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这样提到:“要充分重视科学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活性,把教室作为科学教学的主战场,把课外生活作为科学教学的延伸。”笔者认为,只有当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发展。那么,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发生活资源促进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呢?
一、在课堂中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就必须依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新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中,并使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水平,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课堂过难或过易而产生厌烦情绪。比如,笔者在教学《植物的繁殖》这课时,大胆地剔除了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案例,比如,蒲公英、水稻、山药等,而是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选取了学生比较常见的农作物作为教学案例,包括小麦、萝卜、白菜、红薯等。由于这些都是当地农村常种植的农作物,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下田帮父母劳作的经验,因此,他们对这些植物并不陌生。在学生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笔者设计了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调查你身边的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学生在听到我介绍这种探究的教学模式后,都非常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希望在自己了解的领域里大展身手。在调查研究后,学生以有关“植物的繁殖”的报告会的形式,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成功地对植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分类,包括利用种子繁殖和利用根、茎繁殖两种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还使课堂教学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实施现场教学
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而观察能力的锻炼,需要直观的教学道具。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实物的图片,或者把标本带入课堂中。虽然这种教学道具,有利于学生快速总结实物的特点并进行高效率地教学,但教具并不等于真实的科学环境和观察实体,不能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施现场教学,即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科学环境中,让学生边进行观察教师边引导。尤其是小学的科学教学大都是以揭示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为主,因此,把教学带入生活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科学研究场所。比如,一条河流里面的蝌蚪、青蛙、水草、鱼都是小学教材中重点教学的对象;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树木等也都是最生动的教学素材,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观,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蚂蚁的观察》这课时,就摒弃了一般的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视频的播放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现场教学的模式,带学生们去蚂蚁的巢穴进行实地观察,并一边观察一边写报告,交流观察心得。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改进观察的方式并最终使得观察更加准确、全面,通过言语交流和概括促进思考,使观察更加深刻。通过这次现场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对科学教学更加感兴趣了,每个人都在现场教学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和努力观察并有所收获的成就感,对科学教学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使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作为科学探索的大舞台
关键词:小学科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互、互动性以及个性化。它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主要是指对课堂内的时间重新进行调整,将课堂决定权转给学生。在这个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生能够在项目学习的基础上更加专注,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讲解知识,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这些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视频讲座、听播客、电子书等进行学习,不论何时都能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查阅。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就会增多。在课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教师使用讲解和协作来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
二、小学科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特征
(一)突破时间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为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前学习和课堂研究为主。虽然知识概念的讲解要比传统课堂好的多,但是不能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进行否认,局限主要是指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进行教与学。如果某位学生由于个人的因素而不能正常上课,不是很容易将缺的课补回来。而针对接受新知能力差以及由于个人原因而不能到学校的学生,翻转课堂能够将这类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在家中自由的进行学习,也可以对视频反复观看,一直到学会为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突破。
(二)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习教师编制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视频的讲授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这些视频都存在一个特点是短小精悍,通常视频的时间会在5~10分钟内,并且这些视频的针对性都比较强,对于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内对视频的时间进行编制,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与学生的发展特点更加符合。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问题进行探讨,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能够将知识面拓宽,是比较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模式。
(三)递进的学习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将视频中的知识进行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学生只有在测试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个阶段的视频学习。若是不合格,就要对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如果有疑问可以在线上同老师和学识进行探讨,一直到测试合格为止,学生才能对下个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对单元知识点完成学习之后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只有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对下阶段的视频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方法,将学生作业后通过网络来给教师,教师就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的进行掌握,这样与其他教学方式是有区别的。并且,不管是怎样的做作业方法,学生也可能拖沓。通过学习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督,推动学生及时完成测试。
三、翻转课堂的个性化原则
(一)巩固强化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内,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巩固和强化。学生在进行视频学习的时候,在看完视频后,要对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样能够方便老师及时的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测试之后,老师可以通过QQ交流平台来对问题进行探讨,对上课的教学计划重新制定。
(二)系统梳理
知识视频是由比较小的知识点构成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需要教师利用回顾的方法来协助学生将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逐渐的构建单元知识点,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将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能够协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将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的构建,对学到的知识的消化。
(三)深化拓展
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有需要深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满足、对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行满足,并且可以在翻转课堂最好能够实行“及时分组”,将学生分成一个学习组,来督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将想法相互的进行交流,将提出的问题,共同深层次的进行探讨。
(四)探索创新
在目前需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进行探索创新的时候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能顾及的,由于在传统课堂上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对新的知识进行讲解和巩固练习,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恰巧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就能够将这个问题解决,课下学生先学习,课上进行探索创新,不管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小组之间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出对探索创新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相宜,李远蓉,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
[2]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关键词:科学;教学;研究;探索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有效避免了以往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缺点和局限。在小学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亲身参加探索研究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本文对小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并为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出了一些措施和策略。
一、教师要找准定位,明确在教学中的决策
研究性教学的第一步务必使教师找准定位,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理解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正确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是“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根本目标,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性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确理解“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内涵,把教师看做是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并帮助寻找达到目标的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认知能力,为学生服务,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共同进步。
1.1教师是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意义的获得者。教师应以合作者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做是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应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采用引导、讨论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强化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
1.2教师是研究者。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过车各种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应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事和理论,通过实践和思考,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教师,每一堂课都是研究的过程,教师 要在情境中抱着研究的心态,以研究者的眼光对待教育理论和问题,系统地评判性的审视自己的课堂中教学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
2、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变化,都有存在的价值。教育不能按照教师的意愿去塑造和改变,应顺势诱导,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的自由和话语权,应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实践教学工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让每个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学生团体当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心智、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把教学变成学生探讨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要坚持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将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走出来,正确的自己、评价自己。同时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促进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
3、师生合作。转变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用研究性的眼光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教学思想到教学环节的探究,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探究,实现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知识的探究者是教师,也是学生。
二、创造探究知识的机会和空间,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在教学中探究知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和知识接触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让与知识进行对话,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知识的深刻内涵,在探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寻找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三、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研究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合作探究知识、质疑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要授予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质疑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探究知识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某一重要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深刻理解知识和熟练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从传统教学向研究性教学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小学教师要从观念到行为,认真接受并实施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寻找和改进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设计
0 前言
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作为教学主线,将教师指导和学生集体探讨作为主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枯燥数学课堂的厌恶感,建立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效果。
1 探究式教学研究背景
我国《小学数学教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靠简单模仿与记忆,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操作、探索交流完成。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单纯注重教学内容,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小学教学课改整体较为深入,教育者已经开始对传统死板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式教学实现了对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改革,有效将学生和自主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一教授方法,将死板的课堂生动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调动性。
2 探究式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探究式基本教学模式程序进行分析,将创设问题环境、建立教学模型、解决数学模型、知识建构四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和教学环境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抽象数学教学的转化,确保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使用。
2.1 确立探究目标,创设探究环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探究目标进行订制,确保建立明确的探究主体,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教学探究方向。教师要依据教学教材对探究目标共性和个性关系进行研究,将探究目标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确保学生通过良好的探究提高自身能力知识。教师要通过创建合理探究目标,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体验中,养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科学道德等素质。
例如教师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有哪些作为探究目标。通过上述探究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活探究环境,确保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自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研究,加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效果。
2.2 引导自主探究,激发探究动机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合作探究放在教学探究的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建立专业教学探究小组,由小组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探究任务。教师在该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探究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建立良好的探究氛围,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要鼓励学生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在课堂中交流。
2.3 指导合作探究,交流探究成果
完成自主探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总结,对学生教学总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讲解,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要在学生总结后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因数知识讲解,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建立系统的公因数教学知识。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积极性,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进行公因数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公因数总结知识、特点、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对如何求公因数方法进行优化和拓展,开阔学生公因数学习视野,提高公因数知识的教学成果。
2.4 开展自我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理念、方法、存在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不足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进行教学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课堂探究式教学效果低下及时进行分析,了解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更正。由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学整体进行分析,加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出现的差错进行记录,确保在今后相似的教学中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教师还对平行四边形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思维进行总结,对学生探究式创新之处进行借鉴,及时对探究式教学进行补充、创新和提高。
3 总结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小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中倡导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框架的建设,对教学进行完善设计,对学生探究及时进行指导,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确保从本质上加强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能力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主题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策略
2007年3月,我校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形势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校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2007年初通过座谈、问卷、分析研究,发现造成我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备课不充分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但有些教师,备课草草了事,不深入研究,没有针对性,既不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又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课堂上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习题设计的没有梯度。
2.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在实行的是新课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容易陷入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去,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一些科学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结果造成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仅为教学生的知识而教。
3.教学方式的形式主义严重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和评优课,场面上轰轰烈烈,学生配合默契,发言时抑扬顿挫,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表演的惟妙惟肖……假如我们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场面的热烈,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变成了形式主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在的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正视某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教学:主要指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2.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4.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是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托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兴起,人们将争论的焦点关注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探索中人们逐渐发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质量平庸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见《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庆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
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对有效教学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较晚,主要还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崔允榔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有效教学的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而湖南大学教授姚利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从讲授、组织课堂谈论、提问、适应性教学、创设课堂环境、激励、运用非言语手段、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探讨。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针对新课程目标下如何开展实效性策略的研究是有欠缺的。这些欠缺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将“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很不够。二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师教的角度即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来研究,很少针对学生学的角度即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来研究。对于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研究有所忽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校内调查
调查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
(二)探索策略
探索适合我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实施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资源多样化、习惯培养系列化。
(三)探寻方案
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等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探寻适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辅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于2007年初启动前期研究, 2008年4月在北师大教授楚江亭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2008年10月开始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3— 2007.7)
通过随访、座谈及调查问卷等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并对课题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 — 2011.7)
依据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我校的评价细则。通过备课、研究课、教学案例分析等活动边研究边发现问题。建立行动研究档案,每位教师要有教学研究反思日记。通过案例、课例分析,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1.9 — 2012.2)
整理行动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反思日记集等相关资料。形成“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可行性实践方案,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形成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过程
1.问卷调查,把握现状
研究初期,学校对11名教学干部、26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状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等”几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教师们的确在努力地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问卷中有69%认为备课时不能准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有85%认为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恰当,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效果差距较大;有69%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有85%的干部教师认为学生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举一反三,教学效率较低;有78%认为我中心小学外地生源占三分之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理论学习,专业研究
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课题组在课题实施的前期阶段专门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关注“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相关的理论底蕴。
3.实践体验,转变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因此,各科教师都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注意学生的意义建构,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交流研讨,分析对话
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我们将学校的原有的教研组和科研组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校为单位的教科研课题组,就其中某一主题、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细节有效与否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活动。既总结成功的案例,从而揭示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规律。也分析不成功的案例,共同寻求解决课堂低效或无效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初步形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2、技能目标: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数意义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学生探究、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教师要在教学“分数意义”的同时,达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可以说,教师确定的目标是比较准确的,目标陈述的也比较清晰,而且,在教学的时候,让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探索、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从主动探究、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了快乐,整体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2.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了吗?能举例说说你对分数的了解吗?
生:(略)
师:我们把圆形纸片和小正方体作为学具,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怎样才能得到分数。
生:自主探究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归纳、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及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而巧妙地预设各个环节。课前老师铺路搭桥,让学生领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老师逐层启发,耐心引导学生探究概念中的“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的含义,同时老师还结合学生层次水平,设计多种层次的问题、及探究内容,如:有的学生探究的是单个的物体,从中理解意义,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则是探究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从而理解意义。反馈环节,老师则结合学生课堂的随机生成,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巧妙地进行引导评价。本节课老师采用动手操作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资源多样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发现,教师善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能被深深地吸引,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但要适时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
在写字教学《卧钩的写法》一课时,教师通过flash课件动态演示16种钩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空中描摹,再从中点击“卧钩”的图片引入教学重点,投影中配合着优美的古筝音乐,缓慢动态地演示着卧钩的书写过程,教师再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有了充分的感知与了解。课中王老师利用实物投影由坐姿、执笔、运笔、收笔、填墨……等各环节都进行比较规范临写指导。课结束时,教师把在网络词典的二级字库中,查找的将近100多个带有卧钩的字,通过课件在投影上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惊讶,从他们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汉字的无穷魅力,具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由一个笔画引伸出这么多的汉字,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习惯培养系列化
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各科学习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加以批注,就可以加深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六、研究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我校学生参加市、县级各级各类比赛共有200多人次获奖;在密云县教委、教研中心组织的抽测活动中,我校各科成绩均在全县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科学位居全县第一。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科研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强化了教师带题上课的意识,他们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课题组的教师参加县级以上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余篇;参加密云县教师异地评优、录像评优和基本功大赛活动中有7人一等、5人二等、11人三等;参加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录像评优课活动中2人一等、2人二等、5人三等。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师德先进集体、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七、研究中的问题与讨论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首先,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其次,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再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教学行为的策划,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实效性往往受条件的影响,在操作上也应有一定的规范,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理论实践。使课堂教学从实效教学进一步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2001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2002年3月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 200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这样的学习最有效》 戴维斯 2004年1月 南海出版社。
[5]《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欧阳芬 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6] 《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乔建中 陶丽萍 张丽敏 史瑞瑞《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月。
[7]《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差异教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 《管理研究》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