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人才培养的提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评估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开展评估工作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办学目标,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通过评估也暴露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为例就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谈点看法。
一、档案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
高职院校档案是由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后勤保障以及其它各项工作活动形成的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构成的,是反映学校基本面貌的真实历史记录。学校的管理水平、发展轨迹、办学特色、办学成果等常常可以从档案中反映出来。它不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同进也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体系主要由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个一级指标、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22个二级指标和学校事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等70个观测点组成。内容涵盖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求具体而细致。在评估过程中,专家组主要通过评估学校的评估专题空间上传的材料进行一个月的网评和现场考察两种途径了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接受评估的学校在迎评准备阶段需根据评估的具体指标,逐项提供大量翔实的佐证材料来诠释人才培养工作情况,以便专家组作出客观评价。而这些佐证材料的基础和依据就是学校的档案材料。
评估工作实践证明,凡是档案管理工作做得好,档案资料丰富完整的学校,在准备评估佐证材料时就有充分的依据可寻,迎评准备工作就顺利。反之,档案管理不善,档案资料缺失多的学校,在迎评准备工作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重新收集、补充一些缺失的档案资料。由此可见,档案作为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其作用越来越大。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不长,在第一轮评估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往往意识不到,或被忽视。通过评估暴露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档案资料不全,缺失较多。
1、有工作活动无档案资料。一些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工作,但有些工作活动忽略了文字记载,缺乏相关资料。比如在每年数据平台上报的院领导听课、参加学生活动以及走访学生宿舍等无详细准确的统计数据;有关重点项目建设,通常存在不是缺少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材料,就是缺少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的材料。有些工作活动虽然有文字材料记载,但缺少相关图片或声像资料,比如校企合作签字仪式、学术研讨会、师生联谊会等可以形成图片或声像资料的而没有。
2、有资料无归档。一些学校比较注重上传下达的文书资料的归档,而对于一般教学工作活动和其它一些工作活动资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许多工作活动的相关资料分散在各处室、各单位或个人手中保存,这既不便于查找利用,又容易造成资料的流失。尤其是图片和声像资料,往往因分散保管不善造成霉变破损,甚至流失。
因此,在评估时,一些学校在迎评工作中因档案资料缺失较多而出现临时抱佛脚,突击补材料的状况。
(二)原因分析
一些高职院校档案资料缺失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四个不到位。
1、认识不到位。对档案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不够,从领导到一般教职工对档案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学校存在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无关大局的错误倾向和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与已无关的错误观念。
2、领导不到位。一些学校党委、行政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很少甚至没有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平时过问少,检查抓落实不力。在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过程中忽视建立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
3、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学校虽然制订了档案管理相有关规章制度,但形同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真正按制度办理狠抓工作落实不够。比如档案从资料收集、立卷、归档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
4、业务培训不到位。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档案工作人员参差不齐、经验少、业务素质偏低,而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仅仅依靠上级举办的业务培训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而忽视校内岗位培训。因此,一些参加上级业务培训班机会少或没有机会参加上级培训班的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三、对策
通过第一轮评估,许多高职院校深刻反思了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针对问题制订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以湖南体育职业为例,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一)提高认识。第一轮评估后,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宣传档案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教育活动。人员重点为档案工作人员和各处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并结合本校迎评工作中因档案资料缺失较多而导致突击补材料的深刻教训,使全院上下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不是无关大局的小事,而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增强档案意识,才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二)加强领导。院党委召开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分管档案管理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处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院档案工作管理负总责。督促检查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落实,研究解决档案管理工作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考评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程管理责任制的范畴,明确各处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档案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导。
(三)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档案管理体制。除院档案室外,党务、人事、教务等部门和体育系、社会体育系、省体校三个教学单位以及举重、羽毛球、射击、网球、游泳、摔柔跆等六个训练单位设立分档案室,各分档案室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档案员,不设分档案室的处室确定一名档案资料员,并明确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职。院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全院的档案资料,各分档案室管理相关的档案资料。
[1]张雪梅,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电子科技大学报(社科版),2009(21)
[2]王立新,浅谈如何加强学校档案工作水平;黑龙江科技信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先如数家珍般将舞蹈的美育功能一一道来:舞蹈被誉为艺术之母,它古老而又具青春活力。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自身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其本体特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舞蹈美育不可或缺。
资华筠从80年代起率先在全国普通高校进行舞蹈美育讲座,她边讲边舞,身体力行地把舞蹈美育灌输给莘莘学子。普及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资华筠认为是人们头脑中,甚至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美育功能理解上的差距。
当然现在情况好多了,虽然舞蹈美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目相比仍是弱项,但它毕竟有了发展。尤其当前艺术教育、美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被日益看重,舞蹈美育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舞蹈教育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高兴之余也不乏忧虑,因为大好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资华筠谓之为:大干快上,一哄而起,滥编教材,影响了舞蹈美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她在本次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便是就此有感而发的。她说,最近一段时间舞蹈教材编写之风盛行,由于看好市场,往往突击出版舞蹈美育教材,有人甚至不到一个月就编出一本。她本人也接到不少要她担任美育丛书主编的邀请,要求完稿的期限极短,她觉得短时间内赶出来的教材质量难保,便一一谢绝了。
我们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美育教学体系,要制定艺术教育标准,进行舞蹈美育基础理论攻关,使之逐步完善。资华筠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课程,也并非只是传授某种技艺,它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还是普通学校的舞蹈普及教育,都应该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要明确舞蹈美育的宗旨、作用和科学化标准,才能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潜在功效,在提高人的情商、智商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资华筠介绍说,美国曾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课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统一评估标准。其实,美国搞的这个艺术教育标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制定出比它更好的。
资华筠最近正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国民素质教育中舞蹈美育训材科学化探讨。该课题涉及多门学科,立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育和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定的学科科学化标准。资华筠希望该课题的研究将对美育师资具有指导作用,它不是简单的提供教材,而是给出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和示范性例证,教师可据此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而不是束手束脚地“照猫画虎”。
[关键词]校企合作;包装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28-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14
[本刊网址]http://
一、教育政策改革下的必然趋势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1999年之后全国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回到以前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国家教育部倡导的高校转型,调整培养目标,着重凸显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以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我国大学现在的发展模式基本为高职院校升本科院校,本科院校通过更名大学升格为研究生培养院校,单一学科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些实则都是走的研究性、学术性教育模式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的技能教育,因而导致我国目前市场上技术性人才的稀缺。所以,教育部主张的现代教育转型是指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满足当今市场对高级技工和技术性技能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工荒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虽说是河南省一所办学时间较久的本科院校,历来以“教师之摇篮”著称,师范教育是我校的特色,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虽然我们不在此次教育部划定的高校转型改革名录之列,但是高校的现代化转型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若不根据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做出迅速反应,我们势必被其它高校和时代现实抛在身后。我校是一所综合类院校,有相当一批学科属于非师范教育,这部分学科的培养目标定位都是技能型为主的育人模式,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属于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非师范类技术技能型应用专业。因此,我们的学科结构和当今的市场情况要求我们同样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社会和我院实际,更新学科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设计教育。
二、校企合作的现实必然性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三线城市信阳,因地理原因,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在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方面有着不可逾越的瓶颈,这也是我校发展的致命缺陷。鉴于这样的问题,只能从现有的硬件资源和师资条件中寻觅出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地方品牌。
信阳系大别山区,自然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有着号称十大名茶的信阳毛尖,这是信阳的优势地域资源。而茶叶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自身属性,必须以包装的形式才能面向市场。并且,信阳毛尖作为农产品在外形上几乎所有品牌的产品基本一样,所以商家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以包装的视觉形式在消费者眼中呈现出品牌文化、定位及产品特性的不同。这便促生了包装行业的市场现实需求。而我院设计艺术专业属于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型应用性专业,需要以市场导向实时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鉴于此,我院决定创办包装设计专业,重点凸显在茶叶包装方面我们的专业性、特色性,争取在河南省内创办特色专业品牌。
通过深入茶包装企业公司,我们发现包装有着严格的硬件要求,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院创办包装专业的初衷是服务地方经济,把吸引来的实体项目引入课题,教师带项目团队,负责整体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同时,让学生能够时刻与市场紧密结合,能在与市场实体客户沟通的基础上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但在运行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包装的前期设计基本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但是后期的包装打样、印刷工艺、盒体成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并且,包装设计不仅包括了前期市场调研、中期设计,还包括后期制版、印刷、后工,尤其后工是我们无法完成的。如果完全外包给外面的企业,那么我们的专业便失去了设计实训的目的,也就与教育部产学结合、凸显应用性的培养目标相违背。所以,如果想让学生学到知识,得到实惠,我们必须组建自己的实训场地,但这又遇到了资金的瓶颈。包装设备从印刷机、制版机、打样机、腐蚀版机以及大量的后工设备,如果整个置办齐全动辄上千万。而每年学校给我院拨付的设备购置款与此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要想将包装创办为我们的特色专业我们必须寻找外援。在学院的积极努力下,我们与信阳有着二十多年茶包装制作经验的云龙包装公司一拍即合。设计资源是我们的优势资源,但这是云龙包装最为匮乏的资源。而场地和设备资源是云龙包装的强势但又是我们的弱势。所以,双方经过协商,在云龙包装公司成立了茶包装实训基地和包装研发中心,这达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我院实现了设计实训的目的,企业也克服了设计创意人才缺失的问题。
三、学院育人机制的蜕变
(一)将自身特点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结合,灵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以技能型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时刻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而作为校企合作的我们,同样应该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因为企业是市场的温情表,对市场的变化反应的最为灵敏和迅速。并且企业具有庞大的营销团队,时刻将市场信息带回到企业,企业的新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关注点。所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说是我们在市场领域开启的一扇窗户,我们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及时快捷的了解市场的风云变幻。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和策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透露出院校的专业发展目标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趋势。过去的培养方案基本都是按照理论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安排的,中间只有少量的实践考察课。对于学生的授课模式上基本都是虚拟训练的模式,这缺少了实体客户的沟通过程和市场实地调研的过程,对于虚拟的客体的理解都是基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同时给出的包装定位也是个人知识和阅历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这样的设计最终只能是一个提案,没有真正实现设计为他人服务的宗旨。换言之,就是设计的过程没有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精神,对于整个学科构建和专业发展都极为不利。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一定要灵活、实用,真正符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我院在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与合作企业云龙包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双方需求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在课程设置上,基于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映射关系,重点凸显专业特色,砍掉陈旧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并对一些课程进行合并,如我院将各大院校至今一直在沿用的包豪斯一百年前开创的三大构成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题构成》)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变化和现实需要合并为《设计构成》;将《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合并为《字体与标志设计》,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和形式发展,培养更具实用性的新型人才,增设《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课程,体现设计是一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大系统。将压缩出来的时间全部给我们的包装特色专业,增加包装设计课时,并且将《包装设计》课程做深度上的挖掘,开设《结构设计》《造型设计》《材料设计》《印前设计》《包装实物制作》等课程。在理论课设置上,结合专业特色增设《茶文化研究》课程,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以便在设计的时候能更好地给出茶包装的设计定位。在提高学生审美方面,我院对于包装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中国画》《水墨技法》等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包装设计提供了设计技法保障。
(二)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
教师在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现在各大院校招聘政策都是要求高学历,而设计又是个新兴学科,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实践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单位工作,作为教师本身来讲就缺少与市场接触的机会,缺少实践能力,课堂的讲授基本处于理论层面和基础知识的传承。鉴于这样的情况,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增强企业与学校教师的交流”这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我院与云龙包装签订协议,设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云龙包装学习包装后期的制作和印刷工艺,并且参与云龙包装与客户的直接沟通过程,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这样一来,我们教师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我院包装专业实行的“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前身是在我院推行多年的“研习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的“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指的就是实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将社会实体项目引入包装设计专业的课堂,专业按照教师分组,分成几个项目组,每个教师为项目组的设计总监兼市场指导。最终目的是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向专业化、特殊化方向发展。最后,以点代面调动整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探索能力。
云龙包装负责承接业务,将业务分给我们,设计教研室主任负责业务分配。每个项目组出具一套设计提案,被采用的云龙包装会支付项目组设计费用。此部分奖励大部分作为教师和学生的酬金,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经费,作为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和参观所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个组挑选二名学生作为总监助理,负责项目洽谈记录和项目具体细节的沟通。从项目的市场调研、企业考察、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过程修改、定稿打样以及制作工程环节,项目组总监和助理都全程参与,实现了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我院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回归了设计教育的本质,毕竟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四、企业运作模式的调整
(一)建立教师工作室制
云龙包装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效果,在企业内部专门为我院教师设立了设计工作室,以此实现沟通的便利性。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上课期间就利用学院提供的实训室培训学生,课余时间就是企业的一名设计师,在企业进行各项设计活动。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真正地了解企业,教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设计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稳定性。从设计的前期客户沟通、中间设计到后期的印刷制版,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跟进,有利于加深对市场和设计工艺的更进一步了解。
由于教师长期参与企业与客户的对接活动,使设计出的包装作品真正被客户所认可。截至目前,我院教师带领的团队已经成功为多家企业成功设计了包装产品,如信阳德茗茶叶、信阳广义茶叶、南阳山茶叶等。
(二)举办设计大赛,以赛促合
云龙包装有限公司在强大的市场效益形势下,自己本身设计部门的设计力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每年春茶上市前,各大茶企业都需要进行新的包装设计和品牌策划,市场部门签订的大量设计合同就堆积到一起,不能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所以,作为专门服务茶企的云龙包装急需要设计创意。而我院具有数量庞大的学生设计群体,每年都在进行大量的包装设计训练,但一直都是纸上谈兵,缺少实体项目的锻炼和市场的检验。这样的供求关系下,双方签订协议,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每年举办一届茶包装设计大奖赛。云龙包装负责收集各大茶企业的包装设计需求,而我院教师负责分组带队进行实体项目的设计工作。大赛还成立了大赛委员会,负责大赛各个环节的协调与统筹工作。在作品评审过程中,云龙包装灵活调整评奖制度,请的并不是学界的评委,而是将全国各大茶企业的负责人邀请来担任大赛的评审。这不单单是评审,而是演变为一种拍卖,将各大茶企业看好的作品以拍卖的形式直接进行现场订购,使用作品的企业承担设计费用。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大赛知名度逐年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加入。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创意,是任何一家设计公司一个设计部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学生的参赛年级逐年在变,所以设计的创意也是层出不穷。伴随着大赛的举办,云龙包装将从全国邀请来的企业家聚到一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茶品牌营销的博弈平台,举办茶品牌高峰论坛,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经营的一些理念。在此过程中,企业得到了知名度和利润,而我们院校得到的是真正的实训机会,双方可以说在大赛的合作机制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三)建立双方互教互学机制
我院与云龙包装公司在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与合作、培训、文化等环节或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目的就是想最终建立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在日常的合作过程中,我院经常邀请云龙包装的高层以及负责市场营销领域的经理到我院举办学术讲座,与师生展开互动。这样,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实时变化和真实需求,对于日后的包装设计能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引。同时,双方都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我院教师也经常去云龙包装开办讲座,讲解基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审美。这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也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我院还为云龙包装定向培训设计师,以弥补三线城市人员流动频繁
的企业发展瓶颈;双方在科研上也展开了合作,去年由双方共同申报的“河南省茶包装研发中心”已经挂牌成立。校企合作是双方进行互利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载体,在这过程中实现了“产、学、研”的现实结合和理论成果向市场成果的迅速转化。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与市场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只有市场才能检验我们的育人质量。我院包装设计专业进行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艺术设计教学团队人才的培养,形成“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也适应了新形势下企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了善于思考的精神,增长了专业知识,为步入社会提前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l]李云吉.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创建名牌高职院校[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1).
一、2015年我国和数字社会的前景
(一)我国所处的环境
1.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中,政府在2008年4月制定了规模达到15.4万亿日元公费的“经济危机对策”,并致力于对策的迅速落实。我国经济由此有希望尽早恢复元气,并走向新的发展轨道。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预计2015年我国将继续拥有各种各样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众多体制上的问题。
具体来说,2015年我国继续拥有的优势包括:名列世界前茅的GDP水平及其支撑的巨大国内市场、领先的教育水平、全球领先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和创新性的技术应用、全球顶级的制造能力、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接近亚洲领先水平等。
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低生育率和长寿造成的生产率和收入停滞或降低、国内市场的衰退、社会活力衰弱、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导致的国际竞争激化和国际竞争力降低、全球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加剧、伴随全球经济速度急剧下降导致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制达到极限、依然存在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2. 数字运用环境的变化
上述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变化的同时,数字技术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各种问题。具体有: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单个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在融合,问题不断复杂化;网络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量急剧增加,如何提高网络社会的可靠性,合理选择和利用海量信息等问题浮出水面。
因此要求我国在2015年之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解决包括数字技术固有问题等在内的各种现实问题。
(二)2015年的数字社会前景
数字技术超越了“距离”和“时间”,在结合人、物、金钱、知识和信息的同时,通过与所有的经济活动相融合,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社会体系的效率,并产生新的附加价值和文化,成为给我国经济带来体制变革的力量。
本战略的目的在于, 2015年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水平。由此实现这样一个社会:所有人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在一个放心、安全的环境中,以公平、简单的方式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并可以切实感受到生活富足。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整个经济社会改革,提高数字创新能力(Digital Innovation),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活力,自主、积极地致力于新价值的创造和变革;同时推进企业低成本高收益的体制改革、兼顾环境与资源限制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现这些数字社会的未来前景,实现真正“以国民为主角”的社会,努力解决前述2015年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面向数字新时代的新战略(三年紧急计划)》” 中所提出的“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和没有浪费的高级数字社会”和“国民、企业、非盈利组织(NPO)、各地区和全社会健康发展,并可以实现个人梦想的数字社会”目标。另外,还旨在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克服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我国对全球的领导能力。
二、实现我国未来前景所需的数字战略
(一)当前的战略形势和主要问题
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IT战略总部(即日本高级通信信息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总部――编者注),《e-Japan战略》的核心是网络基础设施,《e-Japan战略II》重点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改革。但虽然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多数国民依然感到技术应用成效不明显。
上述内容是传统战略的定位,在强调数字技术运用的同时,稍微有一点偏向技术,陷入了服务供应者的逻辑之中。本次在对过去问题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战略必须真正站在国民(用户)角度,实现以人为中心的(Human Centric)、数字技术惠及全民的数字社会。另外,为了使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技术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和应用形态,并被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付出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立足于新角度的数字战略
鉴于此,本战略着眼于让“信息技术惠及全民”,提出以下重点。未来将通过“三年紧急计划”及其不断修订,稳步推进本战略执行。
1. 便于运用的信息技术
通过发展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我们正在从“拥有”信息技术的时代走向 “应用”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人们以此为基础建立不依赖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安全、放心运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2. 突破妨碍信息技术运用的壁垒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突破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制度、惯例和组织等壁垒,实现以国民或客户为本位,有效且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社会。
3. 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个人信息泄漏的问题,会增加使用者风险并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因此需要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规则,降低信息泄露等造成的影响,建立与风险级别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
4. 通过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创造新日本
通过上述政策,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渗透,加速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和创造,深化信息技术在政府、企业、国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国家发展的新模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我国的领导能力。
三、本战略的范围
本战略将与“三年紧急计划”相结合,并从推动中长期战略实施的角度出发,提出下述三个重点领域的政策。
每个重点领域都将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实现的“未来前景”,提出我国未来的方向性目标,并提出为实现目标将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第二部分 各领域战略
一、三大重点领域
(一)电子政府、电子自治体领域
1.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推动基于数字技术“新的行政改革”,大幅提高公众办事的便利性,努力实现行政事务的简单化、效率化和标准化,实现行政事务的可视化。
为此,需要建立电子政府推进体系,同时在公民个人和企业内推广公众可以放心使用的电子政府的基础,即“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暂定名,下文中相同)”,由此向国民提供以下行政服务:
(1)行政窗口服务改革
国民可以通过电视和个人电脑、手机等自己选择的渠道,享受电子政府服务。
24小时内可以在自家或便利店办理必要的证件。
行政窗口也可以向不习惯于数字技术的老年人等提供高质量的一站式行政服务,使其可以毫无压力地参与进来。
通过“三次点击画面”的简单操作,即可打开国家和地方的行政信息和服务菜单。
如果个人和企业愿意,就可以放心地、无缝连接以金融、医疗和教育等各领域为代表的民间服务和行政服务。
(2) 行政办公室改革
通过行政机构办公室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行政机构之间信息交换无纸化,同时废除对国民来说不需要的行政程序和附加文件。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都从国民和企业等角度,彻底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普及、推广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并由个人灵活使用。
(3)行政服务可视化改革
跟踪国民和企业等自行处理的行政程序的处理情况,并可以确认自己信息所在地的“可视化”。由此实现“国民主导的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努力在该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战略措施
(1)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流程计划,加速建立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
制定国民和企业等用户满意度等有助于改善行政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估标准,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有关服务,并在每年公布其结果。特别是国民和企业等经常使用的71个重点程序 ,为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要重点进行业务改革。加强相关机构合作,建立根据评估结果完善措施和相关计划,并反映到预算中去的高效机制。
为推进政务信息电子化,深化政务信息开发利用和信息公开,推进政府业务改革和政务信息系统整体优化,需要构建“政务云”,由此推动包括服务器在内的政务信息系统共建共享和整合、集约化。
为灵活运用国家和地方的现有网络,需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合作所需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地区信息平台的运用。此外,还需从根本上对行政办公室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从“以纸张为中心”的事业处理模式到“以电子为中心”的事务处理模式,实现行政事务的电子处理规范化。
(2)推广使用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
该邮箱用于获取提供给国民、企业等,并在电子空间上可以放心运用的养老金等信息,是一种可以管理的专用账户,不仅限于社会保障领域,还可以在广泛的领域提供一站式行政服务。
在现有的系统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与社会保障号码和卡(暂定名)实现一体化的可能性,尽早将将社会保障号码或卡(暂定名)引入现有系统。
需要在行政机构内各系统之间建立起现有企业代码共享机制等。
明确互联数据的种类和范围,大幅度提高国民和企业等的便利性和行政效率。即如果国民和企提交的有关行政信息与其他机构实现了共享,则不可以要求国民和企业等再次提交相关信息,并对这一条进行规则化。
针对各机构数据和信息不同特点,可采取多种链接技术和连接方式。
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营和管理,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建立所需机制(如第三方机构等)。
制定具体方案,建立国家和地方不同层级的综合门户和政务信息共享应用中心(暂定名)。
引进结算服务等奖励体制,使国民可以切实感觉到使用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的便利性,并进一步向民间部门推广和普及。
(3)加强推进电子政府所需的体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任命负责电子支付和行政改革的政府CIO,并尽早明确调整预算和分配等所需的权限,建立相应组织。为了辅助政府CIO,还需要配置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领域的专家,进一步充实强化推进体制。政府CIO需要与地方公共团体的CIO等之间保持沟通,以加强国家和地方的合作。
各省府CIO作为电子政府项目的专职执行负责人,需要明确其在组织的业务改革、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同时将其推进电子政府项目的活动和成果合理反映到人事考核上。另外,还需从信息系统和业务两个角度出发,建立支持各府省CIO的体制,在各府省CIO下统一实施电子政府的措施和评估、业务改革等。此外,还需在各省府层面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根据上述做法的需要,修正相关法令,并在强力推进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的基础上,尽早建立必要的基本法制。
(二)医疗和健康领域
1.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在推进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由少子老龄化、医生不足、分配不合理等带来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具体来讲,要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努力解决地方性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使每个国民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努力实现①个人能够从医疗机构得到电子版的健康信息,使本人和医疗从业者都能灵活使用这些信息;②灵活利用匿名的健康信息活用进行传染疾病防控,从而实现“日本版的EHR (暂定名,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的简称,即电子健康档案)”。
(1)解决地方性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使去门诊就诊存在困难的患者(如住在偏远地方的孕妇、老人以及残疾人等)在家就能够接受到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即便是在地方的医疗机构,也能够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专业性水准更高的治疗
在全国的所有地方都提供技术支持和职业提升空间,从而使以技术水平提升和职业生涯提升为目标的医生们能够安心地在地方医疗机构工作,也有利于女性医生们能够在生育后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完善医疗机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减少医疗从业者们过度劳累的状况,改善医疗机构经营状况。同时推进地域性医疗机构的合作。
在紧急医疗救助现场,救援队和医疗从业者要迅速且正确地掌握患者信息。在目标医疗机构选择和医疗机构患者接收方面也要快速且顺利的进行,由此患者便能够更加安心地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保险者和地方自治体等多方合作下,建立与接受家庭治疗的患者和被看护者们所处地域特征相适应的健康管理体系。
(2)日本版HER(暂定名,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的简称,即电子健康档案)的实现
个人可以将从医疗机构等部门获取的健康信息提供给医疗从业者,由此既可减少医疗事故,还可以依据过去的诊断内容做进一步医疗,在避免做不必要的检查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灵活运用第二套治疗方案来自主地选择医疗和健康服务。
借助于处方的电子交付(其中包括远程医疗患者的电子支付)和配药信息的电子化,可以将处方信息、配药信息等的变更内容反馈给患者和医疗机构,从而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全国范围内匿名化的医疗信息不断积累,其在流行病学的应用也日益深化,相关疾病的医疗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2.战略措施
(1)解决地方性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
收集关于远程医疗科学根据的数据(证据)。对于已有证据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远程医疗技术,要适时将其投入应用,并不断扩大其适用范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医疗报酬等,特别是针对由坐诊医生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奖励支付的实现方案。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开展远程教育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医生们在完成地域性医疗工作的同时,能够为取得专业医师资格而进行持续学习和研究,以维持并提升技术水准。同时,也可以帮助和支持那些因为怀孕生子而离开工作岗位的女性医生们重新返回工作岗位。
灵活应用ASP、SaaS电子病历卡等系统,以便以适当的成本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信息处理环境,为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或远程诊疗设备的应用提供支撑。不断完善从事地域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
进一步明确包括数字技术和灵活使用医疗秘书等在内的业务程序,以减轻医疗从业者的业务负担。加强对能够理解并活用数字技术的医疗秘书的培养,推进必要的医疗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
着力解决由在线支付和使用网上收据带来的诸多问题,为医疗机构和药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持续支持,提高健康保险理赔等医疗保险工作的效率。
完善有利于实现急救患者医院选择与相应医疗机构开展接收工作的联络支援系统,提高急救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对接工作的效率。
(2)日本版HER的实现
以充分保证医疗机构的安全性为前提,以在线收据的实现为契机,有效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连续环境,建立医疗机构间安全的令人放心的信息共享系统。
建立向希望得到客观医疗数据的个人提供信息的系统,该系统既可确保本人和医疗从业者能够灵活使用所提供的信息,也能够确认本人或他人的浏览访问记录。
以医疗和护理领域的ID为基础,尽早研究提出引入社会保障卡(暂定名)的应用方案。
鉴于健康信息的特殊性及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完善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医疗机构可以向患者本人提供数字化的诊断信息,并确保作为流行病统计信息的医疗和健康信息均经过匿名化处理。
建立和完善关于处方和配药信息数字化的制度,制定和执行处方电子化和医疗药品数据的标准。
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安全收集、处理个人健康信息的方法,从而为个人提供保健指导,推动基于个人健康信息开发利用的健康服务业发展。
完善健康保险理赔信息和特定健康诊断信息数据库系统(暂定名)结构,明确从提高医疗质量的观点到收集数据的对象的扩大化所必要的要素。
(三)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
1.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在幼儿、小学、中高等学校的教育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领域,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在对信息技术应用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在学校授课过程中,深化与各个学科相适应的特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更加容易理解、更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互动教学。通过客观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效果,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2)提高孩子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孩子们以下能力:①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②对信息处理方法的理解能力,和③对信息化应用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的处理能力。
(3)建立与高水平信息化人才需求相匹配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结构
在大学广泛开展高等教育试点工作,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信息化人才。在产业界,建立和完善根据个人经验提高相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构造。
(4)加强大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远程教育
在加强大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丰富远程教育内容,并为远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关于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是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等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支撑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人才是能够理解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并能创造高附加值的高端信息化人才。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类:
能够创造和革新科学技术的人才。
不仅拥有信息化相关知识和能力,还精通包括企业经营和业务改革等多领域知识的人才,有代表性的是企业的CIO。
具备设计大规模、复杂化系统和软件的能力的人才。
善于使用高难度的系统软件,并拥有项目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
具备较高软件管理能力的人才。
具备信息安全知识的人才。
精通信息技术同时具备业务能力,并且能够开拓新的事业领域的人才。
不论哪种人才,都应该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具备进行国际交流与通用的能力。
2.战略措施
(1)以推进网络化为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在明确效果评价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要明确教师们需要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等地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使所有的教师们都逐渐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完善支撑信息化教学的体制。在所有的教育委员会和小学、中学、大学等机构,宣传和推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的讨论,配备开展相关活动所需的支撑人才,明确责任人。
实现双方都容易理解的授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硬件一体化设备。具体来说,要以学校信息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应用效果为依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落实IT新改革战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用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电脑、校内LAN建设、高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推进电子黑板等数字化设备在教室中的普及;三是,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推进公共机构所保有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四是,进一步普及信息化教学方法。
充实信息教育内容。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适当活用与科目和教学目的相适应的信息手段,培养学生们信息收集、判断、处理和创造等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水平等。
加强校务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家庭、地域间教育信息化的一体化。完善校务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以进一步实现校务工作信息化,以减轻业务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并且改善学校的经营状况。推进家庭、地域间的信息联合,并通过企业的帮助来推进地域间一体化教育。
(2)鉴于经济界每年需要1500名高端信息化人才,借鉴国际经验,需要制定包含目标在内的实施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能够稳定地、持续地培养高端信息化人才的体制。
通过多种方法开展信息化教育试点。除了大学之间的联合外,还可通过先进企业之间的联合、推广从业者的讲队演练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信息化教育试点,并不断拓宽视点范围。
进一步发挥产、学、官联合的国家中心功能的功能。吸纳产业界人士为做大学教员,进行数字化教育的教材、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建立产业界和教育界相结合的教育和实践体制,以进一步充实国家中心功能。
对使用数字化技术系统服务的供给方和使用方间的机遇和职业道路的实现的支援。各种资格制度等人才培养评价方法与进一步促进人才技能相关的信息共有的人才适当配置和流动,以模架的制定普及、社区的形成和促进为开端,研究具体的方法,实现与能力和成绩相适应的机遇和职业道路。并且,完善满足供给方和使用方各自需求的教育研究的实行和独创的人才发掘和培养,促使更多的人希望成为高端数字化人才,完善高端数字化人才发掘和培养的环境。
高端信息化人才的认定。研究探讨多种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和建设高端信息化人才鉴定系统,与此同时进行广泛的普及工作。
(3)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为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授课和学习等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在进行大学信息化教育典型事例推广和普及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使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成为可能。
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进一步充实以高等教育和辅助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内容。
先进网络的活用。活用先进的网络,使远程教育具有临场感的教育环境,实现教材等教育资源广泛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升教育成果。
二、产业、地区信息化和新产业形成
(一)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各产业发展和改造,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通过与以亚洲为中心的成长中心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国家的领导能力。
1.产业改造和信息化
不论一个企业的规模如何,只要它致力于发展电子贸易和经营系统的革新,促进业务程序重组(BPR),提高对市场内外的适应能力和生产的安全性,那么它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必能实现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服务产业的高附加值化。
(1)以中小企业和服务性产业为重点,推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对外贸易关系等方面的业务革新,从而大幅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
(2)将人们从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保持工作与生活相互协调的情况下,使更多人群(如因养育子女或者看护病人而无法参加工作的人、残疾人等)获得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其个人创造力。具体来讲,争取到2015年居家型远程工作者 达到700万人。
(3)努力在信息家电和汽车等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其他应用软件的机械化和安全性水平,从而引领世界。
(4)信息技术的节能效果和信息设备的节能效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以二者为基础的绿色IT低碳化和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应用,降低交通事故数量,解决交通堵塞问题,通过清障和向导系统使道路行车更顺畅,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并提高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及相关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2.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产业的形成
信息技术和传统传播技术的融合带来了媒体信息化,由此可实现频率的有效利用、无线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信息内容传播环境更加完善完备。在此背景下,下述新市场正在形成:
(1)通过信息内容等知识财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内容共享市场;
(2)通过对数字化内容的积累和分析,建立适合每一位消费者的网络服务市场。
3.地域的信息化
推进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之间、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和广泛联系,通过充分发挥地方的本土产业、农林水产业、传统文化和观光资源等潜力,不断提高当地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区域间的人流的增加,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并且,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密切居民间的联系,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4.深化国际合作
通过将地面数字传播、手机、IP互联网络和认证技术等我国先进的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和信息内容向海外的推广,提高我国数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且,通过与亚洲诸国间的合作,进一步完善能否满足高端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完善制度和人才方面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实现产业发展、电子政府和教育等的发展水平,实现全亚洲范围内的无缝知识经济圈和人才的国际流。
(二)战略措施
1.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现有产业竞争力的强化,推动信息系统产业改革等
(1)制定相关政策,推进ASP、SaaS普及,进一步完善商务基础设施(下一代EDI等),推进其标准化建设,完善实现SLA标准化等的外部环境。
(2)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推进企业现有业务流程重组,发展海外电子商务贸易,以参与国际化规则制定奠定基础。
(3)促进能够影响汽车等各种产品竞争力的软件的共同开发和标准化。
(4)对由空间地理信息化和电子标签应用带来的物流方面的业务改革提供支持。
(5)为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广泛宣传成功案例,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推动用户企业和信息系统供应商企业间的联合的业务创新,促进信息系统产业从原来的接受订货型向计划提案型的转变。
2.进一步扩大远程工作就业人数
为了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协调和多样的工作形态,要加强新数字技术的开发,进一步倡导和推广远程工作,包括扩大采用远程工作方式的公务员规模,加强远程工作中心建设,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等外部环境。
3.绿色IT和高速公路系统建设
(1)推进节能型半导体、全光通信等技术开发和绿色家电等的普及应用,通过这些信息技术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推进安全、放心、值得信赖的云计算机环境下的资源节约。
(3)在预防事故、最优线路导航和公共交通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提高交通系统和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利于这一应用的ITS服务向国内外推广,在大力推进第二代车载机、车辆以及系统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加速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建设。
4.为创新型新市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以现有的信息内容(广告、美术作品、设计、电影、影像、照片、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电视广播节目等)和存档的行政信息为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丰富互联网信息内容、发展相关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2)建设使用多功能终端的面向个人的网络服务(如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活动经历等信息服务,基于医疗诊断信息的保健接待和生活记录等服务)平台,为创新型市场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
(3)加强信息保护方面的规则和制度建设,确保人们能放心地处理和应用数字化信息而不必担心著作权问题,安心地处理诸如履历信息和阅览信息等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
5.区域信息化
(1)利用国内外的媒体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传播有关区域性农林水产品、传统工艺品和旅游观光等信息,在建设向消费者和观光者直接提品和服务的系统的同时,还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地域产品的情况,发展地方产业和农林水产业相关的新业态,并提高人口流动性。
(2)在全国宣传和推广地区信息化的优秀实践案例。为那些既适用于个别地方实情又易推广的应用实践的普及推广创造良好环境,为信息化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发挥地域信息化方面顾问的作用。
(3)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通过远程医疗、看护儿童和老人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提供防灾信息等途径,建设安全、安心的地方社会。
6.面向亚洲的国际合作和数字全球化展望(暂定名)的筹划
(1)为了推进亚洲范围内宽带基础建设、加速数字信息内容流通、加强全球信息安全保障、推动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建立数字人才技能标准等,以我国的经验和技术知识为基础,战略性地构筑亚洲范围内无缝的知识经济圈。
(2)筹划制定《数字全球化展望(暂称)》。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未来前景与目标
为支持所有领域数字信息化建设,并为促进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2015年前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不论是谁、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够安全、放心并且舒适地取得信息的超高速的宽带基础设施,这样各种各样的人和物都可以根据需要而通过网络实现无缝连接。
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从爆炸式增加的海量信息中安全、放心且舒适直观地取得与个人生活方式和需要相适应的信息,就像使用某种机器(例如键盘)和应用基础一样方便快捷。
3、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使正当的人通过安全的机器能够获取适合的信息内容。
4、通过互联网使良好的信息内容具有适当的价格,并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自在地使用。
5、即使信息系统本身并非“属于自己所有”,在必要的时候,只要通过必要的功能,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简单的网络渠道来“利用”网络服务,为所有的像云计算机这样的信息知识利用创造良好环境。
(二)战略措施
1. 完善宽带基础设施
(1)在日本所有的场所,都能够舒适简单地与光纤(100Mbps)链接,建设拥有高品质高安全性的超高速的宽带基础设施。
(2)为个人、家庭、图书馆、学校、医院、行政机构和民间团体等所有的人、物通过多样的网络进行连接创造良好环境,推进高速度、高品质和高安全性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满足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领域、医疗和健康领域、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信息化发展需求。应对IPv4地址枯竭的挑战,以行政机关先行推进IPv6建设。
2. 普及无障碍终端等基础设施
(1)就如使用电视遥控器一样的方便,努力普及即使无线也能够实现链接的机器和应用基础设施。并且,为努力为所有的高龄者和残疾人提供适用的信息无障碍设施。
(2)为任何人都能够使用互联网上的软件来开发必要的应用和信息内容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内容制作等相关的规则。
3.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要切实实施以政府制定的信息安全基本规划 为基础的措施,具体包括:加强能够确保信息安全的终端和网络建设,推进旨在改善信息安全环境的结构改革,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完善重要基础设施以应对IT障碍、促进包含人才交流在内的信息安全领域从业者间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4. 为数字化信息的流通深化利用创造条件
(1)对于人、事物、地理空间等数字社会的基础信息,要为其在全社会的流通和灵活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包括对现有规则的有效应用。
(2)以信息分析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在为新价值创造奠定基础的同时,完善任何人都能够利用信息的基础环境。
(3)进一步完善学术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关设施。
(4)国家根据需要率先导入云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和系统,并通过对其的普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外部环境。
(5)在进一步完善实现数字信息内容顺利流通的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使青少年远离违法和有害的信息的技术开发和体制建设工作。
5. 加强数字基础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