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探究

一、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得到提高,进而培养为创新性的人才。在初中阶段,数学担任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数学成为很多学生的难题,相对比较难学。如果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实现思维能力的飞跃。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涉及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从而转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目前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片面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考高分,这样的思想是不会重视启发式教学的,也很难采用这种教学。同时,教师在对问题的启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是能够提出问题,就能对学生产生启发的作用。可以说,不管是他们提问的质量怎样,在每节课上,教师的提问都成了必修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这种提问能够恰到好处,并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影响。

(二)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将这些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然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得到发展,甚至还可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认为的启发式教学,通常会在课堂上不断提问学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这样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认识不够。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不管质量的好坏,都会进行提问,但是实际上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限制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只关注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往往存在只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问题前,就一定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因此能够诱导学生不断学习和思考。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还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样只注重结果的启发是很没有意义的。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力,将知识隐藏在一定的背景下,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新的知识。在初中数学中,启发式教学通常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地认识数学问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能真正地学到知识,爱学,学会。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不断进行探索。可以说,教师在教材的帮助下,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定的环境,并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会学习,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保持耐心,不能急躁,要不断给学生以鼓舞,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让学生能在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另外,教师还要能通过启发式教学,展现课堂的趣味和与众不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还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学习,并引导学生得到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他们的求知欲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样教师既不能死板地要求学生追求知识,而是应该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能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如果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始终保持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一种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可以说,采用启发式教学,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有针对地开展教学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学生的层次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让学生能够接受知识,并能针对知识点的简单和复杂来不断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启发下,进一步地思考和学习。而教师在对问题的设计中,通常要从问题的难易程度出发,并进行考虑和区分,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很难回答的话,就可以将问题留给比较优秀的学生。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能把握问题的简单和具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结语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第2篇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自主性: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对象,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首先需要学生具备牢固的基础和相关的经验这两个条件,才能有效的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都是教师凭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会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分析,会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思考解决的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的搜寻资料、分析问题、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

(二)引导性: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并不是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不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达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让学生的解题思路不会往错误的方向发展。学生在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能学习到什么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如何,学生思考的依据是什么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问题性:问题是启发式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学的引导都是以问题为基础条件。启发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启发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帮助。如果启发问题的难度较大,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会模糊学生思考的焦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结果。反之启发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怎么去花费时间想就能知道问题的答案,会让让自主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直不能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彼此的思维,而且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从各个层面上完善自己,从而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二)遵循学生自主性原则

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生物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内容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不断进行思考,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要适当拓宽知识层面,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才能将枯燥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运用策略

(一)兴趣培养方面

相对抽象的高中生物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死记硬背的老方法难以收获成效,学习需以理解为基础。兴趣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因此,如何将抽象的生物知识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从而启发学生,使其产生探究的兴趣是教师需思考的问题。学习兴趣可有效提升学习的层次,可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知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讲解为例,类似的规律与概念在高中生物中非常多,抽象是其特点,学生往往难以通过教师的口头解说理解这些内容,自然也就难以提起兴趣。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传导的过程,并与动画的播放相结合进行启发性的讲解,通过动画与讲解的结合使知识点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给学生以启发,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产生深入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自主探究学习。

(二)问题与实验方面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带着问题探究则可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如食用盐腌制猪肉,腌制后的猪肉不易变质,让学生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对其思维进行启发,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以问题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启发学生将生活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是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与现象的重要手段,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也应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与科学性,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在实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举一反三,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以环境的稳态为例,教师不再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以实验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动手创造小型环境获得结论。实验在生物启发式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三)语言方面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第3篇

究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字:启发式; 教学;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斯大林说过:“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根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发现,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

“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

二、创设情境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树立启发式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有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各种情境来化解难点,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规律、加深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趣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习《漫反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师: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我有一个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y幕上的画面?

学生任意发表见解。

师: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

教师准备好小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双面胶等实验仪器。预先把小平面镜粘贴到白纸中央,再把白纸和小平面镜粘贴到黑板中央。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纸和小平面镜。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

生:小平面镜更亮。

生:白纸更亮。

师: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我们得到的结果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吧?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教师让得到的结果不同的两名学生互换位置再进行观察。

师:现在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小平面镜和白纸的亮度也不同。

师:这种现象怎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41页的内容,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对漫反射知识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电影院里看电影就是漫反射的一种现象。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电影院里,为什么坐在不同的座位上的人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和比较“小平面镜更亮,还是白纸更亮”等问题,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较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得”的境界。

2.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总想寻根问底,必然会产生“我要亲手

试一试”的需求,以此验证或帮助自己发现的观点,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给予满足。在学习《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时,我通过以下的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的思维是从实践开始的。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反射问题中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置“动境”,将静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动手操作。通过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并进行归类总结,逐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物理实验经验,经历了由观察现象到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倡导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源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拉近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物理实验课上我十分注重趣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实用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

生活化情境教学根植于丰富的生活,而生活正是各门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教学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物理实验的例子。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主动参与,勇于表达。

三、架发展支架,启发思维,提高学生科学建模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师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效的。课堂中我努力在情境中蕴藏着引发思考的物理信息,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物理规律,作为物理探索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搭建的 “脚手架”的自然状态下从情境向理论过渡,为有效的物理科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建模能力正是在教学中将多种情境融入,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不同情况下形成的,让学生在经历“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综上所述,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恰到好处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地创造各种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承载学科的教学任务,才能让教学的难点得到巧妙的化解,进而让物理实验课堂走向有效、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1] 廖兰兰. 初中物理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8-01

新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如新课程认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引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同时,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教师仅仅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另外,新课程也十分强调实行教学民主,倡导建立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虽然新课程没有对于教学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但我们可以理解新课程把启发式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首先,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并学会迁移知识的一种教学思想。其次,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注入式教学模式提出的。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掌控着整个课堂,他们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权威,高高在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学习则显得相对的被动。学生好似一台接受信息的机器,在传输的过程中只是不断地机械记忆。他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或许是学生没有主动去探究,但更大的可能性则是教师并没有预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时间。

二、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设置教学情景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通过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电影故事、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在心理上营造一种由此而发出来的主观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美被排斥在政治教学之外, 本来应该是在真情实感中孕育的道德感,却成为了生硬的道德理论的探讨,感觉、顿悟、欣赏、感动的过程被简单的训练代替了。思想政治课本应是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反而造成了对生命的压抑。所以我们可在教学中,使学生感觉美、欣赏美,以激发他们激情和灵性,分辨真伪、美丑,获得思想启迪,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行动和实践中启发,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卢梭说过,“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知识,而要由他们去发现那些学问”。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被运用到学习内容中,学生可在活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引导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通俗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5―8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从中悟出道理,懂得这节课主要讲什么问题,并能列出3―5个知识点。例如:在讲《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能悟出这节课主要讲的道理是:我们身边存在金钱、游戏机、黄赌毒与的诱惑,中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能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金钱诱惑的两面性。(2)游戏机诱惑的两面性。(3)黄赌毒与诱惑的危害。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激发联想能力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讲《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第5篇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Air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inthe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八、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九、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在教高中学生中把现在完成时同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