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re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create toda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 science. Conduct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e from requirement,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local and global.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defined, then for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 1992 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城市规划实施的必然性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生态化―建设城市大生态,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生态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生态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生态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4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4.1 内涵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 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是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迎接严峻的环境挑战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积极意义均在于为了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也说明日益加剧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后果已迫使人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 为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协调的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2 目标
1)城市自然生态要和谐。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地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各类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基本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农村基本达到“生态示范区”的要求。最终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 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风险的和谐自然生态系统。
2)城市经济生态要高效。城市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生产和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及管理创新能力强,自然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 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最终建成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 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的高效率的经济生态系统。
3)城市社会生态要文明。城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人口素质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达到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最终使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4.3 内容
1)环保系统子规划: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 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运转系统子规划: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处理系统等。
3)管理系统子规划: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 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 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绿地生态系统子规划: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 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子规划: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虽然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城市化水平仅达 25%左右,处于起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前沿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许多省市都提出了“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口号和目标,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此人们在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 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 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康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影响
1 正确认识城市规划与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
1.1 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是“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政府职能,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的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1.2 提高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认识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为特征的“城市病”;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曾重蹈其辙。为解决这些问题,世界许多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对解决城市管理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就是要从先发展、再治理的传统发展观转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现展观。国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具有多功能、多层次、高度综合的性质。因此,城市管理必须采用系统方法,从全局、整体的高度来处理和解决局部、个别、具体的问题,使各种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系统的整体优化,从总体上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样,城市就能够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作用。同时,现代城市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市民提供舒适、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1.3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2)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火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3)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者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受到纠正。
(4)保障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源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某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2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操作体系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有效地制止了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1 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踏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2.2 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3个方面:
(1)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对每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强调要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来设计。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2.3 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2.4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施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2)抓材料关。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先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这个副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正本同样具有法律效率。不同的是副本不能作为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依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经规划验收合格方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4)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5)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了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徐州都市区;生态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研究背景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了生态文明的降低。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问题都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使城市功能受到了阻碍[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的发展,能否处于城市间竞争的有利地位。
本文以徐州市都市区(以下简称都市区)为例,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区划的角度来体现生态城市规划。
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说法[2]。主要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发展模式,包含了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巴西库里蒂巴、瑞典马尔默、美国伯克利和日本北九州等。
在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宜春、长沙、马鞍山等城市都展开相应研究[3]。目前,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珠海等都提出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大中城市在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同时有些大城市新建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压力,这些卫星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生态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等等。
3、徐州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3.1徐州市生态环境演变
徐州自从2700年以前开始建城,虽然屡遭战火与洪水的毁坏,数次重新建城,但是城址的范围总是保持一个基本的范围。据乾隆《徐州府治》记载,徐州古有四城:一是外城,为古大彭氏都城;二是外城内的金城;三是东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的一城。云龙山、云龙湖就是这个时期城市生态景观基质的重要依托点,它们位于城市聚居点的合理服务范围,在保持徐州长期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徐州生态格局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徐州的城市化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云龙山和云龙湖的格局已经无力担负徐州主城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重任。云龙山园林绿地被城市扩张逐渐蚕食,云龙湖水质面对城市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日益恶化,已经达不到城市饮用水标准。这些明显的例子足以说明徐州主城区历史上非常成功的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到了调整的临界点。
3.2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徐州都市区城市包括徐州主城、铜山区以及贾汪区,用地面积3127km2。从空间上看,主城区与铜山城区已基本连绵成片,并形成了都市区的发展核心,贾汪区相对独立,成为都市区东北部发展中心。总体上,城镇通过快捷的交通联系,已呈现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环绕的“众星拱月”式的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
3.3 生态环境优劣势条件分析
3.3.1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和谐完整的山水格局
徐州的丘陵山地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具有典型北方土石山地气候、地质、地貌的地区。大洞山山体绵延几十平方公里,顶峰标高361米,为徐州最高山峰,主峰周围群山环绕,沟谷纵横,海拔高度超过200米的山峰多达11座,已经具备成为徐州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的良好基础。微山湖湖畔群山层峦叠嶂,是徐州的北部天然屏障。微山湖湖西湿地对于徐州市具有调节径流、防洪减灾、保护城市安全、改善城市气候、提供城市清洁用水、创造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维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航运、废物处理、灌溉等多种功能,是徐州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
山体、水系及周边湿地构成徐州较大生态环境空间,成为生物良好的栖息地,为物种多样性提供良好的保障。都市区范围内有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大洞山风景旅游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以及九里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区域四处。这些保护区中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3.3.2生态环境劣势分析
1、都市区空间发展分散
都市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城镇空间扩展较分散。由于缺乏对各发展主体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布局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考虑,缺乏对未来预留用地的考虑,造成城市建设用地不集约。
2、水资源缺乏
徐州属于40个水源型缺水城市,不仅缺优质水,也缺用于灌溉、工业、景观用水。同时,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更加重了缺水的形势。故黄河、奎河、荆马河、房亭河、云龙湖等,均因水源短缺和污染,不能作为水源。微山湖水源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21公里,还受到两省行政区划限制,都市区附近水源条件不够丰富,使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
3、生物多样性较低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树种结构单一(90%位侧柏纯林)且呈集中连片分布,中间缺乏隔离植物,整个森林生态调节功能不够强,存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森林生态安全隐患。
4、农业和农村生态保护较薄弱
小城镇环保能力较薄弱,生活污染和企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日益增大。此外,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对农产品的污染也较严重。
4、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分区规划是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前提,也是构建城市基本生态框架和土地利用框架的关键[4]。徐州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要,根据都市区生态环境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在分析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都市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名录、范围及保护措施[5]。
4.1 区划目标
强化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景观资源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城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确定城镇建设的区域和发展方向,从空间、时间上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
4.2 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分区主要是从宏观层次区分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徐州都市区城镇及产业布局应与生态功能区划相结合,严格保护都市区生态环境,保障徐州都市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生态系统区域构成和区域功能的不同,将徐州都市区划分为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三类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控制。
4.2.1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在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依照规定程序划定,有明确界线,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自然地域。
(2)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分类
根据都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将徐州都市区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为9种类型,分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和煤矿塌陷地生态恢复区。
(3)主导生态功能
优先保护地区是都市区内的水源涵养地、水质保护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水质保护,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大气优良质量的供氧汇碳之库,都市区内生态环境屏障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4)控制原则
限制保护核心区的活动,非核心区和其它生态保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同时,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图 1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划图
4.2.2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指人类活动强度比较大、生态环境压力较重,但通过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有适度开发的空间和余地的地区。
(2)主导功能
保持水土、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优先保护区与引导开发区的过渡区,具有生态协调作用。
(3)控制原则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划定的,由于区内生态环境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必须控制其开发规模,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其控制要则主要包括:
①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的开发和占用要在都市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严禁城镇无序发展和随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②农村建设要体现集中原则,禁止乡村工业发展。
(4)主要亚区及控制要点
在协调区内再区分4个生态亚区,发挥各自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通过环境维持、生态服务及经济支持等联系,相互促进,起到协调、平衡和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用地性质上基本以农业和旅游发展为主。农业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以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尊重和保护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突出乡村风情,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物质空间格局。同时在具有旅游潜质的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综合拓展休闲度假功能。
4.2.3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是城镇功能组团发展的区域,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市区内主要包括都市主城、都市新城及规划保留的镇区及周边地区。
(2)控制原则
强化城镇主体功能,优化城镇等级结构,合理配置公共绿地,调节生态功能,协调人工和自然生态空间的融合。
(3)控制要点
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主要是城市建成区和未来的建设用地,生态系统人工干扰十分明显,有限的发展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建设侵蚀威胁。因此要保证生态单元功能的合理配置,可以防止开发建设无序的连片发展。
都市区内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包括都市主城和都市新城。
5、结语
目前,徐州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在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新的目标。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功能区划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形态,依据都市区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是徐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尹洪妍.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5)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保护措施;景观结构;功能
前言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是接近城市并具有部分城市特征的农村地带,在其他领域也称“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具有人口密度低,缺少市政规划指引,具有较高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边缘区出现了界限模糊、管理混乱和规划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巨大障碍。城市规划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空间,从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边缘区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城市边缘区的迅速发展。在城市边缘区规划乡村景观是振兴城市边缘区经济和社会的一个方式,可以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双重属性,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提高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总结和积累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经验,明确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相关的概念,在科学地综合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点的前提下,找到城市边缘区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要点,在保护和整治城市边缘区各项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城市边缘区的潜力,以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规划实现城市边缘区的加速发展。
1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1.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在地理上是指城市与广大周边乡村相连接的部位;在形式上城市边缘区是指城乡要素在一定区域内出现了逐渐过渡、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区域;在功能上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和农村功能相互交叉、互补强烈的中间地带。城市边缘区具有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缓冲功能、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城市边缘区域内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动态的区域形式。
1.2乡村景观的概念
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土地利用粗放和人口密度较小是基本的特点,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人文景观,一般来说一部分自然景观也属于乡村景观。
1.3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是指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是一种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较高,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突出强调的是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
2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点
2.1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具有多样性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
2.2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具有功能性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可以提供农产品,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还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还对城市环境具有保护和净化的作用。
2.4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边缘效应明显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农田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频繁交换的地区,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效应,是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显著特点,也是景观规划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和突破的难点。
3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要点
3.1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自然景观
首先,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水资源,城市边缘区分布有大量的湿地、沼泽、池塘、湖泊,对保护淡水资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要做好补充地下水、建造蓄水池、保持流域内水土。其次,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地形地貌,对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恢复和保护,尽量减少新的地貌格局的创造,结合山谷、山脊、山顶、山腰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利用。
3.2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农业景观
首先,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水田、旱田、经济林和果园等农业景观,使之在提供观赏作用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农产品。其次,加大对农业相关文化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达到既有利于农业景观的保持,又有利于农业景观宣传的效果。最后,提升农田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水平,提高农业景观对美的表现,对自然和和谐的深层阐述。
3.3做好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前的准备工作
对城市边缘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为指导,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复兴。
3.4掌握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空间
进行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应该留有余量,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日常活动的娱乐场所,还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预留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使城市边缘区利用自身优势达到加速发展的目的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城市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今天,城市边缘区规划工作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利用城市边缘区本身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乡村景观是一条值得仔细玩味的规划和发展之路,城市规划者应该对此有比较敏锐的职业敏感。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应该以城市边缘区的功能和特点为出发点,加强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定位分析,特征和功能入手,保护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发挥乡村景观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性,利用科学规划的手段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返璞归真的场所,为农村提供特色发展的公路,在为乡村景观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丰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经验,更好地促进规划工作绩效的提高,完成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阳,周生路,李春华,周寅康,彭补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探——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03)
关键词:;停车场;规划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TU2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停车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或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中的一项内容,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停车问题。城市停车场是带有公益性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为适应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为保证城市交通健康发展,为解决未来城市停车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积极鼓励停车场建设和发展,需要尽早地对城市停车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从而不断的完善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迅速增长。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是机动车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我国一线城市已经达到千人15—20辆,汽车市场进入起飞期。随着我国私人购车比重的不断提高,汽车正加速进入更多家庭。机动车增长是导致停车需求增加的根本原因之一。以家用型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进入家庭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长30%,未来城市交通只能会越来越拥挤,停车问题也将会日趋严峻。
1 停车场的分类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私人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路难行、停车难成为各个城市的共同问题。现行停车分类较为混乱,尚无统一标准。按停车位置划分,分为路上停车、路外停车;按停放方式划分,如停车场、停车库(楼)、机械式停车等;按建设方式划分,如配建停车场;按使用方式划分,如公共停车场、自用停车等。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将停车场分为三类,即: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点。按笔者理解:公共停车场,顾名思义是为公众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是从使用上进行分类,所以公共停车场既可单独建设,也可隶属某一建筑,特别是有些配建停车场对社会开放,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一般与公共停车场对应,是按国家或各城市配建指标确定定额,与主体建筑物同时建设,并附属主体建筑,为本建筑物以及本建筑物吸引的外来车辆停车服务,是从建设程序上进行分类;路边停车点是由交通管理部门在部分路段划定的停车区域,方便短时间停车需求。
2 现行停车场分类的矛盾
被广泛认同的停车场分类,概念逻辑上不严密,往往引起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公共与配建停车场的理解上。首先,公共停车场是从使用对象上分类,配建停车场是从建设上进行分类,两者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应相提并列,而规划设计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两类停车场相对应,从而导致规划设计中一系列混淆。其次,配建停车场是为本建筑所属车辆和本建筑吸引外来车辆停车服务的,假设一个区域或地块,所有建筑物都按配建指标建有完善的配建停车场,理论上就不再需要公共停车场,因此,两者对应关系逻辑上不严密。再者,根据我国现实情况,配建停车场中有很大部分是为社会公共停车服务的(不仅仅为本建筑物吸引的外来车辆服务),而名义上又称为配建停车场,所以许多停车场无法区分究竟是配建停车场还是公共停车场,这种停车场分类概念的不严密,引发系列的规划与使用上的混淆,如:如何确定配建停车场的恰当规模,如何规划公共停车场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停车场的健康发展。
3 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
3.1 停车规划设计原则
停车供给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停车场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机动车拥有水平、客运交通方式等方面相匹配。停车场规划设计应利于实施建设和管理,将停车作为一种调控手段,通过杜绝非法停车,对交通拥挤、机动车拥有量进行调控。
3.2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按城市规划步骤,停车场规划相应的内容和方法为:停车行为特征及其基本概念、停车需求及预测分析、停车供给分布理论、停车场及停车设备分类、停车场规划及换乘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建筑物停车配建系统规划设计、停车管理信息系统没计研究。
3.3 停车场规划设计中若干关键性问题
3.3.1 停车场规划目标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停车规划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分区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中,都必然包含停车规划设计内容。停车场规划设计目标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近期目标,解决现状(或三至五年)停车问题,二是远期目标,满足未来城市停车需求。规划设计目标将涉及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当按远期目标进行规划设计时,在短期内停车指标会过大,特别是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可能引起用地和建设的浪费。当按近期目标规划设计时,停车场缺乏所导致的交通问题随时间推移也将愈加严重,而且建筑物一旦建成,很难再从用地上或建筑规模上增加配建停车设施。停车场规划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近远期目标,保持弹性发展。
3.3.2 总体规划设计中的停车场规划设计
我们常常看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将“公共停车场”以具体规模落实到位,画到规划设计图中,依笔者观点,这是毫无意义,毫无依据的。如前面所言,假设一个区域或地块,所有建筑物都按配建指标建有完善的配建停车场,就不再需要公共停车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用地布局毕竟是相当概括的,也无法确定一个地区配建指标不足而修建“公共停车场”(即使确定了配建指标不足,首先应考虑修改配建指标,而不是布设“公共停车场”)。因此,在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停车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和全市停车总需求、确定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我们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停车场的健康发展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否定非法停车,配建停车设施加上合法的路边停车设施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总需求,传统的“公共停车场”不能成为总体规划设计的主体,所谓的“公共停车场”(沿用传统概念)只能是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对停车设施不足部分的补充。
3.3.3 停车发展政策与配建停车指标
停车发展政策和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最应有所作为的方面,也是起到对停车总体控制与把握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总体规划设计的工作重点。停车发展政策是停车场发展的总体策略,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停车车位缺口过大,基本上是提倡建设,但仍缺少鼓励发展建设的措施和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停车发展政策应从土地资源、机动车发展水平、出行方式等方面综合论证停车场发展策略和保证停车场建设的措施,并从政策上对机动车快速增长起调控作用。如日本和香港的停车发展政策着重强调鼓励私人投资停车场建设,采用“购车者必有车位”的政策以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
配建停车指标是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八十年代颁布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对配建停车指标作了详细规定,多年来是指导我国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的依据,相当于“国家标准”。为适应当前机动车增长形势变化,有关部门正着手修订此规则。但是各城市经济和车辆拥有水平是不一致的,停车场配建定额指标也不是唯一的,为此,不少城市已依据本城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配建停车指标,并列入地方法规(如:上海、深圳等城市)。这种做法值得提倡,笔者认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与总体规划设计对应的交通规划设计,应加深对配建停车指标的研究,制定切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国家标准”,此外,配建停车指标中应对自用和公用两个部分做出详细的量值规定。
参考文献:
[1] 谭子宽,试析中小城市中停车场规划与建设[J],《科技资讯》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