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 实验课程 远程教学 互联网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1 引言

在充分考虑云计算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实验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拓展性。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云计算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和负载均衡器。核心部分是云计算服务器,云服务器可以满足多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需求,其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拓展性都较高,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Web服务器主要是提供登录、验证和查看信息等服务,数据库系统主要是用来保存学习资料,记录学生实验报告、作业情况和学习成绩等,负载均衡器主要是按照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行分流,根据不同的流量需求,平均分配到服务器上,从而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

2 远程教学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基于云环境的远程教学系统的开发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也要充分考虑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选择软件时需要考虑教师的编程能力和业务时间,选择简单实用并在短时间内能掌握的软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仿真实验的网上开发工作。远程教学系统的开发需要考虑流量问题,因为学生客户端处的网速可能比较慢,要想使学生能够正常方便的使用,必须考虑开发过程中的流量问题。

3 数字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实验课件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远程教学系统主要采用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现,其功能主要包括下载实验、理论学习、实验仪器、实验电路等几大模块,具体如下:

(1)理论学习模块。理论学习模块主要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相关理论,方便学员对实验和理论的双向把握,理论学习模块除了文字说明外,还可以使用动画的形式将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2)实验目的。在课件设计中,实验目的是必不可缺的,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课件直接查看实验目的,如果没有实验目的内容,学生实验会变得比较盲目。

(3)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理论学生,理解实验,加深对实验的印象,从总体上把握实验,实现实验的理论性分析。

(4)实验仪器。此模块是设计的重点,由于采用仿真模拟的形式,为了增强学生实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仪器都进行合理的设计,学生通过仪器便可以完成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5)实验步骤。学员通过查看实验步骤可按步骤进行,避免盲目操作,节省时间。

(6)实验帮助。实验帮助可以将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写入,并可以利用GOTO语句跳转,方便学生随时查看。

(7)开始实验。实验部分是课件的核心内容,进入实验操作部有功能简介,界面左侧为实验元件数据库,里面存储了大量的实验元件,用鼠标便可以选定实验元件,将其拖到界面中央便可以将元件摆放在实验平台上。

(8)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可以在改系统内直接进行填写和提交,实验报告提交后,教师端可以下载和查阅实验报告。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远程网络来进行学习,从而推动了网络远程教学的发展。本文综合考虑网络教学中同时在线人数的限制,在数字电子技术试验远程教学系统中引入了云计算环境,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以云计算环境为基础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系统架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实际应用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有理由相信,云计算会为高校教学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卢贶.基于 STM32F103VCT 的嵌入式媒体播放器设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5):34-39.

[2]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编辑部.大数据时代[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8(1):27-31

[3]贺瑶,王文庆,薛飞.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挖掘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2):69-72

[4]丁岩,杨庆平,钱煜明.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兴通讯技术, 2013,19(1): 53-60

[5]李凯,.基于云计算的并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1,27(6):121-123

[6]孙广路,齐浩亮.基于在线排序逻辑回归的垃圾邮件过滤[J].清华大学学报,2013,53(5):734-740

[7]刘波涛.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4):11-12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专业;培养模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学从开始之初就具有与其他学科许多显著的区别,表现出独特的学科特征。①地理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地理学到现代地理学,他更加注重实验性,其知识成果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并能够很快地被国家各级规划、生产部门所使用。当前,新学科的蓬勃涌现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大量应用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②但是,中国的高校长期以来传承沿袭着传统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地理学当中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焦点。

一、当前地理学新技术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介绍

当前,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与之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这其中主要有:

(一)计量地理学出现。该方向大量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地理的问题,更加侧重于地理学的定量表达,从而为地理学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二)遥感。遥感的出现彻底解放了地理学家,从资源获取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量的地理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借助于遥感进行解决。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地理学家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来分析和挖掘自己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从而在获得知识的知识。

(四)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让地理研究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地理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工作,并且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标准化都产生了影响,也成为地理学方向的重要产业之一。

(五)时间和空间分析。时间序列的分析来源于地理资料的长期积累,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为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提供了可能。空间分析的概念来自于数学拓扑学和GIS。空间分析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和地理迁移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据。上述这些重要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都为地理学新的发展提供帮助,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方法和思想是可行的④,同时在当前地理学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已经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为培养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城市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市场化、

现代化的时展趋势,培养掌握区域城镇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人才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让学生掌握制图、测绘、信息系统、区域规划、资源评价、经济地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从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专业体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专业:地理专业;规划专业;管理专业;测绘专业;生态专业;其他相关的资源专业(如水利专业、矿产专业等)。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干学科,拓展城镇规划、旅游区域规划同时兼顾工程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并接受城市规划、城镇设计、计算机应用及CAD辅助设计等基本训练,

熟悉从事城镇区域规划、旅游区域规划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设的层次课程

(一)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个简单的认识,基础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前提,因此基础课程开设的种类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普通地质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专业层次为整个专业的核心,该层次的课程决定了在本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这个层次课程的选取对于新生来讲尤为重要;该层次课程主要有:区域(中国、世界)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学、水文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土地规划、生态学、建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技能层次为该学科的一个辅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整个学科的技术支撑;这个层次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形代数、数理统计、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基础知识、地学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CORELDRAW,AUOTCAD,GIS软件等。

从学科内部分类来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城镇规划、地图测绘以及其他方面(旅游等),这几个层次也代表了本专业当前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自然地理学主要开展资源调查、资源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为社会经济等方面;城镇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城市体系、园林、住宅区、经济发展功能区、生态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地图测绘方向一般脱胎于测绘专业,并与工程测量结合到一起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基础测量工作,同时也为科研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地理数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新的地理学科之一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学科设置、课程层次、技能培训等方法都大量依靠了新地理学技术的支撑,这些支撑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成为地理学一个较为特殊专业,该专业既有了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内核又有了工程学、技术科学的外在。本文在总结了大量高校该专业设置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培养模式。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资源环境评估和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侧重于自然资源知识的掌握,对水、大气、土地、地籍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区域经济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国家的区域发展、地区经济区建设、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

(三)以地图和测量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来源于以前的测绘学,主要研究地图测量、工程测量等一系列问题。

(四)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培养模式。

(五)以规划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规划学为主,并结合了经济地理和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而形成的。

从这几种模式上我们可以笼统的进行一下划分: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自然地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野外实习能力;第二种模式偏重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要求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扩展性和立体感,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统计学知识;第三种模式偏向测量,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学和测量学的知识较多;第四种偏向于技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数据库、编程等应该比较熟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考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第五种模式偏向规划,要求学生的基本知识较多,该种模式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一层,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涵盖上述几个模式。

五、几点思考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和建设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师资情况和所在区域的社会需要进行设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完整地审视这几种培养模式,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都是依历史专业或者优势专业而建设的,这样在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学生课程开设以及整体专业定位上往往偏斜于历史专业或者本身的优势专业,造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为其他学科的一个附属学科,这必然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第3篇

3月16日,聚焦“智能时代・数字经济”这一主题,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指导、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7中国IT市场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年会全方位解读了业界的关注焦点――如何把握IT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敏锐洞察产业新趋势;如何依托新模式构建产业新生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新机遇;如何借助智能技术拓展平台型应用,全面提升服务新能力。

智能时代来临

数字经济创新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莅临大会并致辞,明确指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以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成为新的引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效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使能者,推动社会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不但对既有经济模式形成颠覆重塑,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催生了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数字经济2030:

产业跃升的中国战略

会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发表了题为《数字经济2030――产业跃升的中国战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2016年G20峰会提出的“数字经济”,为IT产业未来10至20年的演进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基于未来世界所具备感知、智慧、行动和进化的特征,生态进化的数字经济2030将呈现全新智能设施――万物互联、全新驱动要素――数据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业态新生三个层面的变化;并产生产业融合、秩序重构和角色转化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催生接入、数据和新生三个方向的机会,接入的机会在于海量的“端”、丰富的形态和巨大的市场,数据的机会在于海量的“端”引发数据核爆、改变产业结构和未来业态。

汇聚权威专家

热议时代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沈昌祥,美国硅谷排名第一孵化器创始人史蒂夫・霍夫曼和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陈刚,分别深入阐述了ICT演进与创新、可信计算、未来黑科技与硅谷独角兽以及新兴产业投资。IBM、甲骨文、英伟达、华为、浪潮、阿里巴巴、360、用友、东软、紫光西部数据、山东易华录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以及宿州高新区、杭州萧山区等重点园区领导等共聚一堂,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智能园区建设、共享数字经济等领域,通过主题演讲和高峰对话,密切关注智能时代的技术机遇,深度解读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模式创新,共同探讨中国IT市场新价值。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第4篇

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是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十五”期间,成都市坚持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不断深入,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应用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联合课题组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水平予以评估、分析,评估体系见表1:

测评方法

本文选取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比较意义的15个副省级城市(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青岛、武汉、宁波、济南、大连、沈阳、西安、哈尔滨、长春)予以分析,进行数据对比,找出成都市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在该类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劣势,阐释原因进而提出建议。

1.基准值的确定

基准值测算是整个测评的关键,一个科学合理的基准值为整个测评工作建立标准,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每个指标的特征和数据的可采集性,采用如下方法取基准值: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的基准值采用15个城市的分子实测值总数除以15个城市分母实测值总数计算得出,即15个城市互联网用户总数除以15个城市人口总数;人均信息消费支出指标的基准值采用加权平均得出;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采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2005》中各城市的综合分值的加权平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分)依据权重,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直接打分。根据上述方法,借助于各城市数据(此略)计算得出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二级指标的单项基准值(参见表2)。

2.指标指数值的计算

根据二级指标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采取直接打分的方式求值;其余指标指数值计算则采取指标原始数据与基准值相除,再与权重相乘的方式计算得出。

测评分析

(一)15个副省级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得分

根据上述方法,采用各城市数据(此略),测评得出15个副省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从指数来看,最高指数50.30898,最低指数18.83701,平均指数为32.67。对15个副省级城市测评的结果中,信息化指数超过平均指数的有广州、深圳、厦门、宁波、杭州、成都等七个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处于显著的领先位置,厦门、宁波、杭州、成都、大连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应用发展指数曲线逐渐下滑,基本上趋于一条直线;相对于高出均值的7个城市,均值以下的城市呈现梯度较为陡峭的下降趋势。成都市得分34.03026,排名居于15个城市的第6位(参见图1)。

(二)15个副省级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二级指标得分

借助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采取上述计算方法,计算求得成都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二级指标得分的值: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780.13,电子商务应用水平5.8,人均信息消费1705,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69.85(详见表4):通过与上述基准值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这四项指标中,人均信息消费与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两项指标高于基准值,其余两项则小于基准值。

而同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广州、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的二级指标数值普遍大于基准值,可见成都市与上述几个城市差距较大。通过对反映信息化应用水平四项指标的曲线分析,成都市人均信息消费、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绩效值在同一曲线中上升的振幅较为明显,领先于平均水平;而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远远低于基准值,仅高于长春,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均值(参见图2)。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第5篇

还记得一个小品里有句台词:“明年我准备带老伴儿出去旅游,去趟大城市――铁岭。”这句曾经被很多人当笑话听,但现在想想却饱含深意。

说到“大城市”,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北上广深。但其实,除了一线城市,对于不同地区来讲,区域性的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更加实际的角色,对于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讲,当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以一个或几个区域性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落,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并且具备一定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形态时,就可以认定有城市群的形成。

2016年也是中国政府官方重点提出了中国的城市群建设的时间――“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并且制定了中国城市群规划的大致版图。目前来讲,已被认定的国家级城市群共有11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但是,这些规划出的城市群内部真的已经足够抱团了吗?

跨省“抱团”

用高德地图查看全国338个地级市互相之间的高速路行车时间和距离,可以找出距离每个城市最近的“大城市”,从而画出“三小时公路圈”。这里使用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城市出发,最先到达的第一个“大城市”即算作辐射到此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将公路圈的画圈结果叠加到了城市群上,这就可以看出官方定义的城市群内部是否有足够紧密的联系了。从结果来看,“三小时公路圈”的区域中心与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基本一致,但是在所辐射到的具体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态上,二者还有很明显的脱节。

长三角地带是公认的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落之一,在长三角地带,从21个相对较小的城市出发,比如绍兴、湖州、镇江和泰州,你可以在三小时之内到达一个或者多个大城市,除了一线城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也形成了自己的辐射范围,从而将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扩大。

曾有安徽朋友开玩笑说南京才是他们的省会,的确,南京与安徽城市的亲密度的确丝毫不逊于合肥。比如从被称作“南京后花园”的马鞍山出发,开车只需要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达南京。而在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到的9个城市里,有5个来自安徽省。同时,在将安徽城市纳入到长三角城市群的能力上,南京的地理位置显然要比合肥更具优势。像只被合肥单线辐射到的淮南和六安,和整个长三角的联系度就很低。

跨过省份的限制,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城市携手山东南部,呈现出自立门户的“抱团”形态,以新一线城市指数较大的徐州为中心,形成了放射式辐射圈,辐射范围中还包含了山东的临沂和枣庄。

事实上,苏皖鲁豫交接地带的城市们抱团并非偶然,从清朝开始一直到民国都曾有“淮海省”的提法,也就是以徐州为核心划定一个“淮海省”。从现在的版图来看,这片地区大概就囊括了苏北的连云港和宿迁、安徽的宿州和毫州、山东的临沂和枣庄以及河南商丘等城市。

相近的语言和文化根基,也让这一片的城市能够更好地融合。回想记者读大学时曾遇到的来自苏北城市的同学,每次大家按照省份来区分南北方人的时候,苏北的同学都是一脸无奈,相比^而言,山东对他们来说更加亲切,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北方人。

徐州和江苏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尚且较低,都市圈的规划是否能够让北部的抱团城市共同进步,还有待时间检验。

钟摆城市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网络显得略微稀疏。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公路圈,平均到达区域中心城市的时间小于1.8小时,而在京津冀城市中,这个数字在2小时以上。

听上去京津冀似乎范围不大,但其实并非如此。从河北最南端的邯郸出发,即使全程走高速也要花上8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河北最北端的承德市,全程接近700公里。所以要让京津冀的联系更加紧密,必须要依靠更快速的交通工具,比如高铁或城际列车――当然在平坦的华北平原,建设铁路难度和成本也都不算高。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到,2020年,依靠几条即将建设的城际铁路,京津冀要实现交通一体化,形成京津冀打造1小时通勤圈。

在画圈的时候,记者还发现这样一类城市,他们既与本省的中心城市相距较远,又暂时没有自立门户形成区域中心的能力,于是城市钟摆就偏向了省外相距更近的区域中心,且这些城市多聚集在中部地区。

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辐射能力的潜力较大。一方面,以郑州为中心可以辐射到的城市数量为10个,在二线城市中能力最强;另一方面,郑州的辐射范围有延展性,比如钟摆城市中的晋城和菏泽就脱离了本省的中心城市太原和济南,加入到了郑州辐射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到达郑州辐射圈的成本要比在本省内更少。

而相反的,山西则有更多的“摆出城市”。除了偏向郑州的晋城,大同和运城则分别摆向了呼和浩特和西安的辐射范围,以太原为中心的公路圈只涵盖了山西省的晋中、忻州、阳泉和吕梁。

城市融合还需契机

将“圈”的概念打破,哪个城市在公路网的辐射能力上最强?首先,能够形成区域中心的城市主要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为主,而从辐射到的城市数量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城市依旧是稳居前列。另外,在成都、长沙这样的本身新一线指数较高的城市,公路圈呈现出一个“大城市”和多个“小城市”的格局。

在很多城市还在寻觅“大部队”的同时,一些城市则已经开始了与大城市全面融合的形态。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广州-佛山”、“西安-咸阳”、“苏锡常”和“长株潭”地区了。

2009年,广州和佛山便签署了《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广佛同城”对于两个城市的人来说,不光是一个概念,也更是深入生活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