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南北和东西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灾害种类很多,近年来自然灾害产生的公共危机严重危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对公共危机主导者的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危机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政府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政府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处置危机,建设平安中国。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

一、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问题

(一)公共危机预防思想准备不充分。“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2]强调的是预防思想的重要性.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也表述了同样的思想“由于不去预先考虑未来的问题和机会,我们正从危机走向危机。”[3]实践也证明,随着危机危害性的加剧,危机预防已经成为危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危机预防的思想准备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先导,发挥着导向的作用。

(二)公共危机预防技术和物质储备缺乏。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物质储备,一方面是软技术,即理论指导技术。另一方面是各种硬技术,即监控技术、各种物质储备等。汶川大地震破坏特别大,因此救援的难度也大,救助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设备要求也多,但在地震救助的过程中如生命探测仪、破除器材、担架、医疗设施等基本的技术设备都很难满足,从而影响救助的正常进行。为此,必须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各种技术和物质储备,为公共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存在漏洞。根据专业部门对我国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专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统计的情况看,我国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只有 12 个省级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而其余的几个省级政府竟然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些地方关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内容混编在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中,有的甚至被粗略的放置在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去。

(四)组织间协调机制缺乏。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中的分工协作关系上不够明确,既导致部门分割、职责交叉、管理脱节、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也因统一协调不足,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在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时往往不能迅速形成统一有效的力量,无法有效的及时配置救灾资源,导致了“九龙治水”而治不好水的局面。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资源保障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保障基本按日常行政职责分工方式,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提供资源保障。

(五)信息整合机制不健全。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而灾情信息分散于各部、局、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主管灾害的专业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都各自建有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有些已经开展了部分的信息交流。但由于条块分割,使得一般政府官员、社会公众无法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灾害总情况,这对于国家制定统一的减灾国策、立法、管理、经济、建设、教育、军工等方面都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

二、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危机管理对策

(一)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危机意识,注重应对公共危机的培训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定期开展危机宣传和教育以及演练,不断强化民众和政府的危机意识,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定期给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工作。第一,加强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定期组织有关本地潜在自然危机的培训和学习,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丰富应对危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第二,在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设置专门的危机应对知识宣传点,利用媒体宣传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技能。

(二)立足地方实际,制定科学的再燃灾害类危机应对预案。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一起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一级等待一级下指示后再行动,与每一级按照应急预案的自行启动相比,效率要相差 300多倍,而第一时间处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伤亡数目的多少和处置成本的高低。[5]好的危机应对预案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细化单一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预案。第二,制定综合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预案,一方受灾,多方支援。第三,对于预案要不断的论证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完善自然灾害类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党的十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断努力建设法治国家,所谓的法治就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受到普遍的遵守和执行。社会上所有的领域都应该纳入到法律的规范中来,公共危机也不例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细化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部门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明晰权利义务,明确职责。第二,通过法律将应对相应的公共危机上升为全社会应该相应的义务。第三,重点规范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相关内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应对危机的协调联动模式。风险社会,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不可控性以及复杂性使得应对灾害时单一部门不可行,单一主体——政府不尽如人意。除了依靠传统的力量,还要依靠群众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第一,政府需要加强与非政府组着合作,保持良好的关系,危急时刻果断使用这种力量。第二,保持传统的动员优势,创新动员方式,动员民众力量。第三,平时注意培训专业的应对危机的队伍,简历专家库,科学有效的应对危机。

(五)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保障机制。在应对危机时能否及时的将人财物资源信息有效的集中起来十分关键。这就需要危机以前的日常工作来完善。比如应对危机的屋物资储备机制是否健全,物资储备选址是否科学,应对危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具体而言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充实物资储备。利用现代的物资分类科学,分门别类对物资进行分类,以便需要时及时高效的提取。第二,完善应对危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防灾设施可以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减少伤亡人数,甚至可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缓解危机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学举.灾害应急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

[2]孙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8-9.

作者简介: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5-03

课程改革历来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进入21世纪,在世界潮流的推动下,我国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鲜明而紧迫地呈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美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切实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落实到实处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模式是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实施。这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大一统的要求很难在全国普及,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也很难得到满足。鉴于此,本次课程改革重在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指:国家制订总体的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管理体制,提供宏观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总体目标制订相应的规划,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按照这样的线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具有适切性,有利于平衡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具有地方特色,使学生的发展能各取所长。

二 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美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改革过程中,最能促进改革进行下去的直接实行者非教师莫属,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师资问题是一个重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运用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当前很多地方教师的工资偏低,一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怎样让教师主动热情地参与改革,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是最前沿、最直接的直面教育改革的工作者,许多最根本的问题只能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被发现和提出,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改善教师现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可以通过相关的绩效责任制,来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教师作为如此重要的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必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三 唤醒国民的危机意识,将国家的危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把教育的成败和国家未来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一个觉醒的民族都充分认识到,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美国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很多法案从标题上就显示出他们民族危机意识的强烈,通过醒目的标题

引起国民共同的危机意识,在法案中强调教育对国家未来生死存亡的攸关作用。美国的这种做法在一些国家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美国当局足够重视改革的体现,这也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先后进行的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也提出过很多尖锐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没有一次将改革的紧迫性和国家危机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在我国难度更大,只有全国上下普遍意识到问题的迫切性,并且从行动上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教育改革的理想才可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唤醒国民的危机意识。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教育问题有多严重,而在于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程度。多一份危机感,多一份批判,我们就会多一份进步,多一份成就,多一份强大。

四 加大财政投入,保证教育经费

教育要发展,经济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通过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教育是美国经济生活乃至全社会事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美国对教育的重视主要反映在教育投资上。美国学者包尔丁(K.E.Boulding)说:“很多研究结论表明,就投资利润率而言,教育投资优于其他工业投资。”至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有促进生产力的宏效,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更是美国企业家早经理解的。①

多年前,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对美国的教育投资状况做过预测。预计政府支拨的教育经费预算将日益充裕,教育基金会将日益慷慨,教育领域一些捉襟见肘、无米为炊的现象也将日益改善。另外,一般国民收入日益增加,广大社会人士日益看清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重要意义,家长们也必日益尽可能地供给子女接受长期而良好的教育。

目前,美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已经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9%。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相对于美国的教育经费投资,我国的相形见绌,美国的教育投资几乎是我国的两倍。我国受教育人数远超美国,但教育投资仅约为美国的一半。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优质的教育,难度可想而知。

五 除国家财政支持外,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教育要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财政拨款是在宏观上给予支持,还要动员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如虎添翼的效应。如果社会各界人士都能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关键作用,有能力提供经济支持的企业家和各领域的带头人能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业将会蒸蒸日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情,只有国家“摇旗呐喊”,民众不参与,社会不关心,进展是不会顺利的。只有当全社会把改革视为与自己相关的事业,切身投入其中,才有助于改革的蓬勃发展。

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微机的诞生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计算机开始进入学校。由于政府重视,加之有强大的经济和物质力量的支撑,计算机进入美国校园的速度非常迅速。在美国中小学,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广泛应用于数学、自然科学、语言、地理、历史、社会、美术等教学中,它在推进中小学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据统计,1970年美国各州有18%的中小学采用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美国中小学,由于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新型教学观念和模式。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获取与教学相关的教辅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可以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拓宽知识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观念,培养了能力,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适应信息化社会极为有利。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预警机制 成因 应对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高校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意义重大。

一、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1.高校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影响

对高校突发事件做一个简洁的理解: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与学生密切相关,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大、破坏程度大的特点,被高校突发事件波及的学生,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状态,学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受到恐慌,生活、学习必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2.高校突发事件对学校的影响

高校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

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受到影响必定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到平安校园的建设。

3.高校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信息集中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快就会引起社会反响,引起公众和媒体关注,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从而引起放大或辐射的连锁效应。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突发性的,但是实质上都有着一定的原因,概括起来原因如下。

1.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作为各种前沿文化的阵地,其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的价值观更是影响到思想还不成熟、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大学生。于是,抑郁、焦虑、迷茫、空虚成为反映当代大学生精神状况的最贴近的名词。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2.大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值青春期,面对恋爱、考试、就业等困惑,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旦遇到挫折,则容易出现信仰和精神危机。一些大学生或偏激狭隘,或玩世不恭,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和学校的各类问题,加之涉世不深,判断是非的能力尚欠缺,观点容易片面,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往往因小事酿成大祸。

3.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高校内部,现行很多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无论是在工作内容上还是在人员构成上都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够有效地吸取危机处理后的宝贵经验教训。这是当前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的一个主要方面。突发事件处理需要学校外各个机构间的积极协作,这要求学校工作小组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配合效果,而在实际运行中,很多高校的工作小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因此容易错失工作良机。另外,高校由于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只是临时设立领导小组,临时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因而难以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高校突发事件解决时间的延误,影响到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1.加强学生危机意识

结合我国高校突发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危机知识匮乏、危机意识淡薄的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理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开展教育,要传授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特别是要加强防火、灭火、火灾自救等安全教育。[2]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健康中心,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通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良好的危机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清晰的头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机智、灵活,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保持校园信息畅通

保持校园信息畅通是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沟通系统。建立从学生宿舍到学校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的联系。宿舍内部,建立从宿舍寝室长到层长到楼长到宿舍管理员到宿舍管理部门的联系。宿舍设立寝室长要负责了解、上报本寝室存在的隐性突发事件危机信息,上报各楼层,层长择其要点向楼长汇报,各楼楼长根据实际情况将所掌握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宿舍管理部门。为保证学生安全,将危机学生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些学院专门设立辅导员晚间轮流值班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一旦发现可能引发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信息,则要保证这些信息能及时通报给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进行处理。学校要畅通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把突发事件信息下达给各部门、院系,进行统一指挥、协调行动。

3.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及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则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机构统一安排部署,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按照决策设施行动方案,将突发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目前一些高校仍没有设立长效的管理机构,导致应对突发事件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因此,组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非常重要。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按照机构功能可以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组成。决策人员,由学校领导组成;执行人员,由各院系领导、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及各班主任辅导员组成;咨询人员由校医、心理咨询师、校法律顾问等组成。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必须统一部署,积极介入,及时掌控局面。

参考文献: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电影文化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闾振华(1965- ),男,四川郫县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喻晴(1980- ),女,湖南宁乡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77-02

电影是一门视觉化的艺术,表达了人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信仰、礼仪、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的东西;其中蕴涵了许多关于家庭、爱情、和平、自然以及人性等方面的哲理。电影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观念,也在改变这个社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批美国电影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规划未来人生及塑造良好品格阶段的大学生,其影响更为强烈。如何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美国电影,遏制其消极因素,从人生、情感、社会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挖掘其积极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一、美国电影中反映出的美国文化

美国电影反映出的文化有很多,如反映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超人》,带有忧患意识且引起人类思考的《2012》,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宣扬环境保护重要性的《阿凡达》等。美国电影以影像为手段反映出国家社会民众的人文价值观、生死观以及自然观等。

1.富有英雄情结的个人价值观。英雄情结是人类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它给人类的精神上带来了巨大激励与希望。英雄情结展现了理想人格的真善美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使现实生活中感到沮丧与失落的人勇敢地相信自己,追寻自我的超越。《超人》主人公就是被赋予强烈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他坚强勇敢、善良坚韧,而且神通广大,不仅能力挽狂澜,更能够慰藉并鼓励那些受过伤害的人,是一位美丽的心灵使者。他人生价值观明确,又拥有完美的品格。超人形象的成功塑造让我们了解到,美国人推崇的独立自由的个人价值观中带有强烈的英雄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式的人物可以挽救人类与社会于危难。像《超人》这种反映英雄情结的个人价值观的美国电影还有很多,比如《独立日》《爱国者》等。

2.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个人超越了自身的利害、荣辱和成败,将社会和国家的前途萦系于心,对社会国家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2012》公认为是一部灾难片,它是美国人对未来可能性自然灾害的担忧。故事背景为一段玛雅文明的记载,2012年将是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候,12月21日世界末日将会到来。片中运用了大量特效做出了许多世界毁灭的逼真场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和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痛苦与挣扎;最终那些历尽磨难、登上方舟的人远离了灾难,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对未来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像世界大战、冷战和911事件等,在经历了众多战争与灾难后,美国人想象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他们想象出了战胜危机的办法和勇气。像《2012》反映美国人忧患意识的电影还有《后天》《天地大撞击》等。

3.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认识、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许多的天然自然变成了人为自然,但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均衡状态,而且程度愈加严重。《阿凡达》虽是一部融入诸多3D特效的科幻电影,其主题思想却在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纳美人与自然界平等相处,相知相依,共生共荣;而地球人却在开采那里的矿藏,破坏纳美人的家园,最终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影片警示我们:人类必须像纳美人那样爱护自然,才能真正拥有并利用自然,从而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像《阿凡达》宣扬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影片还有《人猿泰山》《南极大冒险》等。

二、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期,面对社会的转型,社会现象纷繁芜杂,高校学生也受之影响。21世纪头十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考。我们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更要发现学生思想状况所反映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1.个人价值观的缺失。我国当下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这必然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无法科学客观地对待分析问题,心无远大志向,造成了个人价值观的丢失;有的学生即使有理想,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极具狭隘性。加之近些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包括情感、就业、经济等多方面,这必然会使学生遭遇不同的心理问题,从而在人格形成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2.对国家与自身的未来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大学生对国家与自身的未来发展普遍感到担忧,但对潜在的危机情况认识不足。如国家的腐败问题、人际关系冷漠、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生产力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等。比如大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开采利用资源也应是有限制的,但他们不会去过多考虑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以及制止措施与保护手段。再比如,学生看到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而在学校接受的却是许多积极的教育观点,于是便有了对自己未来的忧虑,但却不会因为忧虑去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规划。

3.高校环保素质教育的忽视。当下我国许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环保类课程,而且大部分专业很少提到环境保护。高校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偶尔会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但很零散表面化且不成体系,仅有些校园、宿舍的卫生管理或垃圾清理的义务劳动还有点实际意义。大部分学生虽然知道环境保护的概念,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他们以为环境保护就是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以及保持校园宿舍环境的整洁,从此可见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极不深入,过于肤浅,这是很多高校忽视对学生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结果。

三、美国电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

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讲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利用电影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凡是带有英雄情结的美国电影无疑都在给我们透露出一个讯息,就是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 它表现为,利用自己的智慧判断力、个人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及创造性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决心、坚持和努力以实现个人目标;而在这过程中优秀人格也会被充分塑造出来:诚实、忠诚、有正义感、责任感、敢担当并且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正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

首先,教师要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知识和信息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对未来对社会有客观的认识与判断;并且要利用自己创新性思维并结合社会的需求,树立自己的个人目标,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培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如果要持续发展,要能够培养出造就出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命运具有终极关怀的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增强我国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很多美国灾难片都充分表现出美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忧患意识,这是由美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这些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虽然在观众面前呈现了许多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但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人类在面临灾难时的智慧与勇气。这是我国高校工作者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国高校学生缺乏对国家对个人未来的危机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充其量是对未来可能危害或灾难的一种担忧,表现得很肤浅,缺少实际意义。

作为高校老师应当采取一些策略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设置一些挫折和困难,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无忧无虑,学习环境比中学宽松得多,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我们必须为他们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磨砺他们的意志。比如,用一些历史典故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没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没有灭吴复国的事迹;没有西方炮轰古国大门,就没有从腐朽的封建制度下觉醒的中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与贫穷,就不会有、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生。在教育学生时,要利用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我们如果缺乏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的忧患意识,沉醉在以往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必将会陷入困境。

3.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环保素质的教育。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电影在美国是很受关注的。影片告诉我们,只有建立了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观,引导科学技术向环境保护方向发展,才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危机,便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以香港为例,高校采用跨课程教学法来推广环境教育,由此使环境科学知识在学生中间传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并使其转变了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为了方便物品回收再利用,学校里放置了许多垃圾分类箱,可供废旧电池、光盘、硒鼓等废品的回收;学生社团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环境保护讲座、环保信息展览、旧物回收推广计划及售卖有机食品等。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可以借鉴香港高校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措施,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以此推动高校环保素质教育的进程。

美国电影中反映出的各种文化,如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对国家及个人未来的强烈忧患意识、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这些思想都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与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个人价值观的缺失、危机意识不强以及高校对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的缺失,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借鉴美国电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理应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阿拉坦其其格.高校环保教育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25).

[2]陈德社,汪学玲. 高校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9).

[3]秦宁.浅议美国电影中英雄情结的现实特征[J].大众文艺,2009(5).

[4]辛华强,张泽启.略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8(17).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危机激励”职校生技能训练

现在有部分职校生,由于理论底子差,学习不积极,认识不长远,常持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消极学习态度。如何引导他们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一直是职校班主任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进揭去锅盖的开水锅里,这只青蛙出于本能的求生欲望,嘣了几下便跳出了水锅,脱离了险境。然后,这位科学家又把这只青蛙放进没有加盖的冷水锅里,慢慢地加热,直至水温达到90°以上,它却未曾想过跳出水锅,以致被活活煮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人们感觉到危险来临时,就会努力拼搏,终能发展和生存下去。如果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感,不与时俱进,老是混日子,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班主任可通过发现和强化危机感来激励和引导职校生的发展,“投之无所不住,死且不北”,使学生能符合时代要求,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在职校做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采取了如下危机激励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入校新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如上课睡觉,下课疯玩,有的甚至课都不上。找其谈心,理由不过是学不进、没兴趣等。虽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效果不明显。笔者尝试用逆境去激励他们。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但常有失意、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厄运。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固然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利条件,但当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催人发奋、战胜厄运的强大动力时,它又变成了好事。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炼意志,笑对人生。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并潜心研究药物,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查询验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可见,逆境本身并不是一种灾难,只要我们不屈从于逆境,它就会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阶梯,成为人生的祝福,“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逆境常常使人在饱受磨难之后送给其一件丰厚的礼物,这礼物是珍贵的,足以抵得上人们所遭受的那些磨难。司马迁因遭李陵之祸,被处腐刑,受到人生最大的屈辱。可是,他奋发努力,经过15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史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屈原如果没有被逐的苦难经历,也就不会有千古绝唱《离骚》的诞生。

“奇迹总在厄运中出现”,培根的这句至理名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那如何给现实的职校生创造一个能激励他们奋发的逆境呢?现在的职校生到三年级都要到校外实训,有些学校也经常在假期组织一二年级的学生到工厂去勤工俭学,笔者借此机会动员他们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厂去做工,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工厂做工中发现,有电工证与没有电工证的岗位差异、工资差异很大,对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即使相对容易应付的岗位对他们来说也不易,有的同学连电烙铁使用都不熟练,赶工时手常受伤。他们切身感到技能的重要性,知道社会生存的艰难。回校后,很多学生上课用心了,跑技能训练实验室的机会多了。他们不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是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了。

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确,没有经过长夜痛哭的人往往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人生。虽然这一次你痛哭了,但下一次你再面对人生的时候,就一定会微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帆风顺的道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路途坎坷的人,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却可能对他是一次磨炼,使他在与困难和逆境搏斗的同时,把自己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他的人生总有收获。正如叶永烈说:“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奋斗,让别人用金盘子托着成功之果,递到你的面前,那永远是幻想。”所以,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好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让学生进入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对其来说又是“死地”的领域,对激励其发展是相当有效的。

二、避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很多已毕业的职校生在社会上难找工作,个中原因是其本身不未雨绸缪,没有忧患意识和准备,在校时不考虑社会的需要,不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他总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有“先知”意识,要建立“管理危机”机制,提前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容地解决危机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事情是被迫而为还是自愿而为,做事的心情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严峻的现实。如果不能居安思危,见利思害,当顺利转化为不利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导致失败。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坦途中想到坎坷,顺利时想到逆境,他在生活中就不会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相反,他会被生活所累,甚至被生活所抛弃。竞争,在如今的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在学期间因为没有感觉到社会竞争的切身压力,学习、生活都比较盲目,浑浑噩噩,到毕业时见到招聘会的人头攒动时才悔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为时已晚。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有风险危机意识,不要老看眼前的顺利和安逸,而忘却了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发现了问题和困难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并预防问题和风险的发生。因此,作为职校的班主任,要创设机会让在校生体验到社会的需要,做到教育先行,把自己培养成将来社会所需要的人。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引导学生应对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

1.提前进入社会体验生活,切身感受社会的需要。

笔者要求所带的学生都要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尽量找与自己的专业和理想相近的职业,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学生回到学校后,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确定自己锻炼的技能方向并加强技能训练。我们欣喜地看到上课睡觉的现象基本没有了,技能训练实验室经常有学生的身影。

2.收集相关社会用人信息,引导技能训练。

本地每有招聘会,笔者都组织学生去参加,了解相关专业的用人要求;同时要求他们经常上人才网、招聘网搜集相关信息;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通过这些措施,在校生能很好地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用人方向和要求,有目的、有方向地提升自我,更有信心地看到自己的未来。学生有了希望,有了奔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刚入学时那种得过且过的现象就能较好地得到遏制。

参考文献:

[1]老简.孙子兵法与经营之道[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10.第一版.

[2]邹东涛.哈佛模式・公司危机管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