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措施

心理健康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措施

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68-01

一、背景

2009年,课题组对临泽县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作为家长、教育者就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以免问题严重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双亲心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入学适应问题

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存在着厌学、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适应不良现象,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2、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加之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3、厌学与逃学问题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苦闷感,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学习比较吃力,或是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就容易产生厌学行为。

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当然了,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1、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

我们开设了团体辅导课,以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三足的游戏,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为此,我们还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化。

2、“双亲心育”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双亲心育”就是力求让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够达到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程度,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3、把心理教育引入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第2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与他们目前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很大联系,另外一个就是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在校大学生正是处在青年期的中期阶段,而青年期刚好又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各种问题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会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而诸事不顺,自己又无从下手,又没有求助途径,这时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就会产生。在如此之多的冲突和矛盾的重压下,他们若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加以疏导和解决,时间久了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优秀人才的时候,缺乏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身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是老师的宠儿,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切自尊心、好强心都比较重,可来到大学后,周围的人都是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的精英,对比之下,自己就会丧失一直以来的优越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缺乏自信、逃避人群、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二)不能正确面对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出现的挫折

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长的保护下长大的,生活经历也很缺乏,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离开父母,使他们难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不知道怎样来解决感情问题,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学习压力;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压力带来的不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带来的转变而不得不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产生不适,无法跟上生活的节奏,大学生在这个转型时期,也将面对激烈的挑战和就业压力,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四)自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有关方面的知识

因为大学生们一直以来都专心于学习中,也就是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容易忽略,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不能及时调整解决;另一方面,在积极应战高考,无暇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讲座等,学校也缺乏对有关知识的教授与宣传,也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致使学生出现问题时,求助无门。

二、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成长发展,还严重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计划,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国家的损失,给社会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要把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个高校对其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并对个别人员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能够自我调解各种心理不适,更好地适应如今激烈的社会环境,预防和缓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处理好社会环境适应、自我约束、学业、择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出现的困难,增强心理素质建设,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全面发展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各个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是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场所,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以重视,转变传统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不重视心理教育的观念。再者,学校还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学生们可以通过求助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获得心理学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学习到专业的有效的处理方法。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以班级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填写一份测试心理是否健康的问卷,然后认真分析该问卷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有目的地提出本学年的心理教学方案,并主动约请情况严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室面谈,根据面谈的状况和结果,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状态、表现形式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们及时的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课本上了解到有关心理学以及处理心理问题的知识,对相关的知识理论有个大致的掌握,学会如何预防及处理各种心理不协调的状况,不至于病急乱投医。在课堂上也可以与同龄人交流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到同感,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心理冲突,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为其提供帮助。树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的环境。大学生能否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而良好的校风、学风会对大学生有重大的引导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大学生被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所影响并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同时也会对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因为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以集体荣誉为第一、团结凝聚力特别强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有利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交友,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最终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大学生自身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打造并完善自我人格。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经过历史社会沉淀的文化知识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培养悦纳自我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完善自己;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还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和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须科学地有规律地安排好每天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沉溺于网络游戏、饮食健康、适当休息、合理的体育锻炼、科学用脑、科学生活。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知结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适应能力等。要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积极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政府及其社会也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第3篇

一、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 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3. 孤独心理。

少部分自以为已成熟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交流,更不愿意和那些不成熟的同学交流,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4. 嫉妒心理。

在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或因优越的家庭条件而受到多人宠爱,这时,可能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人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产生,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

5. 惧怕心理。

就学生群体来说,不同层次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惧怕内容: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着惧怕不同的对象,有的是惧怕某一学科,如数学或英语等、有的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有的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班主任要摆正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责任大且费力的工作,面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些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有些班主任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教师只有热爱班主任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才能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先得自己装满水,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出成效,班主任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虽说在大学院校时每个师范生都学过心理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那些知识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在工作之余,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研究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寻找机会多听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多向专家咨询,多与同事探讨,并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学会总结,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完善。

(二)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

1. 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理解具有不同寻常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爱心出发,老师爱学生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爱基础上要管,管要讲原则,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只有师生情感不断加深才能更充分产生教育的成效。

2. 对症下药,具体分析。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细心观察学生的真实思想,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工作。班主任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才能把“心理导师”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3. 点与面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所谓点,是指针对班内各个体学生而言,抓住不同学生心理个性进行沟通,认真、细致、耐心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困惑,或采用书信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以帮助、启发,使他增强安全感,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而面则是面向全体同学利用各种形式的班会进行普遍性地疏通与指导,端正其态度,提高其认识,使班级整体能积极向上,充满正气。良好的班会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在班会的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育可采取的内容与方式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班主任要设法采取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真诚地称赞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班主任教师要细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及时地赞扬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潜在的优点,让学生自我认同、肯定。我就曾在开学之初,对本班每个学生逐个谈话,谈话中尽力肯定学生的优点,谈话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士气大振,信心明显增强。赞扬是火种,可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希望;赞扬也是雨露阳光,能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二是采用暗示教育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暗示教育法即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环境等对学生的某种言行进行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信心十足、愉悦兴奋的进取心态之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班主任可利用眼神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可用拍肩等动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信心。

2.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3.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往双方的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必定表现出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别人不能心理相容,就会嫉妒别人,怀疑别人,仇视别人等,如果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与别人心理相容,其表现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团结别人,帮助别人等。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吸引力本该是学生阶段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现在不少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方法,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如郑板桥所说:“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让学生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4. 注意科学用脑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近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与活动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才会产生良好的反馈效应,使人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发展。注意积极休息和科学用脑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加快进步,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依次轮替、相互交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一道理。

5. 坚持以疏导代替指责,以谈心代替说教。

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第4篇

1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受内因、外因共同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护患关系、人身安全、职业危害因素、家庭和社会支持度等[1-14],内因包括业务能力、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等[1,5,7,9,14,15]。

1.1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外因

1.1.1 工作压力

急诊科护士长期面对急危重患者[1,3,5,6,9,14,16],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护理任务繁重[1,6,8,12];而目前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护士编制还不能完全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导致急诊科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影响其身心健康[6,12,13];急诊科长期无规律的三班倒,使护士生物钟紊乱,严重影响其社交活动及家庭生活,也易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疲乏 [4,6,8,13,17,18]。

1.1.2 工作环境

急诊科工作环境差,病区拥挤嘈杂,对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不良刺激,易使其产生烦躁、焦虑等负性心理[6,11,12,18]。

1.1.3 工作对象、护患关系、人身安全

经常接受患者死亡和濒死现象的刺激也是急诊科护士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1,4,6,8,19,20]。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 言语和行为上容易激动, 甚至有些患者、家属会将不良情绪迁怒于护士[14]。而且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的迫切性上,护士和患者、家属常存在误会[11]。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先得到救治,而护士常常因忙于救治更急、危、重的患者暂时无暇顾及其他患者,易给患者、家属造成急诊不急的误会;而护患接触时间短,缺乏更多交流沟通、消除误会的机会,导致患者及家属抱怨甚至谩骂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3,4,6,11,16]。因为害怕引起护患纠纷,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上小心谨慎;又由于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理解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急诊科护士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抗拒心理,进而对患者冷漠、逃避,进一步加重护患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4,6,11]。

1.1.4 职业危害因素

经常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意外的针刺感染等,对急诊科护士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而对传染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担忧也是急诊科护士压力产生的原因之一[1,11,18,19] 。

1.1.5 家庭和社会支持

研究显示,家庭支持越高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越高[9,14];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12,20],急诊科护士常因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导致生理、心理处于紧张应激状态[3]。

1.2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内因

上述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还要通过业务能力、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等影响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

1.2.1 业务能力

只要急诊科护士业务能力足够强,就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做到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就能缓解因自己知识、技术和经验不足所引起的紧张和恐慌心理,从而保持健康的情绪[6,15]。

1.2.2 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

掌握放松技巧可帮自己放松情绪,精神乐观有助于神经内分泌的平衡协调,可减轻紧张、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6]。当面对压力事件时,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使急救科护士在高强度的应激环境下能有效地抗衡压力,从而保持心理健康[7];如果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 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沮丧、不满、厌倦、不良情感、怨恨、愤怒、人际关系恶化等负性心理,还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使旧病复发或引发新病[5,14]。

2 促进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相关措施

为了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急诊科护士的付出、增加其收获,防止其心理失衡,还应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并组织心理知识培训、提供更多休闲应对资源以提高其自我调节、应对能力。

2.1 减少其付出

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量进行更为客观的统计分析,并根据工作量增加护士编制和数量、合理分配人力、合理安排班次,减少或取消非护理性工作,以减少其工作压力[1,6,7,13,15,21]。还应为急诊科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保持抢救室内适宜的温湿度、通风,配置合适高度的工作台,合理放置急救仪器、药品, 从而降低护士的体力消耗[14]。

2.2 增加其收获

马斯诺的需求五层次学说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管理者应尽量了解并满足急诊科护士的合理需求。首先应适当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各种待遇,满足其生理需求[6,11,13,14]。其次,针对暴力事件,急诊科应安装录像监控并安排保安24小时值班,确保护士人身安全[1,3,22];针对职业危害因素,教育急诊科护士,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管理, 严密封存、集中焚烧处理污染物,严格执行隔离防护措施,加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9]。同时要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以增加其社交机会[3,17]。管理者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急诊科护士,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6,7,11,13],并通过各种形式将急诊护理工作向社会宣传,呼吁家庭和社会给予急诊科护士更多的理解与支持[12,14,20]。最后要增加急诊科护士专业发展机会,如培训、进修、晋升的机会[6,13,15],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调动其工作热情。

2.3 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

在管理者已采取各种措施而急诊科护士的付出与收获仍未能达到平衡的情况下,应对急诊科护士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抢救能力,使之能胜任充满压力的工作 [15];加强心理素质培训, 提高其应激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调节能力[11,15,17];加强应付行为训练, 提高其应付能力[6,7]。管理者应为急诊科护士提供消除身心紧张的机会、场所[17],必要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1,11],为其在外界压力超过自我调节、应对能力时提供帮助。

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人们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在逐步被瓦解。与此同时,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家庭离婚率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当今的升学压力,一部分初中生陷入了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强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时代在改变,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合格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年龄较小,正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提升适应能力的最佳阶段。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以及自我适应等内容,其中社会环境适应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适应社会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乐观对待身边环境的改变,不急躁。面对环境的改变,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逐步适应环境,逐步成长。

二、开展多种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开导,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对于家长而言,要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舒缓学生的压力;当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学生要及时寻找缓解压力的方式,加强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要建立起自身的压力缓解模式。

初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积极预防,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校和家长要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