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纪录片;问卷调查;教学改革;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2-02
资源环境类课程是农业院校多数专业的必修和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概括性,很多知识点仅靠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视频资料作为理论授课的补充。纪录片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描述,具有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特征。优秀的科学纪录片可以从多视角直观、生动地讲述科学知识,启发观众的创新思维。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电视台都拍摄了大量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科学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科学严谨、制作精良,为资源环境类课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视频教学素材。
本课题组选取《森林生态学》课程开展了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教改实施的反馈信息。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教改效果,总结技术要点,为推广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合理建议。
一、调查方法
1.问卷对象。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3级学习《森林生态学》课程的所有学生47人。
2.问卷调查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纪录片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评价、纪录片播放技术要点三个方面共10项指标。
3.实施过程。在学期期末最后一次课结束后立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7份,回收问卷47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全者共得到有效问卷46份。
4.资料统计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将数据输入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经整理统计后,得出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记录片的喜爱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平时非常喜欢观看纪录片,在电影院、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观看过植物私生活、鸟的迁徙、森林之歌、帝企鹅日记、海洋、地球脉动、生命、微观世界等国内外知名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大部分学生对纪录片兴趣浓厚,认为纪录片影音效果精美绝伦,解说词流畅生动,能为观看者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不但能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培养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对纪录片较喜爱并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是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并受到欢迎的基础。
(二)学习效果评价
100%的学生认为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59%的学生认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93%的学生认为纪录片有助于学习、理解本课程的重点,其中54%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96%的学生认为应用纪录片辅助课堂教学对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其中6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调查数据说明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类课堂教学与普通授课模式相比,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改革对授课模式进行了调整,利用纪录片结合相关知识点辅助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正确,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三)纪录片播放技术要点
1.播放时刻。56%的学生认为应课上先讲对应知识点再播放视频,42%的学生认为应课上先播放视频再讲对应知识点,2%的学生认为应教师指定纪录片内容学生课前自己观看。调查结果表明:纪录片片段应以在课堂上播放为主,教师备课过程中根据知识点内容选择合适的纪录片剪辑合成,课上讲授完知识点后播放对应的纪录片视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时间与数量。对于播放总时长(以一次课90分钟为例),45%的学生认为纪录片播放时间总长度在15~20分钟为宜,39%的学生认为纪录片播放时间总长度在10~15分钟为宜;68%的学生认为单个视频片段在3~5分钟较合适,20%的学生认为单个视频片段在5~10分钟较合适。调查结果表明:一次课90分钟里,纪录片合理的播放长度为10~20分钟为宜,单个视频片段播放时间为3~5分钟较合适,折算下来为每节课播放2~4个片段为宜。学生反馈与教师课堂观察基本一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个3分钟左右的纪录片片段就能成为一个课堂亮点,每节课安排2~3个片段就能有效调动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过多、过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学生注意力分散。
3.地区与语言。71%的学生表示较喜欢欧美地区制作的自然科学纪录片,其次是亚洲地区占18%,国产纪录片占11%,这可能与欧美自然科学纪录片起步早、资金投入大有关。在解说与字幕方面,按学生接受程度依次为英音中字(74%)、中音中字(48%)、中音英字(22%)、英音英字(15%)。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大多数学生能接受英文解说配中文字幕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也能帮助学生多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四、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这次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相关知识点与自然科学纪录片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支持与肯定。学生普遍表示纪录片可以从多视角直观、生动的讲述科学知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习积极性,他们希望能在其他资源环境类课程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对纪录片辅助教学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根据知识点选择经典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剪辑合成为视频片段,语言最好为英文解说中文字幕;课上讲授完知识点后,播放对应的纪录片视频片段对知识点作以解释和扩展;纪录片不宜过多过长,每节课播放2~4个片段,每个片段3~5分钟为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改进纪录片辅助资源环境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莲英.浅议环保纪录片在高校环境教育课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88.
[2]高健,张文昭.科普纪录片在天文通识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2013,(07):55-58.
[3]黄景,陈中凯,曾影.《美丽中国》纪录片的地理教学价值探析[J].地理教学,2013,(24):44-45.
[4]陈玲.BBC纪录片《冰冻星球》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4,(04):48-49.
[5]冯也倪.对生态文明的倡导与赞歌——《森林之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60-61.
[6]高峰,冷冶夫,张越.国际优秀纪录片的创新理念与特点[J].电视研究,2007,(12):36-38.
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仍是2012年生物科测试的基本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最鲜明的特点是基础性。这就要求我们做到:1.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数字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具体地讲就是,以高中生物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2.学生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3.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4.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5.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往年的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没有弱化,而是要求更高了,高考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突出重点,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把知识点系统化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泛滥,无疑都是有害的。
三、重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生物测试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而目前教学的薄弱点就在联系实际上,因此教学更需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前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每一个实验,除了自己亲手做好外,还必须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同时还要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
四、适当加深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不留知识盲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今后的命题可能会无所谓传统的重点、热点、冷点之分,因此要善于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彼此融会贯通,并注意查漏补缺,由“深挖洞”教学向“广积粮”教学转轨。知识的广度应该得到充分展现,要培养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五、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是关键
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要求准确把握、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在于:1.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3.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六、突出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教材大量使用了图像、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体现了新大纲将“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的的要求。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从情境中获得信息。平时要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作出正确判断。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学试题,考点分布有如下特点:
《新陈代谢和酶》与《新陈代谢和ATP》这两节中,重要考点有:①酶的特性及酶在不同环境条件(如PH、温度)下活性的改变,这样的题目往往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去分析归纳。②ATP的结构及与其他物质的转化可能是选择题,也可能是简答题。
《植物的新陈代谢》中,高考的重点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尤其是光合作用,因为它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试题往往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等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
《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中,高考的重点在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物质交换,以及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过程。如某种消化液的作用,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等。
《新陈代谢的类型》中,可能会结合到具体的题目中去考查某种生物的代谢类型,也可以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
二、高考要求
(1)要求学生能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本部分内容重要概念多,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吸收、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外呼吸、内呼吸、交换吸附、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生物、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等重要概念,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图解,内环境中的成分、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图解,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2)要求学生能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并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中,本部分有四个实验,当然有关实验方面的考查也将以本专题为主。
(3)要求学生读懂自然科学中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本部分知识涉及酶、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等诸多重要内容,资料、图表相当多,要能认清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本质,读懂资料信息中与本部分相关的内容。
(4)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本部分内容可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知识较多,如水分代谢与灌溉、矿质代谢与施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棚作物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等。
三、复习对策
(一)把握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内在联系
1.水分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反应物和反应介质。充分吸水能维持植物枝叶充分伸展,以利接受更多的光照。水分代谢与矿质代谢相对独立,前者为后者提供良好的溶剂,有助离子的运输,而后者可通过改变浓度差而影响水分的代谢等。
2.呼吸作用通过维持细胞的活性而影响水分代谢的总体强度,还可以影响矿质代谢而间接作用于水分代谢。
3.矿质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N、P、Mg等矿质元素,光合作用又为矿质代谢提供需要的有机物等条件。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O2、有机物和能量,而呼吸作用又为光合作用提供CO2等原料及C3、C5等可能的中间产物。
(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分解代谢的全过程:①首先大分子降解为组成它们的单体分子,如多糖降解为葡萄糖或五碳糖;脂肪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②第二阶段,多种分子转化成较少种类的更小分子;③第三阶段,通过共同的代谢途径最后氧化成CO2和H2O。
(2)合成代谢的全过程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以蛋白质为例:①最简单的前身小分子;②由前身小分子转化成氨基酸;③氨基酸合成肽链。
(3)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两种代谢的“生返”过程看似基本一样,但两个过程所需的酶常有差别;同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各有通道、互不干扰。
2.肝与血糖的调节
四、高考应对策略
由于本专题考点内容多、分数比例大、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做好本部分试题,在各类考试中至关重要。
1.应全面复习本专题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本专题的各知识点牢牢地刻在大脑。
2.找出与相关章节、相关学科交叉的知识点,经过大脑的过滤、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本专题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联系的知识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相关的生物学原理。
4.要搞清书中的四个实验,包括其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材料器具、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实验结果,还要注意与初中生理、理化等自然学科共用的实验器具、科学探究方法的联系,并学会独立设计相关实验。
【关键词】公共选修 课程 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地出现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同时也互相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相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结果是高素质人才。
公共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能够重点地了解到很多生活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理想、社会道德等等,通过设置丰富的公共选修课,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以及把握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是学校设置共选修课的目的。
二、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教育发展有很大趋势,那就是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相互结合。综合性人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这就说明了文科学生就必须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学就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像哲学、艺术、历史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个学生应该掌握的。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当今新的知识点,像新能源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发扬以及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人文教育是注重培养人的个人形象思维,科学教育是注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办事、怎样做人。学校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工作,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公共选修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
(一)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
为了提高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学校应该高度的重视,要严格把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
(二)课程实行调整以及淘汰制
整改那些落后的观点,陈旧的教学内容,以及不符合时展要求的课程,重新修改教学大纲。
(三)鼓励教师开好公共选修课
由于每学期有很多的同学要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为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课堂资源的选择,学校鼓励教师每学期新开公共选修课,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高度的重视,公共选修课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程内容方面应该不间断的更新并且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力度
老师上课应该严格地按照课程表进行,任课教师不得擅自窜课,公共选修课开课时将会有学校领导进行检查,并且不定期的进入课堂听老师的课。还有学校对所开的公共选修课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第一时间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的质量。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以及手段是公共选修课改革的目的,因为选修课的学分不是很多,课程内容不是很广泛,这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选修课比必修课的内容更有趣味性以及相对灵活性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像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点评以及教师总结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开展演讲和朗诵等多种方式。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以及根据学生兴趣,也可带领学生到室外观赏,如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以及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这样都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结语:
当前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趋势是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同时我国大学要想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得把培养综合人才放在首位,要想把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有规范化等,就得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发展还有改革,这样才能使公共选修课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重视基础不拔高
任教科学的生命科学教师往往习惯于在自己专长的领域中发挥,由于教生命科学课程比较得心应手,可发挥的余地较大,他们可能会对这部分内容上有所偏重,从而造成超纲、偏多偏难等情况。那么,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首先,科学教师必须树立一个基本思想:科学课程是为生命科学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的,于是它必须是基础,在内容上、难度上都不能超越生命科学的范畴,这个基础必须全面、扎实、深入、有效。其次,科学教师也要研究生命科学教材,对于在初二、初三还要继续学习的生命科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科学教学阶段不拔高、不超越。例如,第十五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关于生态系统的内容,着重点可以落实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而对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等),由于在初二生命科学教学中会继续深入,讲清楚即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生命科学与物理、化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科学学科的基础打好,今后对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分科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生活学科学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总是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感兴趣,科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过程中找寻素材,教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现象,并能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牛津上海版《科学》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还要努力开发生活性知识,例如在“眼的结构”中增加各种眼病的分析,对“耳”通过助听器的使用来引入主题等等,特别要在内容中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各个场馆都有不少的科学技术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在参观时予以观察和记录,探究它的科学原理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
综合全面不偏颇
科学毕竟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也是科学学科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在进行有关科学内容的教学时决不要把它上成一节单纯的生命科学课,在每一个知识点中,努力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在一个大的知识点中至少需要有两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科学知识,在无形中接受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的渗透,体验科学是综合性的。例如,在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体的“人体的健康”一章中,注意融合有关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和检验等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