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1]

第二,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中级功能――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高级功能――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第一,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闭锁性心理与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更关心别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分析别人的活动时,更多地着眼于思想、情感和个性品质,并借助于对别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的区别。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种生活体验,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又不能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别人存在着差异,使他们感到没有知心人可以谈心或倾吐真情,就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藏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因而产生了闭锁性心理。但是,他们又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于是,形成了一对矛盾。针一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年龄特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帮助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又提升了教师的威信。

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无论社会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辨别力低,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错误的事物也接受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要勤学多思,增加判别力,特别是对课外读物,要用正确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制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3]

第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能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把自己所获得的感性印象,抽象地、概括地反复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想象比较丰富,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的理想为大学生的生活指明奋斗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不一定完全相符,当他们感到达不到自己理想时,就与现实发生矛盾。如果他们对这一矛盾,不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就会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夸大,而对现实不满。针对这一矛盾,应该提高或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对抱负过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使他们的自我评定与现实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对抱负过低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军.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 刘春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02)

[3] 何光耀. 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我妨碍 成就目标 心理健康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chievement Goal and Mental Health

CUI W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of the college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achievement goal,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to testify whether this conclusion of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could get universe meaning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e. The research has got 128 college students for subjects by the method of scale, which is designed for uncov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The result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evasion achieving-goal are related, with grasp achievement goal the inverse correlation 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approaching achievement goal is not significant. When it comes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 it is significant in 9 items of SCL-90 except the factor hostility.

Key words self-handicapping; goal-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ly-health

1 自我妨碍、成就动机、心理健康等概念的研究渊源

1.1 自我妨碍的研究背景

Berglas 和Jones最早将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行为情境中,个体为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切能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①这些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妨碍, 如酗酒、减少练习的时间等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二是自陈式妨碍, 如紧张、焦虑,身体不适等个体在任务前,主动声称有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存在。②

1.2 成就目标的研究

掌握目标取向和成绩目标取向是传统的成就目标理论认可的两种主要目标取向,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重在学习、理解,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重视与别人比较,想优于他人。③

近来有人提出加入掌握―回避的维度,形成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的2*2成就目标体系。④有研究表明,不适应的学习模式和成绩回避目标相联系,然而,如果排除成绩目标中的“回避”成分,聚集于“趋近”成分的成绩目标,不适应学习模式会不会由成绩―趋近目标导致尚不明朗,而近期有研究发现成绩―趋近目标比掌握目标对成绩效果更佳,而成绩―回避目标对成绩无正向作用,指出全面地研究成就目标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仍是必要的,并注意考虑情境、成就任务等的特征。⑤

一般来说,测量成就目标,可以采用Elliot & Church(1997)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

1.3 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的相关研究

前人有不少研究结论显示,学生使用学业自我妨碍策略与个人成绩目标和成绩目标结构有关,国外有研究也发现,教师报告的成绩目标,学生知觉到的成绩目标导向,均预测了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且无论个人目标如何,老师的目标导向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⑥

后来引申开的研究又得出了新结论:个体的实证性目标不能积极预测自我妨碍,同时个体的成绩目标却可以积极预测自我妨碍,个体任务目标则能对自我妨碍进行消极预测,成绩目标结构可以积极地预测自我妨碍,同时独立于个体目标的任务目标结构能够消极预测目标结构,另外,无论任务目标如何,成绩回避程度低的学生,比成绩回避性程度高的学生,更不倾向于使用自我妨碍策略,低程度成绩回避性目标与高任务性目标的学生比两种目标都低的学生更倾向于较少使用自我妨碍策略。⑦

1.4 心理健康的研究及其与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的界定,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而第二种,则是心理的健康状况,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负向。本研究取的是后一种意思。而心理健康的研究,即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成为热点。就国内而言,近十年来仅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就几千篇之多,而冠以心理健康的教材、读物、专著和论文集更是林林总总。

但是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国内外资料很少,一般研究的是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说的“自我妨碍是归因的基础,而不是归因的本身 ”。归因作为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中介而发挥作用,但是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直接关系仍然值得研究。

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可以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和过程

以南京财经大学4个随机抽取的班级的同学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28份,废卷17份,共11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35人,女生76人;大二39人,大三34人,大四28人。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工具合成了三份问卷:

(1)自我妨碍问卷。采用了SHS自我妨碍量表,1984年由Rhodewalt编制,用来检查个体的自我妨碍趋势,含25 个项目(8 个项目反向记分),5 级记分,自我妨碍的特质越明显得分越高,国外运用广泛。相关的研究显示,量表信效度良好:1990年报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79,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74;2002年报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76;2003年报告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2。

(2)成就目标定向问卷。采用1997年彻奇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有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6个项目。2003年报告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趋近型成绩目标)、0.89(回避型成绩目标)、0.89(掌握目标)。

(3)心理健康问卷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王征宇修订,1984),共90 个题目。量表包括10 个症状因子,它们是: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 、精神病性(F9)、其他(F10)。

统计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

3 结果

3.1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的相关

经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趋近型成就目标与自我妨碍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而回避型成就目标与自我妨碍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同时掌握目标与自我妨碍呈负相关显著。结果如表1所示。

3.2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经统计分析,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十个维度中,与除敌对之外的所有其他九项维度相关显著。躯体化维度相关最高,达到0.463,抑郁维度的相关也达到0.435,其余强迫、人际敏感和其他维度均在0.4以上,而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则在0.3至0.4之间。

表1 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三个维度的相关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3.3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年级与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并对自我妨碍因素进行了3(年级)x 2(性别)的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年级的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4 讨论

4.1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的关系

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不尽相同,与趋近型成绩目标没有显示显著相关,与回避型成绩目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掌握目标的负相关显著。这个结果与已有研究的结论相似。因此回避型成就目标和掌握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基于先前的许多研究,这两种成就目标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预测作用几乎可以确定。不过对于趋近弄成就目标来说,与前人研究相似,未能发现与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相关,还是需要进一步考量的。

4.2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除了与敌对这一个子项目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他九项均有显著的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学业自我妨碍还是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的。

而本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与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包括睡眠、饮食、死亡观念、自杀观念)这九项都有显著的相关,这样的结论应该来说还是很能够引起重视的。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抑郁和偏执等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解释意义的。

正如之前很多研究归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提出的那样,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可以进行归因训练来改善这种状况。自我妨碍本与归因关系密切,类似地,我们也许也可以通过对自我妨碍状态的觉察和修正,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3 性别和年级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

在性别变量中,学业自我妨碍的男女差异不显著,在年级变量中,二、三、四年级的差异也都不显著。国外有研究表明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别差异,而国内有研究表明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却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性别变量的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不论男生和女生,在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方面是没有差异的,不管性别如何,都不能预测是否比异性更可能使用该策略;而关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年级差异的研究,此前未见,没有前人数据可供参考,只有一些研究做出中学生高低年级是有差异的,高中用学业自我妨碍用得比初中多,而初二、初三用得比初一多。这次研究,并未发现这三个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方面有显著差异。

注释

① 肖丹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② 李春方.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③ 杨秀君.国外成就目标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7.16(4):78-81.

④ 杨秀文.大学生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⑤ 钱淑红.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就将失去为理想奋斗的航向。(2)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一旦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

2,情绪问题

(1)抑郁。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心情压抑、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多少有些不适。很多学生对大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2)社交不良。有些大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从而影响了其潜能的发挥。

4,焦虑问题

(1)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2)考试焦虑。大学考试对基础较差,有过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能效开展起来,一方面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从而使学生没能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多数大学生缺少心理健康的意识。因而一旦在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或挫折就表现的差强人意,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具体来讲,第一,在个人追求方面,由于自我利益和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和实现又不能正确面对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第二,转型期阶段,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现象、违法违纪现象,这些现象会使本来渴望公平的大学生们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导致有些学生心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心理失衡。

3,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一,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其二,大学生独立性增强,开始积极思考人生,不断自我反省,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也需要引起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1,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作息、平衡膳食、科学用脑、劳逸结合、积极休闲、适量运动。(2)培养和完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2,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具体如下;(1)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健康内在表现,无论是人的情绪变化还是性格波动,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推动人格的健全,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教育,也会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不断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3)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时潜能开发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学会深入发掘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完善自我[1]。

2.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学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以学生的健康心态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功能环节工作压力,实现自我价值。

2.1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完善心理调节。指导学生深化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掌握自我调节方法,优化新路素质,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优化个人行为习惯。(2)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人生发展过渡时期,学生们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将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对此,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的心理普查帮助学生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并为学生推荐多种有效的心理调整方式,让学生学会缓解压力[2]。(3)培训学生心理调适的技能,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使用人际沟通方法,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逐渐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

2.2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遵循教育原则。(1)系统性原则,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实现教育的规范化与系统化。(2)学生主体原则。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预防与调节。(3)教育发展原则。学校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资源,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平台,引导学生自我调节。

2.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入手:(1)利用新生心理普查、春季心理问题筛查等契机,重点关注出现家庭变故、遭受情感挫折、就业压力大等类型的学生,排查心理隐患,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2)利用课堂教学、互联网教育平台宣传等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利用“5.25”等特定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抗挫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第5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表现, 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气质等各种心理因素, 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质上是一项心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高校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发展平台, 通过各种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深入, 使学生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消化、选择, 并渗透到自身的修养当中, 从而不断的提高综合素养, 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 有利于推动其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多种主观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主观教育, 这些主观教育因素会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帮助大学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是客观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会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 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评价和调控, 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 从而提升人格发展的水平。

(三)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发潜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开发潜能的前提,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最终实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 并且已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 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由于需求者众多, 其发展速度很快, 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问题特点, 我国在过去的教育发展阶段一直都是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 曾一度将德育教育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发展。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轨,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寻求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 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障碍需求, 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 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往往只靠思想教育来进行, 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表现出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未能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发展要求, 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但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中, 这种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 依然还是以教育本身为主体, 没能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 主要体现层次如下:

一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让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可能已经产生心理疾病, 那么就需要通过治疗, 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 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是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是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疾病特征的大学生而言的, 积极的预防能使他们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 也是对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调整方式, 进而实现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要优化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可以优化和调节的, 通过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如新生入学之后的适应问题、学习心态问题的调整等, 中年级学生的恋爱问题、生活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等, 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发展方向、情绪与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节的问题, 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务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则基础之上的, 其具体原则可分为系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项系统性素质教育的工程, 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 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进行规范, 系统化, 由点到面的全方面为覆盖,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系统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预防, 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发展原则是高校要尽所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援助、教育诊疗等方面, 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 助力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也是教育发展原则的关键所在。

(三)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贫富差距, 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沟通网的社会,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 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考试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 很多考试另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考试综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再次是贫富差距大产生的心理问题, 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相差悬殊, 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甚至极端心理, 导致一些性事件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因此, 各高校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此外, 我国大学生还有一些其它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单亲或独孤家庭心理问题等等,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考虑, 制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