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范文一:
一、 活动目的: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 活动主题:心理健康
三、 活动时间:201X.05.10
四、 活动地点:教学楼待定
五、 参加人员:景观09-02团支部全体成员、心理辅导老师
六、 活动流程:1、同学自发演讲,阐述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视自身的缺点,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2、心理辅导老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讲座,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教导同学们如何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同学们自发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讲解。
3、心理委员进行活动活跃环节:首先给同学们做系列的心理测试,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请老师进行具体分析,心理委员根据平时对班级同学的观察和悉心洞悉,对班级同学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心理委员带领同学做关于心理暗示等的两组小游戏,并进行结果分析。最后心理委员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主要对班级同学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4、团支书对此次团会进行最终总结,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增强同学对心理将抗的关注,提高西里健康水平,让同学们对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
范文二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因此,举办此次团日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的将此次活动达到组织有序、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目的,特制定本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消除各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对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三.活动对象:
机电xx09班、xx10班
四.活动时间;
xx年12月5日晚
五.活动地点:
机电学院育贤阁406
六.主持人:
张超 、孔宇轩
七.程序:
由主持人根据现状引出主题,再由成员以个人为单位对主题相关内容展开演讲和意见的发表,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
当前,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实现人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在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还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本篇论文简单概括了心理健康出现的背景,又主要从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影响及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时代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健康心理学随之而出现。健康的心理表现的是一种持续、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在这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并充分发挥自我潜力。但是长期发展以来,人们并没有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不过,近年来,健康心理越来越受关注。心理健康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同时,对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出现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心理学知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大家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自身认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并且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样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的欠缺及人情的冷漠,也致使心理发病率严重,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调,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我们主要从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2.1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因为压力无法正常学习和完成学业,而工作者则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严重者甚至不能过正常的生活。所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现代人如果不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及时调整,那么很容易就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亚健康”在全球范围及其严峻的形式下,对于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提供重要保证的就是健康心理学知识。
2.2 对人的潜能的影响
劳动创造了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满足生活所需。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越多的物质文化财务,那么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其得到的尊重也就越多。经过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创造性,也决定着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心理潜在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工作效率与学习成绩也必然在心理不健康者之上,而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最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坚强、乐观等优秀品质,能够在困境与挫败中成长,激发和挖掘出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
2.3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与他人相处融洽和谐,其人际关系就好。同时,他本身的个性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也不断完善和变得越来越成熟。总之,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正常的智力状况、情绪稳定和积极乐观、意志力坚强具有良好的克制力,再就是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适度的反应能力。此外,正常健康的心理,还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的相符。
2.4 对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成就,一个智力高学习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作出一番成绩。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人际关系存在缺陷的影响要比技术能力的影响严重。因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与其掌握和运用健康心理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通过健康的心理调节情绪,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的保证事业的成功发展。
总之,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的健康状态中,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提高。
3 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拥有健康心理,掌握健康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对事物一分为二,对好的方面强调的同时,也要坦然面对不好的一面,一个人在有积极心态的同时,也不否认消极因素,那么在恶劣的情境局势中也能够寻求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彻底将与过去失败有牵连的经验,消除那些影响决策的不良因素;建立自我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去做去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于面对挫败和困难;要多参加活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 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具体论述健康的心理对于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响,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要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工作,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保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知识极其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兴玲.《浅谈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年第15期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黄志雄.《心理学与生活质量关系的浅析》.民营科技.2012年第2期
“养心”的境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与长寿诸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确认: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作用。而影响人体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个人因素中,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均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学研究也表明:除饮食起居之外,人们情绪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心理平衡的作用足以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而处于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均能引起生理上的某些异常改变,如果时间较长、反复发生,则可能由人体生理功能性的改变逐渐演变为器质性损伤。足见,缘于心理失衡而导致的诸多心理疾病是最终形成生理病患的主要诱因之一。
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健康的标准应当是:“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在生理上保持健康态,更要在心理上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如果能够让人们的心理经常保持平和、良好的状态,诸多生理方面的疾病便能够避免或是延缓发生。
人的心理平衡,是人的某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矛盾在认识和感情上获得解决的表现,是人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客观性的反映。
那么如何判断人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看,能否达到人格的完整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人格,反映了个体的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大凡心理健康的人的整体自我感觉良好,他的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等都是积极向上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均能采取恰当的灵活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合理、稳妥;对于外界刺激不会作出行为偏颇的不良反应。
二看,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愉悦、满意的情绪多于悲、忧、怒等消极的情绪,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喜怒哀乐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心情总是开朗和乐观的。
三看,能否做到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相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看,能否做到与他人友善相处和社交关系的正常态。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善于和乐于与他人相处,经常相互友好交往、良好沟通,不仅能了解和理解他人,也能为他人所了解和理解;对社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为充分的安全感,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
五看,能否正确面对客观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环境及现实情况,能够作出客观的评价,正确对待;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现实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充分的自信心,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应对,恰当处理。
六看,能否充分了解自我并正确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生活目标明确,且能努力进取,做到知足常乐,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有关“养心”的论述比比皆是。我国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开局篇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学观点,以强调人的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精神安适与预防疾病的相互关系。我国古代儒学先师孔子亦提出:“学而忘忧”和“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学观点。是说,在静心学习中可以使人忘却忧愁,有助于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绪稳定,于健康有益;学习知识可使人扩大视野,舒展胸怀;讲究仁德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对养生贵在“养心”的理性思考,为提升人类自身健康的质量,我们还须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航船,主宰自己的心理状态,强化心理修养,使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常态中。因此,应当努力做到――
应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明确养生须先做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品德如何,对于生命的益损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要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经常保持心态恬淡,神清气爽的良好状态;做到侃快乐观、心胸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心绪平稳。此即达到心理平衡,实现养心长寿的重要所在。
要注意凡事须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心理健康之人均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做不到的事不要去做;遇到哀伤之事不可悲痛过度;于惊恐面前,要善于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之;遇喜乐之情,亦不可大喜过望,时刻保持良好的自制能力,做到心态平和。此为达到心理平衡、养心长寿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好方法。
应努力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以消除不良心态。当一个人的情感受到压抑之时,不要自寻烦恼,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从中寻求新的乐趣,获得美感与享受。当你将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到自己的爱好中时,一切烦恼和忧愁、苦闷与焦虑等情感问题便会被转移和消化掉,这样便会使你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养心长寿的一个秘诀。
还须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这不仅能使自己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而且还会使你在遇到烦恼和忧愁之时,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一处宣泄之所,并能及时得到家人、朋友和邻里的善意化解,不至于久郁成疾。此为实现养心长寿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之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养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被更多地赋予时代特色和科学内涵。
作为人类养生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养心先行的理念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和推崇,形成现代养生新的原则――
平衡原则缘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贵在平衡。因为人体自身存有很强的自我平衡功能,人们只需进入不用主观意志进行支配的自然状态,就足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平衡,维系人体健康的自然态。
辩证原则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重性和两面性,养生实践也不例外。因此,人们对“养心”为先的认识,在思想认识和养生实践中都不可步入绝对化的怪圈,力求避免不顾自身特点的养生死套路和条条框框的制约。
回归原则回归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内核。人们只有依托自然生存的环境,不断增强自身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方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提升自我生存的质量和养生的成效。
一、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知识对学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注意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根据思维的规律正确地理解概念,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还可以根据人格的发展规律,培养良好的品德,矫正不良行为。
2.心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
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因为去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深与同学的友谊。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直到今天,心理学家们还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类似于“体温超过38℃就是发烧”这样的评价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因为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比较精确的指标。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是处在较健康和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即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虽然如此,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虽然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是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有的甚至产生考试焦虑、学校恐怖等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是他们能明智的接受这一事实,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他们摆脱忧愁、恐惧的方法就是回到学习上来,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
2.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即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正常的交往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培养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既有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同时其人际关系也比较稳定。当然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
3.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要求之一。每个人从小起就学会与别人比较,成人也不时在提示着他们,他是比别人好还是差,是走在别人前面还是落在别人后面;同时,人们还经常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去了解自己。通过与别人相比较,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使中小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面对成败得失,成人尚且会引起情绪波动,更不用说学生了。心理健康的学生一方面有勇气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敢于接受挫折,同时又能认真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接受和安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努力开发自身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一个人能接纳自我,就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4.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生社会适应良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效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②行为符合社会推测。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素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的环境与气氛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个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广州某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地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最近,一份研究中国人自杀状况的报告显示,农村女性自杀死亡是城市人口的3倍,其中尤以20―29岁的女性自杀比率为最高。农村女性自杀率高于农村男性自杀率,而且自杀死亡者中约有58%是由于服用农药。由此可见,农村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实在是不容乐观。
提起什么是健康,很多人都会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呗。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1946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这次大会也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以上任何一条,就说明他的心理处在亚健康状态,不能做得越多,说明他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的成立大会也给健康重新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这一定义后来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被称作“健康新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形容某些人很“阳光”,这些人大多乐观、开朗、人格健全、积极向上,能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这也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的标志吧。
还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世界上是不存在没有缺点的人的;心理不健康也不等于有精神疾病,不能随便把有心理障碍的人都当作精神病患者治疗。
在农村,绝大多数女性既操持家务又忙农活,既教育子女又照顾老人。除此之外,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乡亲关系等等人际关系更让农村女性穷于应付。再加上妊娠、生育、更年期等一系列特殊时期,让农村女性比男性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的更多的困难、麻烦,承受更重的心理负担。在农村,由于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缺乏,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甚为肤浅,许多人还根本没有心理疾病的概念。另外,由于人们对精神病人或心理异常者的偏见,使某些人对“精神病人”这个标签非常恐惧,以致幼稚到否认精神异常的事实。
显而易见,普遍存在的农村女性的心理异常被善于忍耐的农村女性们忽视了,日积月累,心理疾病在农村女性中已是比比皆是。一些已患有较严重精神病的病人常拒绝治疗,只是被家人关在房中,不出来滋事就行。这样的大环境对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