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科学认识

自然科学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科学认识

自然科学认识范文第1篇

一、调整实验,改革自然教学。

1.增加一些实验

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光靠老师讲,学生不易理解,可用一个实验却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应适当增加一些取材容易、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如在教学《水的蒸发与沸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水的蒸发快慢与通风向阳有关,我增加了一个实验:我安排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把同样厚的手帕洗后,一条晾在教室门背后,另一条晾在通风向阳处。并同时在这两处挂上温度计,通风向阳处的温度高些,手帕干了,而教室门背后的手帕还是湿的,这样学生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改进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个别实验直观性差、现象不明显,我对部分实验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教学《压缩空气有弹性》时,一般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将空气吸入注射器,堵住注射器出口,把活塞向下压,手压不动时,松手,让学生看到活塞弹回来的情况。这时,有学生说出空气有弹性,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把结论就强加给学生。若将实验改进一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先把注射器内放上弹簧,不堵口,压活塞,松手,活塞被弹回来,这是怎么回事――里面有弹簧,为什么里面有弹簧,活塞就能弹回来呢?――因为弹簧有弹性,再把弹簧取出来,换成空气,堵住出口,用力压活塞,松手,活塞弹回来了,这时学生就容易答出“压缩空气有弹性”了。

3.替换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有些实验,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所以可用其它方法代替。如在教学《彩虹的形成》一课时,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喷雾的方法观察彩虹,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演示,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天有无阳光),我把这个实验替换成用投影仪、水槽和热水来做实验,效果很明显。方法是:先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打开投影仪,再往水槽中倒入热水,热水蒸发,在投影仪上方形成许多小水滴,就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彩虹。又如在教学《种子的构造》一课时,课本上的第一个实验是解剖蚕豆的种子,由于蚕豆种子较少,而改用花生的种子替换,花生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更重要的是花生种子每部分的特征要比蚕豆明显,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4.变课上实验为课下实验

有些课上实验可让学生到课下去做。如测量太阳高度、养蝌蚪和种大蒜等,可由学生到课下去做,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调整内容,改革自然教学。

在自然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教材所列举的认识对象,如某些具体的动物、植物,或某些现象是当地少见的,甚至根本没有,教师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如在教学《养蚕》一课时,由于本地没有养蚕的,学生对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养蚕的知识,生活中从未观察到,相对来说内容较抽象,所以讲这一课,我采用录像的方法,边看录像边讲解,调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效果较好。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出现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应配合季节变化,调整好最佳的教学时间,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应在下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教学,而此时的桃花和白菜花还未开放,教材中列举的其它花开放地更迟,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此课推迟到四月下旬教学。

又如《养蝌蚪》和《两栖动物》相隔一课,即养蝌蚪到两栖动物其间只有两周时间,而蝌蚪长成小青蛙至少需要一个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两栖动物》一课的教学时间推后。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第一,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自然科学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基础方法论》 方法论 比较 书评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02-01

近年来,国内在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困境,依然和七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刘啸霆教授所指出的情况相似。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方法论热,主要是讨论科学认识方法论;当时的科学认识方法论著作,也不是从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而是按哲学方法来划分。因为当时的科学观把科学认识论化,忽视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而认为科学只是一种知识;当时的哲学观(知识观)则往往把科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混为一谈,认为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知识,而哲学则是知识的总括,进而混淆了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界限;当时的方法论也仅限于思维方法,而不认为是实践方法或活动方法。进入90年代,哲学认识论让位于价值论,“真理与方法”向“真理”倾斜,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而从分析转向“面对实事本身”,那些本来似乎有一定操作性的方法论,因与实际并无多大关系而遭废弃;同时,科学认识论也让位于科学价值论,学术支点开始下移,一些具有方法论特点、富有方法论探索潜力的交叉学科纷纷兴起。[1]20世纪后期,科学研究的重点发生从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向,崛起社会学也引发了方法的革命。但是,相关的方法论研究却缺乏对新出现的各种方法的系统整理,新世纪就科学的人文社会性研究则强烈表现出整合的趋势,需要从新的层次和视角出发,重建新的、具有复杂性的科学方法论范式。“这是目前方法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历史真实。”

《科学基础方法论》就是循着这样的学术惯性,在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1996年10月主持申报并获批准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基金项目”《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由厦门大学曹志平教授主笔而成。

科学基础方法论,揭示的是隐藏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基本科学类型的活动中,共同表征人类科学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其实现机制。它既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但又构成它们最基本的部分,并使科学成其为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无疑属于科学基础方法论研究,既填补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的空白,在对比分析中,把握人类科学方法的基本特质,揭示人类科学认识的基础或者基本方法论,为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提供方法论依据;又通过科学基础方法论的探索,促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实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出于这种建设性的目的,作者提出并探索科学的基础方法论,力图在把握人类科学的基本认识特征的基础上,揭示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方法论属性(即书中所说的基础方法论),阐述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说明包含人文科学在内的科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的方法论机制,而不是全面地展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性的一切方面。[2]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是空谈,而是具有示范意义地,在科学基础方法论的探索中,坚持了作者认为是“以往的研究表现出这样或那样不足的根源”的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1)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属于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范畴,面临选择论证的立足点的问题:要求超越各自的领域和方法论,既不应该从自然科学(特别是精密科学)方法论出发,像实证主义那样论证它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统摄;也不应该从传统的人文主义或“人文学科”方法论出发,像浪漫主义那样为自己辩护,而排斥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但实质上,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是非常困难的。作者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个(该书提出的)认识主导观念的‘非中心化’问题,研究者不应该从这种或那种主导观念出发,而是要面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像科学的历史主义那样,强调对科学的历史分析与哲学的方法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2)方法论的矛盾要在认识论层次展开,上升到本体论层次才能得到解决;同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也不仅仅是方法论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课题,它本质地需要一个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平台。但过去的一些研究,实质上只以实证主义认识论为平台,在科学上,完全没有看到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对经典认识图景的革命性变革,没有看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崛起和系统论思维方式对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意义;在哲学上,没有看到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和科学历史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解释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发展。因此,作者提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需要分析、把握人类科学的最新发展及时代精神,吸收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脱离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就不能恰当地把握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脉络,不能正确地抽象人类科学的基础方法论,也不能正确地讨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参考文献

[1] 李醒民.科学方法丛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艾志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A].刘大椿.“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45.

[3] 孙小礼.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 刘啸霆.方法研究的转型与新方法范式的探究—— 从近期出版的几部方法论著作看方法研究的新理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2):1-4.

自然科学认识范文第3篇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自然科学认识范文第4篇

一、准确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低年级自然教科书主要有以下 几个突出特点

1.注意贯彻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即把自然课性质由“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 学科。自然课的任务也由原来的“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不仅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 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编低年级自然教材,注意 从各个方面体现大纲改革精神:如教科书的能力结构及德育结构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精心选择三者的 结合点,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紧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新教材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教材几乎都是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等程序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 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低年级1-4册共59课,内容涉及理化、生物、天文,地学及人体卫生保健等多方面浅显的 科学知识,都着力体现了科学启蒙性。教材中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具体,直观,看得见,摸得着,且浅显易 懂,都是小学生颇感兴趣的。如蟋蟀、小金鱼、树叶、风车、不倒翁等。低年级的《砂和粘土》、《你怎么知 道》、《土电话》等课也都是以儿童喜欢且容易找到的自然物体为教材,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发展智力, 培养兴趣的。而《铜铁铝》、《小水轮》等课介绍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促使学生很想去探索研究。教材 的编排,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便于“教”和“学”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课本采用了彩色版。考虑他们识字少 ,课文都加注了拼音。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做游戏的特点,教材选取了贴叶画,做风车和采集种子等需要 人人动手的内容,也选取了如磁铁游戏,踩影子,认东西等采用游戏方式学习的内容。新教材十分重视发挥彩 图的作用。各项实验,观察对象及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能用清新的画面来展示。图是文的依据,文是图的体 现,学生通过读图,做什么,怎么做会一目了然。图文并茂的新教材能够强化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感受,使他们 学有样子,动有依据,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明了一条组织教学的新路。

4.教材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简易,随手可得

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低年级自然教材几乎每一课都要使用教 具和学具。为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亲切感,课本中需要的教具,学具一般比较简单,很多都是学生身 边的物体。随手可得的材料,很容易满足教学的需要。如铅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火柴棍、药瓶、旧 牙膏皮等生活用品。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 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 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 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

设计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 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 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据此,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可按如下模式设计:

附图{图}

第二部分是新授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自行探究获取问题的结论。第三 部分是巩固应用阶段。通过反复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强化和提高。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自然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 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 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低年级自然的基 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自然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 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 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和做。

自然科学认识范文第5篇

教材体现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主要包括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而体现时代性。

一、科学探索的教学

第一章《行星地球》的教学(如:探索地外文明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如:厄尔尼洛现象、拉尼娜现象、2013年四川的特大暴雨)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大气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相互信息,学气运动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理解极端天气、气候现象是大气运动规律反常所造成的;第三章《水循环、大洋环流》的教学(如:黄河断流的产生于消失)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探究水循环和洋流基本规律和类型,科学认识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规律;第四章《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教学(如:地球的物质循环理论与如何看待科技片电影《2012世界末日》的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基础知识,正确认识、科学防范地质灾害。

自然科学奥秘内容的教学要注重科学性、科学地描述地理现象、科学的认识地理规律、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地理教学的层次性。面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自身要积累丰厚的科学知识,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给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贮备就要一桶水。

科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二、关注社会生活环境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行星地球》(如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区时、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有利于帮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科学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正确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如天气与气候要素的类型、天气和气候要素的分布、天气和气候要素的变化等),有利于帮助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加深认识人与大气环境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探究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治理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第三章《水循环、大洋环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水循环规律、认识大洋环流规律、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探究洋流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水循环、洋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正确认识、科学解决资源问题、和水环境问题;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如:修建梯田、修建水库、围湖造田、植树造林),科学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科学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适应。

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既要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又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寻求人地伙伴论。人地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内容和形式,人类属于动态的一方,而地理环境处于被动的一方,后者变得相对缓慢。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合作学习,针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地理素材开展辩论,形成互动,达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

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高中教材,必修教材体现时代性。既要是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安排符合时代的发展(如河流与聚落的关系、山地与交通的关系),又反映了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及地球文明的探索,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与环境,又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新进展,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诸多影响。

三、选进技术和方法应用的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既要重视传统的教学特色,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教学中要注重读图、析图、重现图、创绘图的能力培养,更要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制作课件、微课,突出地理教学重点、难点,也要采用了地理“活动”设计、开展实践应用,讨论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地理问题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