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教育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审美教育;促进作用

1 舞蹈的美学特征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带给我们力与美的享受,对于舞蹈的理解我们应该重点分析其美学特征。经过对舞蹈艺术的深入研究后发现,舞蹈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舞蹈的美学特征之一:舞蹈的形态美

舞蹈带给我们的最直观的美学特征就是形态美。形态美主要体现在舞蹈的姿势、架势和造型这几方面,在这几方面舞蹈动作或动或静,带给我们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使我们能够从心理上感受到舞蹈带给我们的震撼。所以,对于舞蹈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形态美是舞蹈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1.2 舞蹈的美学特征之二:舞蹈的力量美

舞蹈的力量美是通过舞蹈动作来体现的,在有些舞蹈中,一些动作要表现的有力量,要通过有劲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出来。舞蹈讲究的是身形协调,动作统一,并且动作要有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力量之美。所以,舞蹈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在舞蹈的力量之美上。

1.3 舞蹈的美学特征之三:舞蹈的神韵美

舞蹈的神韵美是我们对舞蹈精神的深层次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基于形态美和力量美之上的深度美学形式,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地去品尝去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的精髓,是舞蹈所要表达出的内在涵义。因此,我们对于舞蹈神韵美的理解要从美学特征的角度去思考。

2 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方法

考虑到舞蹈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并积极开展审美教育,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到舞蹈技法,也能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首先,要在舞蹈教学中提出审美观的概念。要想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老师就要在课堂中提出审美观的概念,从审美观的建立入手,使学生建立正确审美观,并运用正确的审美观来指导学生的舞蹈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区分美与丑,使学生能够理解舞蹈审美观的真正含义。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审美鉴赏能力,所以,老师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明白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再次,要将审美教育同艺术教育相结合。在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时,我们不能将审美教学孤立来看,而是要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考虑,通过开展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使二者取得共同发展。从实际舞蹈教学经验来看,将审美教育同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培养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

3 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审美教育的作用,要弄清楚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实现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共同发展。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舞蹈教学是审美教育开展的基础和服务对象

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舞蹈教学无疑是审美教育开展的基础,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发展环境。而开展审美教育,舞蹈教学是最终的服务对象。所以,我们对于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基础,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发展服务。

3.2 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和美学参考

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有其必要性,这主要是因为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指导舞蹈教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此外,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美学参考,保证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3.3 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对于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的理解,除了上述的关系之外,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这主要是从二者的发展目标来考虑的,舞蹈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舞蹈的艺术性,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4 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审美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促进。从实践发展来看,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于舞蹈教学的美学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但促进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还使舞蹈教学的美学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延伸。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发展。

4.2 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的开展,为舞蹈教学提供了美学指导,并指导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使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从舞蹈教学中获得正确审美观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 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从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的关系来看,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提供了发展指导。因此,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审美教育作用范文第2篇

一、美育的根本目的和中学审美教育的任务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也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丰子恺论艺术》)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二、美术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在美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趣味等都与其发生紧密的联系

中小学生虽然对美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依旧单薄。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会用文笔和语言去表达,但在用画笔表达时却出现画面混乱、色彩凌乱等情况,少有得意之作。因为没有较好的审美基础和艺术修养,对优秀的作品不能清楚地表述和评价,更谈不上自我创作。因此,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和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2.人的兴趣爱好是逐渐培养形成的,审美也一样

美无处不在,在校园、宿舍、工厂、大街、小巷、公园、田野无处没有它的身影。在我们的服装、生活用品、风景、建筑物中,或在观看影视剧、观摩展览、外出游览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国度,乃至心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发现、感受和欣赏。大多数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又或者以他们仅有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美丑,没有真正发现和探究美的实质,而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讲解、示范、引导、点评,对推动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有着极大的帮助。如通过模仿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绘画的乐趣,并学习技能方法;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创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幅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效果;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资源,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教师以活动、合作、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领悟,逐渐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认知。

3.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正如歌中所唱“繁华色彩光影,谁不为它迷倒”,美术正是以这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进行创造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让我们为之赞叹的作品,并从中受到感染。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隆的《掷铁饼者》、罗丹的《手》等,都曾经征服过不少人。21世纪的中小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知多是通过广告、杂志、漫画、影视、音乐、服装等,这些媒介具有信息多、容量大、辐射广、传播快、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学生在没有较好的系统审美构架时,容易出现接受快,消化慢,易记难表,制作模式化,思维固定化,作品无新意、无共鸣等现象。而美术的审美教育恰恰能把生活实际与学习内容相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力,发掘生活与艺术作品内在的联系,最终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创作出符合审美情趣的作品。

4.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发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诗艺》,贺拉斯)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如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投身自然,参与社会生活活动,把理论变为实际,大胆实验,勇于尝试,以此强化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力,丰富学生头脑中美的形象储存;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的“情境”,由绘画制作到表演,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增强美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明白美术运用的广泛性;教师通过微课设计,大胆引用时下流行的时尚、现代、新颖、鲜活的生活元素作为欣赏内容和参考,利用影视、录像、海报图片、多媒体、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多元化展示美术个性魅力,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刺激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完成活动设计等。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将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做到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兴趣盎然,审美活动也就能应时展开。

5.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现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学手段,实行多元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结合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善于捕捉和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采取中西结合、新旧结合、学科结合、本土与外来结合的方式,以欣赏为基础,以启发为引领,以训练为手段,把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对生活满怀渴望作为创作动力,教会他们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多彩的画笔来表达他们所看、所想的美好事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别,坚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按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雨果)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促使学生从中去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赞叹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作者:万历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审美教育作用范文第4篇

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他四育之中,从而使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以美辅德。

美育可以促进人的道德的形成,达到美与善的结合,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美的教育与美的影响,可以使个体的道德习惯和信念理想构成个体的心理动力,继而转化道德行为,让审美与道德浑然一体。如:通过对自然美的鉴赏,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会油然而生,进而激励自己为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通过对社会美的鉴赏,感受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从这些美的典型身上,看到真善美必将战胜假丑恶,激励自己更加自觉地抵制不良风气、弘扬正义。这是以美辅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以美益智。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能力,达到美与真的结合,促进其智力的发展。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和艺术宝库中去,促进其掌握知识,把理性内化与自我感知结合起来,把群体的合力结构转化为个体的自由直观,开启和疏通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思维通道。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运用“美学的、直观的”方法研究相对论;麦克斯韦运用对称形式的美的欣赏观纠正了法拉第的电磁理论等。同时,通过美育,在形象生动的直现的感知下,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稳定,而且能更主动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增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推动他们去进行科学研究。

(三)以美健体。

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并运用对美的感受,促进体态、体能的协调发展,达到美与健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体态健美的发展。一方面,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体育训练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和技巧,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运动,人的内在活力和生命力在形体的敏捷与力度、灵活与协调中充分展示出来,显示出人体特有的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具有特殊的魅力,透出独有的审美体验。

(四)以美炼人。

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对劳动的审美态度,培养把劳动作为体力与智力游戏来享受的情趣,从而使劳动变成人们的第一生活需要。马克思有句名言:“劳动创造了美。”[1]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可以说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美丽的外表形象,也不会产生诸如梵?高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世界名画,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劳动,提高了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也就提高了对审美的认识。而从深层意义上讲,劳动锻炼了人的体魄,美化了人的外表形象,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美化了人的心灵世界。

二、促进人的和谐

和谐之人是一个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保障,审美素质是关键。因此,审美教育实现与否,关系到和谐之人的培养。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观念的树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其整体素质,从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具体来说,审美教育所构成的审美素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

美育对陶冶人的情感,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特殊的功效,表现为以美储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这是由美育的情感性特征决定的,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受内心指令的控制,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自己的内在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自觉地在实践中付诸行动。

(二)文化素质。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作为社会有用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美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增长见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表现为以美启真。一方面,它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真理、掌握知识的情感,开发人们的智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美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会有着不懈地追求,因而引发出种种想像、联想、幻想和创造的欲望。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简称,身体素质强调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注重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美育可以促进这一内在一致性的提升,达到以美促体,以美养心。在美育活动中,人们会因欣赏美、感受美而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这种心意状态会使人血脉顺畅、经络通达,从而有助于身体康健,体质增强,人们的性格、气质等也会得到塑造,达到身心和谐的美的境界。如:欣赏自然美,大自然胸怀的博大宽广,会强烈地感染于人的内心,使人更加热爱生命,同时让人感到世俗名利的渺小,从而使人摆脱烦恼,心灵净化,趋于高尚。同时,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形体美观念,也将使人们对自身的体能有所认识和感悟,这将有助于体能的开发和形体美的创造,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形体矫健,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其核心和实质在于“和”,“和”则为美,其直接表征是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要实现和谐统一最关键的因素是要通过审美教育,特别是要以审美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以和谐发展的态度、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身、他人、自然与社会,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一)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

美育能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从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身心关系。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较少地关心自身,极少地关心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导致精神危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疾患。“如果人类再不更多地关爱自身,特别是关爱自身心理与人格的健康,人类的焦虑症、忧郁症的蔓延将远远超过癌症与艾滋病的危害。”因而人类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身、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而心理与人格和谐协调发展的核心是提升人的内在情感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五种品格的塑造:一是善 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二是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三是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是谦虚,虚怀若谷,言行谨慎;五是淡泊,要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协调统一,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状态,这也是实现幸福而完善的人生的必要前提。

(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

美育可以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但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关爱、宽容和诚信,社会充满冷漠、冲突,甚至仇恨和暴力,那么即便是繁华的都市,也会显得“花无香,鸟无情”,人就如同置身于感情的沙漠之中。因而人类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从而抛弃人与人是兽性关系的自然主义理解和他人是地狱的灰暗的存在主义理解,建立起人与人是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的人道主义理解。这种人道主义理解就是一种审美(同情)的精神,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

(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

美育能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天人关系。众所周知,人类只有一个自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并没有把握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而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由恐惧、征服到掠夺、破坏。只是到了新世纪初,人类才逐渐认识并体会到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关系。而这一认识的最大体现就在于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因为自然是孕育人类之母,人类生存发展之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与其祖先、子孙后代共有的家园。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由对立走向和谐,由敌对走向审美,从而实现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除此之外,还要学会欣赏绮丽美妙的自然美。美育就是这样以它的特殊“教材”――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诱导人自然而然地获得优雅的审美态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

审美教育作用范文第5篇

“活教育”思想幼儿审美能力作用艺术活动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灵感的产生、创造激情的丰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和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体现着全民教育的意识和“创造教育”的宗旨,这无疑可以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对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研究方面起到推进和指导作用。

一、对“活教育”理论核心思想的认识

“活教育”就是要用活的教育观、活的教材、活的教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目标观上,体现着很深的内涵,揭示了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有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的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中国人。课程观上,儿童感兴趣的一定是和它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回归自然和关注社会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方法论上,体现了在探索中学习,在操作中获得,和儿童共同成长的教学观。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体现了解放儿童和相信儿童的理念。

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透过《指导纲要》中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看儿童美术教育,其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而是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发展儿童健全的个性。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些观点是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也是在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的,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肯定儿童,是儿童自由创作的前提。活教育思想注重创造性人才和做人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体现,这与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儿童是喜创造的”,美术活动要“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造”。

三、活教育思想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运用

1.为幼儿创设审美环境,加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自由的作画方式,有利于儿童思维的激活和表现的大胆,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独立的参与活动,并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所以,我们应当把欢乐、愉悦、健康的生活还给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我们能根据美学规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感情和艺术的氛围,使儿童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教育,儿童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最佳状态,教育教学就会创造出最佳效果。

2.丰富的美术材料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展示形式

陈鹤琴先生说:“环境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仔细研究可以变成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教具。”儿童是在和环境、材料作用中逐渐认识世界和建构经验的,操作材料的丰富与否,影响儿童的表现手段,也影响儿童个人独特爱好的展现。

儿童对美术工具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的儿童喜欢用线条表现物体,常拿记号笔或水彩笔作画;有的儿童喜欢用色彩表现物体,常拿水粉笔或用油画棒作画;有的喜欢用彩纸表现物体;还有的儿童喜欢在不断更换材料中表现物体。为儿童提供多样的材料工具,开放材料工具,让儿童有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创造出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儿童在操作中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感受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增添乐趣,增加美感。

3.改变美术教学活动中机械的临摹范画,从“灌输”走向“探索”

美术教育最忌模仿在前。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图画》一文中指出:“那种老师事先画好范本,上课时让幼儿照着画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意义,不但不能引起幼儿的绘画欲望,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教师应相信儿童有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多和儿童交流,会发现儿童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这比仅仅学画一样东西所获得的价值要多得多。即使是小班的儿童,一条短线就是一只小虫,一个圆就是一个家,只要能让儿童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的,要先操作;能让儿童探索的技能,要让儿童去探索。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很好的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描绘;用眼睛去看、和自然说话;让儿童在游戏中去体会、去创作,让孩子带着一颗放飞的心,在新奇中激发创造的热情。

4.设计情趣活动,在自由创造表达中获得艺术知识

新颖富有情趣性的活动设计应和儿童的心灵互动,能让儿童有想象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创作兴趣,便于创造美和表现美。美术活动需要儿童创造性的表现,需要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敏锐地发现儿童的兴趣,并根据儿童能达到的水平设定相应的活动。让儿童习惯在“玩中学”,在探索中建构艺术知识,这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极有好处。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因此根据他们爱玩、易动、好奇等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猜谜”“表演”“剪贴组合”等活动来学学做做、涂涂抹抹、剪剪贴贴,从而提高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儿童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气息,这是因为儿童把世界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赋予灵性,让他们有感情、会说话,想象和创造在他们美好的心灵中蔓延。

5.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的作品,在欣赏作品中体会自我价值

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让幼儿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参与美的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并让儿童分享经验和快乐,这个过程可以让儿童教儿童,让儿童学儿童。教师则关注儿童的绘画动机,了解儿童和儿童作品,满腔热情和儿童分享创作的乐趣,对作品本身的表现、长处和儿童的进步,给与肯定,增强自信和对美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