腔积液生化、胸腔积液培养等检验方法则能进一步分析原因,而通过胸腔镜检查、胸膜活检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在经过系列的检查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转换一下思维,有时则可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难胸膜病变的诊疗中,如把自发荧光技术与胸腔镜结合使用,利用荧光下恶性病变呈现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绿色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最终在荧光引导下利用胸腔镜进行活检而明确病因[15]。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即从课程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除此以外,笔者还开展了发现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将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教育研究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研究和模拟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开展新教法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不但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

2.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始于实践,源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来。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也是科学问题的来源。陕西某大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16]。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调查也表明,实行把临床课程的课堂放到医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学的比例等措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期接触科研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则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7]。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试验表明,早期接触过科研的学生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好的动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本科学生累计发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7.125。

2.4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而医学教育国际化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而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从而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可以通过答辩等形式获取学术交流的资格,研究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和联合培养的途径实现留学海外的目标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和实现教师的国际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海外攻读博士后、访问、进修等形式开阔视野和提高医教研的能力。其次,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任课、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拔尖人才等途径使教师队伍进一步国际化,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3结语与展望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倾向市场需求

倾向市场需求这一问题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存在已久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倾向于市场需求,也就意味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种对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是非常片面的,只是一味地将创新型人才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而没有考虑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质与目的。

(二)轻视人才储备

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目标的现代社会中,人才的储备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非常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企业将人才储备看作是一项无关紧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也无法为企业的实际经营带来可以感知的经济效益;其二,人才储备是一项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工程,如在企业遇到市场发展机遇或扩大生产规模等,这种只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出作用的人才储备工程对于企业而言,消耗的时间长,投资的成本较大,使得企业并没有将人才储备提上主要的发展目标中;其三,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中,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市场发展格局与态势,而在这种变化着的过程中,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跟进时展的节奏,使得企业在人才储备工作中花费更多的成本。

二、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创新型人才队伍数量较少;其二,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数量与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成反比例关系;其三,创新型人才难以实现本职岗位的创新;其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五,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与企业实际工作不相符。

(二)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人才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企业未提供相应的创新环境;其二,企业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三,企业未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其四,企业所提供的创新环境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三)创新标准不够明确

创新标准不够明确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企业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的标准不够突出;其二,企业所要求实现的创新结果不够突出;其三,企业创新主体创新的方向不够突出。

三、我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

(一)形成人才培养市场化理念

形成人才培养市场化理念需要做到:其一,对市场化的理解与认识。没有市场,企业的发展将会步入艰难的境地,没有市场,也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企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企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对市场化进行全面而又充分地理解与认识,只有建立在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企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有意义;其二,对人才培养市场化进行定位。在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人才培养市场化进行明确的定位,如企业人才培养如何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等。通过对企业人才培养市场化的定位,才能够在实际的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目的明确、方向明确,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人才的培养,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市场价值;其三,结合市场的变化定期对企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市场的变化情况瞬息万变,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市场变化,对于企业策略的调整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企业人才的培养也会随之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结合市场的变化定期对企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够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树立人才培养一致性理念

树立人才培养一致性理念,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诠释,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长期过程。在这一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措施予以实现:其一,结合企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企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企业人才培养,是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开展的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除了在顺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之外,更应该体现出企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包括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管理制度、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以及衡量的标准等,使得人才的培养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持续有效开展;其二,对企业人才培养进行规范化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的一致性需要建立在一种良好的培养环境之中才能够达到一致性的培养目的,这一培养环境就是企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管理。企业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管理明确、责任分工明确,确保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三)企业发展需求化人才目标设定

企业发展需求化人才目标设定,需要分清企业发展需求与人才目标设定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实际上是因果关系,即有了企业发展的需求,人才才能够有发挥的空间,人才目标设定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如何实现企业发展需求化人才目标设定,主要方法有:其一,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明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人才专长等,通过这些调查结果来进行人才目标设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地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其二,结合企业的生产需求,来进行人才目标设定,如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求、生产质量的要求等,结合企业整体的生产需求,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内容,让培养的人才对于企业的生产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得到运用与创新。

(四)人才培养成本化目标设定

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化目标设定的主要方法有:其一,结合企业每一年度运营成本计划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范围。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均会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在实际的规划中包含对企业成本的管控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只有在充分结合企业成本控制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范围,这样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成本的合理管控,通过一定额度成本的投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化;其二,结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关注重点,来实现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化目标的设定。在企业每一个月或每一个季度的发展过程中,均会结合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生产情况,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关注领域进行调整,结合企业的调整,可以分析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种类,由此结合企业不同种类人才需求的创造价值来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成本。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思考与对策

引言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特别是重点大学目前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征途上迈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要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创新原则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因此,其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大学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框架下,有机地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建立在各个高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又能够被借鉴,使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体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里仅指大学阶段。体现在教学计划上,应考虑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要求、教学方法、管理机制、激励措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全面发展”等原则。所谓加强基础,就是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注重实践就是要通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参与设计研究试验生产等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判断的能力、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在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大学学习阶段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又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方法,要创造条件,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竞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多样化培养,不尚空谈,踏实刻苦,促进人才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结合高校的自身条件、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设置了相应的培养体系与相关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科学与人文、教学与研究、道德与才能的结合,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然而,纵观其培养过程和现状,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育评价观念单一陈旧。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是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多途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了易于量化、易于考核的能得到及时评价,难于量化、难于给分的项目得不到评价。二是在学科专业方面,习惯以专业面向做牵引,设置培养方案,构筑课程体系,表面看虽完整,但过于强调专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形成了过窄、过深的专业体系。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仍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虽然也穿插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但知识传递的方法仍较单一。四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验证性演示型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不足,未能达到让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我实现,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五是在文化氛围方面,缺乏以敢于创新为荣的氛围,缺乏提倡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

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要使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辈出,就必须树立先进的理念,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

要以先进理念为先导,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各高校都应树立的办学理念。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建立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遵循其教育规律,要注意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意打牢基础与敢于创新的结合,注意个性培养与团队协作的结合。

注重条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首先,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视野与作风,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站在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去研究就会打破常规、取得突破,而这些能取得学术成就的师资队伍必然是一支素质精良、学术水平高、协作精神强的团队,要努力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在创新平台与条件的建设方面下工夫。建设可供学生自主设计与实验的各类实验室,提供探索与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能适时把理想火花变成实践硕果。

建设良好氛围,促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指导与引导,更需要氛围的感染与熏陶,大学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改革也需要宽松的人文环境,改革的成功依赖于有使命意识的大学文化。为此,要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就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塑造创新人格,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增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总之,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既讲授专业内容,又开展人文教育;既介绍人类创造的技术成果,又能传授其发明创造的方法,还为学生开设了“创造学”、“创意学”、“创业学”等相关课程,用创新思维武装学生、启发学生。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开展自己的发明创造。还以各种竞赛为引导,激发兴趣,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顾永安,何东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23) .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创新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28-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面对世界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只有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世界之林中站稳脚跟。这就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教育领域的持续热点课题。

钱学森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在“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特别强调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因此如何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职能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下列特质:(1)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超强的求知欲、自学能力;(2)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思维活跃于多个领域;(3)具备超强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体魄。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2.1 应试教育束缚创新思维的形成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学科培养,在应用阶段仍然属于“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机械化的记忆知识点,继续沿袭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质疑和批评,使得创新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1.2.2 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个性的培养,缺乏以人为本、民主化、开放式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内容与形式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要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导致学生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难以恭维。

2 创新高校教育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2.1.1 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向发散性教学方式转变

根据美国教学创新性思维研究专家帕内斯提出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以创造性问题解决为核心和目的”的教学。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发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从多个不同角度、方向或不同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对某一问题进行重组、辐射和再创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培养打破常规、好奇求变、独立思考的“异想天开”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1.2 教学手段——采用研讨式教学为主的手段

在研讨式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研究、讨论来解决各种理论或实践问题。(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质疑出发,采用新视野去审视问题,让每个同学充分展示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聆听他人的研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科技创新和发明活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应该为学生提高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因此,高校应增加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3 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保障,新型的评价体系应该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主要内容。

国外大学所采用的考试的指导性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其强调社会实践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为此,在我们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考试是为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目的服务的。为此考试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是必不可少的。考试方式要灵活多变,知识和理论的检测与能力和创新因素的检测相结合,应该加强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独立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因素,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2.2 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职能,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的教学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学生。

(1)为了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专业导师而且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成熟心理,能冷静面对困难和诱惑,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2)高校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3)高校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要善于传授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该优化和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去。把评优、晋升、薪酬和科研资金配置等与开展“创新教育”相结合,让他们的辛勤耕耘有所回报,从而激励教师能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去开拓和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改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高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何为红.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朱庆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3]涂铭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二)[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