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引言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疏导。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我国的学生心理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体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果孩子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心理状态自然而然也会获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孩子承受过高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并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补课班。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反之,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第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生做出不当的指责。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
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尊重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4]。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后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后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情况,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达到培养孩子特长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每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维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用爱影响学生。
(三)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教学工作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教育起首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疑惑,过去就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了?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情况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给家长介绍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一、家庭情感教育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为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较快乐,能维持积极地人生观,适应能力比较强,做事成功的机会也较大。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家庭,便是孩子学习情商的第一所学校。在家里,孩子们会学到许多的基本信息知识,如他们的自我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如何看待自己的感觉、如何判断别人的情绪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
二、儿童情感教育的现状和难点
社会的多元发展,使得孩子的情感教育更加复杂化,难度加剧。以下社会、家庭等问题,不停地困扰着儿童情感教育,成为儿童心理教育中的难点。
第一,信息时代,电视节目、电脑游戏充斥着孩子们的大脑,使孩子们注意力分散,情商下降。不可否认,很多电脑教育软件、电视教育节目在孩子们智商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东西无法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朋友们互助、锻炼沟通的能力等。过多的和电脑、电视接触,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情的吞噬孩子们本来不多的家庭时间,让他们无心去发展情商。而且孩子们也缺少判断能力,很难拒绝现代人喜欢的暴力、情爱等不适合他们目前年龄特征的电视节目,去追求“冷酷”、“残暴”等的境界。会给情商的发展带来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这两种误区:第一种是对子女要求过于苛刻,比如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从而造成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从而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等不良心理。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第三,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感到无所适从。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形成不良的心态。
三、在家里做好孩子们情商教育的方法
在情商的早期培养过程中,家庭、幼儿园、学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则是情感发展的基石。
1.创设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有位美国学者曾经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对一万多名经济条件不等的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孩子们对家庭氛围的共同心声便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吵架;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大人说话不要失信;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不要彼此责备;父母对我们少发一点脾气,多一点微笑;父母要热诚接待自己的小朋友。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健康发展。
2.降低电视、电脑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培养一两个有助于提高孩子们情商的兴趣爱好。父母要参与并鼓励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沟通交流,扩大孩子自身社交圈,关注其情商弱点并时刻予以提醒纠正。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用电脑、看电视的时间。往往有些家长,在不停的要求孩子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间,可自己却毫无约束,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对孩子说教的力度,而且还降低了自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最后,可以将“看电视、玩电脑”作为行为奖励品。美国教育专家说,一律的反对儿童看电视、用电脑是不明智的做法。优良的电视节目也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及提供知识。我们在奖励孩子的同时,记得一定要限定时间,防止沉迷。
3.正面鼓励与挫折教育并用
积极向上的动机是孩子成长的内驱动力。通过不断的认可和鼓励孩子,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同时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经过努力克服难题,从而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应对经验;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纪律和适当的批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为孩子规定出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以免在以后的生活中情感脆弱,无法接受批评,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鼓励和挫折教育并用,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4.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遵循鱼缸法则。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厌学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3.过度依赖问题。4.任性、偏执、敌对。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_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提升;其次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
3.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真正落实“教学与育人”并重,加强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研究,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一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二是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
2.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
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扭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二)家庭采取的对策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摒弃唯“分数论”,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放在首位,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2.学会倾听。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8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3.宽严有度。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慎重对待离婚。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社会采取的对策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应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营造一个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崇尚文明科学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消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儿童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所等建设的投入,设置社区家长学校、儿童活动中心,为孩子提供课余活动健康场所,使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育德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红色代表希望。在日本的家庭中,经常能够听到母亲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这句简单的话看似平淡,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接纳、认可和肯定的信息,是希望,更是梦想。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行为引导的正面影响极为重要。
家长经常给孩子鼓励、希望,帮助其形成梦想.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地迈向成功。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家长要尽可能地发现孩子的优点,表扬他、肯定他、给他希望,让他敢于梦想。
黄色――快乐
巴尔扎克曾说:“爱情浓厚的夫妻所养育的孩子,往往富于爱情的特色:温柔、活泼、快活、高尚、热心。”因此,父母之间要充满爱意,相敬如宾,帮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快乐的家长懂得将快乐的事讲给孩子听.不仅能使孩子明白快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另外,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经常引导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也是得到快乐的窍门。只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他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
橙色――温和、温暖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家长情绪不好时,能否依旧温和地对待孩子,就要看家长的修养了。
孩子犯了错,如果一时还没有认识到错误,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抵抗情绪。面对此时的孩子,家长要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听他说.给他机会把内心的怒气发出来,再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要对孩子横加指责、冷嘲热讽。
有时,考验源于家长自己。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辛,竞争的加大,家长有时也会愁苦不堪,大发其火,甚至伤心哭泣。但这种情绪应尽量避免向孩子发泄,更不要随意流露出茫然、悲观之态,不要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灰色――朴素
首先,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在学业上要高标准,在生活上要低标准。家长不过分讲究吃穿打扮,孩子亲眼目睹,自然也以家长为榜样,在生活上力求俭朴。
其次,要尽量满足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一方面家长要爱孩子,但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家庭的难处,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面对生活,并把孩子的目光引到学习上。
绿色――民主
绿色是民主、和平、融洽的象征。要当好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要摆脱传统封建家长的唯我独尊、搞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应发扬民主,提倡家人平等,有事共同商量。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切忌你一套我一套,弄得孩子心里生疑,无所适从。 另外,要增加亲子交流.家庭事情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看什么电视、节日到哪里度假、生活怎样开支等等,只有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知心人,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述出来。
家庭呈现民主、和谐、 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