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经济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对三十年改革的成就进行了总结;认为改革的核心是重塑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责―权―利”关系,途径是产权界定;但产权改革并不意味着私有化,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自然垄断行业由国家控制可以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责―权―利”关系产权改革私有化
2009年已经过去,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泥潭、四万亿投资的强心针、以及9.5万亿新增贷款的大输血,中国经济成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市场预测09年我国经济可能以8.5%的GDP增速傲视全球(见图表1)。2010年,中国将毫无意外的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这一切,只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一、经济学最基本的模型
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一个是理性人,一个是资源稀缺。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个最基本的微观经济模型可表述如下:maxUU[f(x)]
x
s,t,g(x)0这里,U指个体从其经济行为中获得的收益(如果我们假定生产者同样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则使用效用来描述个体的目标函数也是合理的),它是产出f(x)的增函数,产出越多,个体从中获得的效用才越多;同时,产出f(x)又是投入x的增函数,意味着投入越多,产出才能越大;约束条件g(x)同样是x的增函数,投入越多,成本越高。概括的说,我们对这些函数的性质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以使得我们的模型具有现实意义并且有全局最优解:U【sup】*【/sup】[f(x)]>0, U【sup】**【/sup】[f(x)]<0
f【sup】*【/sup】(x)>0, F【sup】**【/sup】(x)<0
g【sup】*【/sup】(x)>0, g【sup】**【/sup】(x)>0在这些条件下,理性人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最优解x【sup】*【/sup】。
这个模型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求决策者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g(x):决策者必须能够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负责,既其对资源的使用不应该受到限制,即我们所说的“责”。
(2)U[f(x)]:产出函数f(x)通常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但是决策者必须能从更高的产出中获益,即U’>0。,即我们所说的“利”。
(3)x:决策者必须能够自主决定决策变量x。即我们所说的“权”。
一个决策者必须同时拥有相互一致的“责―权―利”,上述模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进而有微观经济分析由个体理性到社会最优的整个大厦。这三个环节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造成低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扭曲。只要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稍作观察,读者就可以发现即便是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责―权―利”不对等的状况比比皆是,而真正实现三者一致的情况才属例外。但是我们依然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乐观,因为回顾三十年改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以理顺“责―权―利”的关系为核心的。
二、改革的内容与核心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四条并行不悖又高度综合的主线构成的,即(1)农村改革、(2)企业改革、(3)价格改革和(4)对外开放。然而纵观这四条主线,其共同的核心,也即是30年改革的核心或者说本质,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重塑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责―权―利”关系。
(1)农村改革以为代表。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做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以“包干到户”为例,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
将农民的付出和收入直接联系起来,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8―1984年中国农产品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42.23%,其中46.89%归功于取代集体耕作制度的体制改革。
(2)中国的企业改革经历了更为艰辛的历程。从“计划生产、统购统销”到“利润留成,奖金激励、厂长负责制”到最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企业改革“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进程,经历了一条产权改革的路径。
(3)价格改革。价格是市场经济的信号系统。1978年以来的价格改革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从1988年和1992年两度“价格闯关”,到现在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而垄断性资源价格、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决定机制也正在逐步改革。价格改革,同样理顺了产出到获利这一环节。
(4)对外开放。开放也是一种改革。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也即作用,可以概括为以四个:一是引入竞争;二是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三是学习管理技术;四是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给国内企业带来进步的压力和动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则提供了进步的途径:学习生产技术,改善f(x),学习管理技术,理顺“责―权―利”关系。
三、“责―权―利”、产权改革与私有化
1、“责―权―利”与产权界定
30年改革的历程,其核心是理顺“责―权―利”的关系,其途径,则是坚持逐步推进产权改革。
在中国改革的实践经验里,包含着具有很高普适性的真理,这就是广泛的交易费用决定着制度的存在及其变迁。科斯在1937年从价格机制配置一切资源的“完备市场”出发,创立了公司理论。科斯发现,价格机制并非免费,而是常常包含昂贵的交易费用。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内部不需要价格机制、靠企业家的权威和计划来协调的“公司”就应运而生了。中国改革的出发点则是另外一极:即囊括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超级国家公司”。
产权界定通过理顺“责―权―利”关系来帮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但产权界定不是理顺“责―权―利”关系的唯一途径。即使所有在企业层面的产权都得到界定,企业内部却可以在没有清晰产权的条件下实现激励。
2、产权改革与私有化
我国的企业改革“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进程,经历了一条产权改革的路径。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私有化进程。私有化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却是一部分有关系有路子的人打劫式的MBO。到现在的结果,是中小企业全贱卖了,大型企业上市了,只有最后的一些垄断行业的央企,成了最后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垄断型央企又偏偏不争气,总是和暴利、低效联系在一起,成为众矢之的。
通过私有化,将“权”“责”“利”集于某私企老板一身,固然是理顺“责―权―利”关系的一条捷径。但是问题是:私有化是产权界定的唯一途径么?所有权的国有性质本身和对等的“责―权―利”关系有本质的冲突么?如果一些自然垄断的部门交由私人寡头垄断的话,老百姓的福利就会得到提高么?会不会出现如俄罗斯那样国名经济命脉被少数寡头控制的情景呢?
一个伟大的创新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那就是。在这套制度下,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以农民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前提。这是一个“增加的产量归农民”的合约,对生产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承包到户的土地,并没有改变“集体所有”的性质――它依然是公有的,只不过按照约定的条件交给农户使用而已。
这套制度实现了所有权和产权的分离。首先,它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但是关键是,通过规定“农户按约定的条件使用”和“增加的产量归农民”赋予了农户自主经营权和产出的收益权。这不正是清晰的产权所需要的所有要素么?唯一的区别在于:因为没有所有权,因而经营权与收益权可能是不稳定的。
这样的安排是否适用于企业呢?我想也是可以的。比如接受计件工资的工人通常会有很大的动力。服装厂的缝纫工并不拥有服装的所有权,但当她知道她可以从每一件服装中得到5角钱,她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医药公司的销售代表也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或者商品,但当他知道每完成20万元的销售额自己就可以从中抽取1万元的提成,他也不会偷懒。职业经理人受雇于股东,但通过恰当的股权激励,也会兢兢业业地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在这里,无论公司的股东是个人、公众还是国家,都不重要。
因而,私有化是产权界定的捷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产权界定的本质是界定出经营权和收益权,从而理顺“责―权―利”的关系,使决策者可以自由支配手中的资源,自主决定投入产出,并可以从产出中获益。这并不一定要求所有权。
四、对土地产权界定及垄断性央企改革的思考
1、农民土地只能转租,不能转卖!
前文把产权分为经营权和收益权,这里我们可以把经营权再分为使用权和转让权。事实上,前文提到的例子,也好,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也好,经营者得到的都只是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没有涉及转让权。现在学界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要给农民转让权,让土地流转。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土地能不能卖,卖了效果会怎样?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认为,土地转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刺激消费。因为任何一件东西,一旦可以交易,它就成了有价格的资产,就构成了人们财富的一部分。财富增加了,人们感觉富有了,自然会增加消费。
想必陈志武先生现在不住在上海,否则,他可能就会有机会搞清楚,我们的住房商品化以后,人们是感觉比以前更富有了,还是更贫穷了。住房商品化以后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严重减少了普通老百姓的财富。原本单位分了房子的人固然账面资产有了那么一点点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女儿买上一套房子,穷尽两代甚至是三代人的全部资产。
农民手中的土地一旦商品化了,农民的财富就能增加么?首先,农民不会懂什么现金流贴现,加上农民普遍贫困,在别人眼中很低的价格在农民眼里可能就已经是很高的价格了。其次,农民天然的离散生产决定了其天然的无组织,不会懂什么集体议价,单个的农民手中土地有限,纵使有相关的知识,也没有议价的实力,注定了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再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种地是大部分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农民的土地转让行不得,即使要流转,也是只能转租,不能转卖!
2、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私有化
产权界定不一定要和私有制联系起来,私有产权同样可能不清晰;公有制也不是本质上就和产权相对立,公有制也可以做到产权明晰。
一些天然垄断的行业,与其交由少数私人寡头控制,还不如由国家控制。不论如何,政府都比私人更关心公众福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些本应充分竞争的行业人为设置管制,禁止民营经济进入。)
那么,国企改革究竟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依然是理顺“责―权―利”的关系。国企和私企为什么会存在效率上的差别?国企和民企的根本区别,就是所有者不同。那么国企效率低下的原因,就只能在于其所有者――国资委――没有行使好股东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国企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让国资委真正能够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如果有数千万公众股东的公司能够高效运行,那么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相信,由整个国家所有的国企也能够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张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江海学刊,2009.4
关键词:文化体制;精品意识;基层观念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87-01
一、改革创新,激发剧团活力。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需要,衡水市评剧团对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内部人事管理上,打破现有的编制和用人审批程序的限制,根据剧目和工作需要,实行全员聘用制。在现有编制范围内,确保少量的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业务骨干为长期固定员工外,其它人员均以剧目、剧组需要确定用人条件和标准,通过公开考核后,根据剧目和时限确定聘用期限,并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等费用。采取“户口不转、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了一批热爱评剧事业的优秀青年演员,充实了新生力量,提高了演出阵容和演出质量。在内部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彻底改革“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资分配对现编制内在职职工保留档案工资,全团以业务能力、贡献大小为依据,实行内部考核三个等次定级制,根据工作需要,或按月、按季,或按演出周期,通过专家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考核等次,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而激活了内部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职人员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全团呈现出一种“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二、打造精品,拓展演出市场。在实行内部改革的同时,在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市场,谋划打造精品剧目,为剧团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评剧《林秀贞》,先后在天津、石家庄等地进行了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赢得各级领导、业内专家的好评和广大观众的热捧,并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该剧已成为衡水的一张精彩靓丽的文化名片。该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在审美方面,努力营建剧目与当代生活、与当代社会阶层审美,相互交融的文化生态。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倾向,在充分探索成熟的艺术经典的同时,积极寻求多渠道的营销途径,谨慎处理好精品创作与世俗风格的协调,为市评剧团精品创作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剧团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文化艺术追求,不断推出新的剧目,谱写评剧艺术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三、扎根农村,服务广大群众。当前、富裕起来的农村观众,对精神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而这些观众很难欣赏到城里高水平的戏剧演出,为此,剧团坚持走基层群众路线,常年坚持送戏下乡。下乡演出是剧团的家常便饭。在农村集镇表演和在固定的影剧院有着天壤之别。三天一个点,五天一个台,随时要卷起铺盖走天下。剧团流动性很大,每逢外出演出,全团出动,装车拆车,装台拆台,人人都是多面手,人人都有一颗热爱评剧事业的火热的心。
[关键词] 文化经济;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新概念。近几年来,我国的浙江、广东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相继提出了“文化经济”概念,并首次把“文化经济”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课题。“文化经济”概念的提出既充分体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特征,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契合。积极发展文化经济,将有力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社会的和谐。那么,文化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与知识经济的关系怎样,如何发展?现对这些问题试作探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文化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1](P3)。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2年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经济”这一概念。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自此以后,文化经济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政界的赞同,虽尚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但却有取代“知识经济”之势。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及其与“知识经济”的异同
(一)“文化经济”的涵义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经济”的要点是:(1)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2)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3)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4)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二)“文化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异同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由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被众多政府当成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至今仍在学术界占居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智能型经济,是一种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与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交融的文化经济相比,高度相似,但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都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传统经济都只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是在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更大利润。文化经济和知识经济则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在利用物质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等精神性资源,注重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价值。
第二,资产投入都有无形化的特征。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和自然资源,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文化经济和知识经济则主要依靠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它们也需要资金投入,高技术产业甚至需要风险资金投入,但若没有信息、知识、智力作为支撑,它们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基础。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知识就是财富,体现在市场就是一种竞争力.目前世界处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生产力在市场上发挥巨大作用.新经济时代主要是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时代,也可以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为企业发展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挑战和问题,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风险骤增,营销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即以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重点,分析研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可以采取的适宜企业发展成长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知识经济;新经济;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20-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新的市场秩序和制度也在逐渐完善,通过对成型市场的分析研究发现促进企业和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知识”,拥有知识的企业在发展和成长上具有巨大潜力.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以知识为依靠制定柔性营销策略,形成新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方案,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1 知识经济与市场营销概述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新经济关系密切,其概念主要来源于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众多行业以知识为依靠实现飞速发展,以此为研究起点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概念,并且由于知识是新经济的主要组成因素,因此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知识经济,并被当作一种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国.
市场营销最简单的解释即商品销售,企业通过特定方式将所生产商品或服务向客户进行出售,并得到与其利润.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被赋予更多知识性色彩,市场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关键,市场营销已经成为沟通企业、中间商及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门重要社会学科.通过市场营销,市场上实现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同时人们的欲望和需求得以满足,期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交换行为.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化,日益现代化.
2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特点
2.1 产品广义化,营销范围扩大化
传统营销只承认实物产品,将实物作为能够进行市场销售的唯一事物,这是基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看法.知识经济是基于新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其能销售的产品也突破传统实物的界限,承认一切劳动成果都能成为商品,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价值交换,因此营销方式及范围也在不断多元化.
2.2 销售差异化,消费者否买行为更加理性
传统产品销售促销以产品为主,顾客为辅,企业为了实现销售量的增加会投入大量资金对产品进行大肆宣传,忽视顾客的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需要进行一些改变.新时期人们的需求个性化,购买行为更加理性,因此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有针对性,追求营销成功率.
2.3 营销网络化,市场双向化
知识经济时代也是计算机网络的时代,因此网络将成为简化营销方式实现产品直销的重要方式.同时,利用网络能够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向沟通,摆脱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模式,从而促进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实现营销成功的概率,减少营销与购买成本.
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个给市场营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营销对象和营销市场的扩大,人类的一切劳动成果都将成为营销对象,世界任何角落都将成为营销的市场.
3.1 市场营销空间、产品概念扩大化
知识经济时代给市场营销带来最大的改变在于市场空间和产品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市场中产品一般指具有实物形态,购买后需要进行运输或者其他行为的物品,但现在产品已经打破这一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即劳动劳动成果,只要经过劳动加工而成并且包含一定价值就能成为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产品,这就使得产品类型增多,造成销售市场的扩大.其次,产品概念扩大化还包括另一方面,主要是新的高科技知识产品的问世.知识产品主要指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或者其他技术创造出的新产品,此类产品的共同点即需包含一定量的知识,该产品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比如互联网的销售平台、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品、科技公司生产的电动平衡车等,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政治经济学上也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知识经济的虚拟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超过实物所起的作用.所以,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的观念和策略,营销对象、营销市场范围扩大.
3.2 消费者认知程度和认知能力受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前进带来了大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传统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和升级,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有利于改善我国商品市场的整体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但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所生存的产品对消费者却产生一种认知和使用上的挑战.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提升全民科学教育素质和水平,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但是普通大众对于高端技术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当大量高科技知识产品涌入市场时消费者对知识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认真能力受到极大挑战,产生恐慌感.
3.3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销售渠道增多
新时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现代社会已经处于离开计算机和网络就不能正常运行的时期,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各种行业和具体企业的经营提供了众多便利,尤其使企业的营销在网络上实现质的改变.传统营销主要通过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进行产品推广和宣传,方式多样但效果不一定好,并且是单向宣传,消费者被动接受信息,无法进行反馈.知识经济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方式,虽然现在大部分企业仍然保留传统宣传方式的,但是在资金分配上已经进行大幅改变,众多公司开始实现网络化宣传,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对话,减少营销环节的资金投入;通过与消费者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为营销提供更多的可用性信息.
4 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策略
4.1 主动扩大销售市场,以整个世界为销售市场
知识经济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全球化的率先发展,其他方面的全球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更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义和描述,将全球定义为一个大的统一市场.在“世界是平的”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企业都可以将世界定义为自己的销售领域,淡化国界的概念,进行全球化销售.但是,全球化销售也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入侵国际市场,而是需要有策略的进行市场营销.
4.1.1 目标市场扩张策略的转变
企业传统目标市场扩展策略为本国市场-邻国市场-国际市场,从本企业所在区域为基点开始向外扩张,积累营销经验,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进军世界的目的,中间需要较长时间,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知识经济时期的市场扩张要更具有策略性和知识性,通过充分的前期调查研究直接将全球范围内的某个区域作为首发市场,再根据市场反应进行战略性策略的调整.
4.1.2 大目标下有小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市场销售要以世界为目标市场,追求销售区域最优化,但是在做销售策略时也不能忽视小市场.小市场即追求世界大市场的同时关注某一区域的小区域市场,根据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等制定特殊的营销策略,区别对待.
4.1.3 跨文化销售的策略管理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营销提供了可能,但是国际营销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易行,企业在进入市场前需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当地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全球化经营中,企业需要在当地招聘一定工作人员辅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完善.
4.2 营销策略的创新
4.2.1 产品创新策略
采用产品创新策略首先可以将附赠产品销售所具有的服务当作商品进行销售,摒弃将单一实物产品作为唯一商品的传统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部分相似产品功能和质量相差无几,企业要想通过营销策略取得成功就必须在销售服务上进行深入研究,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服务竞争力将成为主导未来商场战争的标志.
产品创新策略的第二种方式就是拓宽原有商品的使用范围与用途.每件商品都有最基本的基本功能,即商品的预先设计功能,在实现预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商品其实还有延伸功能.最简单的例子,客户在购买桶装薯片时提醒其薯片食用完后桶还可以用来作为存储罐、笔筒等,从心理上给客户一种购买一种商品得到两种功能的暗示,从而实现意义上的“产品创新”.
4.2.2 价格策略创新
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供求决定价格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适用.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定价策略将更加灵活多变,并不一定按照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定价,而是需要建立柔性的定价机制,根据市场和消费者反映灵活制定产品价格,同时分析市场环境,考虑消费者需求,根据其支付能力制造相应质量产品,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知识经济时代的价格策略应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价格围绕产品价值变动,但由顾客总价值确定;第二,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严格监控商品市场,从而实现对商品价格和市场行为的时时监控,最终能够快速、直接的实现价格变动;第三,商品价值比趋低.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商品供应数量降低,主要供应少数人员,企业会根据市场大多数需求者的意愿提供更多质量较低价格也低的商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价格与竞争优势.
4.2.3 分销渠道的简化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分校渠道需要进创新,以客户为中心,方便客户购买,实现销售渠道的简化,直销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销售方式,网络也将成本销售的主要工具依托.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现代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减少沟通费用的同时节省了时间,方便了当事人工作.网络营销亦是如此,通过信息网络,消费者能够得到消费体验,同时又方便快捷,即节省个人时间也节省企业时间,实现销售行为中的双赢.企业在市场营销上要抓住机会,适时建立网络商店与销售渠道,为未来直销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4.2.4 促销策略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促销策略要更加注重双向性和互动性,摒弃传统企业自身的单向销售,与客户互动较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选择营销方式时要更加注重客户的感受,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完美的服务为宗旨.传统促销多采用电视媒体或海报等与顾客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效果较差,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企业要抓住这一优势与顾客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从而能够根据客户购买倾向提供更好的购买服务.
其次,实行个性化营销策略.个性化营销是知识经济时代又一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培养与扶植与客户的关系实现对客户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产品促销的直接性,能够实现产品销售量的提升.
4.3 品牌经营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品牌经营更加方便.品牌经营即企业营销初期为商品制定一个固定概念,目标是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一概念或标志,从而扩大客户群.品牌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对于产品销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提到奢侈品很多人脑中自然浮现路易斯文登、爱马仕、香奈儿等指明品牌,提到房地产可能立马想到万科、恒大等,这对于企业产品的销售量的增加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品牌营销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国际还是我国国内都能发现品牌营销战略的崛起.通过对长期的市场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良好的品牌就是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与市场占有率起到重要作用.
5 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更多具有柔性的市场经营策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要牢牢把握形式,根据时代要求制定有效市场营销方案,同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实时修正.市场营销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企业要顺势而为,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随机应变,才能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廉晶晶.才知识经济特征看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1).
〔2〕龚鹏.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升级与企业营销理念创新[J].商业时代,2011(28).
〔3〕毛红霞.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3(11).
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用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它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的经济形态。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就是以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创新的动力,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是文化、教育以及研究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图书情报事业主要是从事文献信息的组织、存储、检索、咨询、分析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事情,本文旨在对二者的发展进行研究,给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知识经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研究
知识经济理论的形成之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它也称为智能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以及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一种新型经济,区别于其他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图书情报事业主要源自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主要包括“信息”和“管理”两个主要内容。该事业人员一般从事图书馆与情报所的工作,还可以在政府事业单位的咨询或者信息服务部,以及企业的情报分析与咨询部中工作。下面,就来看一看二者的关系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现状
(一)图书情报工作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现在我国图书情报的整体工作状况来看,总体来说还是相对稳定和趋于成熟的,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下对于图书情报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大多数情报机构,都是由以前的图书馆改建而成的,管理工作人员也是沿用以前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相对来说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与经验培训。因此,使得我国情报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方面,出现不符合现代知识型经济社会的滞后性。另外,再加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与乡镇地区,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足以支撑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而对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图书情报工作综合型人才的缺乏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在现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恰恰缺少的就是人才,并且是综合性人才的缺乏最为严重。以我国目前的图书情报事业的实践工作来看,工作队伍的建设还缺乏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管理人员也缺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原本图书情报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在了解图书情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先进信息技术,而对于管理人员更是拥有创新的管理理念。但以我国目前的图书情报工作状况来看,这些都还是有待加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受限的原因。
二、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基础设置
第一,知识理论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中枢,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知识进行创造与生产,还可以共享知识,以此实现知识经济的优良发展。第二,在现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其某一领域进行可持续发展,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全面进步。第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想提升知识在社会中的有效地位,就要积极建设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知识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知识经济的运行状态
网络化与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运行状态,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也为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知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而经济型社会的到来,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信息、生物、航天等高新领域的繁荣发展,使得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一)发展定位
第一,信息资源的定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在获取最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花费最小的成本,以此促进我国图书情报的信息化,为需要者提供方便。第二,信息服务的定位。准确定位好信息服务,可以充分提高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效率,并且还能在达成我国图书情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信息技术的定位。在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图书情报工作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用户的使用麻烦程度,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二)发展策略
首先,网络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因此做好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一个好的企业是一群人组织起来的,是需要管理人才的,那么一个好的情报机构也不例外。因此,一个好的管理系统,以及完善的组织是情报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它构建完善。最后,社会未来的发展必定是往知识型的社会发展,因而情报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发展,要注重知识创新体系在其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让情报工作更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依照目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机会。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与此同时还要抓住这些机会,让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更好、更完美。
作者:尹红梅 单位:邵阳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王伟军,付立宏.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情报学报,2000(01):57-66.
[2]肖林旭.试析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5(0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