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企业培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talent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nterprise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活跃主体,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理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适合企业实际的培训之路。

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和特征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拥有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拥有科学的创新实践。

2 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为桥梁。

2.1 立足企业需求自己培养

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仅靠教育培养是不够的,创新型人才要有的不仅是理论的支撑,还必须有深入实践,具备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文凭转化为水平的实践能力。企业大量的工作岗位与新的技术装备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因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一要领导重视,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识和合力;二要形成机制,为人才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提供空间和机会;三要紧密结合岗位需要,抓好实践锻炼。

2.2 借助专业机构委托培养

专业机构相对于企业来讲,专业人才多、专业特点明显、优势突出,在人才培养上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培养模式和道路,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循。与科研院所、地方专业科研机构等专业团体签订协议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培养人才。

2.3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引进培养

同地方相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既有专业性,更显通用性、兼容性,在社会中既包容有众多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又有大量的人才闲置。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专业人才,稍加培训就可以充实到企业中来,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企业与地方的人才互补,又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3 当前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含义认识不充分

创新人才必须从源头抓起,而企业员工培训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目前,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存在着重技能培训、轻知识和态度培养等问题。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让员工用掌握的技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实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经济目标。而企业的重技能培训,恰恰忽视了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层面及态度层面的培养。技能培训可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而知识、态度却要靠长期的不间断培养、教育才能实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员工们的想象力、判断力,从而扼杀了员工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抑制了员工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企业不能只将技能、知识、态度的培训视为单纯意义上的培训,而要通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运用、态度的端正来激发和培养企业员工的自信心、毅力、勤奋、胆识、责任感、不怕挫折等,这些都与员工们的创新精神紧密相关。因此,培训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点的前移。

3.2 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

人才培养是一系统工程。目前,很多企业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培养对象缺乏针对性,这也是培训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它决定了培训目标的准确与否,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和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因此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进行有效、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就会造成企业培训的目标不准确、缺乏针对性,不仅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失败,更使得企业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3.3 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

创新人才培养是在培训基础上的一种长期投资。长期的、持续性的高投入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在培训项目上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时间支持,在培训内容促进工作中的应用及成果转化方面不能给予财力支持,不仅企业员工不能受益,还将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4 缺乏创新人才培养转移的环境

人才必须要有发挥创新潜能的环境,才能长期为企业所用。培训者在获得技能、知识、思维等理念上的进步之后,要巩固培训效果,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进行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且持续地将所学到的技能、知识运用到生产、管理、研发等各项工作中。因此,培训完成后企业必须要给员工一个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既成果转移环境,以激励员工学以致用。如果忽视培训后期的培训效果考核监督和人才选拔,不给予人才施展才能、智慧的平台以及成果转移的环境,将使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感到失望,最终导致“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

4应对策略

4.1正确理解培训的深层含义

企业现在和将来目标的实现以及绩效提升,皆来自于企业员工良好的行为动机,而实企业员工的知识程度、岗位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决定了动机的健康与否。所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企业在实施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上,不但要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上的培训,更要从源头上就要对员工进行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包括企业文化的传承、诚信教育、团队精神以及增强凝聚力等。只有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才能激发员工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2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

员工培训是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要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产生收益,获取由员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各种能力所带来的绩效,就需要完善已有的培训体系,使之成为一套科学、有效、发挥作用的系统。而确定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是这一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企业要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员工需求三方面分析,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员工在各自不同发展阶段内各自不同的培训需求,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如此才能实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经营目标。

4.3 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投资

企业绩效的提高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通过培训员工的基本技能、知识水平才能获取企业所必要的具有创新意识人才。因此,管理者应把培训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但其对企业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却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者应从战略的高度对员工培训给予充分的支持。

4.4 提供良好的培训成果转移环境

重视培训转移,提高培训有效性,增加培训投资,扩大人才收益是目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企业衡量培训目的达到与否的指标是看经过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启动后,受训员工是否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在工作中是否被长期保持。培训转移环境是企业获得培训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为了使企业环境更有利于培训投资成果收益的转化,首先,企业应该努力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在学习型组织中,全体员工都有学习、培训、创造与共享的理念,有适应外界环境与内部组织机构变革的能力;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人才选拔、聘用、考评机制,调动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再次,企业管理者要为受训员工制订执行计划,鼓励受训员工运用所学知识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按照计划实践培训所学内容。

5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26):30-34.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1 健全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生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不同生存环境的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构建适应新科技创新模式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和激励创新。

2 完善教学体制,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排头兵,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创新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一切工作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中,指导教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对于合理而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揭示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结论。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就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人才;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能机构,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建立创新思维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把知识看成是能解释过去、支配将来的一成不变的真理,这样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死知识的储存器。而走上社会,学生面对现实,形形色色、方方面面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面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奥秘;不是只会解答一个个书本上的习题,而是掌握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现代创造教育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认识科学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创设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而使其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展。要更新观点,加强学法指导,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用佳法,辅导要教新法,小结要讲学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引导创新思维。

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些都启发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创造兴趣,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培养,求知欲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性的欢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信心。所以,教师教学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或音乐、或道具、或悬念、讲故事、或以饱满的情感颇具感染力的语言……巧妙地贯穿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未来世界奥秘的动机,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开展教法讨论,激活创新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教学活动的评判者,而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处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共同获取新知识,谋求发展。当然,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放弃做出最后决定的职责,不意味着放弃一切的规范和纪律。恰恰相反,他坚决反对一切以此为借口的极端自由放任主义,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就是撒播无私的爱。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就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犹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实验过程优化的讨论,实验误差分析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好奇心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起思,疑而生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努力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敢于言别人未所言,敢于做别人所未做。如伽利略因对教堂内的灯质疑,研究出了单摆定理,瓦特因对蒸汽推动茶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等。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设疑景,如设置悬疑、演示实验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难易适度,小而具体,新而有趣。同时对书本上的知识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向知识权威挑战,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这样,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迸发而出。

五、重视发散思维,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全世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学习怎样思考”谈的就是进行思维训练问题,而尤以发散思维训练为最重要。那么何谓发散思维呢?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思维的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思维迅速向各个方向发散。

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的专项实验,可以是观察式的见习活动,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使学生重温科学探索真理的历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和探究能力。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培养敏捷的创新思维。

六、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个性,宽容学生过错,保护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奴性永远不会有创新。“人的个性不仅是一个区别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人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即是个性表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中的外在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喜欢求异,意志顽强等,给予及时肯定,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探索质疑状态,大胆想象,多向思维,主动认识新奇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发掘自身内在潜能,进而产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不断创新的强烈愿望。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使创新素质生成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少当裁判,多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处在新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思维,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始终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新,不畏艰险和挫折,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技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0.

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更加多样化,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体现了当代人才培养理念的新方向。国务院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这些都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改革之趋势。

一、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面对创业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现有人才模式,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教育与培训计划。因此,高校要深入学习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内涵,加快就业指导服务体制改革建设。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培养工程中,对教师执教能力研究更加广泛,面对大学生培养工程广泛实施的局面,要掌握专业能力内涵,从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展开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专业能力发展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机制及改造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思维。

(二)发展趋势

未来,“转型”是提升人才培养价值的基本路径,企业在转型期必须注重战略模式规划与发展,深入挖掘内部岗位员工的潜在价值。高校创业教育要采取综合性培养方式,结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转型方法,倡导高校重视青年人才价值发挥,共同创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机制教学需坚持创新原则,从多个角度为教师呈现艺术知识形象,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专业课程教学特色,把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教学思维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正确的创业观念。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原则

(一)创新品质

新时期企业步入新战略计划时代,全面提升盈利收入水平是其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岗位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经营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结合专业能力发展趋势,能对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

(二)创新知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为了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要求,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模式。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用更榭砉愕难劢缃行创新实践。当代专业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领域,保持专业能力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创新实践

专业人才管理旨在为企业或者组织提供优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然而随着教学改革政策的推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组织知识密集的特点与人事管理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任何一种创新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空想。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增强人文素质

新的教学改革政策实施后,我国现存的专业人才管理体制越发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例如: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专业人员正确的价值观难以树立,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导致高校工作实效性不大。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二)培养观察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优化改革阶段,大学生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培养教师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大学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创新型人才的观察力同时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善于在寻常中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敏锐的创新观察能力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专业能力改革趋势,大学生要深入分析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借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个人创新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三)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创新机制是在相互鼓励、相互发展、相互提升的环境下,鼓励自身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自己从事专业教学的创新教育。“专业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硬指标,其利用多个专业能力标准进行评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掌握大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具体能力。随着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对专业能力进行指导与培养提出高要求,教师要懂得灵活应用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参与专业课堂与教学设计的能力。

(四)优化人才结构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问题,各高校应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与分析,掌握当前高校专业人才结构真实性的发展状况。其次,结合专业人才发展问题,以整改制度创新为中心思想,重在“创新”,重在“改革”,以全新的专业人才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制度改革方式。以“创业教育”为研究区域,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专业人才结构整改策略进行研究。以专业人才结构“标准化、形象化、绩效化、信息化”为主要创新趋势,对一线城市高校专业人才整改制度创新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策略。

四、结论

高校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其办学宗旨是经过专业化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能力,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制以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奠定了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学生专业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全面推广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专业技能项目,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力,为培养大学生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95-95.

[2]张洪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5(03):96-96.

[3]唐力,周D.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5(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