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强化环保工作,以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素质的不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差异很大,环境保护仍然很困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现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未来发展中,大学生是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为了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怎样对大学生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是高校环保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必然性
(一)现实环境问题要求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演愈烈。如今,大气污染、河流污染、自然灾害频繁,这都是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1]。要想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这也是改善现实环境条件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好环境保护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能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人们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意识总体水平还较低,片面追求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其环保理论与实践,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努力影响改变其他人的片面发展思想,从而带动全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这也是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教育行业中长远发展。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环境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加到环保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能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面对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以求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关系着人民福祉,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大学生是主力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环境保护能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都会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2017年3月养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3]。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首先,高校要在专业学习中注重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发展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例如,在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回收站”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愿出资购买储存袋及储存箱。回收物品主要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瓶,废纸,废弃塑料制品等,进行分类回收。自主编写环保回收宣传单,面向全校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待回收活动结束,将收集到的物品出售给相关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捐助给山区贫困儿童。通过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不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二)环境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4]。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有利于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思想,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环境保护学习,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自觉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一思想政治课程中,在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联系与发展的哲学理论与思想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接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社会发展、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所学到的思想政治原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资料,结合所学的哲学道理,能够把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同时,能够结合哲学道理,用联系的观点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把环保理论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环境保护与高校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涉及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其中有很多高校专门设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还有一些环境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等。这就使环境保护教育更加专业化、正规化和明确化[5]。在专业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以求与环境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例如:在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中,学生要学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性。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竞赛,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收集资料,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学生自主拟题,教师给出适当指导意见。教师规定出具体设计时间,学生自主确定设计方案,对于疑难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完成设计后,进行阐述与汇报,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设计作品进行适当奖赏。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更能够把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实践活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助于学生切实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环保能力得到提升。
(四)注重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时刻注意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置身于环保氛围中,有助于提高环保教育的效果[6]。首先,高校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如张贴环境保护教育画报,展示环保成果,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等。其次,利用环境保护相关节假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种草活动,环境保护讲座与竞赛,环境保护义务宣传,垃圾分类处理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时刻都能够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从爱护校园环境上升到爱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动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环保教育中,高校要结合专业知识,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真正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布署.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提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1.
[3]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许志刚,周岩,刘智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13(4):127-128.
[5]孔海兰.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23.
表2为不同专业学生的环境法制行为。对于“假如你是某一企业负责人,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水,而处理污水费用很大,如果处理污水,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你会如何处理”的回答,78%的学生选择“为了环境,处理后排放”,但也有20%左右的同学为了利益,选择了损害环境的偷偷排污违法行为,其中,环科专业环境守法行为表现的最好。
对“假如你是某一落后地区招商引资负责人,面对一项大型投资,可以大力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严重污染,你将如何处理”的回答,分别有42%和31%的学生选择“马上引资,但把工厂建立在远离居民的地方”和“为了环境,不同意引资”,表明各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较为强烈。
三、讨论
(一)影响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大学生的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受社会环境、心理情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在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方面存在功利主义,导致了大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与法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此外,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部分大学生在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方面存在依赖心理,调查中发现48%的学生认为政府在环保中起主要作用,缺乏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还得出,部分大学生虽能够认识和界定环境保护行为和非环境保护行为,但在行动上并没有养成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自身规范和知行关系的统一性。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要途径
目前,很多人认为环境科学不仅仅是专业学科和专业教育,而应当是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并且应将其发展为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环境参与观与法制观是提高大学生环境参与行为与法制行为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在环境参与观方面,要教导大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性,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组建、参加各种环保社团,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技推广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在环境法制观方面,要教导大学生掌握和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树立环境法制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他人和自己的环境权利。
所谓环保教育课程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树立正确态度,以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保护人类环境的活动。其内容应当以环保意识、环保知识以及环保能力的灌输为核心。高校环保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以环保教育思想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作为价值导向的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目的是寻求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雾霾、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类课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目光。作为现代教育的新领域,环境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高校举例
在浙江财经大学,今年的公选课开出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科技概论》等环保教育课程,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几乎每堂课都座无虚席。其中,《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公选课的主讲老师是学校思政部李秋华副教授。与别的课不同,李秋华从不在课前点名,只要到时间,她就和往常一样开始讲课。生态伦理学、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等是李秋华课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她会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和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述环保知识,她的课堂,专题展示环节总是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我会布置十个专题,你们可以用小品、演讲、PPT演示等方式来展示。”李秋华布置的这10个专题,包括了关注家乡的河流、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还可以组团制作课件。展示结束后,李秋华会根据学生制作的专题进行交流,大家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李秋华说,虽然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但还是提倡学生将环保用到实践中去。因为理论知识了解的多只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
南昌航空大学早在2003年就开设“环境保护”的公选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并且通过他们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认识,同时有助于今后工作中解决所碰到的环境问题,目前累计选修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由于选课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课时只有20学时,因此学校把该课程定位为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素养,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研究性。即根据教学大纲与受教育学生的背景,将“环境保护”课程的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改为系列讲座形式,讲座的主题与各章内容相吻合,系列讲座的主讲教师分派学校环境工程各研究方向的科研、教学精英承担;要求授课教师的研究与教学背景与该章节主题方向相同或接近,做到各尽其能。该课程受到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稳定在90分以上。
此外,十堰职院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该校于2012年开设的48门特色选修课之一,也受到该校学生的青睐。该课程旨在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并学习科学操作技能,使其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对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深远意义。
记者点评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99-02
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将是国家未来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与作用
1.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
目前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环境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环境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的教育活动。高校环境教育往往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之中,较之专业教育覆盖面更广。
2.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
首先,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1]。因此,高校加强环境教育能够影响和增强高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实践,进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其次,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按照环境规律行为,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能仅靠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还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来实现。虽然高校学生都比较关心环境,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中贯彻低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引领者。因此,需要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其法制观念,通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领军者,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状况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体系,以及个体对待自然界和环境的明确态度[2]。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决定了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环境价值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还是生物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抑或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孔子曾提出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其意为克制自我,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高校环境教育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学生形成利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既能自律又能他律,以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宋悦华在《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中也得出结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由是,对大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而且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环境行为是个体从事的有关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对环境影响如何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它与环境意识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行为;其次,它往往要受到客观环境、自我需求等的影响。所以,环境教育不但要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要密切关注客观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等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三、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
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环境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环境知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环境伦理的教育、环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环境行为和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基本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附、相互支撑的。
1.环境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目前学界流行的各种环境价值观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进行辨别,进而形成自己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第一,要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相联系而非孤立地看待环境价值观问题;第二,要关注环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把环境价值观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社会整体的分工和配合;第三,可以把环境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成为常态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状况调研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走入环境,让学生在与自然联系密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水平;第二,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贴近生活,倡导科学、健康、适度、节俭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巩固和提升。
3.环境行为教育
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一种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实施对环境有益的行为,抵制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内容丰富,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从日常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使用环保餐具、垃圾分类收集、节约用水、适度消费、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也可以大众媒体宣传教育的手段向学生明确列举出哪些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尽量避免该类行为。
四、高校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1.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中
环境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之初就应该有统一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第一,高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二,高校环境教育欲达成的目标;第三,高校环境教育采用的具体形式、实施途径;第四,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预算。通过这样的计划,有的放矢地把握和实施环境教育。
2.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被美国和加拿大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入高校的日常文、理、工科等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让其关注环境保护。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渗透式教学的显著特点[3]。既然强调的是渗透,就必须注意教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放下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去搞环境教育。
3.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西班牙的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在环境中的活动、关于环境的活动和为了环境的活动”[3]。可以设立丰富的环境教育场所,包括各种野外活动中心、课外活动基地,如农场学校、生态教室等,让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和参与实践中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提高环境意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要保证高校环境教育资金的充足,必须想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社会融资。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具体可以由政府拨款、环保团体投入、社会公众捐款、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愿支持等部分构成。为了让高校环境教育资金能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机制措施,确保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教育的实施上。
5.建设师资队伍
据调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已有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成功进行高校环境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由大学本身和专门教师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未来从事高校环境教育者必须在高校接受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且应当获有学位,方可从事专业环境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高校应当定期组织由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估体系,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师德。这些举措如果应用得当,必将会为高校培育出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通、师德高尚的优秀的环境教育队伍,保障环境教育的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J].法学杂志,2007(3).
【关键词】高校 环境保护 志愿者 管理方法 研究
一、环境保护志愿者发展现状
当前大学生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已经兴起,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的时间、知识和技能参与到保护自然、减少排放、推广节约等环境保护活动中。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里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身为新一代有思想的知识青年,大学生正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他们在校园中、社会上广泛的开展了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张贴物、回收废旧电池、保护动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对破坏环境的现象深入调查,呼吁更多的人爱护和保护环境。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1)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体制也不够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自身发展仍然缺乏有效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制度,往往是因人而定,志愿团队的几个核心成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整体方向和活动方案等。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流动性较大,核心成员的流动直接导致团队素质的忽高忽低,团队活动质量的时好时坏。
(2)制约环境保护志愿团队发展的因素。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不同于一般性的志愿团队,要求志愿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同时其志愿活动的内容也较为特殊,比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志愿者进行的“走水”活动,即对一定区域内流动水源的污染情况调查,包括污水排放口得寻找与统计,这种活动性质在无形中影响了排污者的利益,这不同于其它单纯提供服务或向社会进行呼吁与宣传的志愿活动。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志愿团队的发展和壮大。
(3)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应有的内涵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目前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污染的寻源、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等内容,活动缺乏连续性,难成体系。
(4)大学生全体面向社会的宣传效应不足。志愿活动宣传难以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校园内外对大学生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5)经费支持来源渠道较少。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支持,自筹经费存在较大困难。
三、研究与思考
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环境保护志愿者得调查与研究发现,前文所述不足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有些不足可以通过一些对应的调整措施而得到弥补,也有些单靠高校内部难以完善的不足则需要社会的支持。
(1)制度体系建设,保持团队运行的稳定性。环境保护志愿者组织应改变以往“人治”形态,建立团队运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在团队运行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双重尺度下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让好的方法和思路在制度体系内得以积累、升华,让制度的缺陷在一次次调整下不断完善。这样无论人员如何流动,都能保证志愿团队的持续进步,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团队文化”得以传承。
(2)高校自身加强对志愿团队的技术支持和法律援助。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志愿者自身素质与志愿活动性质限制其发展的问题,笔者所在院校在过去一年的志愿活动中加强了学校支持,尤其是在技术和法律援助方面。由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部分教师组成了技术支持,负责对团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和志愿活动的指导,这保证了志愿者整体素质,而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活动方案也变的较为丰富,走出了原来单一的活动内容,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既能服务社会支持环境保护,还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思路。由法律专业教师针对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涉及违法违规污染排放的情况进行指导或代为处理,保障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志愿者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有效促进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推行鼓励措施。为了进一步扩大志愿团队,有效的鼓励措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志愿者的付出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和认可。例如,将活动的参与者进行记录,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进行针对性鼓励,比如入党、奖学金评定、班干部选任等进行一定量得加分。同时,鼓励并指导志愿者参加社会上一些“环境保护”相关奖励的申报。这些鼓励措施推行后,志愿者积极性显得更高,团队也更容易管理。
(4)由高校牵头,带领志愿者团队走出校园,寻求社会帮助。活动经费作为物质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身为大学生的志愿者自身社会资源较少,而高校能直接提供的有限经费不能完全满足活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学校采取了变直接的资金支持为社会资源支持,利用学校的社会网络资源,引荐关系企业和对口政府部门,支持志愿者自筹资金和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这种形式推行后,即有效的减轻了高校的经济压力,也扩大了环境保护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总量。利用筹集的资金举行了更多的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志愿团队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声誉,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
最后,笔者希望高校环境保护志愿者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获取更大的成就,为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作出贡献。由于时间、视角等原因限制,本文的研究并不全面,不足之处,笔者以后将继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