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09-02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等优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学生发展、管理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会通、融合,以提高中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学术研究融合、中外学生融合,并具体体现在中外学校共建专业、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中外课程相兼互补、学术研究交叉融合、学生活动中西荟萃等方面。

一、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国际商务专业,首先面临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标准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大量国际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国际商务人才就业的职业和岗位情况,以及国际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定位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道德与职业操守;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无障碍工作的国际商务人才。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个别课程或个别资源的融合,因此,应从专业人手构建系统化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好语言基础阶段。刚入学的本科中国学生,通过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平台,按照学生志愿加英语成绩选拔的原则,组建英语实验班,即国际商务班的培育班级;国际交流学院按照一定的语言标准招收国际留学生。第二阶段为夯实专业基础阶段,时间段为1—3学期。这一阶段以双语课或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开设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主要任务是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英语能力。在第3学期结束时,按照英语成绩和学分绩点并参照学生志愿,选拔进入国际商务班的学生,组建国际商务班。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4—6学期,这一阶段开设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专业全英文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商务礼仪等专业限选课程。该阶段,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比例达到85%,并为学生提供赴中国香港或其他地区国际企业实习实践、赴海外游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2+2等合作项目的机会。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7—8学期。通过赴国际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构建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下,构建了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外学生、学术研究融合等四个方面。

1.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分析以及借鉴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构建包括三个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是中方教师教授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二是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三是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

在融合式课程体系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优势,形成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一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负责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籍教师负责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动态和跨文化的专业问题。比如,微观经济学采用了“中教”(51学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中教”(30课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二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讲授中方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讲授外籍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采用了“中教”(22学时)+外教(22学时)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主,中方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批改作业、答疑等辅助环节,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课程。

除了共同教授课程,中外教师还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中外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和特色课程。比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中方教师,为每一年度到北京联合大学访问的美国夏令营学生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等专题讲座;为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中国文化等课程。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教师也为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国外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2.融合的师资队伍。由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学术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中方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并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全力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一是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二是选派教师境外进修;三是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对外籍教师开展培训。为了让外籍教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本校的教学要求,尽快融入教学团队,项目组对外籍教师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法律、教师规范、学生的特点等内容的培训。融合后的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开阔了视野,教学团队中的中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融合的中外学生。为满足中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为统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标准,积极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一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的双语和全英文专业课融会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统一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二是实践资源共享,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如中外学生共同赴韩国LG电子进行专业实践等。三是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学术讲座,并将出勤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四是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通过中外学生的融合,近两年来,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中国学生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工商管理普通班,2009年高出10.6个百分点;2010年高出23.68个百分点;融合培养后,国际商务班赴国外交流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在外企就业的学生2008年前为零,2008年以后陆续在国际型企业就业或在一般企业中从事外向型工作。2011年,学生先后在美国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IBM(中国)、外企服务集团、克莱蒙德高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及就业。融合前,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双语课程受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英语考核专业课程;融合后,实现了用英语考核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下成长的一批优秀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外合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留学生也受益匪浅,其语言能力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融合的学术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国内学术资源,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本研究注重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项目组还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 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具体做法

2.1 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

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

“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 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2.3 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

1)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2) 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

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现状

1.1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当前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利于创新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材立项、教育课题及精品课建设等大多是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卓越农艺师培养的一个要素。植物保护专业多数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过程,而多数青年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培训,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也比较少,所以缺乏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通常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满足不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1.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不能协调统一

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能胜任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代表了四种类型的能力。但学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很少有人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而实际上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则导致学生共性较多,没有个性,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知识面狭窄,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相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致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不合理、不科学,不能起到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的目的,这一切导致这一复合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1.3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基地建设薄弱

第一,实验室条件落后。经费不足是很多学校实验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造成人均仪器设备拥有量较低,更新速度较慢或多年没有更新,仪器设备老化且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分组的要求,只能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过程,导致实验内容无法更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少,创新性实验匮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第二,实习基地偏少偏小,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面积小,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不健全,根本不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整体状况,学生实习效果差;校外实习基地少,或者档次水平低,不能满足实习学生人数和质量的需求;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费用还是执行多年前的标准,导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不得不压缩。

2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研究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历练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其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深入探索。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事业核心要素的教师就必须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材及教法的改革实践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时俱进,加强历练。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等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第二,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

2.2优化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

2.2.1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国内外现有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这些培养方案进行横向、纵向、国内、国外比较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符合国内外本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符合本地区域特点和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继而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2.2.2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即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征求用人单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其他院校同行专家、毕业生意见和建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校审批方案执行。

2.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物价上涨,适当提高原有学生实验经费标准。此外,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是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环节。鼓励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结束语

卓越农艺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在进行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根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因素改革措施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表现,同时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一般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实际、学生能力等之间出现某些不相吻合的现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因此,一般本科院校一定要认清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中遇到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

一、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般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理念仍不够明确,许多教学工作受此影响而或多或少地出现些许偏差,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一般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与改革中到底面临哪些制约因素呢?笔者通过探索与实践,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模糊。

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在本科办学之初,考虑到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学校定位基本上都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型院校。这样的定位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实际非常吻合。一般本科院校虽然定位明确,但专科办学的历史影响、高等教育理论的薄弱等因素使其办学理念与本科办学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现象导致一般本科院校对办学定位的理解不透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不清。

2.历史积淀沉重。

历史是一笔异常丰富而又可利用的资源。办学历史之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同样如此,并在学校建设、发展中有着奠基石般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般本科院校成立之前的办学历史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本专科的认识、培养模式的形成等方面可能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专科办学轻理论重技能的理念在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时隐时现,阻碍了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有时甚至阻碍了一般本科院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3.人为因素较为突出。

当前,人才培养仍以知识传授为主,知识传授又以课程体系为落脚点。因此,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成为学校、院系、教师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一,师资力量及水平相对较弱,导致少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设置而难度较高的课程没有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造成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欠缺;其二,教师科研成果及喜好过度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与专业核心知识相关度较远的课程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理解力培养出现某些偏差,如某中文教师要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汉字使用规范的课程,实属多此一举;其三,教师工作量体制问题导致教师争抢设课,此类课程一般与专业核心知识相关度较差,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繁杂,与人才培养背道而驰。

二、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般本科院校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是当前急需思考的一项任务。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如何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的整合,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厘清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可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则是根据一定的目标来进行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论是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不论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源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最佳的直接体现。研究型高校历经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其人才培养已经成熟,制订的规范也已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且准确。而一般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确定了相应的办学定位,但由于理念不清、历史影响深、人为因素多等问题,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着诸多阻碍和挑战。2006年,国家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一般本科院校如何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融合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又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和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目标性原则作为其制订工作的首要原则,即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以科学性为指导,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声誉。而科学性是指符合人才培养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充分的理据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一般本科院校在遵循准确的办学理念和目标的前提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与设计。

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依据应用型的目标定位,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比例,使抽象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转化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使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有机融合,这也是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依据,并且如何将这种目标依据转换为现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其次,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要求,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图,搭建知识传授、应用训练、素质培育三大培养平台,其中知识传授和应用训练两部分要着重对知识点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设计,使知识、应用形成协调,保证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要求充分地融合到课程内,避免交叉或遗漏,使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合理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教育规律。再次,要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地融合于人才培养体系,一般本科院校也不是不能将创新作为培养的任务来设计,正如著名教育学者潘懋元对应用型院校创新工作的论述:“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2]由此可见,一般本科院校应将创新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最后,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尽管在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设计时已经将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对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认识不够高,加之实施较为困难、校园氛围不浓等原因,人才培养模式对素质教育和终身学是视而不见,因此,一般本科院校必须对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进行准确的界定,制订具体可实施的课程和方案。

3.以严格的规范促使培养目标和体系的实现。

一般本科院校如何将上述两个方面体现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对于办学理念、目标的准确性和培养体系是否科学的问题,无论是谁,都是站得高、看得远,但却总是在操作层面得不到切实执行。这其实更是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一般本科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上多下功夫,以此保证目标和培养体系的落实。

首先,一般本科院校要开展深入而细致的教育理论学习与研讨,厘清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的落脚点。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其能否真正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执行上。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其次,一般本科院校要理清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2004年8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方案包含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4项主要观测点和特色项目,19项二级指标中有11个重要指标,而培养方案作为重要二级指标“专业”的两个主要观测点之一[3],其在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此后,各大高校纷纷将原来的教学计划改换成“人才培养方案”,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但实际上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距甚远,应该说教学计划只是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学生在校期间开设课程的安排,不能涵盖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部,这是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地扭转过来。再次,一般本科院校要注意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对应问题。每个专业都有其学科、专业特点,对各种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并且要把知识点按科学性原则合理安排到相应的课程之中,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也避免课程之间出现打架现象。最后,一般本科院校还要注意人才培养的测量问题。此处的测量除了考核方式外,还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本身的测量性、学生能力的测量性。

因此,一般本科院校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理清脉络,准确把握,必将把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贯彻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一般本科院校一定要看清看准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的既有规律,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战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目标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参与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做法

2.1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2.3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2)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满足教学需求,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工作室及实训等。对于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采取班级授课的传统形式,在面向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将典型的小项目在课程中贯穿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形式来进行。成立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成不同的工作室。在每个工作室中,具有相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以达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实训则借鉴其他高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在小学期期间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模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实战,也可以在大四学年把部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实习,跟进具体的企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也设置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权威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实训进行认定,允许学生进行学分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