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信息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144-01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改变,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结合当前我国现阶段在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具体表现来看,其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面临着很多瓶颈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必要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在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研究状况来看,其表现出来的基本问题和常见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数据支撑角度来看,当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缺陷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制约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现阶段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数据信息内容越来越多,这些繁杂的数据信息内容要想得到较好的检索和分析处理,相应的难度也会较大,进而也就需要从数据支撑角度进行探索。当前很多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对于信息数据的检索处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进行,进而也就难以适应这种数据量增加的发展趋势,难以发挥较强的数据支撑效果,给后续开发利用阶段造成了较大的限制,难以满足后续的发展需求,需要引起相关研发人员的高度重视。【1】
(2)从科技信息资源的形态上来看,相应的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随着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社交手段以及相应的新型设备层出不穷,这也就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但与此同时,在科技信息资源方面来看,其形态必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科技信息资源的形态改变主要就是开放性特点越来越明显,相关个人都能够直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其实也是一种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创新,这种改变同样给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相关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也就需要重点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关注,提升其适应性。
(3)从具体技术层面来看,当前信息应用技术手段陷入了研究瓶颈,很难适应于当前发展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需求。随着当前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相应的信息组织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很难适应于这种变化,因此,相应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中,虽然其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应用实效性,但是从具体落实上来看,遇到了较为明显的瓶颈,尤其是对于研发阶段来说,相应的信息组织仍然未能运用这些新型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在信息组织速度、准确性以及全面性上,均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缺陷,相应的信息挖掘技术也面临着一定的应用难题,这同样限制着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速度,需要进行重点研究。【2】
2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策略
基于上述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缺陷不足和局限性来说,为了充分提升其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就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首先把握好相关技术手段层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当前的各类新型技术手段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今后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发展趋势。结合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互联网+以及VR可视化技术手段必须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并且需要促使其在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表现出理想的应用效果,这两类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充分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尤其是对于相关客户体验而言,其能够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进而也就能够为相关客户提供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模拟,促使客户能够更为全面清晰地感受相关信息资源的价值,值得引起足够重视。
(2)把握好开发利用的范围。在当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相应的难点问题集中在对于信息资源的应用上,如何确保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作用,这是非常值得深究的。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为了提升其效率,明确相应的开发利用范围是其核心,在信息数据挖掘中具备着极强的必要性。这种开发利用范围的明确主要就是指要求在方向上予以明确,尤其是要保障相应的开发利用具备着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就需要明确数据信息在什么范围内以及如何利用,进而才能围绕这一需求进行分析整理,提升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3】
(3)把握好用户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相关用户提供较强的数据价值,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基于这一点,在具体的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就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相关特点和需求,将用户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源头进行立项,将客户需求与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和实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来说,其研究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是极为突出的,这也是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围绕着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来说,为了提升其今后的研究效率和水平,必须要重点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缺陷进行重点研究,尤其是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而才能够促使其在后续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逐步提升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皖舒.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7-8.
[2]秦利,王晓云,赵晋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1:18-22.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中小企业服务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已越来越显著,科技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交流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国家或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对完善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信息资源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在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我国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
1 科技信息资源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也很突出,相关调查表明:国内有91%的机构已充分认识到了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只有16%的科技创新机构自订科技文献资源可以满足本单位60%的信息需求,这就对社会对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普遍较弱,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和研发条件薄弱。因此,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先导调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积极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公共平台
在此背景下,大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机构,面向各类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大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近年来,我所坚持以少量的增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带动现有各类大量的存量信息资源,建设基于本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中心暨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为本地区科技创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中小企业用户可通过平台的门户网站和“文献请求与传递子系统”“异构数据库检索子系统”,“虚拟参考咨询子系统”“互联网信息采集子系统”“数据库建设子系统”等5个软件子系统,共享科技文献资源,科技成果,科学数据,行业分析报告等科技信息资源,实现科技文献检索,全文下载,信息咨询等应用服务,充分挖掘分析各类资源的利用潜能,为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增值信息服务。
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不是目的,为中小企业的高端科技信息服务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几年来,大连市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联合本地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平台服务工作,为企业开放实验室,提供样品检验、分析,技术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运行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多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更好更快服务企业。①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方式共享服务。成果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所有能在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必须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此外,为解除知识产权的限制,实现光盘资源共享,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原文传递等方式,解决企业科研人员的燃眉之急。②对科技管理部门政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深加工成二次、三次信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数据信息产品,形成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专利及产权交易等各种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期望获得的信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的信箱中,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③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对有需求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指派专人上门服务,可开展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讲座,也可以是企业关心的企业科技工作讲座。④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扩大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帮助企业克服由于规模小、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技术攻关等问题,突出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服务职能。
3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主要体会
3.1 为了保证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必须自上而下建立起完善、科学高效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协调整体布局,广泛交流、达成共识,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开展获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明确各参与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统筹规划、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 科技资源共享 信息中介 委托- 有偿共享
分类号 G322
共享包含的意思有:共有、同享、分享、分担、参加、参与等。科技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实现科技资源的共建、开放及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并充分体现资源使用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权利。
1 制约科技资源共享的因素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提出有多种因素导致科技资源难以有效实现共享,主要是管理、机制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包括共享法规及促进共享的运行机制、社会氛围,缺乏为推动共享提供增值服务的技术平台等。
・缺乏畅通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渠道。由于缺乏科技资源共享观念,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没有意识与拥有科技资源者通过共享来解决问题,不积极寻找信息渠道和搜寻共享信息,结果是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也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资源。
2 科技资源与市场经济
从经济角度看,科技资源是经济资源的一种类型,是指进行科技活动、生产科技成果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产生出的阶段性和最终性科技成果本身。
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不仅仅要有人才保障、制度保障,还要有市场的保障,应当确保有市场机制的参与,市场经济是各种专有经济资源通过市场不断交换的经济。这一特点决定了任何资源都是通过市场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和经济价值的。科技资源也是如此,其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市场发挥,离开了市场,再强大的科技资源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市场定位也就成了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如图1所示,市场机制是科技资源与市场之间的契合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资源通过制度界面与市场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制度界面创造并调整各种交换流,促使科技资源系统内各部分协调发展。
因此,利用市场这一平台能解决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信息封闭、封锁的现象。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相互封闭,使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运作和协调。这符合市场的配置方式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利益原则引导资源的配置。
本文提出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中介的服务模型,是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类似现有的科技中介,不同的是它在“委托-”的模式下较为彻底地贯彻了市场机制的利益原则,并通过价格杠杆功能及价值规律的灵敏性优胜劣汰,及时调整科技资源的供给需求。
3 “委托-”下的共享信息中介模型
本文提出的模型中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中介机构是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负责收集和输送共享信息,它的运转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如图2所示:
它需要在传统的科技信息收集与整理业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和信息加工技术先进的优势,不仅要做好信息收集加工,更要做好共享信息的分析与传送。
3.1 委托-
委托-理论是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目标是通过考察委托人和人所面临的风险分担、利益分享和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产权结构安排,提供设计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所谓委托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Jensen和Meckling(1976年)将委托关系定义为“契约下,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人)为实现委托人的效用目标最大化而从事的某种活动”。
3.2 模型分析
如图2所示,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中介机构是整个模型的核心所在,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是科技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使用者,与中介机构进行交互,产生信息交流和共享等流程。中介机构经过一番调查后共享信息,将信息传送到有共享需求的双方,并负责资源需求方与拥有方之间的谈判工作。整个过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和协调,中介机构企业化、市场化,科技资源采用有偿共享的方式。
市场环境下,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共享信息中介机构间形成了经济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委托-”关系。
・共享信息中介依照市场化的服务方式运作。首先派遣专业人员走访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如图2环节1所示,了解这三者拥有的科技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宣传该中介的服务项目。中介机构的主动是该模型的关键点之一。
为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中介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较为深厚的科技背景,专门的咨询知识、经验、技能及创造性,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战能力,较强的职业道德理念,广阔的视野,通晓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以确保提出的决策建议让对方觉得可信可行。
・若委托方同意共享,并将共享资源的详细资料送到共享信息中介,中介的专业人员收集分析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资源价值评估并提供供求信息,为资源需求双方寻找合作伙伴以及组织谈判。基于市场经济的属性,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是委托方,中介是方。他们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如图2环节2所示。
方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信息,通过锌种渠道搜寻可供共享的资源或为委托方的资源寻找共享方。这个环节不仅需要收集国内科技资源的共享信息,也要适当地把触角延伸到国外,如图2中环节3所示。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将共享信息传送到国外,以便国外的中介机构帮助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以便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全球化运营的科技共享信息服务体系,为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共享科技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
共享信息中介构建自身的网络服务体系应考虑国内网、国外网两大部分,建立科技共享信息的网络服务系统,以实现境内境外服务的对接。应当集合国内非公益性共享信息、在华跨国中介及国际互联网提供的共享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网络化协作,以提高中介的运营效率。同时,应用互联网征询和共享合作的有关项目、业务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实现虚拟空间中不同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对接,提高中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如图3所示:
・如图2环节4所示,方为委托方寻找到共享对象,委托方从方获取共享信息并同意资源的共享,需到机构的办事处与专业人员签订最终的服务协议,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
协议内容包括:机构根据委托方的情况,协调资源需求双方间的谈判。机构的专业人员经过一系列评估后,提供一个共享费用额或是利润额供委托方参考。机构评估前,委托方先提出共享的费用或利润数额,作为方服务的目标。在委托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方评估后得出的共享费用
额或利润额与委托方之前指定的可能存在差距,最终需依据双方的费用及利润方案折中达成协议。
・资源共享双方通过科技共享信息中介机构达成一致的意见后,可以正面交接手续,并依据各自的情况协调资源共享的进度和其他的细节。这个过程遵循协商契约原则,共享双方经协商确定共享协议的具体内容,之后共同履行。
方向委托方收取中介费用,主要依据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举例详述如下:协议中委托方事先为机构设定一个工作指标,确定委托方租用某种资源给付费用的最高数额为1000元,中介机构收取固定报酬500元。若机构超额完成计划,为委托方找寻到另一种同样的共享资源,共享费用只有800元,则委托方以节省出的金额200元为基数给机构一定比例的“提成”,即利润分享;另一种情况,委托方租出某种资源需要收取共享费用1000元,给付机构固定费用500元。在机构超额完成计划的情况下,委托方可以收取1500元的共享费用,此时委托方除给付500元的固定费用外还需从差额500元中按一定比例“提成”支付给方。
即机构除了向委托方收取固定费用外,还可以委托方的差额利润为基数提取另一部分的报酬。这是一种激励过程,督促机构为委托方的利益而努力。机构表面上看似是为委托方谋取最大的利益而发挥作用,实际上方的最后终目的是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市场利益,这符合市场规律,利益驱使方的专业人员尽可能地为顾客提供最适当的共享决策。
・整个过程中,方应当保持独立性与专业性,为客户服务诚实守信,只接受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以自我标榜的方式作广告等。如果资源拥有方较为分散且是独立的个人,中介机构可能比较被动,无法如上述先派遣人员上门造访了解共享信息。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塑造服务机构的文化,树立服务品牌,增强科技共享信息中介机构的影响力和无形价值来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发展。
・模型中的方单向收费,主要向委托方收取费用。方为委托方找到的资源需求方或供给方,出于鼓励的政策,服务中介不能向他们收取费用,甚至要制定合适的奖励政策,鼓励对方更加乐意配合提供共享信息或主动到机构登记共享信息。即委托方B委托方c寻找某种资源,如果A的资源能满足B的需求,此时服务中介只向B收取费用。
如果资源持有方A和资源使用方B利用各自的科技资源优势开展合作研究的共享活动,双方共同享有合作研究产生的成果及效益,即合作研究性的共享,则方可以双向收费。另一种情况是纯粹的交换性共享,资源持有方以对等的原则,互相从对方获得取各自所需的资源进行共享。这时共享双方既是资源拥有方又是资源使用方,双方为满足各自的需要,遵循等值交换的原则,相互从对方获取所需资源。这种情况下,方的中介费用也是双向收取。上述收费方式会促进中介机构努力为双方寻找更多资源共享的契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共享的范围。
对于某些不具备直接共享条件的资源,或应使用方的要求需对资源进行再加工的,资源拥有方可以向使用方收取材质费、人员工时费、设备使用费、包装费、运输费等。
・委托方不论是租用资源还是租出资源,考虑到科技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以及委托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协议中预定的共享期限不超过一年,一年合同期届满前,委托方可以先再次委托中介找寻共享利润更多或是共享费用更少的另一方。
上述模型中的共享活动是有偿共享,关键环节是共享利润和费用的确定,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共享的进程。采用有偿共享的方式可以调动资源持有者共享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共享意识,最终达到共享双赢的局面。有偿共享是市场机制运作的一个最好体现,在共享价格的驱动下,驱动科技资源向效益高的部门、高校或是企业流动。通过价格杠杆功能,让科技资源共享遵循价值规律的灵敏性优胜劣汰,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及时调整、协调,加快科技资源的共享速度。
理想状态下,共享双方依据合理定价原则,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原有资金的投入渠道以及共享的目的等,协商确定共享的相关费用,为保障共享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在确定资源共享费用时应不低于共享成本。但不可忽略的客观事实是,市场机制下共享双方还有机构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共享一方必然会努力地降低共享费用,另一方则努力地提高共享利润。
一、课前弹性预设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问什么问题以及问谁等,教师都要事先进行精细的安排,不允许学生有充分参与课堂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这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毫无动态生成可言。动态生成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而恰恰在强调更高水平的预设。依据预设与生成的辨证关系,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
(1)灵活制定教学目标。罗杰斯在谈到教学目标时说:“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个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课堂将成为一滩死水,不见智慧的挑战和精彩的生成。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将教学目标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其中:“A”表示学生学习能力偏低,或在这一课中第一次涉及该技能。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基本上能掌握该技能。“B”表示学生学习能力居中,或在前面的课中已涉及该技能,或者在原来的基础又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在自主探究或教师和同学简单的提示下掌握该技能。“C”表示学生学习能力较高,或在前面的课中已多次涉及该技能。要求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该技能。
(2)教学中“意外”情况的预设。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非常灵活,但并不意味着不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事实上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虽然我们无法预料到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所有内容,但却可以设定多种预案,这样在生成预案中的情况时,将预设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就越强,对整个教学的过程进行周全的考虑与设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措手不及”,帮助教师成功的完成动态生成性课堂。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问题的规律,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事先预测出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问题,进而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轻松地驾驭课堂。
二、营造动态环境
正如植物的成长依赖于肥沃的土壤,而有利的课堂环境为动态生成提供必须的条件。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软环境和硬环境。
(1)软环境指课堂氛围。动态生成性课堂的亮点就是能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捕捉意外的收获,教师要具备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不要担心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生硬地把学生控制在教学设计的范围内,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错过动态生成的“美丽果实”。这也要求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对课堂各种信息及时地进行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意外”,让“意外”收获尽收囊中。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2)硬环境指的是网络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有优势,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开展的,具备丰富的硬件条件,有了计算机与网络,就可以共享资源,让学生获取资料与素材更加便捷;开通自主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交互功能;还可以开设网络讨论板、聊天室,为学生间、师生间架设起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沟通桥梁,学生可以在讨论板或聊天室中提问、回答或者抒发感想等。因此为学生构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效率和容量。
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
(1)顺藤摸瓜。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并运用这些形形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错误”也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把判断对错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其实问题是对是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比如在VB的选择语句练习题,要求输入三角形三条边,判断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如果能输出面积,否则输出“不能构成三角形”,个别学生在开头定义了输出变量y为数值型,在判断语句的两个分支里分别给y赋值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字符串“不能构成三角形”,在最后输出y的值,结果在运行时输入的三条边不构成三角形时出现错误,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没有马上指出错在哪里,而是顺学而导,通过广播让大家讨论,找到了错误的原因,从而引出一个变量定义后不能赋给其他类型的值这个知识点。让学生经历错误后再回头反思错误、解决错误,教师顺势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将课堂推向一个。
(2)推波助澜。对同一道题,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解法和分歧,推波助澜表现在,教师发动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推动学生的深层思考,或者请个别有经验的学生再次介绍,使学习目标更清晰、学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