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重要意义;思路

0 引言

伴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保险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保险行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虽然我国保险行业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其身处金融领域,同时资本运行具有独特性的保险行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一直不尽人意。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债危机的严重影响,尽管在我国政府的百般努力下,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不算太大,但保险行业依然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转变其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财务管理,进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实现保险公司效益目标的同时,保障保险行业持续稳定的

发展。

1 我国保险公司中的财务管理现状与重要意义

最初我国保险公司是在政府监督下开展业务和进行财务管理的。伴随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以及金融的混业发展,对保险公司国家开始逐步放松监管其财务管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就财务管理而言,我国保险行业开始学习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并且政府也随之加大了监管保险公司财务的力度。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素质及专业化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虽然在财务管理的有些方面我国保险公司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比较成熟的西方保险行业、财务管理体系相比,我国依然存在不少差距。此外,伴随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及金融开展混业经营,财务风险在我国保险公司中正在逐渐增大,这对于保险公司如何化解财务管理存在的各种风险,使其不能衍生出新的问题,为保险公司保持财务管理的连续性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使得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视为重中

之重。

我国大型保险公司一般都是国有独资公司,在这些公司中国有企业粗放式的管理通病也表现的比较突出,从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不但难以借助银行发达的电子支付系统来更好的开拓业务,甚至有的保险公司对各营业网点都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许多基层公司也存在着财务工作缺乏标准化的现象,导致各项业务需要通过人为操作去完成,这必然使操作风险增加,从而容易产生数据失真、弄虚作假及信息传递慢等情况。正因为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整个市场中我国保险行业的竞争力偏低,在面对拥有先进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外资企业的冲击下江河日下,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当前的财务管理与经营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我国保险公司唯一的多网点优势将沦为效益低、耗资多的沉重负担。所以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加快建设信息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其财务处理和业务进行改造,把各个营业网点尽快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最终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2 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2.1 保险公司相关财务制度的不健全

首先,对保险公司中的财务管理相关部门缺乏系统性的规定,缺少针对性,覆盖面不够。缺乏系统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当前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遵守的规定主要是《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明细准则,而一些补充规定则集中在保监会和财政部下发的通知、意见和规定中。缺乏针对性只要表现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对象是各类金融机构,因此,针对保险公司的限制性和规范性条款一般比较宽泛、模糊。覆盖面不够则表现在相关规定予以明确,民营和外资金融企业可参照执行,进而使民营和外资保险公司与国有保险公司相比,在财务规则上没有统一起来。其次,保险公司制定出的部分内部规章条款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一定冲突。有的保险公司因第一款的局限性制定了自身内部的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及会计实务等规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有些内容与保监会、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存在抵触现象。例如有些保险公司按照自己制定的规章将为展业支出的客户旅游及招待费用计入佣金科目进行核算。再次,缺乏严格明细的操作流程。有些保险公司报销的发票开具单位与发票领用单位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在审核报销时没有对所提供的发票通过税务热线与税务网站进行验证。最后,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存在五险一金漏缴的现象。因保险公司对员工劳动保障权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有些保险公司下设分支机构制定出的考核办法、操作办法等文件不符合劳动法相关规定,将员工人为的分成经理层与管理层、营销员与正式员工,对于经理层与管理层来说,五险一金都会缴纳,为了激发营销员和普通正式员工的积极性,通常不会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甚至底薪都没有。

2.2 现金管理存在缺陷

保险公司的大量现金流转是一个特色,所以保险公司的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据现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现金开支超过规定的数额就需要运用转账结算。然而当前保险公司的实际现金流通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现金管理相关规定。在购置办公用品、支付赔款等方面使用大量现金,有些基层公司甚至每个月发放的工资、福利费等也不通过银行支付,而是直接坐支现收的保费,进而避免银行等部门来有效监管现金。有些公司对现金日记账也没有做到日清月结,导致无法有效控制现金库存量,使经营管理产生不少漏洞。现金收付的手续缺乏规范化,混淆了现讫、转讫,思想上开始有怠慢的情绪,认为不管是转账还是现金,只要钱已经到了保险公司账户就行,导致了业务的真实情况难以通过账面准确反映,某些数据在会计上产生了偏差。故意将财务印章弄得模糊不清,方便以后合并记账,使得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不相符。在付款时,有的付完款后再盖章;在收款时,有的盖完章后再收款;有的会计人员甚至对收款人不要求必须亲自签章;对于外部的原始凭证,只要领导有签字就会一路绿灯,对其审查不严,导致会计失去监督效用。

2.3 会计人员主观操作乱象

保险公司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以会计人员整理的财务信息为前提。因保险行业具有较大的特征:保费收取在前而赔付支出费用在后,这两者有时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造成了各会计期间不合理的收益费用分配。除此以外,保险行业要求会计人员对未来要具有较高的预期性,以自身工作经验开展操作等因素,造成了会计人员主观操作乱象,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误差。另外,尽管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具体业务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遇到具体业务时,会计准则只是要求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法。这说明我国的会计准则由原则性导向代替了规则性导向,尽管让保险公司在会计信息上表现出一定质量,但由于我国会计人员存在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造成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大,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这些都会严重冲击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保险公司中的财务管理决策受到严重影响。

3 我国保险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路

3.1 加强建设财务制度,完善制度体系

其一,从监管层面来说需要对保险公司统一规范财务制度,可以依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企业会计准则》重新设计《保险公司财务规则》与《保险公司会计准则》,将以往零散的关于财务会计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统一归纳到《保险公司财务规则》与《保险公司会计准则》中,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使各个保险公司都处于同一水平,防止以劣币取代良币的现象出现。其二,各个保险公司内部的规章不仅要与国家法规保持一致,还要努力做到明确化、细分化、可操作化及规范化。

3.2 强化现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

保险公司生存发展依赖的血液就是资金,在公司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中都贯穿着资金管理,保障保险公司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就是资金的安全性。首先,对银行账户加强管理,实施报批与备案制,没有经过上级公司的批准,不能擅自对银行账户进行变更与撤销。并且要分类管理账户,基层公司不能互相划转混用各种账户;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动态化监控,监控的范围包括所有账户。其次,切实贯彻执行现金收支管理办法。由于当前实行的是现收保费即出保单的制度,极大降低了应收保费的额度,使保费资金大大缩短了回收期限。对资金收入实施限额限时上缴制度,使得资金在基层公司减少沉淀时间与沉淀量。需要严格依据项目的预算来拨付费用资金,一旦项目费用支出超过了预算,财务部可暂停拨付资金。就理赔资金而言,对客户的信息财务部要认真做好核对工作,把好理赔支付这道关,保障理赔款能够直接汇到客户账户上。最后,对银行账户实施严格的对账制度,强化未达资金管理。必须将余额调节表与银行对账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请上级公司审核。防止出现超过规定时间和非正常的未达账项,如果存在这类情况,必须向上级公司汇报引发的具体原因及限时予以处理。

3.3 提高保险公司财务人员素质

在一切因素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要想解决一切问题其本质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对基层公司的员工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激发员工的最大积极性,使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公司的发展进步提供人力保障。首先,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对委派的相关人员要实行基层公司与上级公司相辅相成的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其次,委派的相关人员为基层公司与上级公司搭建起了沟通桥梁,不但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知识,还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而是沟通的时间成本极大降低。最后,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座谈会,逐步提高财务工作执行力和服务质量,使保险公司财务人员提高责任意识。

4 结论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我国的保险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当然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拓思路,使保险公司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汉民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9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范文第2篇

今后如何深化改革?财政部尚未提出明确计划。2007年5月31日FASB主席Robert H. Herz发表了一次讲话,其主要观点是为了实行以原则为基础、目标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式,必须解决美国会计准则的复杂化问题。他认为使美国会计复杂化,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断增加的行业会计指南。在美国,由于强调行业的特殊性,增加了许多行业会计指南(行业可以越分越细),因而改变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重点。重点本应是报告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现在重点却放在选择应用哪个行业指南上面了。他认为这种倾向,既不符合Sarbance-oxley act of 2002,也与IFRSS的趋同背道而驰。

因此,我想到我国是否需要行业会计指南?现在无论准则制定机构还是会计实务界尚无此种设想,但不排除今后设想制定行业会计指南的可能性。

我国并未提出以原则为基础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方式。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已与IFRSS基本趋同。趋同不等于一致,任何国家的会计准则都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服务于各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必定是我们的目标。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主要用于上市公司。只是鼓励其他大中型企业采用。我国还有大量的小型企业,再联想到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于各行各业,要保证他们能判断并报告交易的经济实质,难度可能较大。

在这个意义上制定行业会计指南,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补充,可能符合中国国情。对我国来说,不是财务会计与报告过于复杂化的问题,而是会计准则若过于原则而难于操作会使不同行业的财务报告丧失真实性(如实反映)与透明度的问题。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兼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60年代创建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价值运动)”的理论,被称为资金运动学派;与李儒训合作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是中国第一本经济核算理论和经济效果计量方面的统编教材;1981年提出“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思想体系,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2006年,我国出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随后又颁发了与之配套的“指南”与“讲解”并了解释公告。这一套完整的会计规范从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一年三个月中,总的来看,风平浪静,相当顺利成功,这应当成为我国企业会计规范史上取得重大进展的里程碑,它对于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促进和维护市场经济(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基本趋同,都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如何深化?还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我想提一孔之见,供会计界的同志们讨论。

从宏观方面看,第一,会计,主要指财务会计和报告,是国际商业语言,这是没有争议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力求与IFRSs趋同,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所决定的。但“趋同”(convergence)不等于“一致”(consistency)。会计准则是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条件下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人们经常说它具有经济后果,那就是说它既涉及企业经理层(人)与投资人(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涉及国家、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权益均衡。只要国家存在,一切代表国家与利益的法规(包括会计准则)就不可能不反映自己的国情和特点。即使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导致会计准则一体化。现在,虽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并没有代替更谈不上消灭各国的本国会计准则。不到“国家消亡,世界大同”,恐怕不会形成单一的全球公认会计原则。趋同是潮流,但妨碍趋同的世界各国千差万别的政治、经济环境将长期存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怎样建立既与中国经济模式相适应又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可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既有深远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会计改革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二是已与IFRSs基本趋同,应当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目前还很少有人在这两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

第二,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后者只是鼓励使用),而我国还有许多小型企业。适用小型企业的会计规范应当着重考虑中国特色(例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必须简便易行等等),这可能是没有争议的。

从微观方面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现已有了准则、指南、讲解和解释,可能有人设想,是否再按行业特点,增加一些行业指南如AICPA的审计与会计行业指南?

关于增加特殊行业会计与报告(Specialized Industr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问题,这是美国FASB很关心的问题。总的来说,他们是反对的,IASB也不同意这样做。因为这同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来制定会计准则的要求背道而驰。美国FASB主席Robert H. Herz(赫尔茨)在2007年5月31日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如下意见:

按照美国Sarbances-oxley Act of 2002的规定,同时也是SEC和IASB的要求与期望,美国今后制定会计准则应当以原则为基础并以目标为导向。

现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的制定方式基本上是以规则为基础的,SEC工作人员的研究报告(对“法案”108节第4小节的研究)中已指出美国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的缺点:

(1)许多范围例外;

(2)不提准则的目标;

(3)大量的范围例外导致大量的内部不一致的指南;

(4)不考虑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是利用一些形式如界线检验[percentage tests (bright-lines)]。

除上列问题外,Herz更关注由于范围例外造成许多特殊行业会计与报告(Specialized Industr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其后果是使美国的GAAP和SEC的规则增加了不必要的信息容量,增加了会计与报告的复杂性(complexity)。在美国,很多领域具有特殊会计指南(Specific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Guidance),如保险、银行、担保银行、经纪交易商、不动产、采矿、石油天然气、零售、医疗等。之所以需要行业会计指南,理由是:会计与报告应当“量体裁衣”,使之符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殊会计需要。

Herz认为,上述理由并不充分。他的看法是:

第一,众多的行业指南改变了会计专业判断的主题。现在,美国的财务报表编制者和审计人员不是对交易实质进行判断,而是对是否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特殊行业或特殊交易的指南范围作出判断。

第二,美国拥有各种子公司或分部的大型金融公司是很多的。它们从事的业务有银行、担保银行、投资行业经纪交易商、风险投资、互助基金和保险等等。对这些业务如采用不同的会计指南,则不同部门若进行相似的活动(如保险分部进行借贷业务),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如果分别按不同行业会计指南,各子公司(或分部)的财务报告,怎么可能具有可比性和透明度?至于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不但难以保证可比性和一致性,甚至不可能具有必备的可理解性。

例如1976年FASB曾“租赁会计”(Lease Accounting)准则,经常被使用者埋怨:它缺乏透明度(transparency)而且没有如实表现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而美国现在的租赁会计准则却非常简单而又明确:当出租方转移了租赁资产所有权上实质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出租方就应当终止确认这项资产;与此同时,承租方应当报告一项资产和相应的负债。这就反映了融资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如果租赁业务中不能转移实质上所有的风险和报酬则视为经营租赁,这样,承租方就不能确认资产和负债,应付租金只能确认为租金费用。

第三,行业的特殊性可以越分越细,例如保险行业显然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但保险行业内部还可再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保险、再保险等等,是否需要再按这些细分的行业,把会计规范也加以细化呢?FASB不赞成这样的做法,IASB也是如此。IASB已经发展了一份准则对保险合约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标准,而美国的会计处理尚未做到这一点。

第四,如果联系到收入确认问题,会计学界都把它看得非常复杂。当前的美国会计实务确实是复杂。Herz在讲话中透露:美国拥有200个关于收入会计处理的会计规范,在GAAP中有关收入确认就有50多种不同模式。这样多的规范,必然重叠、冲突,存在很大差异,如何能保证财务报告关于收入和收益(反映企业财务和经营业绩的信息)具有可理解性、透明度和可比性?恐怕可靠性(如实反映)也会化为乌有!

第五,特殊行业确实是存在的。FASB主席认为,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同企业相比,它才是一个真正的特殊行业,它有不同于企业的目标,不同使用者和反映不同财务活动与业绩的报告。

第六,他认为,如果要发展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必须解决会计准则和有关规则指南相互重叠、存在差异造成的复杂性,对于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来说,不仅要容易理解,如实反映,有相关性和可比性,切实提高透明度,而且要努力降低信息加工和使用成本。特殊行业会计指南带来两个阻碍以目标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问题:

第一,现行特殊行业会计实务使得准则制订者更难消除范围例外(例如保险业一旦作为特殊行业,许多准则对保险合约就得安排范围例外);

第二,特殊行业会计指南可能引起GAAP的冲突,使得会计专业人员更难选择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基于以上考虑,FASB现在与IASB正进行一些主要的联合项目,例如概念框架项目、财务报表列报项目以及收入确认项目,以便提出一个以原则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应当看到,会计与报告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如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1)对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相似的方式进行报告;(2)对不同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报告;(3)对相似和相同的交易不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告。

上面所说的是美国FASB主席关于准则制定中要求缩减行业会计指南,减少会计与报告的复杂性,提高透明度,更好地体现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的观点。

现在回过来研究一下我国的情况。我国目前还没有听说要制定行业会计指南,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例如新会计准则在去年一年,不同行业就组织了许多培训班,而分行业组织准则的培训,都试图结合本行业的特点。这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着重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仅提出原则性的会计准则也会造成操作上的困难,而且,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运用原则性过强的会计准则来指导行业特殊性很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是比较困难的;要反映不同行业千差万别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在经济实质,其难度肯定也是比较大的。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措施

一、目前会计国际化的趋同情况

自从2008年爆发了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一些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都建议应该构建国际上统一标准的一套会计准则。目前,国际上正在构建最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例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建立就促进调整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督。另外,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我国等一些新兴经济国家都通过跟踪研究国际化会计准则内容中的金融工具以及公允价值等项目,以此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调整,实现国内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积极互动。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也正在非常积极地开展其结构的改革与管理,以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全球公认性,提升其透明度和以及程度。因此,目前国际上的会计格局也在不断地进行会计准则的调整,会计国际化趋同形势,既有好的势头,也同时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新变化

在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面临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企业有好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首先,完善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方法。使目前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主要有三种固执方法: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在公允价值估价过程中,应用这三种方法估计出来的价值可能会出现差异,但是增添了方法,就增添了选择,完善了方法体系。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其次,国际会计报告准则重新界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将四类资产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为一个大类,并规定所有不符合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都归入该类别,这样可能会难以细致、准确地进行会计的明细处理,不能达到通过分类准确反映企业金融资产及收益的目的。另外,国际会计报告准则更新了金融工具收益确认的方式。通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是需要计入损益的,如果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损益,就可以先计资本公积,等到处置的时候再转入相关损益。而国际上的会计报告准则并没有明确指出该如果确认以及处理金融资产的变动损益,其建议的主要思路是将金融资产取得的股利及其累计公允价值的变动额均先不转入损益中,旨在努力避免金融工具的处置对损益的过分操控。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成果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国不断积极地鼓励企业进行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工作。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总结如下。

1.我国企业会计构建了有效的趋同机制,推进了我国保险行业转型以及结构调整。同时,欧盟等充分承认了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认为我国取得的成果值得很多国际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进程很好地与国际财务报告的准则进行了互动,也同时维护了我国的利益。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中,我国根据自身事情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地提出反馈意见,并最后推进了一些相关准则的修订和调整。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企业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对我国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更为我国不断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支支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国际人才队伍。其更加了解国际、国内会计知识,并且具有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战略措施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以及我国的国情,来选择如何与国际化会计准则进行趋同,以及怎样趋同。由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结构以及体质与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国的企业并不应该完全照搬国际上的会计报告准则。首先,国际化趋同战略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法律环境。并且,中国需要进一步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相关法律。其次,虽然规范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促进我国企业更好的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来为我国企业解决会计相关问题。因此,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战略需要注重及时地解决我国国内自身的会计实务问题,并在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中,保持应用和更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灵活性。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最终决策及其影响有一些不确定性,因而,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在面临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变化的时候,与时俱进,并灵活、理性地做出最适合我国企业的决策,避免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击。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J].财务与会计,2010(6):8-11.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教学 改革

高职会计教育小同于一般会计学本科教育,把技能培养放在了第一位,理论排其次。“培养能从事会计实物工作,有着处理复杂业务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实用性专门人才”是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1]。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革以前传统教学模式,比如以下方面都是改革的方向:目标、观念、方法内容以及教师的教育手段等。本文结合教学工作的实践,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现存问题和改革设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存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计和高职教育的方式不太相符

我国现今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都是过去老的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与技能培养相脱节。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突出,导致出现实践层次偏低,范围只是课本。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不快,有效性差。3、由于社会发展太快,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较之以前大有不同,偏重的点也发生了位移,如果还按过去的老课本,那就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比如说:以前都是工商企业类会计较多,而现今社会非工商企业对会计的需求量大副提高,如金融保险行业等。但目前高职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税务会计、金融方面的内容。这明显是和社会脱节。

2.实践性教学太少

我国在过去的长期教育中,由于实训设备落后,导致能反映会计实物资料的部分太少,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知所措,教学变成了纸上谈兵。例如:学生会编制会计分录和“丁”字形账户,但不会正确的填制会计凭证和帐簿,学生只能从文字表达中得到正确答案,但如果给的是原始数据,学生就会无法给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缺乏实践性的一个例子。

3.旧的教学模式还是主流

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对学生接受与否并不是很清楚,过多的理论,再加上时间表紧,教师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枯燥、抽象的教学方式,到最后学生真正获得的太少,所以出现教师累,学生烦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导致虽然学会记帐,但却不能灵活运用会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日益复杂的会计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高职会计教学的设想

1.确定培养方向并制定相关的课程设置

大专是职业培训,本科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即前者是专,后者是通。2004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文,也清楚指出,我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开始,并明确其培养的人才目标是高级会计实务及管理人才。从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以重点培养职业技能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中更要突出“产品”专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对人才的教育目标定位没有完全体现出“专业化”、“技能化”的要求,与本科教育的差别不明显,必然导致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未表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上基本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而各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上基本相同,没有突出重点,一方面,导致一些专业基础课课时不足,另方面,又因部分课程因内容存在交叉问题,造成课时浪费,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中内容交叉,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交叉,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等现象,既影响了教学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未与市场接轨,课程重点不突出,会计专业课学完后的感觉是“似乎都学过,却似乎都不通”的尴尬境地。高职会计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最基层的会计专业人才,应结合会计岗位设置的情况及需求状况,开设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2.实践教学的加强

自编或选择合适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会计实训教材尽管很多,但高质量的却很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提倡“自编为主,购买为辅”。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实用性。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颁布,实训教材应满足新业务、新制度、新方法的要求,以跟上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另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实训教材的编写教师应深入企业进行实际调研、收集资料。所选的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对一些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训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还可以考虑把企业的一些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例如,在基本资料中设有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以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问题原始凭证或外露或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再有,在开展计算机模拟的情况下,正如前面谈到的,实训教材还应该给出模拟企业的基础信息和基础数据,以使实训教材更能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总之,资料的仿真度越高,实用性越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越强,实训的质量也就越高。

3.采用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会计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1)引入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对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然后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从实践中精心选择或编写一些好的会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3)开展校内模拟实习。

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 影响因素 环境会计 现代生产函数

一、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现状

1、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概念

在许多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并未有明确定义,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即为企业环境行为或者企业环境行为的结果,而张劲松(2008)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对来自利益主体的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手段的总称。周曙东(2011)则把其界定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落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已有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定义主要强调对企业自身环境影响的控制和消减。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现代组织体系中重要的成员,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同时,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环境行为是指组织基于其环境管理目标和原则等,对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管理的结果。结合现代社会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要求,本文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定义为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所进行的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研究视角

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在定性方面,多数学者是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因素以及产生机制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兰竹虹(2008)、孟庆峰(2010)等就从政府、公众、市场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环境行为。从政府角度主要是讨论企业对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的遵从情况;从公众与市场角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公众、市场产生的环保要求的响应;从企业内部视角则主要是研究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在环境保护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李富贵,甘复兴等(2007)从相关的市场导向、制度措施、知识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并认为可以基于这些方式来诱导企业落实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而张劲松(2008)则通过把企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成内外两大类,通过各子类不同组合,形成企业行为决策的不同情境。当组合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当内外环境恶化时,企业考虑到自身环境管理成本等问题而采取不作为态度;而当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时,企业则履行着不自觉的环境保护义务。这说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备协同关系,形成AA特点的行为反馈机制,即好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倾向于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策略;差的经营环境,企业则倾向于采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缩减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周群艳、周德群(2000)根据企业行为环境友好程度,把企业环境行为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不自觉三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性质环境行为的产生动机。此外,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王军(2009)采取主、客体研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客双方,企业和环境资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应该从强制性的制度措施和柔性的价值伦理两方面着手。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充分,国内由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原则性的,很少有具体量化标准,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也有限。考虑到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比较有限,学界目前主要是结合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企业环境成本、企业绩效、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频数等因素与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刘艳娜、林伟明等(2011)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关系。贺灿飞、高翔等(2010)采取典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昆明市环保部门重点监督的污染企业进行研究,也得出了企业所有制、分行业的企业经营期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保护投入水平的关系。

总体上,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企业环境管理预警机制与决策机制还有待建立。

二、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

学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已有所关注,但对这些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认识和利用也比较欠缺。目前影响因素的关注焦点主要有政府政策、法律规范、利益相关者、公众与社区以及企业规模与企业所有制等,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公司制度等。尽管在实证和定性方面,学者对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都有所研究,且得出相关结论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利润,但单纯的会计利润目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由于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等衡量指标也是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得出的,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分为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企业生产函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五个主要方面。

(1)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企业经营核算仅仅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把环境资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收益情况纳入会计利润的核算之中。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核算,企业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企业采取一些过激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短期来看,这种核算方式导致营利性企业大量的短期行为;长期来看,这会使得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较多的企业,由于其环境友好行为并未得到经济上或者政策上的补偿和认可,其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热情和动力将逐步消退。

(2)古典生产函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产函数是指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可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企业的生产函数公式如下:

Q=f(L、K) (1)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

微观经济学理论证明,实际的产量与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向关系,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产出的增长往往是依靠加大资源投入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而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使得这种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会计利润衡量标准下,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内化为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也使得企业这种依靠加大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政府作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在长期经济发展优先的战略取向上,未能对企业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也使得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基本上是消极被动的或者是不自觉的。

(3)企业规模负效应。孟庆峰、李真(2010)参考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认为企业规模是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刘燕娜、林伟明等(2011)对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英华、张建宇等(2010)指出:“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环境友好运营才能得以开展。”根据2011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近900份报告中,属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占45.2%;其次为民营企业,占24.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13.7%。由于国有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大,而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尽管如此,由于传统企业管理是在古典生产函数模型和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规模越大,投入生产要素越多,会计利润就越丰厚,进而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生产函数所需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环境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入。这导致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规模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方面产生了恶性循环。当然,企业规模的这种负效应不一定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但可以接受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前,这种效应将持续存在的这一观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说过,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习惯把污染和对环境的伤害当成“外部性”问题,所引发的环境代价更多的是由整个社会而不是污染者自身单独承担。这导致企业都缺乏不污染的动力,因为不必承担污染成本,污染越严重的企业反而越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其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不友好行为产生动机。当然,对于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才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这一结论,与目前学界实证研究结论即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有所背离,可能是因为目前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而对于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其环境管理行为是否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很值得商榷。国外学者就曾通过对全球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相比大企业,微型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方面,态度往往更为消极。中小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其环境管理行为的改善并不明显。同时,相关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企业经营环境、规模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也有着一定差异。

(4)企业成长性影响。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数量达到670 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良好的成长性可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环境管理乃至企业社会责任,即形成AA行为响应模式。从博弈论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目前的成长性良好,任何不利于维持目前经营状况的企业行为都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决策往往会从长计议,更多决策者可能会放弃“搭便车”或是“机会主义”心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成长所处的内外环境。

(5)企业所属行业。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企业所属行业是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贺灿飞、高翔等(2010)对昆明市相关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企业经营时期长短与其环境保护行为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对化工行业的研究表明,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而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主体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比达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可见,企业所从事行业的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制造业之所以如此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是由于他们当中多数都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贸易合作伙伴的相关协议要求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长期忽视带来的环境负债的偿还,整个社会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监督管理制造业。化工行业则可能由于行业特殊性受到环保部门严格监控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企业不得不在环境行为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张英华等(2010)把制造业环境友好运营的演进历程分为了环境依赖阶段、环境忽略阶段、环境适应阶段与环境友好阶段,目前制造业正处于环境好友阶段。并认为由于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求整个制造业能够研究和利用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或避免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理论与生产制造技术。可见,行业协会或者行业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传统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中,古典生产函数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消极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主体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企业环境管理,主动性管理缺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核算获取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以及生产运作实际的相关信息,在行业标准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等共同搭建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平台,并借此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这种决策机制的不足在于尚未在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建立起正向反馈机制,决策效率与效果都有待提高。

三、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再认识

(1)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片面性要求现代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居于世界前列。在这些国家的有关企业环境核算与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报告书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定义多数是借鉴国外相关定义。学者李永臣(2005)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并引用了徐泓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对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程序与财务会计一样,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确认、计量、报告,将环境事项确定为一项环境会计要素,并用货币确定其金额,最后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李静江(2003)定义环境会计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郭玲(2003)指出环境会计是指将会计理论和环境理论相结合,把环境资源也看成企业的一种投入资源,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方式,将其内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些定义基本都包括了环境会计的要素和计量方式等的研究以及具体的环境会计实务模式。由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提供了有关企业在环境行为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更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绩效的目标。因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纳入了企业环境行为实施情况的科学核算方法,其核算结果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比单纯会计利润核算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尽管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实务还不足,但进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我国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化消极管理为主动管理,偿还过去仅仅把企业看做是营利性组织而留下的环境债务,进而把生态和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更长远的价值目标。

(2)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将短期的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进企业财富增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一个变化和创新都很迅速的时代,这一观点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对自身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长期关切来平衡对消费者利益的短期关切”。由于传统企业生产函数导致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加强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以更符合现代竞争市场的理念来指导现代企业进行生产运作。现代生产函数如公式2所示。

Q=f(L、K、E) (2)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E是企业环境成本。

同时,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见公式3。

E=g(B) (3)

其中,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根据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产出Q将是企业环境成本的增函数,而企业环境成本E又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即企业产出Q是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增函数见公式4。

Q=f(L、K、g(B)) (4)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只有现代生产函数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生产函数。现代企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它将从理念上颠覆古典生产函数对经营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影响,促进企业采取更多的集约型经营管理行为,按照现代生产函数模型,这些企业环境行为又将反过来促进了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企业规模正反馈。基于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环境行为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或研发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绿色管理理念。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又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采取越多的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经营绩效就越好,就更有信心根据现代生产函数理论,加大对各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投入,即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企业环境行为又进一步增加企业产出,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企业管理层素质。企业管理层作为工业社会所独有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器官,由于其决策行为对企业各方面的重要影响,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对环境保护所持态度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高素质管理者往往会在更长远的决策情景中进行企业相关决策。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因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情况的改善可以从提高管理层素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重视。

(5)绿色企业文化。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是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它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其存在提高了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关于环境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若能建立起一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绿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产品深受市场偏爱,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所以基于此的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都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的会计指标,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企业主动建立的环境压力预警机制和响应数据库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效率和质量。这都将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产生,而企业环境行为也通过企业良好成长性与不断扩大的规模而得以回报,进而在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机制,形成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践也补充着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并进一步促进预警机制的动态调整。改善后的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中,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宏观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第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通用的或者针对某一行业的评价指标或体系尚未建立;第三,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因素研究。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实证研究为前提,而实证研究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不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企业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将没有基础可言。在整个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的研究过程中,影响因素双向作用的认识是基础,企业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是关键,现代生产函数的建立是具体落实。此外,企业环境压力预警机制与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可能是进行企业环境研究的一个切入点,而基于案例推理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将是一个可供选取的研究方向。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混合契约制度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09b136)。)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7).

[2] 周曙东:企业环境行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11).

[3] ISO14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其使用指南[S].

[4] 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5).

[5] 孟庆峰、李真等: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6] 李富贵、甘复兴、邓德明、徐兵: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7] 周艳群、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

[8] 王军: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与伦理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9] 刘燕娜、林伟明等: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

[10] 贺灿飞、高翔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昆明市企业环境行为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