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防控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基层离退休干部;保健;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82-01
近年来,针对基层离退休干部进入“三高”(高龄、高发病、重症高发)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离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和慢性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保健和慢性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58例,女性442例;年龄65-97岁,平均78±1.9岁;病程3年-38年。基层离退休干部年龄结构,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临床资料,并填写自制分析表格。自制表格内容包括:
1.2.1 一般内容 包括被调查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及婚姻状况等。
1.2.2 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主要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喜盐等),慢性病史,药物治疗史。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 治疗结果
1000例基层离退休干部的临床资料情况汇总如下。
2.1 患慢性病者与年龄及性别关系情况 见表2。
3 讨 论
基层离退休干部机体生理功能老化,免疫功能下降,患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几率就会增加。必须要把基层离退休干部人群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老年人慢性病多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其关键因素,这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机体衰老、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关[1]。
越来越多的基层离退休干部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基层离退休干部慢性病的预防,笔者总结以下几点:①饮食上:生活要有规律,不偏食,食物多样,并且应该选择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②健康教育:大多数基层离退休干部对慢性病风险因素的知晓率很低,因此基层离退休干部应每年定期到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有些慢性病的症状不明显,及早检查可以让疾病早期阶段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干预,增强基层离退休干部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识,提高防病治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③体育锻炼:基层离退休干部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锻炼的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一些速率均匀、动作缓慢、强度不大、简易安全的活动。
综上所述,基层离退休干部慢性病发病率高,应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提高基层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治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1-02
在当代社会,慢性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健康理念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系统依托,构建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达到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减少慢性病对患者生理上损害和心理上的残毒,真正地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现代健康模式的改变
健康管理,即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我国的现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和健康计划三部分组成。具体就是它以个人或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收集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对慢性病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在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概念与内涵在国内外并没有达到一致。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健康管理实践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关产业和行业运行多停留在健康体检和健康中介服务层面。诸多情况下,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体检中的某几个环节,以致于很难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价值。更多的人将健康管理与体检看做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以致于形成“生病就医”的健康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或不了解,这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增强,我国健康模式逐渐走进丰富与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在相关健康政策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健康档案,能够全面地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内容。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的建立,能够将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信息输入到信息库中,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无论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负担。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据资料显示:2001年城市地区恶性肿瘤135.59/10万,脑血管病111.01/10万,心脏病95.7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2.64/10万;城乡地区依次为105.36/10万、112。60/10万、77.72/10万、133.42/10万。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计算,估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500万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种慢性病)。
近些年来,我国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渐趋于年轻化。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疾病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的资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岁发生脑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这几年,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
3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转变健康管理观念,重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检活动,而是一种了解个人或群体健康信息,分析病症特点和规律,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或控制疾病进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平台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安全政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有效地将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健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建立了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库。它的建立,有利于将居民每一次体检情况或慢性病的治疗情况,实时地输入到个人的健康信息库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预防系统。依据不断增加的健康信息内容,总结与分析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理。
3.3 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与高脂肪的膳食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仍然会持续增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渐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国慢性疾病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倘若能够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们改变大吃大喝、吸烟等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控制年轻化趋势。
4 结束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人们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必须转变健康管理观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严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发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 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09,(01)
[2] 邹萃. “知己健康”:慢性病社区管理新模式[J]. 中国社会保障, 2009,(06)
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随之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提高,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在经历改革和挑战。笔者认为,面对基层现实,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本级实际,抓住工作机遇,更新观察视角,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关键。结合多年来工作实际,对市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当前的形势
社会形势急速变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和重大性转折,经济模式已经彻底地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转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在硬件上提高质量,而且要求在服务的软件方面提高质量。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大部分卫生资源均来自国家、省及地方配套公共卫生经费的统一配置和调拨,对于县以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现实面对不断减少的有偿服务比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模式并未完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的有序建立与发展,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多地要求各种社会卫生资源通过市场经济和人类需求进行必要地合理的调整。因此,县以下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必须在有利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现状和市场体制在发展变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更要注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面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转变基本服务职能,挖掘服务内涵,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能,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同需求。
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现阶段随着临床仪器设备经费、工作经费的大规模投入,政府财政体制的变革,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数量和比例相对不足,此状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社会医疗活动和整体卫生工作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产生了相对的不适应性,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近年来出现传统传染病发病回升、新型传染病发病率升高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等现象,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进行管理,对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势必形成一对明显的供需矛盾。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应该积极当好领导参谋,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客观实际,迎难而上,据理力争,“变困难为责任,以挑战为动力”,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医疗机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落实项目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在原有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特有的服务效能,树立自身服务形象,丰富服务内涵,加大内部补偿投入。
工作难度的日益加大: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口流动与商品流通日益增加,人们需求意识大增强的形势下,某些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在逐渐增加,主要表现在某些食物中毒及部分肠道传染病的复燃,罕见不明原因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改革开放随之而来的部分性传播疾病发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各类非传染性疾病也相继纳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难度相对逐渐加大,服务对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各类知识结构与水平的不断更新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的需求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基本医疗向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逐步转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公众需求向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使得以往的“预防为主”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成为必然。基层现实情况要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思维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运用社会、经济等各种杠杆,以确保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项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工作的主导策略
转变工作思维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应对现代模式与传统观念的挑战,积极应对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勇于对传统工作模式、管理体制进行突破和改革。因此,进行县以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改革,即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预防治疗、教育培训、疾病监测等,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形势下人民需求和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内涵,引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增强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做好本单位和本部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积极开拓创新新的检测项目和监控项目,比如:设立规范的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病门诊,建立各种特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登记、统计制度,开展各种传染病快速确诊检测项目等,使自身的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不断地将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应用于重点部门、基层特色科室和各类疾病患者。当然,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不能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向市场。不能仅仅片面地强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走入市场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怪圈”,从而违背“公平医疗、全民健康、服务大众”等办医原则,而忽视社会道德、社会效益等,导致“大卫生观”的错位。因此,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立足预防为主、保障健康的主旋律,将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等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中。
增加相应资源配置:科学决策在任何时期都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措施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是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科学决策的一种具体反映。恰当地评价各单位和部门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分配人力,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积极协调共用公共卫生设备与设施,为广大公众和社会大卫生时代的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中,以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工作效能,搞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好地体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通过不同渠道加大了人才、设备、检测能力等各方面的配置,并且科学有序的深入开展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及相关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领先于临床方面;而处于第一线的县、乡及村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大多工资、经费难以保障,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去,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考虑,及时尽快解决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任何市场都是竞争的战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欲在专业竞争、医疗机构竞争中取得效果,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人才优势是基础,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是技术人员高度集中的单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的业务专长,把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科研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管理协调能力的各种层次人员设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努力为之创造科研教学、日常工作和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重用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能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②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是支撑,疾病控制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法定单位,工作内容涉及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预防、监测、考核项目的统一、分析和上报等。同时,统一分配、控制和监管着本级涉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并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准确、可靠而科学的各类客观数据,为开发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新项目新领域新技术提供一定的建议、经验等,从而为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的科研工作提供准确、可靠而直观的各类科学依据,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③信息优势是活力,现代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信息是重要媒介,而有效、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反馈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信息,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技术创新等均十分重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自下而上完整的机构设置,共同实施分级管理;同时,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各类公众、基层相关科室和部门都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与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存在必然的纵向联系。在长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践中,与之建立了稳固而特殊的工作管理和深厚感情,各类疾控信息的传递、反馈和应用等都形成了良性的沟通环境,这将更加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居民慢性大病死亡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死亡人群中,因慢性大病死亡者超过80%,是发达国家的四至五倍。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连续观察的死亡模式变化情况显示,慢性大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居民第一死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重大慢性疾病不仅威胁群众生命,还极大地增加了医疗负担。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卫生总费用中,居民投入占23%,2001年上升至60.5%。1991年至2002年国家卫生投入绝对值增长3.84倍,人均GDP增长了3.35倍,而居民个人卫生投入增长了8.78倍,大病费用在政府和居民投入中不断增加。有关专家统讹2004年,我国疾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万亿元,占当年我国GDP的11%左右,2005年我国仅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超过1.5万1乙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现在虽没有最新数据,但占比估计还会增加,本该由人民分享的改革成果,被药费蚕食了。
患者治病倾家荡产医保支付捉襟见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慢性大病患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左右,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以上。如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一次要花费近万元。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说,治疗肿瘤的基本都是自费药,即使患者参加医保很多也看不起病,20%到30%的病人到医院一看这样的费用就走了,因为治不起。
在消耗掉患者积蓄的同时,医保也为大病付出巨大支出。以北京为例,每年门诊方面费用增长幅度超过了20%,其中,慢性大病支出花费增长最快、数额最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张大发说,北京市职工医疗保险2008年征缴212亿元,支出177亿元。2010年,北京市医保收入约296亿元,支出超285亿元,收支平衡度已达到极限状态,要想依靠医保完全解决大病费用问题,肯定撑不住。
威胁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危害需高度关注
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第三次死因调查证实,慢性大病的高发病、高消耗、高死亡率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将给我国人民健康和国家长远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一是威胁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大病一场,小康泡汤”。按目前态势估算,到2020年,我国将有过亿家庭可能因治病返贫,负债累累。中国人经过几十年奋斗迎来的小康社会也将面临“小康不健康”隐忧。另外,国家的医疗保障负担将更加沉重。据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大病的调查测算,预计到2015年仅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就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降低中国人口素质。有关专家认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要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而目前看,患慢性大病的患者,近一半为18岁至59岁的劳动力人口,如果大病势头继续发展,就会减少劳动力人口数量,削弱人力资本质量。在2005年全国:~-7-死亡的490多万人中,75%死于慢性大病。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表示,在个体和微观经济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增加16%,个人收入提高20%。因此,应对慢性大病不但是一项宝贵的健康投资,也应被视作对人群生产力及收入潜力的投资。世界银行针对中国的测算表明,如果2010年到2030年各年龄段人群心脑血管死亡率每年降低1%,中国就会获得相当于2010年GDPl9%的年度收益。
三是导致卫生和社会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方面进行了绩效评估。其中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医疗专家认为,在我国,困难群体比富裕社会成员受到慢性病的冲击更大,一旦患病经常无法获得优质服务,生活将难以为继。重庆农妇无钱治病“剖腹自救”案例及去年部分患者因大病绝望自杀、甚至行凶犯罪的事件不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容易使社会成员失去对社会正义、稳定的信心。
以大病预防为先导完善医疗卫生政策
应对我国进入健康转型期、慢性大病高发实际,相关医疗卫生政策需进行适度调整。建议制定国民健康战略规划,加快医学模式转型,完善大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倡导新的健康理念,遏制慢性大病高发势头,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建议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制定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评价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免疫、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得到落实,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但各地针对慢性大病的防控规划仍较为缺失。
医学专家认为,以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大病高发是工业化、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在已有发展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应对。
首先,需将“健康强国”作为卫生工作新思路,制定中长期国民健康发展规划,把人民健康状况及公平性健康绩效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参与、全民健身、维护健康的财政投入等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
其次,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遏制慢性大病、促进国民健康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对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要求高,可考虑在现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提高规模,扩大职能,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协调议事机构和部门合作机制。
第三,建立经济发展对慢性大病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人民健康的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工程、产业项目,在审批之前,要增加对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调查、预测和评价程序。
建议把预防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公共卫生投入激励机制。总结扩展慢性大病医保救助试点地区的经验和范围,探索层次清晰,安全高效、成本合理的慢性大病救助体系。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国际上关于慢性病防控的经验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试点工作证明,建立一套高效经济的重大慢性病预防体系可避免80%的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以及40%癌症的发生,可减轻患者近一半的医疗负担及社会成本。有关专家表示,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不需要住院,只需在门诊治疗并长期服药,进行有效的社区、家庭健康管理。而现行的医保制度,对于大病治疗如果不是住院,报销比例非常低。
目前卫生部等部门已组织全国十余个省份开展了部分慢性大病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救治的试点,适度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一些试点区反映,这种帮扶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受医保覆盖面不全、救助资金额度小、救助病种少等不利因素制约,医保和新农合部门帮扶压力很大。
此外,已有的一些慢性大病救助基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受当地财政状况影响很大,缺乏后续资金的募集机制,未来还需在寻找多条资金救助渠道上下工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认为,政府部门可考虑转变医保付费方式,有效降低医保负担,对需治疗的重大慢性疾病实行单病种或按疾病分类、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等方式解决费用。卫生部表示,力争在2015年前,将新农合筹资由人均150元提高到300元;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水平,使保障病种覆盖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主要大病。
有关专家建议,将慢性大病管理的规划、记录和协调活动计入成本并付费,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为慢性大病患者提供协调一致的“一揽子”服务。根据每年预期所需服务项目和数量,使用风险调整的公式计算人均资金需求总额。通过对现行医疗机构定位、数量、构成和布局的规划,促进各层次医疗机构专业分工,使医保付费更关注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完善法制,在全社会倡导建立新的健康理念,强化国民的健康责任,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普及,促进全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颁布的卫生领域一般法律条文不多,更多的是400多个部门规章,至今尚无一部健康母法或卫生基本法,法律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的薄弱,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工作缺失。目前,我国仅有不足4%的人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绝大多数人对于慢性大病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知之甚20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程书钧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公共卫生政策,实行类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民健康计划,国家膳食营养指南,引导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首先,慢性大病有一个共同诱因就是吸烟。在我国有3亿人主动吸烟,6亿人被动吸烟。研究证明,2000年吸烟造成的死亡达80万人。饶克勤算过一笔账:如果烟草特种税提高一元,预计将挽救380万人的生命,降低22.8亿元医药费,增加100多亿元的生产力效益。其次,缺少运动,导致糖尿病、脑卒中和肥胖及恶性肿瘤发生。第三,饮食不健康。多盐导致血压高,多肉、多油导致高血脂,水果和蔬菜食用量过20
2019年全年基公卫工作已经进入收尾整理阶段,现就基公卫各项工作的总体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项目完成情况
1、居民健康档案
截止目前,东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立了101490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了78.37%。其中动态使用的档案达到了50%,包括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精、孕产妇、儿童的档案的更新和使用。
2、健康教育
中心每个季度下去各个卫生所实地抽查健康教育宣传栏的更新情况,一旦抽查没有及时更新,扣发当季度的该项目补贴经费。今年各个村卫生所和服务站都按时更新了健康教育宣传栏。
截止目前,中心共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22000多份,共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6次,健康教育活动20次,接受健康咨询达到4000多人次。在各个社区都形成了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氛围。
3、慢性病健康管理
慢性病健康管理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考验,档案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各团队要将那些以前没有进行随访管理的档案以及有规范管理的档案进行整理,确保联系方式和疾病史的真实性,确实有慢性病的要及时纳入管理。同时联系方式有问题的,要通过乡村医生、社区居委会、人口健康助理员等多渠道进行沟通、落实,确保电话能够打通,不要存在空号或者号码不存在等情况。
截止目前为止,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共计5105人,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4660人,规范管理率达到91.28%;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共计1854人,规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共1645人,规范管理率达到88.73%。今年中心在慢性病真实性上下了一定的功夫,剔除了原先的水分,以及部分较难随访的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数离任务目标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各个团队仍然在抓紧落实慢性病的筛查工作以及随访工作,逐步将慢性病工作做到位、做规范。
4、老年人健康管理
中心从今年3月初开始开展老年人体检工作,与东海街道卫计办联合发文,通过社区居委会,集中组织体检对象前来中心参与体检工作。所有团队都至少集中组织了两次这项工作,到11月份,部分团队还有进行后续的扫尾工作,主要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入户体检工作。
截止目前已体检总数2062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55.31%,距离67%的健康管理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今年彩超整体完成情况有所改善。
5、中医药保健管理
该项工作结合老年人体检一并开展,截止目前已完成1956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52.47%,已经完成50%的管理任务。
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对国网在册425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需要开展随访和康复指导工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工作要求配合综治部门和民政局,国网和综治网都要按时填报数据。今年10月份进行了1次诊断复核工作,通过诊断复核,提高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数,方便今后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规范化服务。截止目前,规范管理357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了84%。对真实在管的患者,今年度下放到每个社区进行规范管理,要求团队每个季度要及时、规范地开展面访工作。
7、预防接种
截止目前,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2778人,五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一类疫苗接种32716针次,二类疫苗接种29244针次。主动搜索工作开展情况良好。
8、孕产妇健康管理
按时到各社区和上级部门了解本社区孕妇情况,通过多渠道开展孕前保健、早孕建卡、早孕检查工作,截止目前,常住人口早孕建卡人数为477人,早孕建卡率89.83%。及时筛查高危从而提高早孕建卡率和高危筛查率。
9、0-6岁儿童健康管理
对辖区常住人口新生儿访视494人次,开展儿童健康管理4519人。为0-36个月儿童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1532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管理率达到50.86%。
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辖区同期内经上级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共40人,管理了40人,已完成治疗的54人,规则服药人数49人,规则服药率91%。
1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截止到目前,中心共登记上报传染病122例,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00%,今年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个月的自查、督导检查中发现有应报未报的传染病病例,均已及时整改到位。
12、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
今年中心共计上报4次医疗卫生相关的线索,并及时反馈给区卫监所。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计划生育实地巡查494多次。下放五小场所巡查任务到每个社区的人口健康助理员。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联系方式: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普遍都有联系方式有问题的档案存在。
2、慢性病随访服药情况:服药情况与患者自述的不相符。患者有服药,而易联众录入不服药,或者患者不服药而易联众录入服药等。
3、资料录入不规范:易联众的录入没有按照要求录入,例如健康评价录入错误,随访的转诊备注信息不规范,健康教育和现存主要健康问题也有疏漏的。
4、没有规范管理:分类随访不到位,血压、血糖控制不满意的,该季度没有按要求增加随访次数。
5、乡医、服务团队没有按要求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工作,患者述说从没有人问过,或是上门为其随访。
6、通知落实不充分: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没有通知到位,导致集中下乡体检的总体体检情况不良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团队成员不应单纯依靠老人会、居委会和其他组织来通知体检,本团队成员也应该参与到通知老年人体检的工作中。
7、分工安排不合理:团队在开展基公卫工作的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项目进展不顺,项目工作开展迟滞。
8、后续工作不到位:基公卫工作的成效往往体现在后续的管理,例如体检工作结束之后的随访,慢性病患者的后续随访工作等。团队开展工作时,往往只看眼前,缺少后续的管理工作,导致居民依从性差、认可度低。
9、业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报未报的病例,反映出中心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控工作意识薄弱、知识不牢固、业务水平不扎实。易联众录入不规范,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来录入;
三、整改措施
1、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服务站、卫生所应加强慢性病随访联系方式变更的相关工作。以日常随访工作为契机,逐步将联系方式更新到位。中心人员在修改、更新档案时,要对每份档案的联系方式进行验证核查,并登记核查情况;
2、通过门诊来新发现慢性病患者,并登记在基公卫工作日志上。每个月定期汇报。新发现的慢性病真实档案必须有服药记录,应进行规范管理,并逐步替换原有的存在真实性问题的档案;
3、加强易联众规范录入的培训,每位录入的人员要求细致认真。团队要形成自我考核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历次考核中出现录入问题比较多的团队,将重新进行易联众的规范录入培训。
4、每年新增多少个慢性病的真实档案,就要相应的替换多少个存在真实性问题的档案;
5、随访过程中,应反复与患者强调每年接受的相关服务,以及平时会有电话询问的情况存在,强化记忆;
6、加强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负责人要定期与成员商讨工作开展事宜,集思广益,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7、端正工作态度,基公卫服务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重要,关系到年终绩效考核。各个团队务必严肃对待,考核不理想的团队要及时整改,以免影响年底的考核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