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资源产业经济学 现状问题分析 应对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的能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一些高校设置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一、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简介
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地质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对如何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当前,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课程的高校数量还很少,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源不足,教育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以及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发展。为此,必须要详细了解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产生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经济学应运而生。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地质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就是为了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并对如何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生源不足
由于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普及程度不够大,学生以及家长对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未能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时都不愿意选择资源产业经济学,从而导致资源产业经济学常常招生不足。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专业教师也不多,师资力量单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师,经常由非专业教师来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够保证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不完善
由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并且开设这门专业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编写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的时间比较短,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利于资源产业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促进资源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应对措施
要想解决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师资力量。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师,经常由非专业教师来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够保证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国家以及高校应该注重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教师的培养,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在教师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术培训,从而增强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完善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在进行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时比较仓促,教材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完善。为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科研机构要及时关注其他国家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以及教学过程,并将其与我国现实情况相结合,对我国的教材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时可加入自身的理解与经验,从而达到丰富教材内容的目的。
第三,加强宣传,增加学生以及家长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了解。当前,学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都不愿意选择资源产业经济学,从而导致资源产业经济学常常招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以及家长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国家以及高校(尤其是那些已经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宣传,提高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普及度,让学生以及家长了解到这门专业的重要性,提高专业招生率,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为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储备更多人才。
四、结束语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一些高校设置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亿恺.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现状及问题[J].民营科技,2012
关键词 医药类高校 保险学专业 保险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52
Abstract Insurance Economics is a subject of Applied Economic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is not complete, the gap betwee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course goal, the teaching method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social practice are out of line. It is suggested to be improved from those aspect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surance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insurance economy.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insurance specialty; insurance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保险经济学(Insurance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是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保险领域进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保险市场上各个理性参与主体如何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而做出有关保险的选择。“保险经济学”课程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须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1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及性质
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保险这个专门领域内客观地存在着的各种经济关系,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有保险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效益关系,因而保险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地阐释这些保险经济关系其发生和发展以及其动态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望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保险需求、保险与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保险定价和保险监管等方面的经济分析。
从学科的定位来看,“保险经济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保险经济学”规定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也开设有“保险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看来,一般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其教学特色也并不突出。
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保险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产业后备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在“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保险学专业领域内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精算学中的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可是,当前医药类高校进行“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出身于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欠缺;要么出身于保险学或金融学专业,对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知识结构有欠缺。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刻分析和深入浅出,因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2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
保险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着重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保险经济学所专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于阐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保险经济关系。然而,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的这么课程最后都是流于普通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但在运用方面就“欠火候”,没有到位,使得这门课程距离其设想的培养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陈旧、单调而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始至终处于客体和被动的地位,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甚至是从上课到下课所有时间的“满堂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地激发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2.4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内容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使得教学经常容易流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推导,而疏于对现实保险经济关系的深刻对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师资的问题。有很多任课教师虽然长于理论的逻辑推理,但缺乏保险活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因此在联系社会实际方面底气不足;(2)教材问题。我国目前的保险经济学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实际面临的保险经济问题及案例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从而给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挑战;(3)教学课时分配问题。很多高校只给保险经济学分配32~48个教学课时,无法将保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整讲授完毕,更遑论实验和实践教学。
3 医药类高校保险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中,要使“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特色突出,则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
想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非常关键。国内常见的保险经济学教材有魏华林、朱铭来、田玲主编的《保险经济学》、王国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张洪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在“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课时安排的差异,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选择。医药类高校的保险学专业,一般都具有医药类的特色,即跟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险学专业,就主要是健康保险方向。为此,在保险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的内容。
比如,在讲述保险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风险时,就可以结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的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既讲授保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又加深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2 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
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选用或者设计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该场景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做出判断或者相应的决策,并最终据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保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保险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保险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从而将课本上的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保险产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在讲授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关内容时,在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本理论后,可用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分析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壁垒外,还要考虑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保险产业价格变化规律、保险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从而深刻揭示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行为;最后,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除用定量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考察保险产业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考。
3.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是保险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所谓的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型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而变成以问题(Problem)为中心,围绕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个专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讨论,去研究,去质疑,去领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讲述风险态度与保险需求之间关系的内容时,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收取的保险费一定不会超过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效用曲线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风险保费就不同,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也就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面临同样风险的人,有的人会买保险,有的人不买保险的理论根源。这样,问题清晰了,决定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风险态度,那么风险态度又是怎样来衡量或测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采用PBL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
保险经济学本身就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生命。为此,教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时,要从鲜活的保险经济实践和实际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使保险经济理论能扎根于保险经济实践的土壤当中,做到既能在保险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推理上“顶天”,又能在保险实践的对照和分析运用上“立地”,进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实际看,突出的如保险需求与供给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问题、保险业监管的内容与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理论上都有深刻而复杂的研究及其相应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1页)结论和建议,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保险发展实际,在现实的环境下去检验和检讨理论推理的结论及其适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又能使学生对现实保险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保险经济学”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历史不长的新学科,因此,医药类高校“保险经济学”课程要采用新思维去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与保险产业实践的紧密衔接,在教学方法方面则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发展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习惯和科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玉其.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探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2] 王国军.保险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
作为教育部1990年正式确定的本科基础课及核心课,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课程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阐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启发学生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2]。
基于课程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全球化经济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掌握更多的以英文为载体的国外先进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媒介捕获国外先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真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能力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
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缺乏英语语境下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及案例[3]。其次,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其所涉及的众多原理大多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内容晦涩复杂[4,5],同时理论还在不断更新,加之英文术语和语境的适应障碍,给初学者尤其是缺乏社会与经济实践的学生而言带来了不少困惑与学习的困难。第三,全英课缺少合适的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不够。如何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学透宏观经济学知识,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以来,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全英课列为核心课程,采取立项形式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提升全英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英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全英课程授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英文水平。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之前已开始进行相关教师的储备,一方面引进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过硬且英语水平优秀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从已有宏观经济学教师团队中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业务骨干参加进修和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课程培训以及境外研修:学院每年给予教师至少6000元/ 年的国内进修资助,并且每年选派并资助6名中、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课程研修及学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增加专业结合英文的实践机会。2014年度笔者即获得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研修,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同时,为了增强教师进行全英授课的积极性,学院通过试讲和竞赛形式进行全英课立项,以项目为推进力,引导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竞聘全英课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全英课程进行全面追踪,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互动活动之一,尤其对于英语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点的掌握效果[6,7],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英语水平、知识程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原则,保持组内能力交叉,组间能力一致。作为教师,不同于以往“守门员”的角色,不再决定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何种知识,而主要是起“助产士”的作用,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指引并允许学生在准备期自主发掘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挖掘更深刻的思想。而在讨论课中,教师尽量避免成为评判者的角色,尽量成为讨论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全英课共分为5次讨论课,每组人数为5人,实行轮值组长和成员职责轮换,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均得到体验,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组内成员间的分工、讨论设计均有各轮次组长分配。鼓励各组之间在他组论述基础上引入新的信息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拓展话题。小组讨论评价以学生个体和小组综合得分为最终得分,学生个体得分分为组间得分、组内得分和教师得分,评价包括发言内容、发言响应程度、提问以及资料搜集等;小组得分主要是以成员合作、组间竞争为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合理的评价设计,尽量使得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合理化。
通过小组讨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经济学知识的途径,完善了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将学生的思考层次从现象观察引导至深层次的理论思索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并且较多地运用了抽象的分析方法,其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8,9]。同时,宏观经济学又是对社会经济时间的提炼和总结,其内容涉及到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因而与现实的联系尤为紧密[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而又与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可以在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更利于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领会和掌握经济学的本质,牢固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宏观经济学全英课而言,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英课采用的是英语授课,因此任课教师大多直接选用一些国际主流教材,如采用曼昆教授最新修订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直接采用该教材配套的案例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是国外的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实际状况不符,不利于学生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时,还是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讨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在将国外成熟、先进的经济学实践案例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引入。工商管理学院设有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内有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以中国本土案例为主,含教学案例、研究案例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学院在案例开发方面实行奖励,学院每学期期末阶段开展案例开发立项并提供案例开发启动费,并对获奖或入库案例进行奖励,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本土宏观经济案例可以引用,便于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本土经济学现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文专业水平,改变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案例分析内容,给予相关参考资料,学生课前阅读和分析案例文献,最后形成创业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案例表述与讨论,也可以按照所选择的案例设定情境,让学生设计情节,并分角色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具象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三、完善学习反馈体系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适应度等。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那么任课教师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课程信息,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
(一)课堂反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换只关注授课内容的传统思维,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授课内容最直接的反馈方式,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响应可以让教师及时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出现偏差,实时进行教学调控。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采用英语形式将经济学知识转化为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中很容易实现互动口语表达环节的增设。在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放性地自由讨论,而后基于学生的发问,进一步引申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层进式发问与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程度。
(二)课后反馈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评估出教学效果,但在课后,教师很难再获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有些高校为了获得课程在学生层面的评价和反馈,在期末设计了学生的教学评测环节,但反馈源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时效性的问题,该年级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教师调整课程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英课要求学生每次课后用英文完成课后感,并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内容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评测。学生课后感其实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梳理,在思考的同时巩固知识,同时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时性调控。为了从更多的反馈源获得信息,学院拓展反馈渠道,从制度上和架构上保障和鼓励学生进行反馈,除了规定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进行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组织定期班委会,听取班委会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同时要求全体任课教师结合教学评价与反馈结果认真剖析教学过程,由被动获取反馈信息进入主动反思性实践,追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背后的理念和目的,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反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所讲授课程蕴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职业文化,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任课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有效检查和反馈,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可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得到尊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是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经济与管理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掌握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更多、更实效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人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此外,在整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西方经济学始终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因而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加之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具有相当难度的知识层次,故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下,为引导高层次学生进人学科研究的前沿,专业教师就更需要在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做更多创新和积累。通过多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无论是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评述,结合实际教学积累的经验,探讨该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西方经济学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西方经济学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的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本科教育阶段该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从而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与生产最优组合、厂商、博弈、分配及福利经济学等理论来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人、消费与投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失业、总供求等理论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西方经济学是我国将欧美国家传统和经典经济理论引进后的称谓,在国外它一概被称为经济学(B(几工niCS)。经济学依据其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和侧重点不同又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欧美高校中,本科的经济学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区别在于初级经济学基本不使用数学推导,而中级经济学使用数学推导;此外,不同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设置很不一样,有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也有同时设置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的。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高校,其开课时间又分一学期和两学期两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本科开始开设经济学课程时,基本上是以第一种方式为主,讲授的层次相当于初级经济学,内容是将宏、微观两部分组合在一本书中,只介绍少量和简单的内容,典型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梁小民所编写的西方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加速,与世界联系也日益紧密,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此,国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迅速升温,客观上促进了该门课程与国际的接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和内容都有较大增加、数学推导份量加重(目前大部分还是作为选学内容),内容层次介于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之间。而少数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则仿效国外名牌大学的做法,在本科开设初级经济学(一学期)和中级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一学期)。目前,这一模式正在被推广,这种将经济学以不同难度和内容开设两遍的做法,可以在时间和内容的掌握上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加深、强化对经济学的理解。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虽然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发展相当快。究其原因,西方经济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因此,必须要让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引进欧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管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巨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材、开设时间、教授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一度只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程度浅,尤其是未能建立起西方经济学内容的整体框架,而这点对学习至关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正处于摸索时期,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此时,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基本概念的灌输为主,对大量的模型没有给学生进行深人的分析,甚至未将大部分模型做讲解。使学生误认为经济学也只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不强;此外,很多学校将西方经济学压缩在一个学期内、或是在本科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这样使学生根本无法系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并且严重影响到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能力方面,多数西方经济学教师是在其所学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而且很多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也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大量先进的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加之国内这方面的培训也很少。因此,未经过经济学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教师本身在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年来一直是教师大量的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费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效果也不理想。板书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众多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费时费力、主次难分,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受条件限制,教学双方除了一间一答之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互动学习方式,从而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方面,与国内多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相适应,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教学的混合物,因而不适用于大学本科初级经济学教学。这些原因使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前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状态。
四、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已明显落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势在必行。因此,寻求一种新的、能满足学生要求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而从20世纪如年代初以来,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加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条件下,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寻求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可能。初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内多数重点高校和财经类院校,都将目光投向这一新领域,纷纷开始尝试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与此同时,有关这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也在同步进行。西方经济学的信息化改造,需要从软硬件和主客体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而言,改造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讲授西方经济学时,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肯定还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主要应考虑到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课程讲授内容的比重该如何进行调整,其次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从第一个方面来讲,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肯定会大幅度减少,课堂空余时间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做较大调整。调整之一就是对大量的基本概念用口述代替板书以节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模型进行多媒体演示与讲解,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将济现象讲授请楚;调整之二是通过对大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媒体演示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人,而这一点正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关键;调整之三是鼓励和提倡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在课堂上及时提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就模型分析中的任意一步提出更精确的问题,而教师则可以根据课件相应地作出实时的解答。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之以往的板书而言,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极大提高。从第二个方面来讲,既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则在教学时应对教学内容与对象加以区分,以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如上所述,对理解层次较低的知识点,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可以作简单介绍,而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模型分析,应做详细讲解。此外,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同,导致掌握知识的水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接受式教学方法与启发式、自我发现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掌握课堂内容。此外,由于多媒体方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因而,利用每课时一个固定的提问时间以及固定的答疑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答疑辅导,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二,选定适当的教辅材料,做好文字性的备课笔记。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比较流行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不但内容安排合理、分析透彻,而且还依据经济学的发展动向不断更新再版,如将“博弈论”纳人到后期版本之中,因此很适合国内高校本科生初级经济学的教学。这些教材一经出版很决将国内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初级教学用书统一起来。这些教材都是在借鉴了国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编写,从而很受学生欢迎。同时,近几年来国内直接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经济学书籍和读物,其中,广受欢迎的萨缪尔森、曼昆以及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一些经济学教材,都是专门的大学本科初、中级经济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在国内十分畅销。目前,教学改革中的教材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在此条件下,任课老师应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并尽可能多地参考相关的图书和文献,从而准备尽可能全面的备课笔记。
第三,调整课程讲授内容和开设时间,形成层次教学模式。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是为至少两学期的教学任务设计的,通常包括40章左右,其内容由浅人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章内容往往前后呼应、互相衔接,一学期很难讲完。因此,如果对内容进行选择和削减,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只讲授教材里的部分内容,将会极大地削弱开设中级教程的意义。这样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两难选择。为此,在课时安排上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最好是仿效国外高校及北京大学的做法,在本科第一学年使用国内较为优秀的教材给学生开设一至两学期的初级经济学,在此基础上于第三学年使用引进教材再专门开设一学年的中级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初级基础上学习中级,不但可以极大地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不断强化对本课程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由于对该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改造的工作量极大,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以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成立开发组,共同研讨改造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计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位教师进行部分模块的制作,最后将这些模块汇总到一起。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单个教师的工作量,使其能够更专注于自已开发的模块,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通过定期研讨,可以博采众长,有利于课程内容和课件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经济学 教学方法 优化 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后,我国对经济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我国也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的教育阶段进行实施,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收效甚微,文章就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优化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了讨论。
一、我国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思想守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对我国的经济学教学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思想还是十分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处于教学主体的地位,主观性过强,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经济学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课堂上还是以知识的传输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兴趣的方面,在经济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济学课堂的实际效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一般都包含在大学教学内容中,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课堂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教师只注重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却忽视了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我国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以及“纸上谈兵”现象的出现,对我国学生经济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方法也只是通过卷面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而已,并且卷面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掌握能力,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经济学教学的全面进行,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学生对经济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措施
(一)结合高新技术进行经济学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当今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科学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媒介进行经济学的教学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生动、更立体的有关经济学的案例和图表,使原本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被学生们接受吸收,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课堂下的沟通,及时的为学生解决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疑惑。
(二)借鉴案例式教学方法
经济学其实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能很好的掌握与之相关的尺度问题,而通过借鉴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进行经济学的学习时就可以有更加立体和清晰的认识,使经济学教学生活化,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有关经济学的问题,但是,案例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驾驭与案例有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以往不断的实践,锻炼出教师对教学尺度的掌握,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模式对学生们进行经济学知识的传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经济学中有很多的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如果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依据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诉,学生也无法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枷锁,致使学生对书本、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出现的疏忽,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经济学知识。
(四)在教学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开展与经济学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总结
总之,我国在进行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我国当今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应用能用能力,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输送专业的经济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中美经济学课堂教育的比较分析――以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华中科技大学为案例[J].高教探索,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