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的治疗

慢性病的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的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的治疗

慢性病的治疗范文第1篇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据统计人群中有前列腺炎者超过10%。50%的男性在一生不同时期都可能患前列腺炎。多因急性感染后迁延不愈,后尿道高压引起的尿液前列腺内反流。前列腺分泌功能障碍,痔静脉感染等引起。

蒙医以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涩不畅为症状的症候归属于膀胱热症,Ⅲ型慢性前列腺炎属此症范畴,伴有“黏”侵入,称做膀胱“黏”热症,Ⅱ型慢性前列腺炎属此症范畴。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用益肾十七味丸,外用溃疡散。方中黄柏清热燥湿,草乌温阳散寒,葛蒲开窍化湿,茜草、枇杷叶、紫草茸清热,外用溃疡散中雄黄、冰片内给药,直达患处。此疗法整体与局部兼顾,疗效显著。

因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纤维化以及血一前列腺屏障作用使抗生索不易进入,炎症时改变的前列腺内pH值,使进入前列腺内的药物90%为非离子型,从而反弥散到血浆中,使前列腺内的药物浓度比血浆内的低,因而抗生素即使在血浆中有足够的治疗水平,在前列腺内也不能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使慢性前列腺炎难以治愈,并产生耐药性。而应用蒙药益肾十七味丸,外用溃疡散局部给药,抑制细菌生长,而无明显毒副作用,此疗法值得推广。

二、治疗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目前通常将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五味沙棘散为蒙古族验方,为临床蒙医常用药,由沙棘膏、栀子、木香、甘草、白葡萄干5味蒙药制成,具有止咳定喘、清热祛痰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口咽部无黏液附着,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口咽部附着的黏液明显减少,70%≤疗效指数

三、治疗慢性风湿

蒙医理论认为风湿病是因人体“三根”,“五行”,“七素”平衡失调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大,因此“协日乌素”增多化积成灾,无法排除体外而散布全身关节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薄弱时,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窜经络,阻滞关节,影响气血运行,营养物质无法及时供给到骨关节等处,不通则痛,形成病症,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强直以及筋脉拘急,最后活动功能丧失。由于风湿热邪由表入里,阻滞经脉,耗伤气阴,气血运行失畅,还可导致心失所养,形成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因而治疗时以清除“协日乌素”,调理全身血脉,贯通“白脉”、“黑脉”方可消炎止痛,疏通气血,修复细胞,提高免疫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长着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用这些药用植物来治疗疾病和骨折、外伤,积累了不少的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史料中记载了蒙古地区的特产药物肉苁蓉。在六百多年前拉施达丁所著的《史集》中曾经记载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毕河上游森林里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这些部落熟悉蒙古药剂,以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闻名于世”的史实。

蒙药“那如三味丸”是采用蒙祖千年古方和现代科学萃取技术精制而成,是其他药效的数十倍,且无任何毒副作用。通过口服蒙药,疏通经络降低血沉,促进类风湿因子抗“O”转阴。驱除湿寒、瘀、邪痹症。同时通过新蚂蚁透骨贴稼皮吸收,深入筋骨、改善骨质及骨膜血液循环,促进骨细胞再生,增加骨密度达到代谢平衡,不求缓解,务求治愈。使困扰几年、十几年的疾病一次性即可彻底治愈,一身不再痛苦。

四、治疗鼻窦炎

鼻窦炎属常见病,易演变成慢性鼻窦炎,而慢性鼻窦炎治疗特别困难,部分患者经上颌窦穿刺术或手术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复发率高。鼻窦炎又是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约为15%。鼻窦炎属蒙医学的“鼻渊”范畴。

X线所见:患者单侧或双侧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单个或多个发病,可见窦腔缩小或消失,窦腔密度增高或伴粘膜增厚等改变,无骨质破坏征象。治疗方法 口服蒙药十二味漏芦花丸和胡日查一6治疗鼻窦炎。具体方药的组成及用法如下:①十二味漏芦花丸:(又名“洪格日一12”或“帮赛朱尼”),本方出自《至高要方》,由漏芦花9.5g,多叶棘豆,查干榜嘎各6.5 g,草乌叶,角茴香各l2 g,白檀香,天竺黄或石灰华,红花各5 g,黑云香,五灵脂各8.5g,麝香3.5 g,牛黄4 g配合组成。麝香,牛黄另研细末,其余十味共为细末后加入麝香,牛黄混匀,制成散剂。每日一次早饭后3g,用温开水送服。②六锐丸: (又名“闹朝格如克巴”或“胡日查一6”),药剂来源《精选》,方药组成:诃子60g,红花60 g,闹阳花30 g,木香30 g,黑云香30 g,麝香3 g。制剂:麝香单研后和其他药粉混匀为水泛丸。每10粒重2g,干燥即得。每日一次晚饭后15粒,用温开水送服。

慢性病的治疗范文第2篇

中医认为,人生病无非是两条途径,外感与内伤。当感受外邪,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盛而正虚,则为实证;当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寒暑不避,造成气血亏虚,脏腑失调,则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医学常常把疾病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所谓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西医的慢性病实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针对如此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慢性病,中医其治疗原则则强调:调阴阳、和脏腑、通经络、葆、重养神、调气机等6个方面,医学气功在这6个方面更是有具体的体现。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 中医学对慢性病发病原因的认识

1.1 阴阳学说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这也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去平衡所致,如果出现阴气或阳气一方的偏衰偏胜,人体则由正常的生理状态变为病理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说。

1.2 气血学说

《灵枢·本脏》谓:“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物质,人体的脏腑经络、九窍、百骸功能都离不开气血的推动与濡养。气血病则一身皆病,可表现为气血衰弱失调与气血淤滞不通两方面。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素问·调经论篇》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因此,气血出现病变,必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丛生,乃至衰老。从而总结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原理。气血乖违,乃百病之纲领,而“气通血和,何患不除”?

1.3 整体观念学说

1.3.1 形神相依

最早的形神思想源自《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云:“形与神俱,精神乃治。”说明只有形神兼备,精神才会健全。《荀子·天论》曰:“形具而神生”,形体是精神的基础,形与神相互依存而不能分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把调神和养形作为防治疾病的“都领大归”。“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才产生各种情绪心理,并提出“身心健康”的概念和理论。

1.3.2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3.3 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体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成一个整体,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整体性除了生理活动的统一协调外,人的精神、情志等心理活动跟心密切相关。这种整体观提示我们,在调节自身处于完好状态时,应重视心理调节,达到情绪稳定、心态平衡的健康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3.4 情志学说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象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下雨,有时干燥一样,是一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变化,可以出现慢性病状态。中医认为七情过极或持久作用,致使脏腑气血功能失常,称为七情内伤。《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临床尤其以心、肝、脾三脏失调多见。盖喜甚伤心,大怒伤肝,久思伤脾。心伤,虚则心悸、失眠、多梦;实则哭笑无常,狂燥妄动。肝伤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性情急噪,或有脘腹不适、嗳气、叹息、月经不调、两乳胀痛等。脾伤不能健运则不欲饮食、四肢倦怠、心下痞满、大便不实等。

2 医学气功学对慢性病的干预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慢性病都属于人体内外环境失衡。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医学气功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病状态的防治提出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2.1 平衡阴阳

平衡阴阳是指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气功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阴阳气血,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国医指南·阴阳之义》也指出:“凡人乃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阴阳失去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偏盛偏衰,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在诊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所以治疗疾病,就必须探求病变的根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也就是说使阴阳调和,即可达到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内外就能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正气运行如常。因此,如果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状态,不仅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对于慢性病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使阴阳“以平为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三处提到平衡阴阳方能长寿无疾。

2.2 调和脏腑

调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要健康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可见,健康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功能活动正常,尤其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保持人体脏腑功能健全的方法很多,气功锻炼也是很好的途径。《灵枢·本脏篇》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又如《灵枢·天年篇》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2.3 疏通经络

所谓通经络,就是指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如《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决生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若没有经络的这种沟通和联系,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又靠什么濡养呢?人体气血,贵乎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腑之间的各种联系就会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严重者导致死亡。再看“处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说明疾病的治疗,病体的康复,都必须从经络入手。只有经脉畅通,才能运行气血;只有气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再谈“调虚实”:中医学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刺节真邪篇》里说“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总之,保持经络的畅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条防治慢性病的重要原则。练习气功首先能体会到的就是经络通畅,像下丹田的发热,气沉丹田及任督二脉气机的运行等,都是通经络的具体体现。《素问·刺法论》早有记载:“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2.4 惜阴吝精

俗话说,人身三宝精气神。但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管子》则明确提出了存精以养生的主张,认为精存则外安内固,泉源不竭,长生久视。《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指出作为人体精气之本源受后天培育充养形体。这为后世关于肾主生殖,肾主生长衰老,并称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代名医张仲景亦重视养生防病,他在经典著作《金匮要略》里曾提出“房室勿令竭乏”,并把此作为致病因素之一,体现了他重视保养的思想。元代朱丹溪更是重视,他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著“箴”,其要旨是言肾中难成易亏,而肝肾相火容易妄动,因此主张收心养心以抑制相火,节远帷幕以保护。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主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慢性病在症状上与中医所说的肾虚类似,补肾是较好的调补方法,最好补肾方法还是内炼气功。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静坐,颇有心得。他的《静坐诗》曰:“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

2.5 重养精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在生命过程中,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神来健身防病,抗衰延年,从而形成了养生学中的静神学派。养神的方法很多,但以清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清静为天下正。”人体之神亦不例外,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素问·痹论》亦有同样认识,原文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身心的清静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而身心的躁动则会导致神气的外弛甚至消亡。老子提出“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主张“志闲而少欲”,照此而做,减少了私心,降低了嗜欲,就会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保持身体的健康。在各种养生方法中,特别强调精神调养。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故《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黄帝内经》以心为精神之主宰,调心以使“主明”,说明调养精神在防治慢性病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医家所遵循。气功的修炼重在调神,气功入静的关键,在于“炼念”,也就是从“止念”达到“无念”入静状态。《规中指南》说:“夫无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决然无情也。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马丹阳语录:“务存心于清净之域。而无邪心也。”《素问·刺法论》明确指出:“道贵长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惟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正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慢性病的治疗范文第3篇

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 要】慢性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扩大与肥厚,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病因为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三大类。

关键词 老年;肺心病;治疗;护理

80-90% 病人为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所致,无论是哪一类疾病引起的肺心病,均是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形成肺动脉高压后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导致肺心病。

1 临床资料

老年病科自2005 年12 月工收治肺心病患者60 例。其中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龄在60 至82 岁之间,平均年龄72 岁。年平均住院次数1 至2 次。平均住院天数24 至38 天。急性发作者均未呼吸衰竭,并发肺心脑病2 例。

2 治疗和护理

2.1 肺心病的急性加重期治疗及护理老年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以治肺为主、治心为辅,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控制呼吸衰竭、心衰,改善呼吸功能后,心衰症状可缓解,如还未缓解,可适当运用强心、利尿、扩血管、作为护理人员,必须严格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控制呼吸道感染。肺部与呼吸道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病的重要原因,有效的控制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

(2)保持呼吸道的顺畅。除使用抗生素,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首选药为氨茶碱可缓解气道症状 。

(3)对于有呼吸衰竭的病人,除用上述提及的抗感染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外,还应用呼吸兴奋剂,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或外周化学感受器,增加呼吸频率和气量,改善通气,增加呼吸做功,增加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出量 。

(4)重症病人避免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催眠药,以免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呼吸衰竭病人长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烦躁不安、失眠。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结合临床表现,认真辨别,慎用对呼吸有抑制的药物,如吗啡、安定等。

(5)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浮肿的作用,使用利尿剂时要定期监测电解质,防止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而加重缺氧,避免过度脱水而引起血液浓缩,痰液粘稠而导致排痰不畅,使用利尿剂时尽可能在白天使用,避免夜间排尿频繁影响睡眠。

(6)病人因慢性缺氧和感染 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降低,治疗效果差,易发生心率失常,应注意观察。缺氧和感染可导致病人心率增快,故不应从心率作为衡量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和疗效评价的指标,用洋地黄类药物应遵医嘱,注意纠正缺氧和低钾症状,以免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7)肺心病人在进行输液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应嘱咐病人和家属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衰。

2.2 肺心病缓解期的护理

2.2.1 肺心病易在冬春季节复发在易发季节,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胸腺肽肌注,增加机体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同时加强耐寒锻炼,预防感冒,养成冷水洗脸的习惯,避免到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2.2.2 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 缩唇式呼吸,以增加膈肌活动,增加有效通气量。其方式一是腹式呼吸,病人取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腹部,另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吸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 每分钟呼吸7-8 次,10-20min/ 次,每天锻炼2 次。二是缩唇呼吸,教病人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紧的嘴唇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 或1:3. 掌握腹式呼吸后应将缩唇呼吸融入其中。

2.2.3 合理用氧

肺心病人正确合理的吸氧对纠正缺氧,挽救病人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肺心病病人长期缺氧,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刺激不敏感,主要靠低氧症状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通过反射以维持呼吸。因此肺心病病人应低流量(1-2L), 低浓度(24-30%) 持续給氧,每天应进行吸氧时间不少于15 小时,应进行血氧饱和度和血气监测,对于病人应提倡长期家庭氧疗,不仅可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又可提高睡眠质量,增加活动程度。

3 讨论

由于慢性肺心病的反复发作及迁延反复,患者心肺功能、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下降,往往会引起很多临床症状,病逐渐导致劳动能力的丧失,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同时,由于患者的经济和家庭地位下降,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强,易出现自卑、沮丧、悲观和焦虑等心理症状,加之长期蜗居在家,会造成与社会的隔离,社会角色转变,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碍。因此,与健康人相比,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等多方位改变的低水平状况。老年病科根据患者年龄、肺功能、低氧症状、呼吸困难、全身运动能力、营养状况等多种影响因素,充分结合个人条件重视氧疗,适宜端丽、加强营养、心理及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使患者住院次数下降为1 至2 次,年住院由原来的36-67 天降至24-38 天,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肺心病的死亡率为10-15%,对已患肺心病的患者,由于病程中的多数环节是相互联系的,通过适当治疗,心肺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特别是缓解期的治疗是防止肺心病发展的关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有条件的缓解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开展家庭治疗工作,能明显降低急性期的发张,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

慢性病的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行为和认知干预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逐渐发展为严重危害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健康首要问题,认知和行为干预强调对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因此,通过实施有计划的行为和认知干预,才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效果,以期为社区慢性病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2011年3月――2011年4月,我们对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1年4月在我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男59例,女19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9.7±2.8)岁。其中高血压21例,胆冠心病20例,糖尿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例,其他1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共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对照组共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两入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二组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对照组 根据所患疾病采用常规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治疗,并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完全由经治医生掌握,患者被动服从。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讲授,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处方;组织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设立咨询电话,24h为提供咨询服务或答疑;病进行上门指导,并电话追踪随访。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防,讲解环境、心理、情绪、气候、饮食、运动、昼夜变化等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定期在社区开设专科咨询门诊,提供用药指导与身体检查服务,对患者免费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并提供用药指导[2]。以良好的心态与其沟通,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患者设立档案,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及全程用药督导。按计划进行系统的干预;实施就医环节管理,由专职护士接诊;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电话随访每日1次,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有无副作用,并交代注意事项,督促患者正规用药,按时复诊,定期检查;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及心理护理;进行全程督导及病情出现反复时的心理支持[3]。

1.3 治疗依从性 分为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完全理解规律用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复,否则为不依从。

1.4 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不依从例数2例,对照组不依从例数11例,观察组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出现不满意例数2例,对照组出现不满意例数9例,观察组患者对干预形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异常疾病等。许多慢性病人不能按时服药;生理指标不能按时检测;饮食不合理;有的甚至不听医生的劝告,经常是烟酒不断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慢性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

社区应对慢性病病人及高危人群有计划地开展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克服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而控制慢性病发生及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并有效地促进社区慢性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身心健康。用药不依从主要是因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其次是患者缺乏用药监督,提示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加强用药监督指导,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慢性病控制目标水平的认知及行为干预,使慢性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满意率明显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玲,戴岚,陈坚兰.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4):489-490.

慢性病的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丹参;活血化瘀 慢性肺心病;血液高粘状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le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指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心肺功能衰竭是该病的严重并发症候群,对该病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丹参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我院2008年―2010年在该病的治疗中加用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肺部微循环,减轻肺循环高粘状态,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院病例为我院2008年5月-2010年12月内科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入选标准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且有右心衰竭的表现(如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心功能3级以上。符合上述条件的病例共82例,其中男58例子,女24例,年龄37-78岁,随机分为丹参加常规治疗组41例(丹参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

1.2方法两组病人均行常规治疗(吸氧低流量1.5L/分、抗炎、止咳、解痉平喘、化痰、强心、利尿消肿改善心功能、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丹参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5%GS100ml+丹参20ml/静滴qd,疗程10-20天。各组观察指标:①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病例数;②右心功能改善病例数;③脉搏氧>90%及

1.3疗效判定标准①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病例标准:咳嗽、喘息、气促、紫绀症状缓解、肺部罗音减少或消失。无效病例:症状体征缓解不明显或无缓解。②右心衰改善标准:心功能改善>2级,肝脏回缩2cm以上,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下肢水肿减轻或消失。不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病例。③脉搏氧>90%显著有效,

2结果

2.1呼吸系统症状临床有效率丹参组显效34例,无效6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2.9%。对照组显效22例,无效17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53.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2右心功能不全改善临床有效率丹参组显效36例,无效4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7.7%。对照组显效18例,无效21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43.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3脉搏氧纠正情况丹参组脉搏氧纠正>90%共35例,脉搏氧纠正90%共22例,脉搏氧纠正

2.4血流变改变情况丹参组血流变显著改善29例,未显著改善12例,改善率70.7%:;对照组显著改善11例,未显著改善30例,改善率26.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5平均住院天数丹参组平均住院天数13.4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20.8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的异常,而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存在血液高粘状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le heart disease)患者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慢性缺氧,代偿性红细胞增加,从而血细胞比容增加,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流阻力增加。同时,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易形成肺小动脉血栓,反射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加重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另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利尿剂的使用、纳差等处于脱水状态,且长期卧床更加重了血液的高粘状态,表现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粘稠度增高、进一步促进微血栓形成,均加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衰及缺氧状态。目前常规治疗不能纠正此种高粘状态。复方丹参注射液由丹参加降香组成,具有改善血液粘稠度,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内压,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从微循环中摄取氧的能力,改善低氧血症,从而解除肺部微循环障碍,降低肺动脉压,从而减轻右心衰及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该药药源广,价廉,无明显副作用。此方法用药简单,很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素歌,曹英,张占胜.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1,18(5):352-353.

[2]王辰,杜敏捷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97,77(9):123.

[3]陈国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