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性经济

知识性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性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性经济

知识性经济范文第1篇

2012年上半年24个省市GDP排名中,天津高达14.1%,而北京和上海的排名垫底,GDP增速仅为7.2%。相对于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高增长指标,京沪提出了“降低发展速度、调整经济结构”,北京比“十一五”调低了1个百分点,上海也下调了GDP指标。可见,京沪两地对于GDP增速下滑早有预期,也在为城市经济转型埋下伏笔。

当一个城市充分开发,从数量型增长步入质量型增长阶段,转型是必然之举;当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后土地经济时代会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地如期而来。对于京沪两个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而言,转型的模式各有千秋,路长且阻。

“上海经济转型”几个字眼,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政府报告和官员讲话中。转型的忧虑来源于以国企为主体的上海制造业风光不再,它的核心问题是:经历近十年的增长,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影响上海下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非常多,但可以归结为两个根本性问题:土地资源和人口。土地资源日渐稀缺,人口突破2300万,城市承载力却是有限的:旧的增长模式受到挑战,靠投资、制造业、土地价格差来拉动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上海必须下决心改变过分看重GDP增长的“血拼”模式,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摆脱对既有路径的依赖,创新发展模式。

与上海一样,北京同样面临着土地和人口的双重制约。从过去几年的发展路径看,北京人口突破2200万,节节攀升的房地产价格虽然充实了地方财政,但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日渐稀少,并对产业和人才产生了挤出效应,土地财政弊端日渐显现。

近几年,上海和北京都试图寻找新的模式,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GDP增速的下降引发了人们对于上海要制造业还是要服务业的争议。受上海“两个中心”战略的影响,各区县开始一哄而上发展服务业,很多开发区都开始转型做服务业。然而,从上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金山区在2010年获取的140亿的工业大单显示,上海依旧没有放弃对制造业的热爱。在我们看来,尽管制造业能快速拉动GDP,但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而言,高昂的商务成本注定了制造业难以成为其持久的推动力。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应该而且只能坚定不移的大搞服务业。

同样,北京也在城市功能的加减方面纠结不已。建国以来,北京的城市定位一调再调,背负着太多的期望和功能,并且为此在城市硬件上进行了高强度的建设和扩充。但从现在面临的空气污染、拥堵不堪等严重问题来看,北京的资源和城市承载力已濒于极限,北京正在为太多的战略发展目标所累,这是否也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

做减法是最不受地方政府的欢迎,这可能影响地区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然而,如果我们眼光放得更长远来看,就会发现,做减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加法,因为北京上海这类城市来说,城市空间、土地、交通容量、基础设施承载力这些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资源将会越来越稀缺,珍贵的资源应该保留给高附加值的、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

知识性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精细; 成本; 管理; 经济运行; 质量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立足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不断调整财务管理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以服务于勘探开发、保障生产为目标,以“预算管理到过程、经营管理到区块、精细管理到节点、作业管理到单井、分析考核到主体”为内容,强化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规范管理秩序,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财务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成本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不断克服勘探开发难度增大、投资成本紧张、社会环境复杂等多种不利因素,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指标,实现了开发管理与成本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从油田财务管理工作来看,油田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坚持从创新理念、理顺体制、完善手段、强化运行等方面入手,服务勘探开发生产,扎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了预算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整套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并完善了运行机构和管理制度

为确保全面预算的有效实施,胜利油田分公司及时出台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业务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了以分公司经理为主任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了由勘探、开发、生产管理、计划、财务等部门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二级单位全面预算工作的指导。在对二级预算进行审核、优化、平衡的基础上,形成分公司全面预算方案。21个二级单位相应成立了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负责对三级预算进行优化、审核、控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优化平衡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此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启动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注重短期投入向中长期投入转变;由注重生产向产量与成本并重转变;由先干后算向先算后干转变。

(二)分级配置产量、分类核定成本,实现生产任务、工作量、价值量的相互匹配

坚持工作量和价值量优化配比原则,年中按照“所有成本费用都要纳入财务预算,所有预算支出都要落实责任部门和单位”的原则,对年初预算安排进行优化调整。将年度预算细化形成二级承包预算、部门单项预算、部门控制预算、部门经费预算。把该下拨给二级单位的资金全部下拨,使各单位预算指标基本可以“跳起来、摸得着”,有效传递了成本压力,初步扭转了二级单位“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了各单位专题报告不断和年底认账的想法和做法,为严考核、硬兑现打下了基础。

(三)细化预算项目,最大限度地实施以业务工作量为基础的零基预算思路

按照预算做细的总体思路,根据各单位、部门生产费用的分类和投向,拟定了各项费用的预算方法和依据,形成了包括作业、电费、稠油热采劳务、维修、运输等38大项和97小项的精细业务预算标准体系。对其中34大项和75小项实行了零基预算。在股份公司规定的折旧、人工、作业、用电等项目基础上,还扩展到了维修费、运输费、常规材料、三采药剂、三防药剂、破乳剂、燃料等项目。通过编制合理、有效、量价分离的业务预算、消耗标准和财务预算,实现工作量与价值量双向管理。

(四)持续进行优化调整和决策平衡

在分项优化确定各系统、单位的投入后,组织经济开发研究院、开发单位、机关处室的相关人员,研究成本配置与产量配置的内在规律,遵从“注重投入效果、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对预算做进一步的优化。具体是按照成本与产量的对应关系,将成本逐项预算到油气产量的各个构成部分,并依据油气产量各构成部分的成本水平进行效益评价和产量配置,力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将分公司的各种资源和工作目标任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机关职能部门在预算分解下达与运行考核中持续对生产任务、方案设计和工作量进行优化调整,对各采油厂液量、注水量、作业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反复平衡优化,努力减少无功低效支出和设计决策浪费。

二、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推广区块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精细科学管理

在32个区块(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精细管理工作,以区块成本核算为抓手,优化和完善区块预算标准、核算归集方法、效益评价体系的区块成本管理方案,建立“分公司、采油厂、区块”三级成本核算体系,全面推行“以区块储量作为管理对象、以储量寿命作为管理周期、以单位生产成本作为评判标准”的区块成本管理工作,力争实现“预算优化、过程控制、核算管理、经营分析、考核评价”五大区块的目的。促进由开发油藏向经营油藏转变、由行政生产单位管理向油藏开发单元管理转变、由投资成本分段管理向投资成本一体化管理转变、由单纯成本总量控制向经营成本控制转变,实现油田开发的经济开采。

(一)预算优化到区块

按照“以核定业务指标为前提、以预算条件为基础、以历史数据为参照、以管理优化为手段、以政策配套为辅助”为总体预算原则,以“保障急需、以费养费、体现效益、改善管理、激励约束”为安排思路,通过“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业务部门-采油厂-分公司”、“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优化过程,紧密结合实际业务量需求,规范预算编制依据和程序,对预算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二)过程控制到区块

通过对月度预算、预警控制和专项控制三个方面的控制,确保区块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月度预算以优化量价运行,将管理控制点前移,做好生产开发计划、业务工作量、价值量匹配运行的控制。预警控制按照一定的方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标准值和预警区间,确定不同指标的区间上限和下限。当预警指标超出预警区间时,便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专项控制针对电费、作业费等重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各项措施的投入的合理性与预期效益性,控制不合理支出。

(三)核算管理到区块

以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核算主体,以生产指标为依据,根据经济业务属性和原始凭证记录确定会计科目,核算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后续开展经营分析、考核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四)经营分析到区块

完善区块的成本分析制度,对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立足区块生产实际,剖析成本升降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分析结果与经营考核相结合,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约束力,同时为月度滚动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

(五)考核评价到区块

通过对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经营水平、开发管理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及财务指标管理水平分别进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突出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关系,细化产量结构及成本考核,强化开发管理指标、长效管理指标的考核,充分考虑产量结构的影响,完善投入产出配比机制。

三、以经济活动分析为载体,通过项目组的运作和四道防线的建立,提升精细管理效益

(一)建章立制全面推行经济活动分析

制定并严格执行在每月的5日业务预算安排会和在15日的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通过业务预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了解、掌握和发现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落实整改。经理办公室负责督查,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在下次会议上说清楚、讲明白。根据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结果,对预算超支单位,采取分层次分别由公司经理专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总会计师组织财务、开发、生产等部门重点解剖,财务部门专门督促等办法,督促和帮助二级单位制定措施、严格控制,同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各单位成本控制意识普遍加强,杜绝了不良做法的发生,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大额成本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细化成本过程控制

分公司层面上对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二级单位层面上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打开分析,对成本费用项目细化分析,认真审查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必要性,制定措施,优化改进。对重大、重点项目,包括稳产基础投入、节能技改、安全隐患治理、河道维护、油地共建、基础设施维修、设施迁建等项目等实施成本费用的大额管理制度。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优化、预算核定、招投标、现场施工进度及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结算付款、效益评价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现场落实。通过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细化施工节点管理、落实管理制度、跟踪管理现场、掌握运行进度、追究管理责任,做到项目施工不走样、资金落实不挪用、结算资料不做假,确保资金投入有效果、见成效。

(三)拓宽成本管理思路,积极推行项目组管理

胜利油田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稠油、三采产量比例不断提高,使得成本上升、生产与成本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完善对重点费用管理与控制,组织成立相关成本项目管理组和技术支撑的专家组,形成上下联动、技术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单纯地控制成本向有效实施成本管理转变。用电治理项目组积极开展电网整治与优化、电泵和电加热治理、节电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开井数上升、稠油井、深井比例增加的情况下,2006年抑制住了用电大幅上涨的趋势,2007年同比减少用电量1亿千瓦时,2008年继续实现了用电量的负增长。作业项目组强化作业监督过程管理,完善作业指标考核体系,多轮次作业井次从2006年的1 983口降低到2009年的1 374口,共降低了609口,减少无功低效投入5 398万元,提高了作业质量。

(四)全面应用“成本节点”管理模式

全面推广应用“成本节点管理”,针对每个成本项目及相应生产开发管理过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成本动因,以关键节点作为管理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效益增长点,明确责任主体、完善操作程序、落实管理措施、严格考核兑现,建立“分公司―采油厂―三级单位―四级单位―基层班组”五层次系统成本节点管理模式;构建起“目标、运行、责任、考核”四个体系,做到目标分解到节点、运行管理到节点、责任落实到节点、考核兑现到节点,真正实现“成本节点”的设置精细化、控制立体化、运行一体化、精细常态化的目标。

(五)设立四道防线,逐步完善成本预警机制

为确保全年生产经营管理指标的完成,需严把预算管理的四道防线,形成成本预警机制。一是现金流防线,通过加强资金预算的管理和分析,对预算超支单位,暂停相关资金的拨付,从源头上把好资金支出关;二是ERP防线,坚持月度预算审批制度,逐项设定预算限额并在TR模块中进行设置,实行月度预算执行的适时控制;三是内控审批防线,对预算超支单位,在确保正常生产性费用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内控审批,有效控制了行政办公费、维修费、材料费等项目的支出;四是考核兑现防线,严格执行考核兑现政策及分析汇报制度。通过四道防线的设立,层层传递了成本压力,形成了上下联动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局面。

四、以ERP为平台、内控管理为手段,夯实精细管理基础

(一)狠抓内控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突出抓好财务预算审批、投资项目决策、物资采购管理、货币资金支付、关联交易结算“五条主线”,建立资金预算、TR控制、内部控制、考核兑现“四道防线”,强化招投标、合同签订、结算付款“三个环节”,抓住质量和价格“两个节点”,努力做到关口前移、过程控制,严把内控风险点和控制点,管理秩序得到转变。

(二)充分发挥协调、督导职能,加强关联交易结算

加大对制约结算速度症结的督导力度,督促计划部门及时下达、分解、释放计划投资,督促生产管理部门限期解决工程质量、土方等争议问题,严控无计划、无设计、无合同开工现象。实时监督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款的到位率,动态监督完工未结算工程的进度。确保各结算环节的顺畅,保障关联交易结算率维持在正常水平。

知识性经济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知识经济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女性发展

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不仅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推动力,也将给人们,尤其是占我国人口近半数的广大妇女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对妇女发展和妇女解放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一、知识经济将为妇女价值观念的变革创造新的条件

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知识和智力为主要资源的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能力、人才等无形资产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济元素,成为人们追求的第一资源。正因为无形的知识、智慧和用知识、智慧武装起来的具备持久创新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所以,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回报。于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不再只是社会良知的呼唤,而将成为人们自觉认可和接受。对于广大妇女来说,这种新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人文氛围将推动她们重新认识知识和人才的价值,树立新的人生价值目标,从而产生向知识化迈进的动力。这种新的追求和奋斗无疑会把妇女解放运动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同时,人们对知识和能力的重视与崇尚,又有利于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知识经济将改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进一步缩小,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发挥女性特长的产业和工作岗位。凡是信息革命浪潮波及的地方,都为妇女提供了更好的参与社会发展,施展才干与潜能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妇女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层次有了较大提高。

二、知识经济将激励妇女向全新的知识型、智能型劳动者转变

知识经济社会的就业模式与传统工业社会相比将发生深刻变化: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将逐步向知识资本转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将成为主导就业领域,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成为劳动大军的主流,社会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就业机会向竞争力较强的知识群体倾斜;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就业的先决条件,自主择业成为必然,工作家庭化成为新的就业方式,“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将被彻底打破。

知识经济带来的这场“就业革命”,既给妇女创造了发展机遇,又使妇女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使男女体力差异在就业领域逐步失去意义,知识必然成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目前整体素质偏低的妇女群体必须顺应潮流,调整知识结构,重新学习和掌握就业本领。同时,工作家庭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就业方式,也为承担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一特殊职能的广大妇女,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使她们获得事实上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拥有更大的择业自主性、自由度和真正的经济独立。

三、知识经济使学习成为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知识经济向每个社会成员提出的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积累知识,储备能量,准备条件。知识经济将推动人们的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和接受教育将从个体行为变为社会群体行为,从个人的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对每个成员的必然要求;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将被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代替。学习和教育不再仅仅是短期功利性的被动行为和年轻人的事情,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自觉行动和第一需要。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妇女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障碍。所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从普及教育,尤其是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起步。这就要求广大妇女增强紧迫感,树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消除“自卑”思想,克服“以干代学”、“重干轻学”的倾向,兴起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潮。各级部门应当多渠道开展妇女教育工作,推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实施;要抓好城乡成年妇女的扫盲和文化补习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帮助青壮年妇女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要鼓励女青年提高教育层次,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并认真解决女大学生分配难的问题;要鼓励知识女性群体增强主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排头兵,带动和帮助广大妇女不断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大批优秀的妇女人才。

知识性经济范文第4篇

构建学习型组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林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将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知识革命”成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面临的一次最为壮观的变革。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竞争者愈来愈多,市场变幻不定的环境下,成功将属于那些能不断地创造知识,广布知识于组织之中,并快速地吸收新科技,推出新产品的企业。由此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学习,并将所学得的知识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纵观当今世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已成为世界潮流。在世界排名前100强的企业中有40、在美国排名前25强的企业中80的企业参与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齐鲁物流公司等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效果不错。当然我们国家的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力资源总量巨大质量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化高度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__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而1997—1999年间,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1.03。由此可见,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专家指出:一个落后国家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追赶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资本积累以及劳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是以技术模仿取代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第三阶段是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中国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的起始期,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大批中等技术与技能人才,为我国完成第二阶段的追赶及顺利进入第三阶段追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的主要途径。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型组织,不同于“”时期那种机械、教条的学习运动,而是一个“能持续地扩展自己的能力以开创未来的一种组织”,“一个善于创造、获取和转化知识,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体现新知识与新见解的组织。”所以,一个学习型组织应该能创造、获取和传播信息与知识,并因此使企业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从而最终导致组织效果的改进。因此我们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一是要做到领导重视,率先垂范。知识经济是服务型经济,任何企业都有它的消费群体,服务对象。要真正为消费者服好恶,让其心悦诚服地掏钱消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有高超的学习能力(学习服务本领,领悟服务的真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其投入到为消费者服务之中去)、团结协作能力(不仅善于与本企业的同志团结协作,更善于找到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合作与共)、公关能力(善于扬企业之长,避企业之短,吸引消费者)、预见能力(准确预知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应变能力(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变化,适时改善本企业的服务)、控制能力(获悉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不利信息,能处变不惊,适时调整自己)、创新能力(及时掌握消费者的新要求,对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采取新的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善于适当让步的能力(当本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勇于求大同存小异,适当让步,互惠互利)。这些能力的形成,只能依靠不断地学习和培养。企业领导不但要抓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而且还要负责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要研究如何增加企业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和知识的有效利用,把各类知识用到本企业最合适的地方,避免知识的闲置和浪费,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完成这一艰巨复杂的使命,不成为善于学习、肯钻研的学习型企业家,是难于胜任的。二是要创新思维方式,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使之更加符合于客观实际。通过学习,来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解放思想,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开拓我们的视野,打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模式,掌握系统思考的方法,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三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形成企业合力。我们这里所说的愿景,是指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我们提出愿景的目的,不是要求我们很快地就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建立共同愿景,是为了把全体职工集结到远景的旗帜下,通过建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励员工奋发向上,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四是要健全考评机制,营造学习氛围。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单靠宣传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的考评机制,将员工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职工岗位调整,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在分配制度、干部任用制度中,要加强对职工学习能力方面的考核力度,建立职工学习培训档案,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在职工中逐步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浓厚学习风气。五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储备作保证。由于我国目前人才的供不应求,仅走人才引进这条路,难度很大,争夺激烈,人才引进的成本也较高。所以,我们在引进急需人才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把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在职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所掌握后,再进行一些在职培训或短期脱产学习。这样有利于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促进,有效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六是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企业文化。一位学者在谈到文化时,他这样说道:“一种文化以及文化产生的事物很可能都是由蕴藏在该文化之下的各种知识所组成,同时它们又反映这些知识。”这就为我们揭示出了文化的底蕴,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培育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习,没有别的路可走。在此我们已经找到了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培育企业文化的共同点。所以只要我们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我们的民族将充满无限希望。

太阳每天都在升起,但每次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

知识性经济范文第5篇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企业中无形资产成为第一要素,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显得无比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已从20世纪初的5%~20%增加到目前的70%~90%,一些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资产额的比重甚至超过了90%,在我国,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一些企业大有逐渐超过有形资产的趋势,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因此,研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核算十分必要。

一、无形资产确认的创新

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占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3项,而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列入财务会计确认范围的只有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非专利权和商誉权等7项,多数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中得不到反映,现行会计体系确认无形资产的范围明显过窄。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依靠知识资本的营运与管理实现目标利润。运用知识资本的范围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类: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公司品牌、服务品牌、长期客户、业务伙伴、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等;与知识相关联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ISO质量认证权等;人力优势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员工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相关知识等;组织管理优势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网络工程系统、融资关系等。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事关企业的存亡兴衰,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无形资产的竞争,因此,必须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无形资产计量的创新

(一)无形资产的计量属性

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依据的,没有考虑其公允价值,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的特性,从而确保了无形资产计量的可靠性,但用历史成本计量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些无形资产的成本与产出相差极大,导致用历史成本反映的无形资产价值与其公允价值相差极大。因此,在不断完善现有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前提下,结合使用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是必然选择。可采用会计报表附注的方式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计量

目前,对自创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对其费用化,二是将其资本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费会计》指出,为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应予费用化。《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对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的计量确认分为二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在研究阶段的支出直接确认为当前费用,而开发活动发生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确认为费用。我国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是采用费用化即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的方法。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是基于谨慎性原则,其不足之处在于:其一,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没有对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核算,使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仅包括申请、注册阶段的费用,而作为无形资产价值构成主要部分的研究开发费用却被摒弃在外,结果这部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低于实际价值。这样生成的会计信息必然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之无法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二,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要按照有关规定在收益期限内予以分摊,而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却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显然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其结果会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其三,不利于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科技创新、增加竞争能力。由于我国对企业的考核体系尚不完善,仍以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且企业管理者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开发与研究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会造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越多,利润会越低,从而大大挫伤企业的积极性,阻碍科技进步。其四,缺少企业有关投入科研的信息资料。

而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更新、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研究与开发活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研究与开发费用数额大、研发周期短、研发成功后利润高等特点,如果仍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显然过于谨慎了。因此,可以考虑将自创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先作长期资产处理,待研究开发成功时,再予以资本化;若研究开发失败,再予以费用化。因此,应增设“研究开发费用”账户,该账户属于长期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其借方登记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等方面支付的原材料费用,研究开发使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研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工资和为研究开发而发生的间接费用,以及开发成功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及其相关支出。如研究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则将“研究开发费用”账户借方归集的实际支出数,结转到“无形资产”账户,借记“无形资产”账户,贷记“研究开发费用”账户;如宣告失败,则分期摊入各期费用。这样。一是自创无形资产开发成功后账面上的成本能够反映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二是可以解决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造成利润减少、经营者为确保利润而放弃研究开发的问题,三是会计核算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投入的程度。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创新

(一)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现行财务制度对无形资产按直线法进行摊销,由于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内容极大的丰富,对所有无形资产实施单一的摊销方法显然不够,应按不同无形资产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

1.对于政策性无形资产,可以采用直接法进行分摊。

2.对于有限寿命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等,其摊销方法除直线法外,还应该允许使用加速摊销法。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加快,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往往在法定保护期限届满之前便丧失了经济价值,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允许使用加速摊销法。另外,从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来讲,一般早期效益高,应分摊较多的费用,到后期则情况相反。采用加速摊销法更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3.对于无寿命的无形资产,如商誉则不应当摊销。对商誉进行摊销,会导致一些经营情况好的企业,其商誉的实际价值越来越高,而商誉的账面价值越来越低,使会计揭示的信息与实际不符。因此,对于这类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而应采用定期评估的方法,定期调整其账面价值,其评估可以由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当然,其资格应经过严格的程序来确认,促使这些机构拥有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并开展公开竞争。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说明了现行会计对无形资产价值信息的轻视。应增设“无形资产摊销”账户,以充分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值和摊余价值。无形资产摊销时,贷记“无形资产摊销”账户。

现行会计进行无形资产摊销时一律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无形资产内容的极大丰富,为了符合配比原则,应视各类无形资产不同的成本补偿渠道,列入不同的账户。例如: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有助于产品实体的形成,其分摊价值可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商标权和ISO质量认证权是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与广告宣传费投入有关,分摊时可计入“营业费用”账户;著作权、人力资源、土地使用权等与产品实体的形成和销售无直接关系,其受益遍及企业的整个管理范围,因而其分摊价值应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计算机软件的摊销,应按其用途及受益环节分别记入“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账户。

四、无形资产披露的创新

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应该充分、公开、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价值和净值三种价值的增减变化形态以及新创造价值的情况。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正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一)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正表中的披露

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应在资产方下设置“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净额”项目,以充分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摊销价值、净值、减值准备的计提数和净额。同时,在“无形资产净额”项目下增设“研究开发费用”项目,以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体现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上的投入程度。

(二)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的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按项目反映全部无形资产的增减变化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

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可以考虑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研究与开发费用明细表”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三)无形资产信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虽然通过正表及附表已经基本上详细地反映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各类信息,但正表及附表只能提供无形资产的定量信息,不少有关无形资产定性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到详尽反映,并且,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数量繁多,交易频繁,相关业务千差万别,变化无常,因此,应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定性信息及其他会计报表正表及附表无法反映的相关信息如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等。

参考文献:

[1]范娟娟,梁斌.世界各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及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J].经济~i,2004:(9).

[2]王照荣.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几点看法[J].中国农垦经济,2004:(10).

[3]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