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内涵

绿色经济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经济内涵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第1篇

摘要: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便于引导与监测绿色城镇化发展方向。本文根据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构建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总结述评,为不断完善国内绿色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绿色;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提出新型“四化”同步发展战略,2015 年5 月,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战略,如何推进绿色城镇化有序发展是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城镇化发展内涵

城镇化发展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我国城镇化发展内涵呈现出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四种城镇化发展内涵类型。王素斋(2013)提出人口城镇化内涵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苏金发(2011)提出土地城镇化内涵是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张占斌(2013)提出经济城镇化内涵是农村要素流向城市;蒋宵宵(2013)提出社会城镇化内涵是提升农村人口价值理念。

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基本趋势。绿色城镇化发展是一种引领,决定着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要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体现绿色化,使其发展内容更加丰富。绿色城镇化是一种以生态环境可持续、人的发展文明性、城镇发展健康性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将城镇集约发展与绿色相结合,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高红贵,汪成(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做到生态优先,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下促进经济发展。沈清基,顾贤荣(2013)认为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发展与绿色相结合,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其特征应包括:健康性,即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生态性,发展同时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和谐性,即与周边是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董泊(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有四个方面的新内涵,一是发展理念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发展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化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是共同发展的城镇化;四是产业支撑新,将现代农业纳入支撑绿色城镇化的产业体系;绿色城镇化发展是以城乡统筹一体、产业节约集约、生态资源环境协调为特征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城镇化。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绿色城镇化发展建设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围绕城镇化建设发展核心内容构建绿色城镇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符合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1.构建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发点国内的专家学者围绕城镇化建设发展核心内容,分别从城市化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内涵、新型城镇化内涵与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社会人文环境、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生态城镇化发展七个方面为出发点,研究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方创琳,王德利(2011)认为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围绕城市化发展质量为出发点,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与判别标准值,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做出了评价。曾志伟(2012)以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内涵为出发点,在研究新型度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三方面为出发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王博宇、谢奉军(2013)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与质量为出发点,强调城镇化发展中内在质量的重要性,并由偏重数量与规模向注重质量与内涵提升转变,从经济动力、人口转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四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戚晓旭、杨雅维(2014)以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应将可持续发展贯穿到城镇化发展中,以可持续指标体系为核心,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支持、城市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曹红华(2014)以新型城镇中社会人文环境为出发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包含平等、幸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等相互关联的内容,新型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主。吕丹(2014)从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从人口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支持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五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晓燕(2015)以新型生态城镇化为出发点,从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四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生态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构建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围绕构建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发点,分别构建形成了以城市化质量、新型度内涵、新型城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环境和新型生态城镇化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以城市化质量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方创琳,王德利(2011)根据城市化发展质量为出发点,提出以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为一级指标和12 项具体指标的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在经济指标建设方面提出效率指数、结构指数、发展代价指数和增长动力指数,更加注重经济效率的提高,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的影响;社会城市化质量指标包括人类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空间城市化质量指数包括水资源保障、建设用地保障、能源保障、生态环境保障四个方面,增设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越来越注重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2)以新型度内涵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曾志伟(2012)以新型度内涵为出发点构建了新型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三个一级指标和43 个具体的二级指标。其中,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度体现的基础,包括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工业三废利用产品产值等具体指标;新型城镇化新型度体现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平均工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值等具体指标;新型度体现的灵魂是社会建设方面,具体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消费率等18 个具体指标。在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建设指标所占权重为0.411,超过经济发展指标,使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3)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王博宇、谢奉军(2013)从新型城镇化内涵与质量方面出发,认为城镇化发展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表现,应综合全面考虑新型城镇化发展各个方面的关联度,构建以经济动力、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主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动力具体包括人均GDP、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等具体指标,人口转移具体包括总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等具体指标,基础设施具体包括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等具体指标,人居环境具体包括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等具体指标。一级评价指标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转移(0.28)、人居环境(0.25)、经济动力(0.22)和基础设施(0.18),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城镇化的直接结果,应增加城镇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二级指标,完善新型城镇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戚晓旭、杨雅维(201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出发点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支持方面,提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支持、城市生活质量、制度建设五个一级指标,在社会进步指标方面,涉及人口及社会保障、城市用地、教育、文化和医疗5 个方面,在经济发展指标方面涉及到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社会消费支出等7个具体指标,在生态环境支持指标涉及到空气质量、污水排放、大气污染排放等8 个具体指标,在城市生活方面涉及到建筑面积、供水、供热、供电等9个具体指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涉及到行政效率和管理指数两个指标,比较系统的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

(5)以社会人文环境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曹红华(2014)从注重新型城镇化社会人文环境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自然物质环境指标和社会文化环境指标,城市自然物质环境包含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经济持续发展三个二级指标,社会文化环境包含文化繁荣进步、生活品质化和管理科学三个二级指标。

在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中城市生活品质化所占权重最高(19.79),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6)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吕丹(2014)从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为出发点,根据全面系统性、主导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导向性等原则,选取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支持、城乡统筹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最重要的指标,所占权重达到0.4175,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均等化,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综合性,突出城镇化发展中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发展。

(7)以新型生态城镇化为出发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李晓燕(2015)从新型生态城镇化为出发点,认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行为可以控制城镇化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两者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城镇发展中人口、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在此基础上,确定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四个指标指数。其中,生态城镇化具体包括万元农业GDP化肥使用量,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处理率等8 个具体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更注重保持城镇化过程中与原有环境的协调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构建新型生态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结语

绿色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建设的方向与目标。针对目前专家学者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绿色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应增加生态产业发展指标,测评发展中的循环、环保、低碳经济水平;围绕城镇化发展与绿色化发展关系,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应增加绿色设施、绿色生活、绿色人居、绿色人文发展指标,测评绿色发展水平。

通讯作者:李茜

参考文献:

[1]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内涵、目标与路径[J].热点关注,2013,(4):165—168.

[2]苏金发.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经济曾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1,(4):111—115.

[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报—经济发展与改革,2013,(1):49—54.

[4]蒋宵宵.农业产业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驱动力研究—以“冀中南”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13,(4):47—53.

[5]高红贵,汪成.略论生态文明的绿城化[J].中国人口,2013,(23):12—15.

[6]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

[7]董泊.关于实施绿色城镇化的探讨———以天津市汉沽区大田镇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2):111—113.

[8]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J].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9]曾志伟.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4.

[10]戚晓旭,杨雅维.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11]曹红华,从测度到引导:新建城镇化评级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基于浙江省11个城市的数据[D].浙江大学,2014.

[12]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72—78.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第2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枯竭、土壤流失和退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绿色经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经济的定义,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给我们在进行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分析时带来很多不便。鉴于此,论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拟在此基础上对绿色经济进行诠释,并据以建立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分析提供参考。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89年皮尔斯所著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其对绿色经济的诠释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生态化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为基本产业链,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平衡式经济。而联合国环境署(UnitedNationalEnvironmentProgramme,简称UNEP)对绿色经济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绿色经济”问题的研究,并从不同的分析角度给出对“绿色经济”定义的诠释。刘啸(2013)分别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绿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哲学上,首先阐明了绿色经济的价值观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生态观是绿色经济的哲学内涵;经济学上,提出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强调“外部性理论”,即是绿色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内涵,指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设,将“外部性理论”提升至同劳动、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劳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配置,让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问题。杨茂林(2014)指出绿色经济是以认为发展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的经济形态。赵晓光,张源方(2014)总结季铸教授对绿色经济的定义: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唐啸(2014)通过综述国外已有的对绿色经济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研究文献,总结出绿色经济概念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一生态系统目标阶段;经济———生态系统目标阶段;经济———生态———社会符合系统阶段。同时指出绿色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可以分为效率、规模和公平三种导向,在对三种导向的绿色经济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得出其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生态———社会的复合系统视野下进行全面改革,必须全面考量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发展目标,不可偏废,必须破除将生态保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视为相互抵触、非此即彼的发展观念,而应充分比较不同目标,寻求经济发展、生态盈余和社会稳定三者共赢的措施和手段。尽管大家对绿色经济的具体解释存在差别,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解释中找到共同之处,也就是绿色经济是一种高效、节约、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容涵盖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领域,强调这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优化处理方法

论文对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源自于上文对绿色经济含义的总结,也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效率、公平为导向,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四个方面设计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设计原则。

在具体构建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时,遵守了如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绿色经济的内涵,且含义明确,计算方法科学,计算数据可靠;(2)全面性原则,即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相对较完整,能涵盖绿色经济含义中涉及的整体思想及主要方面;(3)代表性原则,在遵守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以避免信息重叠产生的影响,在全面、重点反映绿色经济发展情况的前提下,避免浪费;(4)系统性原则,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系统,其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从整体角度把握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使各指标之间形成有机衔接,才能揭示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相互关联;(5)可操作性原则,所有涉及的指标须有可靠地数据来源,应具有能够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具体处理时还应考虑数据获取及处理的难易程度;(6)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所用数据的统计口径应该一致,方便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

(二)优化处理方法。

由于绿色经济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在遵守上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为避免指标过多导致的信息冗余,同时也考虑到数据搜集难度及成本等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根据经验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处理,主要内容有:(1)全面性、可行性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包含了目标的各个方面,每个指标是否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得;(2)相关性检验,若同一个层次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那么在对各指标的信息进行综合时,会使其所反映的信息产生较大重叠,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可以通过相关分析判断各子要素内部及各子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Pearson相关系数),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进行精简。(3)有效性检验,在相关度较高的各个指标之间,如何确定保留哪些指标,剔除哪些指标,可以通过有效性检验实现。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如果所有被评价的对象在某个指标上呈现几乎一致的评价值,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评价指标几乎没有鉴别力(无效);相反,如果被评对象在某个指标上的评价值出现明显的差异,则说明这个指标有较高的鉴别力(有效)。具体可以采用标志变异系数来判断,保留相关度较高的两个指标中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剔除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

三、绿色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 模式构建

一、引言

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以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传统会计体系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绿色会计便孕育而生。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核心技术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本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以最低资源利用,最低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程度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图1 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模式图

(二)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传统会计只是将能源、原材料等纳入成本,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并没有纳入计算。绿色会计则不同,它是指运用绿色经营理论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整合并以此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反映、控制并进行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下文的研究以上述概念为依据展开论述。

三、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共识,原因如下:

(一)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环境因素,实行绿色会计,才能对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备条件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健全完善低碳会计制度,以此为制度基础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进一步推动后者的研究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模式构建

本人在借鉴其他专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图

(一)绿色收入计算

所谓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个体通过治理环境产生的各种效益的货币表现。对于个体治污期间产生的效益可以直接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对于绿色收益的会计处理可以根据收益不同分为治理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收益等。

(二)绿色成本计算

企业绿色成本主要是指个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主动采取或被动采取的措施而产生的成本,可以以货币形式进行结算,也可以也实物形式进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但换算标准随着地域与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绿色负债确认

本人认为, 绿色负债是指由于个体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的而需要在将来予以支付的环境义务,在此情形下,计算个体负债,不单单只有货币形式,还有社会责任形式。

(四)绿色利润计算

在实行绿色会计的前提下,个体的利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因而,个体的绿色利润应综合考虑绿色收入、绿色成本、绿色负债、绿色节能奖励等,这与传统的利润计算方式将有较大的不同。

(五)绿色信息披露

未来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将包含两种指标,一种是静态指标,主要指个体绿色投入占个体经济规模的比例反映,诸如,绿色资金投入率(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资产总额)、绿色资金销售比(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销售额)。另一种是动态指标,主要有绿色投资项目的NPV、IRR;再生能源投资产出率(计算绿色收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项目投资总额)等。

五、小结

由此可见,建构绿色会计新模式,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绿色会计新模式也将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个人认识水平的限制,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银莲,碳会计尚远,跨国公司青睐低碳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08-27.

[2]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3]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5]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

[6]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10).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第4篇

最近几年,产品绿色包装设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能够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其别称为“生态包装”,属于环保型包装,有利于保护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满足经济循环发展的要求。文章从实际产品包装情况出发,先是分析了绿色包装设计及可持续发展内涵,而后探讨了实现绿色包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希望对推行绿色包装设计理念、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等有所帮助。

关键词:

包装设计;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资源供应及资源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大,尤其是包装所产生的环境压力。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绿色包装产业机制,并制定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推动产品绿色包装发展进程,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重点论述了绿色包装设计及可持续发展内涵、实现绿色包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旨在丰富绿色包装理论。

一、绿色包装设计及可持续发展内涵

(一)绿色包装设计内涵

所谓的绿色指的是一种生存选择、思想。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情况下,设计结构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切身利益等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绿色包装设计在设计中融入了预防污染措施、环境因素,重视设计的环境性能。绿色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之内,应于每个环节中体现“绿色包装”[1]。“绿色包装”不但能够促使包装成本降低,还能促使包装废弃物环境污染降低。总之,“绿色包装设计”可保护环境,有效平衡生态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重视生态和共同发展。就“可持续”来讲,其指的是人类发展不得破坏环境自我调整能力,同时不能破坏相关服务及自然资源;就“发展”来讲,其指的是满足人的收入、贫困的基本需要。可持续发展,即对人类生活质量加以改善,并保护生态环境。从本质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以利用现代科技为基础,注重研究、开发绿色资源,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及优化。设计领域应包含可持续发展思想,优化包装设计理念。对绿色包装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进行正确处理,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设计,即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再创造个人行为、组织行为、个人意识等,以和谐所有要素。对于可持续发展设计,应解决设计目标、设计方法两大问题[2]。

二、实现绿色包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健全相关法律及政策

包装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即便我国已经跻身包装大国行列,且朝向包装强国发展,但包装及开发能力、产品质量等不尽人意。此外,资源越来越紧张、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绿色包装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笔者建议对相关法律及政策加以科学制定,为绿色包装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绿色餐具,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就已制定、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此外,当前餐具销售量颇多,但并未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当然,某些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那纸板涂模型、生物EPS型等“环保餐盒”,但其生产成本高,销量少,难以抗衡以往的塑料餐具,导致很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究其原因,当属执行制度时并未强制推行相应的法律及缺乏扶持绿色包装企业的政策[3]。基于此种情况,为保证绿色包装有效推行,应制定《包装法》、《包装回收管理办法》、《绿色消费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包装产品有关内容,例如:包装产品回收义务、包装产品经费开支、包装产品污染责任等。通过采取强制性手段,以科学管理包装资源,同时解决一系列问题(包装安全、包装废弃物处理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很多绿色包装法律法规,有效减少塑料袋使用。与此同时,绿色包装法律法规强化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控制污染源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若要实现绿色包装,笔者建议重视选用材料、设计包装产品、生产产品等。进行绿色包装推行时,应严格遵循相关原则,注重所有环节科研创新。例如:对新型材料(无公害、无污染)进行研发,充分利用包装产品,同时对加热、感光包装袋加以研发,并更新瓦楞纸板技术、纸浆技术,促使用纸等级提高、用纸克重减低,以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减量化包装等,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适度把握绿色包装

设计包装、加工包装、制造及安全使用包装为绿色包装设计核心内涵,通过系统设计和总体评价人机、环境、资源来优化利用水资源,进而实现绿色包装可持续发展目标。设计包装时,设计师应切实践行“绿色理念”,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4]。为达成绿色包装目标,设计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原则,从而满足适度包装的要求:其一,选择及使用包装材料时应坚持无公害原则、简单化原则、减量化原则等;其二,处理包装废弃物时应坚持易循环原则、易回收原则、易降解原则;其三,设计包装结构时应坚持可压缩原则、可折叠原则、可卷曲原则等;其四,包装功能应坚持便于储运原则、易于宣传原则、多元化原则;其五,设计包装外观时应坚持协调原则、美观原则、简洁原则等。

结束语

“绿色包装设计”在当今社会包装设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顺应时展要求。“绿色包装设计”使得包装设计机会更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设计产品包装过程中,设计师应竭尽全力改进商品包装,保护环境,并提高创新、研发能力。笔者坚信,绿色包装设计理念不断推行形势下,产品包装将会更加人性化、生态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马运琴 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凤彩,王雯婷,王富晨.从绿色包装模式谈包装减量化设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J].包装世界,2014,01:10-11.

[2]李银兴.绿色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包装工程,2014,22:73-76+80.

绿色经济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视角;企业财务;分析体系

当前我们不难看到全球的生态基础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部分地区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重要力量,大量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企业。因此如何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降低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就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绿色会计的定义和内涵分析

绿色会计的具体概念定义,事实上并未形成统一结论,其大致内容为:通过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范为基础和前提,结合一定计量单位,通过使用一系列会计原理和财务核算方法来客观反映,甚至是监督一个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计算环境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成本,进而来核算企业的最终收益。而这一收益计算方法中涵盖环境影响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具体元素,所以能够对企业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产生积极影响。之所以要实施绿色会计,是一系列要素影响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这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以往各地区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和产值收入,往往采取片面的经济发展政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和价值成为最根本的驱动力和导向因素,因此仅仅依靠道德价值理念和市场运行机制,根本无法实现生态保护,因此想要规范企业开展运营活动,就必须采取全新管理思路,绿色会计准则中对生态环境成本的重视,加上其完善的环境要素评价体系,使得实施融入这一理论,能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提供重要帮助。

2当前绿色会计发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体系

首先,目前对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当前在绿色会计体系研究过程中,多是以环境会计理论作为开发依据,很少有探讨实用性环境会计理论,从而使得绿色会计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1]。其次,整个体系内所涉及的核算标准并不统一。在应用绿色会计体系中,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核算标准,但目前货币和非货币计量单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两者之间也缺乏直接的可比性。最后,该理论缺乏专业、成熟的应用人员。绿色会计融入了诸多学科,其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由于该理论体系应用较晚,因此这方面人才较为匮乏。

2.2部分政府和企业单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尽管我国一直提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号召社会各界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但事实上,部分政府和企业为了片面的经济收益,并没有对环境保护形成足够重视。无论是绿色会计法律制度,还是财政决策,都未能形成体系化内容。一直以来,部分政府和企业单位片面追求高效、快速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没有给与重视,一些企业对自身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未划拨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在成本计算上也没能给与充分设置,因此绿色会计体系应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2.3绿色会计体系实施实效差,缺乏完善监督机制

想要高效应用绿色会计体系,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体系是确保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的关键和前提。同时经过绿色会计体系应用,也能对企业发展状况及绿色生产状况进行有效汇总[2]。但目前部分企业为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绿色会计体系的认真实施,整个体系实施实效差。基于应用实效差,加上监督机制缺失,很多企业就难将绿色发展理论融入自身发展之中。

3绿色会计视角下构建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内容要素分析

随着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以保护环境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思路要求企业必须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坚持“绿色运营”,通过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企业财务工作有效开展。

3.1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分析

以往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速度都较为落后,因此企业整个财务工作与关系相对单一。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熟,企业财务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企业为核心,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前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主体已经从单一企业扩大至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

3.2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评价内容分析

客观上讲,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是由其内部意义和外部延伸信息所共同决定的,整个评价内容是在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绿色会计体系影响下,所有构建的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要满足资本所属方的要求、企业管理方的要求,还要满足政府和社会的要求,此外还必须履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从作用目的上看,该分析体系不仅是为了衡量企业盈利状况、债务发展状况等经济性数据,同时也涵盖社会性和环境保护性数据等评价指标。整个财务分析体系内容包括了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经济数据、社会责任履约情况的社会数据和环境保护开展情况的环保数据等等。

3.3绿色会计视角下建立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具体思路分析

首先,必须结合绿色会计的内涵,确定该体系的针对对象。以往会计对象主要涵盖六项内容,而在绿色会计体系中,其并非以经济数据为核心,而是在原六项内容基础上,融入了环境、资源、社会责任等等一系列内容,整个体系的针对对象更加丰富、全面;其次,要明确该体系内的基本假设。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如今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迅猛、快速时期,而社会繁荣背后的是以资源高能耗为代价,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日益严重。以往发达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坚决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尤为重视,绿色会计就是从真正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提下实施的财务管理思路。通过在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并将绿色会计理念作为核算基础[3]。通过体系化构建绿色会计的具体财务标准,从而推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建设,并且在指导企业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海瑛.论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北方经贸,2014(7):86-91.

[2]车英君.基于绿色会计理念的财务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论坛,2014(11):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