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18-02
引言: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头号健康威胁?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 慢性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状
1.1 防控人力和财力突显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大,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繁重?与此同时,政府用于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少,导致一些地区没法配置最基本的慢性病防控设施,此外从事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少,待遇低,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1.2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性不强
我国总体上已经确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原则,但尚停留在理念层面?多年的工作实践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以至于相当多的人认为慢性病防控工作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慢性病防控以医学措施为主,较少考虑政策?法律?经济?环境手段,其它部门没有动力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责任相对淡化,统筹协调的力度较小,造成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的管理环节被人为的割裂,直接影响了慢性病防控的整体效果?
1.3 慢性病防控各运行环节的衔接不畅
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卫生保健系统的防控职能相互分割的卫生管理模式使处于高危状态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处在防与治的真空地带,形成较大的隐患?
1.4慢性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大多数传染病和地方病在疾控机构的努力工作下,基本得到控制;危害民众健康的非传染性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努力工作下,也得到有效控制?随之而来的是慢性病防控越来越严峻?慢性病在体内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所以许多人意识不到,不会主动去就医?因此,慢性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麻痹性;而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还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机构设施不健全,制度措施不健全,三级防控网络不健全?基层社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无临床经验,工作疲于应付,没有慢性病防控的资质与能力,无法承担慢性病二?三级预防之重任?
2. 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投入,引进综合型人才
建议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控设施,增加服务岗位?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有志之士到基层工作?此外,要引进高技术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科领头人?卫生部门要采取稳定团队?定期培训?继续教育?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懂临床医学知识;又会预防医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性全科医学人才?基层卫生部门的医师要配置齐全,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人员岗位准入制度,发挥各地三甲医院优势,对基层社区医师提供专业培训,大力宣传国家对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及措施,加强技术交流,快速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2 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的防控体系
慢性病对于人体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卫生系统的范畴?国际卫生组织指出,卫生方面以外政策通常比系统内部的解决方式更有效?建议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相关部门应按职能进行分工,履职尽责,积极制定促进卫生与健康政策,解决好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还要积极地探索其他形式的途径,例如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如国家体育总局目前正大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与路径;农业部门正牵头国家食物营养发展策略;教育机构正开展大课间活动及阳光体育工程等?此外,可以将具体项目作为切入点,跨部门搭建合作平台,目前的卫生部正与一些省合作共同开展控盐活动,明确工作内容?目标及措施等,各部门更容易找准自身的位置?
2.3 探索一套慢性病的防控的新机制
第一,开发慢性病相关政策,强化政府行为,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第二,加强各类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以此推动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开展?第三,利用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和健全社区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建立健全慢性病的监测?管理?预防控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策略咨询,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规划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相关行为的改变较知识知晓和态度改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养成;需要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做先导;需要人们对慢性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具体应做到:(一)限油控盐,加强锻炼?(二)戒烟限酒,减压放松?(三)平衡膳食,调整心理?(四)劳逸有度,生活规律?(五)摒弃陋俗,养成良习?
3.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社区为单位,以减少慢性病发生率为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慢性病人群开展健康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方式,对于防控慢性病及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最近几年年,我国积极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将一直以临床问题看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以控制。全国各示范点均通过社区诊断确定了本社区最主要的慢性病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并据此进行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则,展开健康教育与危险因素干预,开展了大量健康促进活动。
为了启动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慢性病防治模式,市疾控中心根据卫生部及省疾控中心的要求精神,计划在200*逐步开展以家庭为中心,以居民健康促进为目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工作。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我市于1993年对**市城区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一类地区水平。为此,我市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切实加强高血压调查工作,从而为我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
掌握我市高血压病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从而为进一步订综合防治措施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内容
内容:调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吸烟、饮酒、膳食、体育活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和健康意识等。
四、方法
调研方法:多阶段随机抽样、入户询问的方式,对调查对象均事先进行了宣传和组织,调查表格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发放。调查人员均事先集中培训,采用逐户面访、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电话调查等方式。
调查对象:血压测量采用经计量校正过的台式水银血压计,并且采用WHO的最新诊断标准:即以收缩压(SBP)≥18.6kPa及或舒张压(DBP)≥12kPa(或者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确诊为高血压。慢性病的诊断以患者曾就诊医院的诊断及患者自述为主
质量控制:开展正式调查前必须进行预调查,评估调查方案,在调查中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全人群健康教育:利用“世界无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高血压日”等,使用健康教育课、宣传巡回展、健康教育专栏、分发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持续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五、调研工作进度和目标
200*年1月-200*年2月,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发动和卫生教育工作;
200*年3-200*年5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15岁以上人群约2万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
200*年6月-200*年8月,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建档、随访和健康行为指导;
200*年8月-200*年10月,完成调查项目评价工作,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六、调研工作要求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如下几项工作:
⑴全市高血压调查的技术指导;
⑵对各生理实测和生化实验数据进行核实;
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反馈等工作。
七、经费预算
市疾控中心自筹一部分资金,同时申请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经费估算总额为15万元。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引起慢性病的最重要因素是:不健康饮食和摄入热量过多、缺乏体育锻炼、吸烟等。绝大多数慢性病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预防的。
王陇德认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向不健康的方式转化,摄入热量越来越多。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未来10年我国要新增1.5亿肥胖人口,而且一旦发展成为慢性病,对社会、家庭、个人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慢性病全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所引起的,因此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王陇德倡导“十个网球原则”的膳食结构。他说,现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必须有大幅度的调整,不能再持续增加肉类而减少对健康有益的蔬菜、水果、薯类、全麦的摄入,同时还要把握好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十个网球原则”,即每人每天吃肉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米、面、谷类等,四到五两);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建议每顿饭前吃一些水果;吃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
王陇德说,我国正处于健康转型期,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高度流行。造成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疾病负担、经济负担加剧,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当今中国,慢性病死亡所占比例已经超过80%,和发达国家一样,成为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
长寿饮食“十一”点
一、数量少一点老年人每日唾液的分泌量是年轻时的1/3,胃液的分泌量也下降为年轻时的1/5,因而稍一吃多,就会肚子胀、不消化。所以,老年人每一餐的进食量应比年轻时减少10%左右,同时要保证少食多餐。
二、质量好一点蛋白质对维持老年人机体正常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一般的老年人,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蛋白质,应以鱼类、禽类、蛋类、牛奶、大豆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为主。
三、蔬菜多一点多吃蔬菜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很有好处,老年人每天都应吃不少于250克的蔬菜。
四、菜要淡一点老年人的味觉功能有所减退,常常是食而无味,总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来增强食欲,这样无意中就增加了盐的摄入量。盐吃多了会加重肾的负担,可能降低口腔黏膜的屏障作用,增加感冒病毒在上呼吸道生存和扩散的几率。因此,老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同时要少吃酱肉和其他咸食。
五、品种杂一点要荤素兼顾,粗细搭配,品种越杂越好。每天主副食品(不包括调味料)不应少于10样。
六、饭菜香一点这里说的“香”,不是指多用盐、味精等调味料,而是适当往菜里多加些葱、姜等调料。人的五官是相通的,可以用嗅觉来弥补味觉上的缺失。闻着香喷喷的饭菜,老年人一定能胃口大开。
七、食物热一点
生冷食物多性寒,吃多了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甚至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吃生冷食物,尤其在冬天更要注意。
八、饭要稀(软)一点
把饭做成粥,不但软硬适口、容易消化,而且多具有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对益寿延年有益。但老年人不能因此而顿顿喝粥,毕竟粥以水为主,“干货”极少。在胃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同体积的粥在营养上比馒头、米饭相差很多,长此以往,可能会营养不良。
九、吃得慢一点细嚼慢咽易产生饱胀感,可防止吃得过多,使食物消化得更好。
十、早餐好一点早餐应占全天总热量的30%至40%,质量及营养价值要高一些、精一些,不宜吃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22.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9-0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治疗方法[1]。然而会带来感染、血肿复发、颅内出血血肿引流不畅等并发症。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均行钻孔引流术,13例出现并发症,现将并发症成因及防治体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58岁~78岁,平均年龄68岁。外伤史患者31例,占到81.5%。外伤后手术时间最短25天,最短70天,平均47.5天。合并有高脂血病史者4例,糖尿病史者3例,高血压病史者8例。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组病例有因颅内压增高致头晕视物不清17例,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5例。肢体麻木或偏瘫13例,定向力障碍和智力障碍者7例,精神异常者3例。
1.3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单侧血肿22例,双侧血肿16例;低密度影16例,等密度影7例,混杂密度影5例;中线结构均偏移,2.0cm者8例;积血量100ml 者6例。
1.4 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选择血肿最厚的平面,在血肿后极的前1~2cm。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进入血肿腔后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放入囊腔,长度不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同样方法于较低处(后份)再钻孔,放入导管,继而通过两个导管,用生理盐水轻轻反复冲洗至液变清为止。术毕将两引流管分别另行头皮刺孔引出颅外接灭菌密封引流袋。高位引流管排气,低位排液,约3~5日拔除。
1.5效果评价(1)治愈:血肿消失、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2)好转:血肿消失、症状好转、遗有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3)未愈:血肿未完全消失,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本组38例均行钻孔引流术,采用单孔或双孔引流加生理盐水冲洗,持续引流5天后拔管。随访半年~5年,并发症共13例,发生率34.2%.继发颅内血肿3例,出现颅内积气2例,颅内感染2例,血肿复发2例,脑脊液漏2例,张力性气颅1例,癫痫发作1例。无死亡病例。
3 讨 论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最佳治疗方案,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等特点,但并发症并不少见,其防治对于预后很重要。由于并发症的原因不同,所涉及的临床对策也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①继发性颅内血肿 3例,2例为硬膜外血肿,原因是血肿清除后,颅内压力骤降,硬脑膜塌陷致使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小血管撕裂而引起,另外可能手术中没有很好的处理硬膜上的出血点以及骨孔缘的渗血。1例为脑内血肿,由于术前挫裂伤灶出血[2]。对此定位应准确,切口止血应彻底,骨腊止血时避免引起硬脑膜剥离,必要时硬膜悬吊。钻孔点避免靠近血肿腔边缘;钻孔后,应稍扩大骨孔至直径1.5~2.0cm,硬膜切口应稍大于引流管。手术时应缓慢减压,选用8号质软的导尿管作引流。②颅内积气2例 积气量少,通过调节及引流管位置能排出,拔管后半月内一般能自行吸收。如颅内积气量多,引起颅高压或脑受压,则为张力性气颅,本组有1例,原因是由于血肿引流后颅内压力下降脑组织尚未膨胀复位,空气进入血肿腔。对此引流时注意,将血肿最厚处置于最高位,钻孔切开硬脑膜置管时及时用棉片明胶海绵堵塞骨孔,放淤血时减慢,置管后将近等量盐水充填血肿腔,严密缝合头皮,术后应先夹闭引流管更换引流袋以防空气进入血肿腔。③颅内感染2例,其原因可能与引流不畅致细菌局部繁殖, 经脑脊液漏途径逆行入颅引发颅内感染,加上患者伤后机体调节机制打乱, 抵抗力及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及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有关。对此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早期应使用广谱强效抗生素预防感染[3],应加强护理, 铲除细菌滋生环境,严格无菌观念, 减少污染,钻孔冲洗引流必须遵从严格的无菌观察, 护理物品定时清洁, 病室空气要进行 1~2 次/d 的消毒, 尽量减少污染机会。④血肿复发2例 均为70岁以上患者,说明此症好发于年龄偏大、血肿大、包膜厚的患者。对此术中务求冲洗干净,操作轻柔以免损伤血肿内膜。可于原孔或重新钻孔冲洗引流,或翻骨瓣切除血肿包膜,术后应用止血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利于脑复张促进血肿腔尽快闭合。⑤脑脊液漏2例 术后引流量每天在200ml左右引流液性质如脑脊液。原因为放置引流管时损伤蛛网膜,使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对此术中应避免用引流管多方向探查,冲洗时宜低压缓慢以防损破蛛网膜,将引流袋床头抬高约10cm,以免脑脊液流失过多造成颅内压过低。⑥术后癫痫:本组发生1例,术后癫痫发生原因与血肿包膜刺激皮层有关。可能引流管刺激皮层所致。对此引流管不能过粗、过硬。放置时不要插入太深。癫痫一旦发作,在排除继发性颅内血肿后应抗癫痫治疗。综上可知针对并发症成因不同实施不同的防治对于患者预后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建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某些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7,14:182-185.
[2]梁玉敏,杨中坚,朱诚.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发颅内血肿5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48-49.
转变观念开展“零级预防”,实现慢性病防控策略前移。对于吸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等危险因素,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危险因素在社会上的流行。通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等使个体认识到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危害,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危险因素。慢性病防控不能限制在生命的某个阶段,而是要贯穿从胎儿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用药,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御疾病、恢复健康,具有丰富的内涵。零级预防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健康管理学的兴起,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发展,预防疾病、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更加被重视。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控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预防为主,推动医学服务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干预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相信在贯彻“零级预防”理念,实现慢性病防控战略前移的过程中健康管理将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已成为目前制约健康管理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与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当前我国健康管理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但理论与相关政策研究滞后,学科与专业未纳入国家学科目录;正规的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相关人力资源匮乏;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数量多、发展快,但普遍对学科建设重视不够,内涵建设薄弱。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势必在慢性病防控中将彰显出独特优势。
3综合性医院应启动慢性病管理服务
在现行的医疗模式下,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首选到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我院在对体检后新诊断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后续治疗调查显示,95%的患者愿意选择综合性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管理。但各级综合性医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多以专病门诊的形式开展服务,其虽能提供规范性诊疗服务,但因门诊服务条件受限,患者多,服务多停留在临床诊治,无法真正确保服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因此,各级综合医院要尽快适应我国慢性病服务新需求,充分利用医疗技术资源优势,探索慢性病管理方法,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信息档案,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双向转诊,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进一探索丰富慢性病管理手段。
3.1开设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门诊及体检筛检出的各类慢性病患者,由临床医学专家进行专科会诊,制订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化治疗。
3.2收集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调查。详细记录病史、生活习惯史(吸烟史、饮酒史、睡眠史等)、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双向转诊,与各社区医院信息共享,指导患者就诊,定期复查,采取深入性的生活方式干预,长期有效监控等措施,切实改善生活方式,使慢性病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3.3大力开展健康宣教。通过开展面对面健康咨询,个体化健康指导,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开设医院健康网站、教育处方、专栏等形式,重点围绕慢性病管理相关知识开展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针对新患者可能出现的失望、恐惧、焦虑或紧张的情绪,可实施个体化干预措施。通过心理评估与指导,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正确看待疾病,树立控制好病情、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