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植物寄生线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结线虫;松材线虫
中图分类号:S4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647-04
植物寄生线虫是植物侵染性病原之一,它们广泛寄生在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芽和种子上,使植物发生各种线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植物寄生线虫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 500亿美元[1]。目前严重危害中国农、林、经济作物等的线虫有100多种,植物线虫对某些作物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其他病、虫、草害。中国对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特性、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应用,使得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时代。中国的植物寄生线虫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植物寄生线虫研究逐步发展壮大,在某些研究方向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1 资料来源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国家基金委,下同)网站项目综合查询历年来的立项情况。以线虫为项目主题词进行搜索,获得历年资助项目信息。所得项目信息再进行人工筛选,去除动物寄生线虫、模式线虫和土壤线虫研究的项目,只保留植物寄生线虫相关的项目信息。
2 立项概况
在1999-2011年的13年间,受资助的项目中涉及植物寄生线虫研究内容的共有99项,经费总额为3 281万元,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等[2-7]。生命科学部面上项目数量占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立项数的16.05%,总经费约占35%左右,平均资助额度为58.92万元[8]。从图1可以看出,经费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1年经费总额上升幅度最大。从图2可以看出,项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1年项目数量上升幅度最大。这与国家基金委大力扶持中国科技发展有关。近几年,国家基金委在面上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均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2010-2011年间,提高的幅度更大。
3 比较分析
3.1 从学科内容分析
学科申请代码是体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断适应基础研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基金资助项目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的战略定位。从受资助项目的学科申请代码角度分析,能较准确地对应分析该项目所开展的植物寄生线虫研究领域及内容。
从1999-2011年申请立项的99个项目进行学科分析来看,国家基金委2个科学部涉及植物寄生线虫研究内容,但以生命科学部98项为主,地球科学部仅有1项。从二级学科来看,项目涉及9个学科,其中以植物保护学科44项为最多,其次为林学学科25项,其他学科项目数量较少(表1)。从二级学科项目的经费总额来看,植物保护学科项目的经费总额1 383万元最高,其次为林学学科的723万元,其他学科涉及的经费总额较少(表1)。
由此看来,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学科,这反映出植物寄生线虫是农作物、蔬菜、果树和花卉主要病原物,因此在植物保护学科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研究项目较多。植物寄生线虫在林学上的危害主要是松材线虫,因此对松材线虫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研究项目较多。
3.2 从承担单位分析
承担单位共有35个单位,其中南京林业大学承担的项目最多为16项,其次华南农业大学为14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项目分别为7项、6项和5项。这5家单位承担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8.5%。经费总额超过100万的单位有9家,分别是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9家单位的经费总额占总经费的67.1%。南京林业大学的经费总额最多,为529万元。从单位性质来看,高等院校共21家,科研单位为14家。高等院校承担的项目为66项,涉及的经费为2 009万元,占经费总额的63.3%,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为33项,涉及的经费为1 163万元,占经费总额的36.7%(表2)。由此看来,高等院校在植物寄生线虫科研方面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体,为中国植物寄生线虫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南京林业大学主要以松材线虫研究为主,华南农业大学以根结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研究为主。
3.3 从植物寄生线虫的种类划分
植物寄生线虫种类较多,但对中国农业和林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种类并不多,主要以根结线虫和松材线虫为主。从项目涉及的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划分,可以揭示中国在植物寄生线虫研究领域的走向。从项目涉及的线虫种类来看,项目共涉及16种线虫,其中以根结线虫的项目32项最多,其次为松材线虫30项,这2种线虫涉及的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62.6%。大豆孢囊线虫、小麦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甘薯茎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的项目分别为9项、3项、6项、5项和5项。其他线虫种类的项目均为1项。从经费总额来看,根结线虫的项目经费总额1 106万元最多,其次为松材线虫1 002万元,这两种线虫涉及的经费总额占总经费的64.6%(表3)。
由此来看,根结线虫和松材线虫是植物寄生线虫项目的研究主体,表明这2种线虫对中国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也最多,因此相应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研究也多。大豆孢囊线虫对中国的大豆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也相对较多。此外,小麦孢囊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是小麦上主要的病原线虫,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
3.4 从项目主持人划分
项目主持人是项目的总体策划执行者,对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深的专业背景和熟练的试验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来说,项目主持人的研究项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线虫的研究动态和走向。从项目主持人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彭德良主持6项项目,项目涉及甘薯茎线虫、禾谷孢囊线虫、香蕉穿孔线虫、小麦孢囊线虫、中国茎线虫,研究内容涉及线虫致病基因克隆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等(表4)。华南农业大学的谢辉主持项目5项,项目内容涉及马铃薯孢囊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研究内容涉及线虫的致病力分化、致病基因克隆、危险性评估等。华南农业大学的廖金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谢丙炎和浙江大学的郑经武主持的项目均为3项,项目涉及的线虫种类为根结线虫、孢囊线虫、中国长针线虫属和中国剑线虫属。其他主持人的项目数量为2项,而主持1项的主持人信息并未统计在表4中。
4 讨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由国家设立的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基金项目,它是中国稳定资助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国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和稳定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队伍。
中国的植物寄生线虫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还应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尽管近年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已有较大幅度增加,但重点、重大等项目仍较少。植物寄生线虫在中国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根结线虫和松材线虫。随着保护地蔬菜的大面积种植,根结线虫逐渐成为蔬菜生产的主要病害[9],但缺乏针对根结线虫的有效防治方法。因此,许多线虫学家针对根结线虫的致病基因、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等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这极大地丰富了线虫学的理论研究,也开发了多种防治方法,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线虫转基因作物。松材线虫是中国危险性入侵生物,对松林的危害被称为“松树癌症”,发病松树通常2~3个月即萎蔫死亡,给中国的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10]。针对松材线虫发病机制、抗病基因、生态演化、入侵机制、防治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为防治松材线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11]。线虫专家和植保专家从大豆孢囊线虫的致病机制、抗性基因和生态互作等方面立项,开展科学研究。其他线虫,如禾谷孢囊线虫和甘薯茎线虫的研究也是针对线虫的致病机制和抗病基因方面开展的。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植物寄生线虫项目数量与经费情况分析本行业基础研究情况,这并不能全面代表本行业的基础研究进展和水平,因为项目数量与经费的多少与研究进展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在当前科研体制下,项目数量与经费的多少可以反映从事本行业基础研究的开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CHITWOOD D J. Research on plant-parasitic nematode biology condu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3(59):748-753.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9.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0.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1.
[9] 蒋丽芬,茆振川,陈国华,等. 南方根结线虫辣椒Me3毒性群体适合度代价及专化性分析[J].园艺学报,2011,38(3):479-486.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关键词】幼儿;自然科学;引导;观察;探索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探索;互动自主教学【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92-02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来探索指导的策略,以便很好的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幼儿将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论为依据,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里的秘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在幼儿园里开展自然科学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呢?
1创设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探索
1.1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图片及各种途径认识各种植物,在幼儿园里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较少接触大自然,幼儿园的自然角成为了孩子认识自然的最直接途径。可以丰富我们的自然角,充分的利用起来,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获得了认知、习得了技能,发展了孩子的美好情感,因此也是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在种植物的过程中,有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植物,从中发现植物一些平时不易引起的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奥秘。
1.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动物: 幼儿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兴趣最浓。首先,应该创设一个让孩子认识这些常见动物的场景和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当中设置饲养角,饲养小鸽子、小金鱼等常见小动物,在某些区域投放一些能加深了解小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操作材料。又或者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可以最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
1.3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孩子常会提些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下雨?雨是什么变的?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画、科教电影、电视等向孩子介绍。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记天气日记,用绘画来表示晴、阴、雨、雪、大风等气象状况,还可教给孩子看温度表,并把结果记入日记中,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我们除了丰富每个班的自然角,种植一些不同的植物,引导孩子每天进行观察并指导纪录,还在饲养角养许多小动物,定期让孩子进行观察,另外要充分利用科学探索室,我们共同关注幼儿自然科学教育。
2融入幼儿课程,加强探索研究
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动植物百科》等书籍、动物卡片、贴纸让幼儿对动植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在阅读书籍和卡片的时候记住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动物的静态和平面认识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分辨能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多,面很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尝试活动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把握尝试时机,使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定期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借机让孩子们把各种动物和在电视上见过的做一下比较,让他们把两者关联起来,趁机把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可以带孩子经常参观园内的饲养角,遇到可爱无害允许抚摸的动物,可以也要宝宝亲自动手享受喂食的乐趣。告诉孩子动物们是多么的可爱,他们都喜欢生长在青翠的森林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森林,才能保护动物,培养宝宝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4实行家园同步,提供实践机会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家长周末带幼儿进行有计划户外活动,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父母亲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各身心方面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经验教材教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自然科学概念是自然科学现象、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是自然科学学习和自然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自然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形成自然科学概念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正如一个学习过程,一个完整的自然科学概念的形成也要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科学思维方法,排除各种非本质的干扰,掌握自然科学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特征,并在此过程中,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概念不是按照感觉知觉表象概念而建立起来的,而是根据下图中的结构(2)产生的。
因此,自然科学概念并不是由自然科学知觉、自然科学表象产生的,而是由学生的观察活动建构起来的认识图式产生的。一般情况下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经历阶段
这个阶段的活动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其次,要求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物理含义,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例如,理解自然科学术语的含义,了解自然科学概念的引入、原因和方式。再次,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一阶段,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1 动机激发: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激发动机是通过教师创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意向心理处于活跃状态。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可以这样安排,分别播放小溪的流淌声、鸟儿的叫声、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大家听到了什么声音?那么,大家能否借助手头现有的一些物品发出声音吗?于是学生异常踊跃,纷纷借助物品发出声音。通过学生听声音、动手发出声音,然后引入,大家想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吗?把学生的积极思维意向领入新课的探索之中。
1.2 全面感知:既然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概念时,就要让他们全面感知,做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充分准备。又以《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为例,可以这样安排,每桌同学中,一位拉长橡皮筋,一位试着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并观察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音叉发声时的特点。在通过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和不发生的音叉的情况的比较,来验证音叉发生时在振动。又如在教学《电磁感应》时,为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以便为建立正确的概念作准备,在这个实验中,通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的多种方向的运动是否会产生电流的比较,突出了“切割磁感线”才会产生电流的本质。
1.3 科学思维:输入大脑的信息要想储存下来,必须经过登记、分类,必须将旧信息加以调整,组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便进行检索,因此,要在学生已有正确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思维,即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排除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又如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为例,可以通过靠在发声音叉和不发声音叉旁的乒乓球运动情况的观察,推测如果音叉是静止的,乒乓球会弹起来吗?那么发生音叉旁的乒乓球弹了起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2、巩固完善阶段
学生一般只重视概念的定义,但定义往往是仅从某个主要方面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除此之外,概念还有其他侧面的表现。所以只有掌握了概念的各个侧面,对概念的认识才比较完善,才可能对概念灵活运用,而这个完善过程必须在应用概念去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去完成。
用来完善和巩固对概念认识的自然科学问题,要典型和灵活。
2.1 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考察。如在教学了种群的概念后,可以引入以下题目。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在一起饲养的马、骡和驴
B、一块水稻田里的全部青蛙和蝌蚪
C、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鱼
D、人体内的全部细菌
如果学生掌握了“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为一个种群”这个概念的本质,那么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后,可引入下题:某一种相对原子质量为12的碳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克,则实际质量为n克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学生如果知道计算某种原子相对原子量时,标准为某种碳原子的1/12,其它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的比值,就是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这个题目就很容易了。
2.2 灵活:所谓灵活,就是从概念的各个侧面提出问题进行考察。例如对于沸腾的概念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只杯子放在开水锅中,使杯底不触及锅底,当锅中的水继续用火加热时,问杯子里的水能否沸腾。学生由于对沸腾概念没有完全掌握,往往错误的认为只要不断用火烧,杯子中的水肯定是要沸腾的。这样的回答就暴露了学生对沸腾概念还掌握得不确切、不完善。又如在学习功的概念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或那种力有没有做功的情况下,通过讨论,学生对功的概念就掌握得更全面,更巩固。
3、深化扩展阶段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然科学教学;有效性
1. 引言
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感觉到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的落后造成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落实好新课改理念,也没有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师应该结合当前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有效的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2. 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初中自然科学课程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门课所讲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在思想上提升认识,其次,要充分结合自然科学的趣味性,来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内容时,我运用设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开课导入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说,前苏联的宇航员曾说,从太空中看我们的地球,是蔚蓝色的,称之为“水球”才是更准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是多么丰富,但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这样的问题扣住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使他们对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中,另外,教师还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电的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统计一下家里有多少电器,用电量每月是多少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功能,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首先,在课堂导入重要善于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的图文声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中。
比如,在教学“浮力”的内容时,我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关于死海的图片,通过“四海不死”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进入了这堂课的学习,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针对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信息的局限性,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信息展示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内容时,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播放了关于亚健康的病人的一些现象以及相关的常识,为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多媒体手段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中发挥了很大的效力,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演示,使学生对一些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加深了理解。
2.3优化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其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此,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我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整合了其他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合理搭配后,划分了多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了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了详细的动态观察,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执教“我们居住的地球”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地球的图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分组讨论题:我们从这些图片的形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了到了从太空看地球的第一张照片,对此,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地球是圆的,现在进行分组讨论,比一比看谁的例子多,谁的更有说服力,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则在巡回中倾听他们的观点,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给予引导,使学生对地球的认识的准确率得到提升。
2.4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教学范围
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教学范围,使学生从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更加牢固的知识,对此,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首先,结合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其次,是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为主题,开展深入的探究学习活动;第三是结合某一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水”的内容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了调查,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培养了自然科学的素养。
3.结语
总之,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理念,密切结合与落实新课改理念,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开展主题活动等策略才能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为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玲芬.浅析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新思路[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