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规划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力学 含水量 应力

一、含水量

土壤的含水量是另一种有用的参数,尤其是对于粘土。它已被用于定义中的水含量中一定重量(或质量)的水与固体的比例,可以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新的独立参数,对于一个完全饱和的土壤,它遵循孔隙比大约是含水量的2.65倍的规律。对于孔隙度是一个正常的值,一定量级的干砂有一个正常值是常见的。如果该材料是完全饱和的,对于饱和砂土这是一个普遍的值。粘土的体积重量也可能是更小的值,特别是当水的含量是很小的时候。泥炭是经常要轻得多,有时比水重的几乎没有。2立方米干砂的卡车近似等于“3吨”以上的空卡车的重量,什么是沙子的体积重量,如果它是已知的砂粒材料的密度为2600 kg/m3,那么什么是孔隙度和空隙比,这将有可能以填充干砂的以前的问题与水的孔。什么是水沙能量,然后什么是饱和砂土的体积重量,在圩田土壤中粘土层的5米厚度处,具有50 %的孔隙率,在硬砂的深层的顶部水位粘土从1.5米处开始降低。经验表明,粘土的孔隙率会降低到40%。什么是土壤的塌陷,砂的3.5的粒度约为1毫米。砾石粒子是1厘米大小。砾石的形状颗粒是大约相同砂颗粒。这是粒子大小对孔隙率的影响。

二、在土壤中的应力

1、应力

作为其他材料的应力可能在土壤中仅仅作为材料本身的外部负载和体积重量的结果。然而土壤有一个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的属性。首先,一个特殊的属性是土只能传输压缩正应力和无拉伸应力。其次,土壤只能传输剪切应力,该剪切应力相比于正常的应力是相对较小的。此外该剪切应力是应力的一部分,土壤具有水在孔隙中转移的特性。

因为在土壤中的正应力通常只有压应力,使用符号约定应力是标准的做法,这只是相对经典的连续符号约定力学,即压缩应力被认为是阳性的,而拉伸应力被认为是阴性的。应力张量被记为应力分量符号的正式定义是,一个应力分量为正当它在行为正坐标方向的平面上,其正常向外负坐标方向或当它作用在负方向的平面上,其向外的正常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所有应力分量的符号为正对面他们将不得不在大多数的符号连续介质力学和应用力学。据推测在指示应力成分的第一个索引表示的平面上的应力的作用下与第二索引表示应力本身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于例如该应力成分表示在y方向上的力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其正常的在x负方向上作用,减号是必要的,因为土力学的特殊符号约定导致。

2、孔隙压力

土壤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土壤包括颗粒它们一起构成了晶粒骨架。在晶粒骨架的孔隙中的流体通常是水,所有正常土壤的孔隙结构是这样的:气孔之间相互通过填充的水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空间形状,但是该形状构成了一个单一的连续体。在这种水体上的压力可以被传输并且水也可流通过毛孔。在孔隙水的压力被表示为孔隙压力。

在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剪切应力。这意味着压力是在所有方向上是相同的。这可以通过考虑一个小三角形单元的平衡条件来证明,通过一个垂直平面为界,一个水平面和一个以45°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如果在合适的垂直平面中的压力为P,因为没有剪切应力在较低的水平面上,该水平力的必须由倾斜的平面上的分力来平衡。因为在这个平面也剪切应力为零,接下去还必须有垂直力以便在平面上所产生的力是垂直于它。这种垂直力必须在与在元件的下水平面的垂直方向的力的平衡。由于该区域该元素也A,在该平面上的压力为P等于在垂直平面上的压力。使用小的几何形状可以显示出这个压力p通过同一点作用在每一个平面内。这往往是表示为帕斯卡原理。如果水是静止的(即当没有流动的水)中,在水的压力由所考虑的点的位置来确定相对于水表面。如由斯蒂文在装有水的容器底部的水的压力的大小,只有当水的柱和水的体积重量而不是在容器的形状看到的高度依赖仅在具有垂直侧面的容器,这是等于水在容器内的总重量。斯蒂文表明对于其它类型的容器,这可以通过考虑平衡来证明水体,考虑到墙壁上的每点处的压力必须始终垂直于壁。该容器在最右边的酷似土体其孔隙空间。可以得出结论该水在土壤满足的原理流体静力学前提是水在孔隙空间形成连续体。

3、有效应力

对土壤正应力的元素以及剪切应力可以采取分解的办法。最简单的情况是在各向同性的法向应力的情况下,推测在各个方向上这种应力的大小作用,在土壤中例如在一个内部交叉的中心部分,该应力是由孔隙压力在水中传播并通过颗粒应力的方式来表达,即几乎完全围绕着颗粒。可以预料颗粒骨架的变形几乎由集中力的接触点完全确定,因为该结构只有在这些接触点产生滑动和滚动变形。所有晶粒在水中产生相等的压力。由此可见,这个压力作用于整个表面的横截面上,并通过从总应力减去该压力获得接触力的量度。它也可以是认为,当颗粒在孔隙压力P作用之下没有接触水,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是这种压力造成的颗粒和水的压缩。石英和水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是很小的。相对于土壤,通常观察到的较大的变形被忽略。

这些因素表明,总应力和孔隙压力的区别为孔隙压力是有效应力。有效应力是作用在粒状材料接触点处的集中力。表示当时没有集中力的接触点。这并不意味着在晶粒中应力为零的情况,因为总是会有颗粒的应力等于周围水的压力。其基本思想是,如上所述该颗粒材料的变形几乎完全是集中力下变形的晶粒,从而导致轧制并在接触点滑动引起接触点的变化。这些都说明有效应力是由太沙基引入的一个概念。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通常被引用为“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加孔隙压力”,但应注意的是,这仅适用于正常的应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城市规划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改造;发展;规划;理念;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plann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words ci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philosophy;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有了显著增长。然而,在城市高速增长的背后,“城市蔓延”的趋势显得越来越明显。“城市蔓延”趋势表明了现有城市的增长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在大规模的新区开发过程中,某些大城市盲目扩建,城市空间扩展导致“城市肌理”遭受破坏;某些中小城市盲目照搬大城市更新的经验,简单地通过“拆旧建新”对城市的物质环境进行改造。不仅破坏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城市功能,丧失了城市的特色,造成了城市的活力不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延续。因此,要遏制“城市蔓延”的趋势,就必须在总体思路上打破原来的固定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发展失去特色

目前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变型的16 世纪意大利广场,18 世纪法国式景观大道,20 世纪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南桔北枳”的趋同现象出现在大小城市中,形成了城市必备的“三大件”,并充斥为我们 6000 座城市中的特色景观。

1.2盲目违规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城市规划还没有完全按照法定程序运作的今天,一些地方和行业为单纯追求经济刺激因一时投资冲动而违规兴建项目的行为时有发生。在另一种重复建设中,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又加个别官员政治虚荣心作崇,使城市陷入了拆了建、建了拆的循环中。这种无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浪费了资金和土地,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泡沫隐患。

1.3部分农民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中心和基础。“规划法”明确规定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但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史中尤其是92 年以来,在规划 实施 中乱批滥占 耕地,使耕地面积快速下降,造成了部分失地农民和居民的生活出路和生计的困难。土地问题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城区的动迁;二是农民的土地征用。

1、城区居民动迁问题。城市动迁户大多是低收入家庭,他们房屋被拆迁后无钱租买房,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

2、农民土地的征用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正用农业用地,部分农民便自然成为失地农民。当前每亩每年付一千元左右,总共付 40 年,40 年以后怎么办?这是每个失地农民家庭都需面对的问题。此种方式使农民蒙受了的损失,这是“三农”问题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点。

1.4腐败现象仍呈高发态势

体制的缺陷性就为权利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很多掌握土地审批大权的人不自律,利用手中的权利,大康国家只慨中饱私囊。在城市规划中这种权利病变为资本的行为已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我国现行规划体制的弊端大体概括为:管理和观念滞后、监督约束软化、支撑制度不配套、法定规划程序被弱化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2、解决办法与应对策略

在国内外大量城市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因此诞生过许多相关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方法,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2.1宏观层面——引入更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2.1.1 “紧凑城市”

1 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于布鲁塞尔绿皮书,首次公开提出回归“紧凑城市”(coml3act citv)的形态,其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就是许多欧洲历史城镇保持了紧凑而高密度的形态,并被普遍认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环境。原因有7个方面:①相对于其他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的空间规划模式,紧凑城市因为本身固有的高密度高强度特点,能够容纳更多的城市发展活动,不致违背最基本的规模经济原则:②高密度高强度意味着可以在更为方便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日需品、服务以及休闲娱乐的选择和与周边朋友进行交流的机会:③更为合理地安排与利用公共交通设施:@保持已有城市地区的活力;⑤造就更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勤更为合理地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和能源:⑦促进社会融合。

2.1.2“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蔓延“的一种反应。它力图通过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和回归充满人情味的传统社区,矫正“现代主义”开发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新城市主义”主要包括“传统邻里社区开发”(T r a d i t i o n a Neiq h bo rh o o dDeveIopment,简称“TND”)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 a n s tO rie nted DeveIopment,简称“TOD”)。“新城市主义”有8大主张:①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②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⑨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⑤增强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⑦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⑨实现社会平等和提高公共福利。

2.1.3“可持续城市再生”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再生政策逐渐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原则相融合,使得现代城市再生理论与传统的城市更新有了显著的不同(表1),形成了可持续城市再生理论。归纳起来,可持续城市再生理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就再生的目标而言,可持续再生不是简单地消除城市衰败的空间,而是力求找到引起城市衰败的原因。从根源上着手,旨在塑造城市发展的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 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 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 H. and Wee Kean F. (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 and 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 Crawford 和Will 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 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 “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 “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 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 “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城市规划概念范文第4篇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面临各种问题,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不仅是解决城市发展现阶段的难题,更能对于城市发展起到再生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导入立体城市规划法这一新概念。从而引导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全面由2次元向3次元转变。

关键词:立体规划,城市再生,3次元规划

Abstract:

In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faced all kinds of problems, a good city planning is 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ore can a role for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examples, into three-dimensional city planning this new concept. Thus guide and promote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by 2 times to overall $$3 times change.

Keywords: three-dimensional planning, urban regeneration, three yu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的背景

伴随改革开放下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也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住宅供给不足,生活环境恶化,城市无秩序的扩大等一系列问题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郊外地区的开发,新城市的建设来得以解决。然而,我们发现,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活动的分散,汽车使用量及交通量持续上升,自然环境急速性被破坏、城市中心附加值衰退等系列新问题大量产生。因此,一味的采用扩大城市、开发郊区的平面规划法,受到了一定质疑。在此背景下,在现有城市基础上,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压缩城市的立体城市规划法受到关注。

相比城市平面性扩大开发中面临的民居拆迁、耕地占用、环境破坏等问题,在现有城市设施及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综合型开发及整理不仅能有效扩大城市空间,更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所以立体城市规划法的导入势在必行。立体城市规划法不仅表现于立体道路的建设、超高速通信网的埋设、地下物流设施规划、电缆集中化等城市规划设施的立体化,它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大众交通中心型城市开发(TOD)。而这一概念的实现就需要以换乘中心等主要交通设施为中心,居住、商业、业务、文化等多样城市机能的集中化程度的提升。

立体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发展

广义的立体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从空间层面上看以某一点为基准,进行向下向上的多形态,多用途的综合性开发。狭义的立体城市规划是与城市规划设施的重叠铺设及城市规划设施和非城市规划设施的立体性整合相关的概念,即,在基准单一土地上各种用途综合性设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达到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各个建筑物的立体综合规划。这一规划不仅是对基础设施所需财力的节约、城心土地不足问题的解决、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止,更重要的这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性、效率性利用的规划。

立体城市规划法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的方式、程度都有所区别。但是,纵观立体城市城市规划法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

一、为了便利城市交通,高架铁路、高速公路等的修建。可称之为1次元的规划。

二、高架铁路、地下公路、地下铁等空中和地下的立体开发。可称之为2次元的规划。三、与周边建筑物相连接的综合性开发。可称之为3次元的规划。

四、既考虑到城市景观和历史建筑物等又力求精练的立体城市开发。可称之为4次元的规划。

以H市为例,浅析立体城市规划法

H市现有一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和区间路。东部地区为居住区。现在计划在城市西部地区建立商业贸易区,从而把H市打造为以商业贸易区为中心,商业、居住、文化等综合化及大众交通快速化综合化的新城市,因此,我们将导入立体城市规划法来进行规划。

道路的立体化

H市西部地区为商业自由贸易区,东南方向及东北方向分别与港口城市Y、Q相连接,为了商业的发展,需要在东西方向建造一条高速公路,来缓解交通量的增加,提升物流速度。若要实现东西高速的直线化,则需要与现有的南北快道相交叉。但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影响城市道路的贯通性,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南北快道及东西高速公路的修建全部采用地下化。假设东西高速建在地下3层,南北快道建在地下2层,那么两条道路的衔接方式就不能采用一般形态下的立交桥法。采用地上半圆循环形态的道路体系(Center Loop)来代替立交桥,不仅能连接两条道路,还能有效利用地面路段,缓解交通压力。

大众交通设施的综合化

H市主要大众交通是一条东西通向的BRT路线,以及一条南北通向的LRT线路。考虑到城市交通及乘客的换乘的方便性、效率性,南北通向的BRT路线及换乘站规划建于地上,南北方向的LRT规划建于地下2层,考虑到乘客BRT与LRT换乘的安全性,及对于路面机动车交通的无阻碍性,BRT与LRT的换乘站将规划与位于他们之间的地下1层。同时,地下2层除了LRT车站外还将设置出租车停车场、公用停车场等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来增强换乘的方便性。

公园及商业设施的综合化

既然我们规划了BRT与LRT的换乘在地下1层,那么自然而然的步行活动我们也规划在地下1层。地下1层连接换乘广场规划大规模购物区和文化区。考虑到地下空间的采光、换气、开放感等舒适性,在步行通道连接处的规划应注重大规模的清爽空间。同时与地上建筑的规划应相一致。例如,如果地上部分的规划为住宅区,那么考虑到居住者和来访者地下的规划多为休息空间和文化空间。

非城市规划设施的综合

东西高速及南北快道建成后,在其辅道周边地区规划建居住、商业、办公等非城市规划设施。从而使城市规划设施和非城市规划设施得到综合协调发展。具体来看,东西高速和南北快道相衔接的地上部Center Loop的规划不仅能缓解过度的交通量。更应考虑到人性化的亲和性。也就是说在这些辅道设置后,通过这些辅道可以使商业集中区周围建筑物的地下停车场方便快捷的直接进出。同时,考虑到交通的安全性,车辆进出时,在这些地下通道内将禁止超车、车道变更等。

结论

本论文以H市的东西高速直线化规划角度入手,通过道路、停车场、公园、换乘站等的综合规划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的立体规划。特别是以换乘站为代表的大众交通设施的规划,不仅缓解拥挤的交通状况,更能与周边建筑相连接,有效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方便居民的生活。

在立体城市规划概念的导入过程中,相对于城市设施与非城市设施规划的综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为城市规划设施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由2次元向3次元规划发展将是必然趋势。本论文以H市规划为实例,通过具体分析,为其他城市立体规划的导入,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庭伟.中美城市建设和规划比较研究,2007.

【2】H. W. Richardson,Regional Growth Theory, London: Macmillan,1973.

城市规划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数字城市,一些城市已开始建设数字城市,但对于数字城市的概念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建设数字城市,不仅将大大促进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将拉动城市其它产业的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数字城市也将成为未来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数字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2000 年5 月中国市长协会和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21 世纪数字城市论坛”上,当时的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指出, 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将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技术革命, 将深刻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和思维方法。

所谓数字城市规划,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2 数字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网络技术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通信技术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虚拟现实技术则使人们借助于各种设备感觉信息空间所反映的现实世界,使计算机的使用更为方便,更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信息世界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基础地理数据平台包含基础地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规划宝典不仅包括支持城市规划的信息,如法律规范、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期刊论文等,而且还包括城市规划产生的信息,如规划成果数据、规划管理数据等这些信息在体系上既是完整的,又是动态更新、不断扩充完善的。

2.2支撑技术更具多样性

GIS技术是数字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技术,同遥感技术(RS)、CAD、DEM、虚拟现实技术(VR)、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起支撑着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些支撑技术自身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会有新的技术不断地充实到体系中来,使体系更为完善。

2.3系统功能完备性增强

数字城市规划体系是面向城市规划的全方位、全过程,包括辅助规划设计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辅助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在内的应用系统。这些子系统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整体上保证了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为规划设计与管理全过程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3 结论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人们生活在现实空间和信息空间中,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物理界面是由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这一界面可跨越现实空间与一些时间的限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进行思想交流。城市规划将在信息空间中构造城市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建设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戴逢,陈顺清,姜崇洲,丁建伟.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中国广州市的发展与实践[J].城市规划汇刊,1998 (3):6 13.

[3] 陈顺清.试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UPIS)[J].城市规划,1998,22(6):47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