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16-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将决定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程度。与普通高校生相比,高职生在生源和教育环境上都有所不同,这注定两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开展工作时必须区别对待两个群体,不能将普通高校生的研究结果照搬套用到高职生上。以往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大多处于思辨性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实证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将着眼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和验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从西安两所高职院校抽取300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66份,其中男生100名,女生166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项,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反映突出心理问题的因子。采用1至5的5级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症状与严重。

(三)实施与数据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要求组织实施,要求被试就“现在”或者“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感受进行作答。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学生共计46人(其中以强迫症状20人次、敌对19人次、人际关系敏感14人次三个因子尤为突出),即心理问题症状达到中度以上的个体占总人数的17.3%。但总量表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则有95人,即需要进一步筛选阳性的个体数约占被试群体的35.7%。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对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进行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1.性别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性别的差异性检验,发现男女生在强迫症(t=-2.04,p=0.04)、焦虑(t=-2.14,p=0.03)、恐怖(t=-2.77,p=0.01)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三个因子的均分女生均高于男生。虽然其他因子和总分的差异不显著,但都存在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2.生源地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生源地的差异性检验,发现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各因子和总分的差异均不显著,但存在农村生源得分高于城镇生源得分的倾向。

3.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性检验,发现独生子女与否在恐怖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的倾向(t=-2.00,p=0.05),且除了敌对因之外,非独生子女得分都要高于独生子女。

三、讨论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研究结果可知,大部分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正常水平,但心理问题症状达到中度以上水平的占到17.3%,而且仍约有18.4%个体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需要自身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来进一步调试。其中以强迫症状、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三个因子最为突出,与吴松等(2011)的研究结果相似。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由高职生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所决定。个体心理处于从青春期的“疾风怒涛”向“相对稳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波动,且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两极性,即投入又旁观、既亲密又冷淡等等;其次,高考失利。高职生进入大学时或多或少带有因高考“失利”所产生的“自卑”、“挫折”等消极情绪;再者,理想和现实巨大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即失望感。残酷的现实环境(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就业环境等)击碎了大学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无疑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1.性别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SCL-90各因子得分中,女生在强迫症、焦虑、恐怖三个因子上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其他因子和总分差异虽然不显著,但都存在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的倾向,这即说明高职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特殊的心理特征有关,如依赖、细腻等,比较敏感,易内省,易产生心理矛盾。此外,还有可能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关,高职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强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无形中增加了女生的困难和压力。

2.生源地的差异性比较

研究发现,虽然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得分有高于城镇生源的倾向,说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镇生源大学生。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地缘差异,如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影响,较之城镇生源,农村生源知识结构有限且狭窄,因此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压力也比较大;二是生活压力不同,较之城镇生源,农村生源大学生除了解决学习问题外,可能还需要考虑生活费、学费等生活压力问题。

3.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在恐怖因子得分有显著高于独生子与的倾向,且除敌对因之外,非独生子女得分有高于独生子女的倾向,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有关,张小远等(2007)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具有高稳定性、高兴奋性、高恃强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更有利于维护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此外,这种差异可能与两者的成长条件和父母培养方式不同有关。如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要优于非独生子女,优越感更强,而较为民主的教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得到支持,利于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受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的影响。具体而言: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但仍存在一定比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城镇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好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好于非独生子女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方拴锋,经承学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7,27(4):482-48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98-400.

[3]骆文炎.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8,174(10):110-112.

[4]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5]吴松,秦素粉.基于SCL-90的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5):224-229.

[6]许士群,刘志强.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32:92-95.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延长学制;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业不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群体在学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上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以往鲜见的延长学制现象日渐突出,已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的新课题。被延长学制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学业困难,不能如期毕业而被迫延长学习年限。由于延长学制后其生活环境、交际对象、家庭期望、人生目标等都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他们的心理压力巨大,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异常甚至心理变态,进而出现过激的思想和行为。但目前尚未见对延长学制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的报道。

据跟踪调查,近5年来江苏科技大学每年都有三百余位延长学制学生。本研究即以这部分学生为对象,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旨在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及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实证依据,也为高校对延长学制学生实行更有效的教学和生活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即将于2010年1月毕业的延长学制学生中,随机抽样30人,29位男生、1位女生。涉及5个理工科学院。

2.方法

于2010年1月中旬,对江苏科技大学5个理工科学院中即将毕业的延长学制学生展开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8份,回收率为93.3%;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89.3%。并对部分学生辅以访谈。

3.数据分析与统计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SCL-90量表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精神障碍与心理疾病诊断量表,共有90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分”评分制,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集中反映了个人心理及身体状况的十个项目: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睡眠及饮食)等。所有项目总分超过160分则表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总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次调查的延长学制学生中,有6人总分超过160分,阳性检出率为24%。其中有3人呈现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最高分为294分,该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2. 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25名延长学制学生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n=1388)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分值略低于全国常模外,其余九个因子分都高于全国常模分。采用t检验,表明在“精神病性”、“强迫”因子项上对比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注:*为P1.96),**为P2.58)

3.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有10个条目,分3个维度:客观支持(即个体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即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支持利用度是反映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

经调查,我校延长学制学生的社会支持度见表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延长学制学生在社会支持度方面与学制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正常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身边有更多的知心好友有关。

表2 延长学制学生的社会支持度

*注:对照组为随机抽样的20位正常学制的大三学生

对延长学制学生的SCL-90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03,P=0.14,二者无相关性。将25名延长学制学生按社会支持得分分成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35分的学生在心理状况各方面要略好于社会支持程度低的学生,其中在抑郁因子项呈显著差异(P

三、讨论

我校延长学制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24%,主要表现在强迫症、抑郁、恐怖等方面。有12%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造成延长学制学生心理健康异常的可能原因主要为:

1.社会因素。社会对高校的延长学制制度不了解,通常认为延长学制的学生是坏学生或笨学生。在实习或找工作时,延长学制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冷漠或不公正对待,极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绪。

2.学校因素。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形式上采用了“学分制”,但实际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并且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教考分离制”、“住宿制”、“心理辅导制”等配套措施。学校师生员工普遍继承的是四年标准大学学制的传统认识,甚至对延长学制学生不提供宿舍、图书证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延长学籍后,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受歧视的氛围,自然抑郁、焦虑、紧张,不愿与下一届学生一同上课、住宿,甚至不愿与人交往。相比较,国外高校实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更强调学生的能力与心智发展,淡化学生的学习年限概念。同时,国外高校的大学生住宿状况也与国内要求不同,大都采用非集中住宿方式,这样也减弱了延长学制学生的心理敏感性。这点通过访谈得到了实证,几位合租在一块的延长学制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好于单独居住的学生。

3.家庭因素。访谈中学生认为,家庭的压力是本人心理负担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失望、创伤,心里充满愧疚,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给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包袱,更加重了自身的心理压力。访谈同时发现,延长学制后,学生没有告知家长之前,心理压力最大。个别一直向家庭隐瞒延长学制事实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始终较差。在知晓学生已经延长学制之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能接受事实,全力支持学生好好学习。这时,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所减轻。在25例学生中,仅有1例感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一般,得不到他们的全力支持。这名学生的SCL-90量表自评183分。

4.学生个人因素。目前,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缺乏完整规划,平时泡吧、谈恋爱,过于放松自己。临近毕业,潜在的学习重压突然出现,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主要表现为强迫、忧郁、神经衰弱等。接到学校正式通知需要延长学制后,有严重的悔恨、挫伤感。

通过访谈还发现,延长学制学生大都属于自控能力差的人群。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即使是很小的困难,都不能坚定决心,朝着既定方向努力。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主动放弃目标。加之延长学制学生一般具有心理封闭的特点,不愿将自己的困难和想法与新朋友、新同学沟通。这样,在延长学制之后,学生虽希望能重头努力、好好学习。但困难出现时,他们不能得到有效地帮助、疏导和自我调节,往往又会松动、放弃。这种矛盾心理的交织,使他们表现出恐慌、强迫、抑郁、敏感等症状。

四、建议与对策

1.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摒弃旧观念,大力宣扬学分制,让社会、学生家长、学生都充分了解学分制,消除对学生延迟毕业而产生的误解。此外,我国部分高校的课程负担很重,造成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少,心理压力大。高校应该逐步调整学年学分制的培养方案,压缩总学时、增设选修课,向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迈进。

2.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延长学制学生只有学籍还隶属于学校,其它诸如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等都与之无关。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等也或无意或有意地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这些学生成为没有关爱、没有约束的校园边缘人,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我封闭、抑郁的症状,甚至会产生危险的举动。首先,高校应从制度层面规范延长学制学生的管理,将对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转化、评价等纳入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考核中。其次,需建立健全更合理的学籍管理方法。例如,对缺失较多学分的低年级学生,先行预警;对大三学生,允许留级至下一年级跟读;对学分缺额较少的毕业生,可以先结业,规定时间通过课程考核后换发毕业证、学位证。最后,协调图书馆、财务、住宿等教辅、后勤部门,使延长学制学生得到充分的利益保障。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一方面,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安排心理咨询教师或辅导员多与延长学制学生交流,帮助他们尽快认识自我,及时疏导各种心理困扰。对心理测试中表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长期跟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自我反省与自控情绪的能力,使之能以正常的心态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胡建新. 延长学制: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7-8-5(2).

[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3]王娟,王小利,强. 高校艺术类教师心理健康SCL-90调查及初步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8):13-14.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5]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7-8.

[6]张家勇等.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7.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调查

吉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医学伦理视域下高校社区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课题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16号)

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就其整体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水平上。大学生又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社会和家庭都对大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竞争形势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本文针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构建健康管理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其中男生68人(24.8%),女生206人(75.2%);大一学生92人(33.6%),大二学生85人(31.0%),大三学生97人(35.4%)。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X?检验与LSD分析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果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4份,有77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表现,检出率为28.1%。其中SCL-90各因子检出率如下:强迫症状(28.8%);焦虑(15.0%);人际关系敏感(9.85%);精神病性(8.76%);敌对(8.39%);抑郁(6.93%);偏执(4.38%);恐怖(3.65%);其他(3.65%);躯体化(2.91%),可以看出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

2.2 不同专业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专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法学42.5%,物理学40.0%,统计学35.7%,心理学24.4%,历史19.4%,汉语言8.9%。经X?检验,p=0.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 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女生31.6%,男生17.6%。经X?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表1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性别 检出人数 未检出人数 检出率 X2 P

男 12 56 17.6 4.893 0.027

女 65 141 31.6

2.4 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各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大三38.1%,大二32.9%,大一15.0%。经X?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3.1 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普遍情况

本次对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1%,就各因子症状分布而言,该师范学院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显然,强迫症状问题突出。总体上来看,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专业、性别、年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于专业,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学习的压力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时的思维方式,环境以及所学专业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对于性别,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7.6%,女生检出率为31.6%,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在择业上的困扰更多,她们想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又害怕竞争,追求平稳踏实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换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扰更多,心理问题更加显著。

对于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扰,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更为沉重,而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相似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关。

3.3 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校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提高群体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行为。

【作者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社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107-03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普遍关注,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共同冲击下,大学生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压力应对、就业等方面产生诸多困惑,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国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正面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高校心理咨询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仍然有待提升,为了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少高校倡导和支持大学生组建心理社团,倡导大学生建立“助人、自助、他助”理念,e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架构中,心理类社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学生群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的联结纽带,心理类社团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发挥效能、怎样提升社团心理服务功能等,这些问题值得梳理。

一、高职院校心理类社团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秉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普及、宣传、引导、咨询、辅导等工作。其中,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也是学生非常容易接触的平台。

1.专业指导,工作机制比较健全

全国有九成以上的高校(含高职院校)已成立大学生心理社团,主要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部分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大学生于20世纪90年初自发建立“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素质拓展中心”等社团,基本上是学生自发组织,缺乏社团章程、活动场地和专业指导老师,故活动范围不大,影响力有限。

随着大学扩招,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教育部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就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提供制度环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指导社团,社团成为中心开展工作的渠道。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在社团管理、运作、日常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有了制度保障和专业指导。

可见,大学生心理社团从无到有,从学生自发组织到具备专业指导,从内部交流到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彰显出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2.占据阵地,发展速度迅猛

心理类社团体现专业性,依靠心理中心的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辐射面较广,尤其是在新生群体中,推广中心的同时也宣传了社团,让学生知晓。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心理社团以学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已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1]。

在这个第二课堂,社团学生是参与者,也是带领者,以一传十,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能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与,在团体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传送健康、向上的理念,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的心理类社团在社团组织中有着自己的位置,一代代的传承,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3.活动丰富,形成品牌效应

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自主开展契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手抄报、心理漫画、心理情景剧、心理趣味测验、主题素质拓展、团体辅导、手语舞体验、心理沙龙等等。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大部分高校循例开展的大型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户外素质拓展、心理漫画展、现场心理咨询等,均受到学生的喜爱。

心理社团在这些活动中均能发挥学生自主组织,参与体验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几乎每个高校都会有自己专属的特色与亮点,比如心理情景剧演出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的常规项目,通过学生的编排、表演、体验,引导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惑。不仅表演的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也能让台下的观众们有所触动,思考自己处理各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自助。

4.注重传承,凸显育心效能

心理社团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存在,在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各项活动,具备专业特色,在主题上倡导正能量,在表达形式上注重引导性,在内容上聚焦大学生活的各类普适性心理困惑,具备一定的育心作用。

对于社团的学生来说,参与活动筹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能够受到指导老师的影响,学习到如何从“同感”的角度开展工作,如何调转思维与其他成员沟通,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如何让活动产生最大化的育心能效。对于参与活动的普通学生来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心门”,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还有全新的处理方式,传达一种育心理念。

二、高职院校心理类社团的作用探析

1.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新生入校后,通过心理普查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然而通过心理量表采集到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性依据,测查的结果不能保证全部涵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主观上不愿意前来中心求助。

心理社团作为一个可以直接与广大学生群体接触的平台,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愿意坦露心声,可以作为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一个渠道;另一方面,心理社团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现实依据[2]。专职心理老师通过社团这个渠道,开展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对社团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指导他们开展简单的咨询接待活动,通过团体训练,把他们培养成能够独立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团队,既能对学生建立长期的动态关注,又能及时引导、影响、开展教育。

2.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据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征,在青年初期这个阶段,他们普遍开始关注自我的发展,探索关于自己的一切,心理社团开展的相关主题的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关爱自我的健康意识。同时,专业指导老师也能针对性的提供专业性支持,指导社团根据大学生在该年龄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专业性的活动。

大学生心理类社团主要是以开展活动的方式宣传、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同时配合中心做好常规工作。受到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健康类活动的主题均以阳光、正面为主,在参与的过程中社团成员心理保健能力得到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升。

3.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生初入校园,容易出现普遍性的适应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心理上难以转换“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部分学生会因为找不到归属感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而在大学加入社团是寻找归属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心理社团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用真心关爱成员,用热心感染成员,用诚心对待成员,无形中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有效的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另外,在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中,也能通过观察、深入了解等方式发现需要帮助的对象,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有意无意”的关心,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同学走出心理困境。

心理社团能够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源于心理社团成员间的信任、尊重以及悦纳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态度,这种氛围会很快消除学生内心的孤独感[3]。许多心理社团组织的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培养了学生客观的自我概念,提高了心理社团成员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成长。

4.通过开展专业性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支持,心理类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体验、主体性团体辅导、心理手抄报、心理电影展、手语舞体验、心理沙龙、音乐冥想放松等。

通过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节,推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三、结语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1998年马丁・ 赛里格曼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自此,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开始转向积极、正面的引导,心理学工作者们开始探寻如何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积极、正能量因子,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发现学生身上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强调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和学习,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旨,引导大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其中心理社团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e极心理学的理念下,心理社团的核心会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成员,心理社团在学生群体中的基础就会愈加牢固[4]。这些打着心理社团标签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同为社团成员的同学甚至是非社团成员的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为目的。对于心理社团成员而言,自助、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积极成长,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得到身边同学的帮助和关心,让他们在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心理社团的温度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 曼,韦雪华,邓士婷.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3-15.

[2]陈 曼,韦雪华,邓士婷.心理社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7-28.

[3]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2(20):81-85.

[4]贾 娇,潘 斌,李艳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心理社团管理问题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2):101-103.

Function of Psychology Association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Xin-hua,ZHANG 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