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融入较多有关资金、人员、组织设备等各方面资源信息,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参考。尽管近年来档案部门在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上做出较多努力,但“重藏轻用”等现象仍较为明显,难以真正开发利用其中的资源,档案信息价值由此受到制约,更无从谈及为单位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立足于信息资源利用实际,做好开发与建设工作。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思想观念的转变
思想认识问题是导致资源开发利用过于滞后的主要原因。档案工作不能仅注重基本的档案收集、归档方面,而忽视档案信息的共享,这将失去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因此,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应注意在思想观念上转变,具体包括:第一,转变重藏轻用、闭关自守等理念,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足够重视,同时,应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置于开发利用层面,从人力与物力资源上给予支持。第二,资源共享理念应作为开发利用资源的指导思想,资源价值的发挥并非在于“藏”,更应以共享为主,可通过协调机制的构建,使各部门能够统一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档案服务意识需不断强化,尤其对于较多价值极高的资源,应由档案管理人员主动开发利用,切忌存在“坐等上门”的被动心理。此外,观念意识转变中,要求单位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1]。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如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考虑的主要问题,尽管在该方面工作上做出较多努力,但由于档案信息资源在内容上较为丰富,数量较大,加上缺少相应的指导原则,使开发利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实际开发利用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整合。该原则主要强调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中,应做好整合工作,可采取开放馆藏档案的方式,若有涉密文件,可进行标注,单独管理,防止有泄密或失密问题存在。具体整合中,可根据相关规定,对可开放利用的资源范围划定,确保档案文件能够切实对外开放。
第二,效益原则。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旨在利用资源的价值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以该准则为指导,做到围绕社会需求出发,以低投入换取高回报,达到开发利用的目标。
第三,安全原则。由于档案文件本身可作为原始信息,要求在开发利用中保证其安全性。其中的安全性不仅表现在信息资源内容层面,也应注意使信息资源的载体达到安全标准,避免出现重要信息资源泄密或失密等情况。
第四,并重原则。该原则指导下主要强调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好资源建设工作,两项工作应并重。其中的资源建设不仅表现在基本的信息收集、整理层面,也需考虑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环境,汲取更多可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这样在开发利用中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2]。
三、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路径
在资源开发利用原则指导下,档案管理部门需就结合档案资源实际开发与利用现状,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具体开发利用中,首先应在信息存贮量上不断增加,使馆藏更加丰富。档案部门可考虑在信息资源接收范围上不断扩大,且使收集信息资源的途径得以拓宽,如将区域中的文化、历史等档案材料纳入馆藏中,这样可为档案信息资源赋予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对于现有档案资源,要求深入编研与开发,如部分利用价值较高的档案信息,可考虑由专人负责专题编研、深度开发,使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得到提升。另外,开发利用资源中,应在人员素质方面不断强化。如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技能等,都应进一步强化,将自身角色定位于档案信息导航员、建设者方面。需注意的是,由于现代档案业务开展中,涉及较多信息技术操作,如信息捕捉、信息整理等,要求档案工作者掌握更多现代信息技能[3]。
四、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整合技术;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一、整合对象分析与常用技术探讨
(一)整合对象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信息资源的类型与收藏范围都呈现出了扩大化的发展趋势,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内容愈加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复杂性的特征。就高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而言,不同类型与载体的信息资源、馆际间信息资源以及电子、数字信息资源是其整合三大主体对象,具体如下:
1.不同类型与载体的信息资源
就目前的高职图书馆而言,其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电子网络信息资源,如视频与视频等图像信息资源与文本信息资源等,也包括印刷文献信息资源。这些不同类型与载体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优化整合与高效利用,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使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相互融合,提高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2.馆际间信息资源
为满足师生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还要立足于实际,积极引进外部信息资源,如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如高校的精品课程与课件资源、学术讲座以及音频与视频资源等,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或国际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将其有机整合为一个信息综合体,丰富高职图书馆中虚拟信息资源,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效存取利用,革新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模式,全面提升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电子、数字信息资源
电子、数字资源是现代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综合成果,程序以及数据资源等是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如链接分布式信息资源、光盘数据库、数字镜像、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等,都是图书馆收藏的主要的数据资源。
(二)整合技术
中间件技术、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技术、WEB Bridge以及SFX等参考链接技术软件、Web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信息智能检索技术以及ZING与Z39.50协议、0pen URL协议等互通互联协议等技术是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常见的技术。本文集中对Web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以及信息智能检索技术展开探讨。
1.Web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目录服务技术与Web severice、Web ontology技术是Web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其中目录服务技术是一种可对具有层次结构的Web资源进行描述的技术,该技术还能积极收集、更新各项文献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若有新的信息资源出现在网络中时,可通过该信息资源对应的数据对象及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添加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更新操作,并通过操作更新以及相关的目录项移动,实现网络资源的更新与移动。
2.信息智能检索技术
多语种识别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以及文献标引技术是信息智能检索技术三大主体内容。其中多语种识别技术是一种翻译系统,主要有双语转换型、间译与直译等翻译类型,可实现多种语言的自动翻译。而信息导航技术则是以搜索引擎为基础,构建一种智能化的信息导航系统,读者利用该智能化的信息导航系统,通过其功能模块,用户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为其提供智能化的信息引导服务,如对读者的信息检索过程进行状态分析,确定读者信息检索过程中每个状态相对应的知识的来源、结构、相互联系等,确保传递给读者的知识与问题的匹配的精确性,自动地组织读者所需的信息知识,实现读者所需实用性知识的智能化传递。
二、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方案设计
(一)设计思路分析
MARC格式是高职图书馆普遍使用的OPAC数据平台系统的基础。在图书馆建设中,MARC格式应用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可有机利用MARC格式中的部分字段进行通道的建立,从而使其与高职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URL通用互联协议建立联系。从而使读者在通过OPAC数据平台系统进行书目信息检索过程中,同时检索到读者检索书目的电子版信息资源的链接,为读者提供图书馆信息资源预览、打印以及下载等多种功能。此外,还可为广大师生提供远程借阅或预约等个性化服务。
(二)设计方案
1.高职图书馆实体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方案设计
高职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中,首先,可将电子图书以及电子期刊进行标注,并将CNMARC必备字段设计为索引字段,使系统自动添加电子图书、期刊等电子资源标识字段于MARC记录之中,展开信息资源检索。其次,通过电子资源检索标识字段中的子字段,将高职图书馆生产的数据记录转化为CNMARC格式记录,将MARC文本文件通过标准接口,在高职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中导入,生成用于索引的馆藏记录。再次,在OPAC数据平台系统完成相关链接建立之后,在电子图书页面中显示对应的纸质图书信息、电子资源检索标识字段子字段中的内容与链接地址,读者利用检索命令,即可实现馆藏图书信息及其对应的电子全文数据链接信息的查询阅读,便于读者实现远程操作。具体的操作实施如下:
(1)整合高职图书馆馆藏期刊与电子期刊。高职图书馆可对非印刷型的电子期刊编制较为完备的MARC记录,修改兼具电子型与印刷型的电子期刊的MARC记录,并增添相关信息。之后运用OPAC数据平台系统对电子期刊的馆藏情况、出版者、分类号收藏时限与地点等著录项目,并给出这些期刊的全文数据连接地址。
(2)整合高职图书馆馆藏图书与电子图书。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可根据读者的阅读实际需求等,在馆藏图书中筛选读者阅读需求较大或者阅读价值较高的图书,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将馆藏图书转变为电子图书,并与图书馆其他电子图书一起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电子图书信息资源书库。自主加工制作的电子图书通常已经生成MARC记录于高职馆藏图书的目录检索系统之中,因此在整合中可调出该MARC记录,分别在电子资源检索标识字段与载体形态字段,也即是在856字段与215字段中注明制作的电子图书的存放位置与相关的附加信息。
(3)整合高职图书馆馆藏图书与光盘资源。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对于馆藏图书的随书光盘,可将光盘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备份,复制到计算机的服务器硬盘之中,同时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中建立专门的随书光盘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用户能够利用网络高效利用光盘中的信息资源,以避免光盘在与馆藏配套图书的分藏与合藏过程中出现光盘损坏,信息资源丢失等情况出现。
2.馆际信息资源整合方案设计
馆际检索主要通过互通协议:z39.50协议,创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互联检索机制,即联合检索平台,从而通过OPAC数据平台系统检索成员图书馆中的OPAC数据,实现馆际图书资源的应用。数据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跨库检索是馆际信息整合的主要内容。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网络信息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虚拟馆藏资源,它是超媒体、超文本技术、数据库与数字化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结合的产物。高职图书馆中加强网络信息资源与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可有效弥补传统馆藏资源在应用中的缺陷与不足,丰富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类型以及获取手段,以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在具体的整合实践过程中,可从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建立导航库两方面着手:(1)采集网络文献信息。高职图书馆要立足于用户信息获取的实际需求以及图书馆具体的收藏任务,通过自动化采集与人工采集方式,以网络为媒介,搜索、下载网络图书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组织,将其纳入馆藏数字资源,并对这些数字资源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建立具有特色的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将该特色数据库纳入到图书馆的统一检索平台系统之中,便于读者的阅览。(2)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该导航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虚拟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在高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国内外各学科学术与科研信息、网络动态信息以及网络数据库信息等都属于信息导航库的信息范畴,基于此,高职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中,可在加强技术环境建设(如系统模式采用B/S 模式,脚本语言采用ASP等)的前提下,收集与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并以超媒体连接为载体,在网络信息导航库与网络文本信息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集统一检索平台、数据动态链接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此外,高职院校可加强检索软件的开发以及跨库检索系统的建设,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读者提供统一检索接口,并通过此接口实现读者检索需求到检索表达式的转换,同时对多个不同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实现在同一见平台上的跨库联合检索,高效利用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对于高职图书馆而言,在其信息资源的整合实践中,要充分明确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对象以及采用的整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发挥一切有利优势,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案设计,全面提升高职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光,刘旭东,王哲等.应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提高高职学生能力[J].现代情报,2006,26(8):203-205.
关键词:分布式信息资源; 元数据标准化; 元数据标准; 元数据注册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11-0147-04
Research on Standardization of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Metadata
LI Zhen-fu1, ZHANG Jun-xing1, LI Yi2
(1. Xi’an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Xi’an 710106,China; 2. Shaanxi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710059, China)
Abstract: The metadata standardization is a key factor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metadata, the metadata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proposed, and the overall framework for the metadata standard registry system of the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designed for the metadata release, management and sharing.
Keywords: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metadata standardization; metadata standard; metadata registry system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资源在数量和复杂程度上的同步增长使信息搜集和检索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分布式信息资源,由于信息生产的多目的性和无序性,使信息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显现出复杂的格局,离散分布于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之中,导致信息“富集”与“贫集”现象的产生[1]。由于标准难以统一、数据异构等原因,给信息资源的检索、共享、利用带来各种困难。元数据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中应用广泛,被称为信息系统的“DNA”,结构化的元数据不仅能够描述数据信息,还可以规范信息的数据结构和目录内容[2]。统一的元数据描述框架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整合,面向公众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提高检索的精确率,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3]。只有通过标准化、格式化的程序描述数据才能确保数据交换和数据重复的最小化。面对日益增长的分布式信息资源,用于数据收索、获取和分析的标准化元数据就显得非常必要[4]。
1 基本要求
1.1 需求驱动
元数据标准化要紧贴现实需求。只有以现实需求为依托,设计出来的元数据标准才有实际价值。因此,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的设计要立足于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用户实际需求,设计出来的元数据能够对分布式信息资源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以满足信息资源不同应用主体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描述与评价、快速发现和定位、管理、数据维护以及获取等。
1.2 个性化
不同领域的元数据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会有不同的标准。制订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时,应该以应用为背景,以满足分布式信息资源的管理、共享为目的,在详细分析分布式信息资源特性的基础上,体现实际应用的需求特点,制定出满足要求的元数据标准规范。
1.3 简洁性与准确
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的标准要尽可能的简洁。只有简洁易于掌握的元数据标准,才能被广大元数据标准化工作人员接受,并很快运用。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要求对分布式信息资源的描述要准确,而不准确、不相关的信息比没有信息的危害还要大。在保证元数据标准能够对分布式信息资源进行准确描述的基础上,使标准构成尽可能的简洁。
1.4 互操作
互操作性是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的重要特征,是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互操作的基础。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只有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资源互操作,进而满足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共享的需求。
1.5 可扩展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之一,标准在标准化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完善。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进而修订标准,又实施标准[5]。因此,分布式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信息资源对元数据功能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所以分布式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要有可扩展性,要能实现元数据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发展需求。
2 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
2.1 层次结构
元数据一般为树状结构,可以按一定的层次进行组织。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从层次上可分为元数据子集、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元数据元素是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最基本的信息单元,不可再分割;元数据实体是同类信息资源元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比元数据元素高一层的概念,它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元数据子集则是相互关联的信息资源元数据实体与元数据元素的集合,用于说明信息资源某一方面的内容。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层次结构
2.2 核心元数据的数据模型
遵循分布式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建设原则和流程,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检索与管理以及获取为目的,设计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模型,如表1所示。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优秀文化资源传播,进一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施目的和意义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具体措施。共享工程的实施,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农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到年底以前,在全区建立1个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镇级服务点、39个村、社区基层点,逐步建成以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为龙头,以镇、村和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一)部门职能
区级支中心职能:区级支中心是提供全区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和地方资源征集制作的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将全区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外提供网络资源服务,存贮由国家中心、省中心和市中心提供的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宣传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
镇级基层服务点职能:镇级基层服务点将负责存贮省、市、区级各部门提供的网络资源服务信息,并向基层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村、社区基层服务点职能:作为最基层的服务点,主要负责存贮上级中心点提供的各种信息,并向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二)场地建设
按照年度(县)级支中心系统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500平方米,主要用于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按照年度(乡、镇)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300平方米,主要用于办公设备、综合业务加工室。
按照年度(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要求,所需面积为100平方米,办公场所依托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
(三)技术要求
区级支中心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0M以上,局域网通讯能力为1000M;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50台(包括电子阅览室);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2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镇服务点和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中心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资源存贮设备、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媒体制作计算机、不间断电源、投影仪、防病毒软件等。
镇级服务点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M以上;中心域网工作总数不低于10台;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10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基层服务点的资源利用服务。服务点配备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大屏幕电视机、投影仪、音视频采集加工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全文数字化软件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打印机、不间断电源、资源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等。
村、社区服务点技术要求:互联网采用光纤专线接入,带宽为1M以上;配置共享工程专用存贮空间不低于5TB,配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服务点配备服务器、投影机的、电视机、高频播放机等。
(四)建设经费:
1.设施设备经费
区级支中心:需一次性建设费用68万元(详见附件),主要用于支中心房屋的修建,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镇级服务点:需一次性建设费用5万元(详见附件),主要用于服务点房屋的装修,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村、社区服务点:需一次性建设费用23.4万元(39个村、社区×6000元/村、社区)(详见附件),主要用于设施、设备购置,以及完成中心启动所需其它硬件器材。
2.场地建设费
区级支中心:所需500万,主要用于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综合业务加工室的修建。
3.日常运行维护费
每年30万元,主要用于支中心、镇级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日常运转、维护,以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所需。
4.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数字资源制作、购买、加工整合等工作。
5.服务车
所需经费25万元,主要用于下基层服务点检查指导工作。
四、具体标准
(一)区级支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1.中心机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6.支中心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二)镇级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
1.服务点机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机房内安装配电箱、防静电地板、防雷系统、地线系统、24小时专线电源、防火器材、机房空调、电话、机房集成设备、综合布线、机房装修等。
2.综合业务加工室: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桌椅等。
3.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4.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5.服务点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6.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主服务器、交换机、电脑均应升级换代,适应共享工程的新要求。
(三)村、社区基层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
1.多媒体视听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配备投影机、投影幕、有源音箱、摄像机、照相机、桌椅。
2.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置巨幅共享工程标识标牌,活动预告及工作宣传图片栏。
3.服务点区域内所有机构和设备实现光纤接入和区域互联。
(四)数字资源建设及目的
1.区级支中心: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10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结合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现有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购和完善,确保为本地区基层服务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3)电子网络信息服务。以网络中心机房及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为实体,以网站为平台,将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单位传统信息、特色资源信息、开展网上业务和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建立区级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利用区级支中心人才及资源对全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及服务培训和开展公益性专题讲座。
(5)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6)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7)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8)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2.镇级服务点:
(1)建立镜像,存储空间不少于5TB。用于存储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级支中心的数字资源。
(2)开展远程信息服务,即为我区读者提供全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3)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即为本地区党政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生产科研课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咨询为重点,提供课题研究与信息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专题信息汇编、题录、调研报告、综述报告等。
(4)跟踪命题服务。主要面向企业、事业、科研、农业、生产单位所提出的各种课题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课题跟踪、专题查新、技术成果水平鉴定、科技情报调研、专项课题咨询等。
(5)整理、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纳入数据库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区级支中心、镇级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费用由区财政一次性解决,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设备采购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区财政按八二比例投入,实行政府采购;日常工作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设备的维护、运转、电信网络使用、信息整合、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基层服务等工作。
(二)人员保障。
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设工作需增加编制2人,配置专业技术人员。
(三)技术保障。
文化共享工程必须确保安全运行,因而系统安全、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技术支持均应得到保障。
(四)宣传到位,提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效果。
通过市、区媒体报道,印发宣传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区级支中心负责所在区基层服务点宣传资料的收集,并上报市级支中心。
(五)广泛动员,充分利用各方社会力量。
与电信、网通等相关部门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紧密配合,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技术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千家万户。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 师资队伍
信息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网络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高职院校不仅在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与在各部门独立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相比,规模方面已经开始超越,并且逐步向整合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生活服务等大学全部职能的信息化高级阶段发展,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其重点由提高工作效率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转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1 高等院校信息化概述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强化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改善生活环境等。在建设高等高职院校信息化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资源、培养信息化人才、应用信息技术。
2 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库、培养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信息技术。
2.1 建设网络基础设施 所谓建设网络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就是建设智能化、开放式的宽带校园网或者城域网,并且将其与互联网相连,同时在校园网中接入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办公室等,对于整个校园来说,都是数字化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师生提供信息化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通常情况下,高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基础的。
2.2 建设信息资源库 在建设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网络课件、题库、专题学习网站,以及专业资源库等多个方面的建设。通常情况下,建设高等高职院校信息化是以建设信息化资源库为核心的。
2.3 培养师资队伍 所谓培养师资队伍通常是指培养与培训信息化人才。高等高职院校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培养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发等工作的人才。通常情况下,高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信息化人才。
2.4 应用技术 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技术作为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需要转化为教育中的生产力,进而为人类所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同时将其作为教学手段。对于高等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来说,信息技术应用是主阵地。
3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3.1 改进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是以课堂与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教学模式完全被颠覆,网络、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虚拟实验室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冲击。信息化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进而使得教学效果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老师单纯的板书和讲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引入了信息化,授课过程的生动性、互动性,以及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大的提高,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技术含量和知识量,明显提升了教学质量。
3.2 更新教育办学理念 通过信息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职员工进行信息化教育,转变教职员工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办学思想、办学和管理模式等,从而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确保高职教育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要,体现行业特色。
3.3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通过对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使得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灵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借助信息化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同时提升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人才培养的重点也发生了重大的转移,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转化知识的价值。信息化的发展在培养新型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时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3.4 增强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近年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教育容量,在越来越多的院校中得到不断的尝试;通过培育信息化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育的最大优化,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的经济收益;同时,通过信息技术重组高职院校管理业务流程,转变其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进而巩固和强化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4 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4.1 推进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各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应加大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校园网中优先接入多媒体教室,然后将普通教室和学生宿舍再接入校园网,增大高职院校室内、室外区域,办公、教学、生活区域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加大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力度,多样化满足用户移动接入需求。从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的手段上也从“有限”升级为“无限”,故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4.2 完善信息化建设人力结构 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队伍力量仍然很薄弱,职工的比例普遍低于1%,一些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这一比例有的高达10%,其信息人员队伍达到上百人。
当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逐渐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学院应加强教职工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升工作,可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对相关的职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形成四种教师队伍:一是信息化教师队伍;二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四是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
4.3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坚持长期投入的工作,因此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越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单位带来的效益就越大。目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院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没有建立明确的目标,信息化的功效依然停留在表层,开发的系统往往针对某单一的需求,在功能、扩展性、兼容性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不时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管理者应制定基础硬件、服务软件、师资队伍等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监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4 增加信息资源储备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其核心任务就是建设信息资源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强大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内容的需要,通过简单操作,使广大师生就能获得相应的信息与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全校的数据资源系统,高职院校需要对其进行统筹和规划,同时对标准进行统一,分级开发和管理。在信息资源库的开发中,要实现校内校际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换。
5 结束语
对于教育信息化整个体系来说,基础是建设信息设施,核心是建设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是目的,政策措施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保障。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信息化全覆盖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但是笔者相信,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必将不断完善,并有望成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艳琼.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04).
[2]刘宏明.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环境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3):4-6.
[3]郭鑫.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5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