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公园建设情况汇报
政协第十一届潮州市委员会常委会议《关于“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市政协常委会第五调研组《发掘潮州陶瓷文化,丰富中国瓷都内涵—关于加快笔架山潮州窑考古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既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发展思路,也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实施建议,对推进我市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是去年1月公布的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之一。为了推进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我省大遗址保护建设的新路子,去年9月,广东省文化厅和潮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协议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文化厅、潮州市人民政府将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该遗址在加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建设成为我省大遗址保护的示范点。为了充分发挥大遗址在考古研究、文化传播和城市品位等各方面的综合价值,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保护利用定位为考古遗址公园,其规划框架是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相关规范为指导,结合我市韩江东岸(广济桥至韩江大桥)成片改造的用地规划设计,在保护范围外西侧(即10号窑址西面,现粉丝厂一带)拆迁出保护管理及展示利用的建设用地,利用遗址本身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把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集遗址陈列馆、重要遗迹展示区和绿化园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为切实推进合作框架协议的既定目标,全面掌握遗址范围内地面、地下的遗存状况,给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2012年6月,潮州市文物旅游局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潮州笔架山窑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方案》,并于8月份进场开展第一阶段的调查,主要任务是摸清笔架山范围内有关陶瓷遗址的分布情况、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10月份进入第二阶段的勘探工作,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挖探方、探沟,确定遗址范围内窑址遗存和遗存堆积。截止12月上旬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勘探任务,开始进入室内资料收集、汇总和调查勘探报告编写阶段。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地方文博部门克服了历史资料缺失、地形复杂变化等难题,基本摸清了遗址范围内的遗存堆积分布和窑址遗存状况,找到1972年发掘清理后回填的4号、5号、6号三条窑址,并新发现了三处窑址,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特别是新发现了几处较有价值的窑址,为高起点、高要求地推进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遗存保护基础。2013年春节后,我们将召开正式的勘探工作成果汇报会。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潮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文化厅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为指导,结合市政协的有关建议,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重点任务是依托考古调查成果,全面启动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为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确立坚实的法律保障。在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国家有关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建设的规范,充分评估该遗址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等,实事求是,对各个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合理布设相关设施,尽量弱化建筑设计,以满足最低功能需求为限,多在遗址价值阐释上下功夫,营造既符合遗址保护又充分阐释遗址价值的公园场景。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宗旨上,强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和科学性。扎实依托考古遗址的发现和保存,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将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工作思路贯穿于遗址公园建设的始终。在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营模式上,坚持遗址公园的公益性,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延长文化产业链,扩大文化消费总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进而反哺遗址保护。同时积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笔架山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营储备管理和研究人才。
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综合性工程,在规划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大面积的用地规划、用地拆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遗迹保护展示的技术处理等等。因此,建议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及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正式启动之前,由市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笔架山遗址公园保护建设的领导,协调有关用地规划、用地拆迁、资金筹措等重大事项,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潮州市文物旅游局
【关键词】 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传承;文物保护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拥有六朝、明清、民国时期的墓葬、遗址,这些外在形象与内在文化的交织自然而然衍生出城市建设与文物发掘需同步进行、共同推进。但建设往往伴随着破坏的风险,保护往往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最近,明故宫遗址遭中航科技城的开发而被破坏的消息一度成为新闻头条,南京地铁五号线因涉及地下文物保护而几度被国家文物局驳回重新划定路线,这些在城市发展中都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点,需要决策者顶层设计,管理者通力合作,确保发展与保护和谐共处。
一、南京地下文物保护现状
南京因其历史演变留下了种类繁多的地下文物宝藏,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研究依据。1999年,南京市制定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提出在全市的文物重点保护区和占地超过五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循“先考古,后建设”的原则,这为文物保护从法律途径方面加以保障。2010年,出台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又更加严格地规定凡是处在文物保护区内的土地,在出让前必须请文物管理单位实地调查、勘探,这为考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以2015年为例,南京市全年考古发掘面积9100多平方米,发现城墙基址、房址、墓葬、水井、窑址、道路、灰坑、河道等遗迹约100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1200余件。这些文物是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而问世,给南京向世界展示历史文脉、宣扬祖先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地下文物既是宝,也是城市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这在南京城市建设中尤为突出。一方面,文物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标志,是当代人们了解过去的凭证,同时也是增添城市建设文化元素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成得益于七宝阿育王塔的出土;牛首山大佛顶宫建设得益于释迦摩尼顶骨舍利的出土;六朝博物馆的建设得益于六朝建康城城墙的考古;的实物证据得益于江东门纪念馆扩建工程的同胞遗骨考古发现。一桩桩实例无不见证了文物保护对城市建设的推动和影响。
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涉及到勘探和发掘,这给既定工期的城市建设增加了新的中间环节,影响了完工时间和资金投入。在工期方面,考古面临建设方的督促压力,早一日完工便意味着早一日回报;在资金方面,现行文物保护法规定考古资金主要由建设单位承担,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新的障碍。因此,考古变成了质量与效率的双重压力。在南京,此矛盾尤为突出,从过去江苏大剧院选址退出明故宫、西华门遗址、沐氏家族墓的原址保护到今天地铁线路避让文物保护区,无不是一个个矛盾体的碰撞,一次次协商的抉择。
二、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成因
1、文物鉴别能力不强,文物保护意识淡漠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唯功绩观理念突出,一心谋建设、提经济,建设方在遇到文物保护问题时鉴别能力差,无法形成大局意识,让文物为建设让路。近些年,建设破坏文物的例子屡见不鲜,激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南京明故宫遗址遭破坏,中航科技城在其上建设的热火朝天;某某单位在太平门、老门东保护范围内开工建设,引起市民的一片质疑。这样的案例凸显了建设方的文物保护意识淡漠,对待诸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仍我行我素,让建设闯进了文物保护的。
2、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无法找到建设与保护的契合点
在建设者眼中,文物保护是拖延工程进度的“绊脚石”;在保护者眼中,城市建设是文物破坏的“坏典型”。由于两者出发点不同,势必导致各自为政,工期紧与考古时间长相对应、成本高与考古难度大相对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潜在的矛盾,如处理不好,不仅延缓建设进度,也影响考古质量。另外,一些市政府“重点工程”、“形象工程”等标签也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亟需管理者顶层设计,做到两者兼顾,协调推进。
三、地下文物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建设者对待考古发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按照规定,如建设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文物需要立即上报,并承担相应保护管理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考古发现上报的积极性。第二,一旦出土的地下文物属于不可移动文物,需要原址保护,则建设单位必须改变原有建设方案,这对他们来说是巨大损失,因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建设方式成为了他们更好的选择。
考古的不透明性加剧了公众的误解。考古需要专心、细心与耐心,其特殊性决定了过程和结果无法全面公开,让公众无法获知考古进展情况。另外,南京市有资质的考古单位寥寥数家,考古工作也只能从中选择进行实施。甚至有的建设单位虽支付了考古发掘费用,但仍无法知晓考古发现,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误解,使得考古专业人员越来越少,公众对考古工作越发不理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考古工作的负面效应。
考古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南京市的地下考古工作尚未形成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备的考古工作机制,缺少完整的考古系统,科技化程度相对落后,主要思路仍是简单的“发现-勘探-发掘”,这对日益繁重的考古工作来说无法起到更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另外,考古人员尚未摆脱传统思维约束,考古现场保护意识仍需加强,对“考前、考中、考后”的资料整理与分析工作需进一步细化。
四、多措并举,推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和谐共处”
1、两只手、一条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城市建设要发展,祖先文明要传承。作为管理者而言,需统筹协调好两个方向的力度,掌握处理技巧,把思想意识凝聚到一点,合力而行。就南京市而言,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美好愿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一前一后分别是发展与传承的两个落脚点,只有每个方向不偏离,每个希望都实现才能达成最美好的愿景。在其它地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取得双赢的工程已有不少先例。“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程”是经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典范,形成了文物抢救保护的新模式;安徽的三角圩水利工地发觉30多座墓葬,发掘出近千件文物,由此推动建立了县级市博物馆。因此,两者之间不是尖锐的矛盾,而是可“共存共荣”的内在推动力,只要有大局思想,有一致共识,两只手定能同时发力。
2、科学动态管理,做到全程监管
现行考古工作简单粗放,亟需建立完善的考古系统,做到全程动态化、可视化。考古系统可大致按考前、考中、考后设置不同模块。考前资料汇总、周边建筑布局、历史年代演算等;考中以静态文字和视频图像结合展示,按考古时间和任务量形成进度分析,每天建立考古日记和报告,及时送考古专家组研判;考后成果展示和分析,及时向建设单位通报考古成果,提高成果利用率,接受社会监督。这样一套管理系统既能有效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考古发现不上报问题,又能提升公众对考古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3、加大奖罚力度,细化奖罚措施
南京市有专门的文化综合执法总队和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但执法力量薄弱,惩处力度不够,奖励措施欠缺,导致文物破坏现象屡禁不止。以“中航科技城”事件为例,如在前期增加执法巡视,则可从根源上对文物加以保护,避免建设方的违规破坏行为。因此,政府应出台对应的奖励和惩罚细则,对发现文物破坏隐匿不报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罚,对执法人员执法不力的进行问责,对举报人及时举报的进行奖励。另外,在市主要媒体对奖惩人员加以通报,扩大宣传效应,用一系列组合拳形成全市文物保护的热潮。
五、结语
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地下文物众多,前者决定了城市必须发展,后者决定了文化必须传承。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管理者、社会大众间智慧和力量的凝聚与博弈,各司其职但不应各自为政,唯有各显神通才能更好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孙英臣.城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访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J].领导之友,2009.02.
[2] 林晨.遗产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与旅游发展[J].山西建筑,2010.01.
[3] 海.文物消失论[N].中国文物报,1999-04-28(2).
闻此喜讯,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上下欢呼雀跃――新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成功入选此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从此,这座见证了丝路文明的千年雄关要塞,以全新高度和崭新面貌,融入50万新安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新安全新的文化表征。这意味着,继2006年黛眉山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后,新安再次多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
千年古关踏上申遗征程
――“丝绸之路捆绑项目”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以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国家,成为一条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新安函谷关,在古丝绸之路中作用独特――从东方起点洛阳向西出发,经过的第一道门户,就是新安函谷关。
新安函谷关遗址位于今新安县城东500米东关村,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涧河之水,绕其奔流。正如《水经注》所说:“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东汉王朝建都洛阳后,新安函谷关成为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唐宋之后,此关渐渐失去防御作用,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从没间断。
作为曾经繁华的商驿枢纽,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无论其作为军事设施、关卡还是驿站功能,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见证了丝路的繁荣与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新安县意识到,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遗址是新安独具的文化名片,应得到保护和修复,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5年,函谷关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组织。1993年,新安县政府邀集省内外专家,对函谷关保护修复问题进行研讨。2000年,河南省政府将之列入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河南省政府重新公布了汉函谷关遗址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和推动下,我国开展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工作。
新安函谷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沿线中原地区的重要汉代关隘遗存,有较好的真实性,成为支撑丝路交通、见证汉帝国交通和防御制度的汉代关隘设施典型。关楼遗址、关墙遗址、阙台遗址、建筑基址、古道遗址、长墙遗址等汉代关隘建筑遗址,完整保存至今。
为把握难得的申遗机遇,2007年7月,新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开展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的申遗工作。
2007年8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和北京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赵富生组成的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到新安县考察函谷关遗址。
2007年10月11日,新安函谷关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遗预备名单。
至此,历经数年精心准备,这座千年古关正式踏上漫漫申遗征程。
破难题入选申遗名录
――遗址区内110户居民拆迁
安置是头等大事
新安函谷关作为两京故道上的一座重要建筑,是丝绸之路沿线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关隘遗址。
国家文物局巡视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郭旃评价称:汉函谷关遗址的原真性保存较好,在丝绸之路的交通体系中起到了支撑作用。
人们很难相信,声名远扬的千古雄关曾经有一幅尴尬模样――上百户村民住在关楼周围,房舍和猪圈与遗址融为一体。遗址两侧公路、铁路沿线建筑密集,周边建筑外观多为现代材质,与遗址景观极不协调……
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基于函谷关实际情况,2008年4月,新安县委、县政府成立新安县汉函谷关周边整治指挥部。5月5日,指挥部召开第一次周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函谷关遗址区内110户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
面对社会公认最难的居民拆迁安置工作,工作人员没有退缩,吃住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历时一年半,拆迁居民67户,帮助拆迁居民建设了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县财政为此投入5000余万元。
2009年12月,新安函谷关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报告上报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新安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新安函谷关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等。2011年3月,新安召开汉函谷关总体保护规划、关楼及现存关墙抢险加固保护设计方案讨论会。
……
虽然新安县在申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函谷关环境不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申报世界遗产要求差距甚大。
2012年5月1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丝绸之路各个遗产点进行实地考察论证,之后的研讨会上,有专家对函谷关申遗工作前景很是担心,甚至提出重新考虑是否将函谷关列入丝绸之路申遗捆绑项目名单。
虽然申遗难度大且遭遇暂时挫折,但是新安县委、县政府申遗的决心没有丝毫变化。关键时刻,县委书记张生伟、县长王玉峰等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倾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不遗余力支持函谷关申遗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文物局在最终经过重新筛选后,在2012年7月24日把新安函谷关遗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大名单》中。从此,函谷关申遗工作驶入快车道。
2012年8月7日,新安县委、县政府宣布成立新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管理委员会,以县委书记张生伟为主任,县长王玉峰等县主要领导为副主任,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
2012年8月27日,新安县印发了《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方案》,再次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完成时限。
2012年7月,新安县文物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签订申遗文本编制合同。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用半年时间完成申遗文本资料的报送。
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遗文本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22处遗址点入选首批申遗点名单,函谷关名列其中。至此,函谷关申遗完成申报关,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
――遗址周边将建“汉关古城”
时间进入2013年,离预定申遗验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函谷关申遗任务相当繁重:遗址区内有14户居民和5家企业没有搬迁,遗址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尚在编制中,涧河漫水桥设计方案没有最后确定……
申遗最后的大会战大幕,随即拉开。2013年1月,新安县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推进指挥部成立,办公室设在汉函谷关附近的居民小院中。
围绕函谷关申遗的各种重要研讨会,县委书记张生伟、县长王玉峰等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参加会议讨论,全程陪同专家考察指导。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函谷关申遗问题……
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对新安的申遗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鼎力的支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市文物局局长刘德胜等多次带领国内知名文物专家到新安考察指导申遗工作,对申遗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反复论证、研究。
2013年元月底,遗址区第一项工程――涧河漫水桥地质勘探开工。过完春节,遗址区大小22项工程陆续施工。到2013年3月,遗址核心区一期110户居民房屋和5家企业的拆迁安置工作任务全部完成。
从2008年以来,县财政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遗址核心区110户居民、5.3万平方米的征迁任务;完成5家企业共6.3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工作等,使函谷关遗址周边环境有较大改观。
按照保护为主、最小干预的原则,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县文物局组织对关楼及现存关墙实施了抢险加固、本体保护,建设了遗址专题展厅。2013年4月3日,遗址关楼及现存关墙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开始施工。
2008年至今,文物部门先后对函谷关遗址进行三次文物勘探调查工作,钻探面积13.9万平方米。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325平方米,基本明确了汉函谷关遗址构成,为申遗工作所强调的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有力支撑。关城东墙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在遗址监测管理方面,新建了遗址监测系统和安防系统,建设管理用房、停车场、漫水桥和步行参观道路,设置界桩和围栏。
2013年7月底,函谷关申遗相关工作基本完成。7月25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函谷关遗址进行模拟预演评估验收。通过现场考察,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庆柱称,函谷关申遗工作在众多遗产点中变化最大、成效最好。
2013年10月13日,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委托,日本考古专家山内和也对新安函谷关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他说,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汉代庞大的防御体系,很震撼,对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临走时,一连说了三个“very good”。
西安市小雁塔保护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小雁塔的保护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小雁塔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小雁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范围为准。
第三条 小雁塔的保护和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小雁塔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确保小雁塔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是小雁塔保护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小雁塔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小雁塔的保护管理工作。
国土、建设、环保等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小雁塔保护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小雁塔的保护,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小雁塔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保护职责。
小雁塔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或者利用其进行经营性活动。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小雁塔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在小雁塔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九条 小雁塔管理机构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小雁塔保护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将监测情况报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小雁塔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地质情况进行地质监测和地质灾害评估,防治各类地质灾害,确保文物安全。
第十一条 市级相关部门、碑林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小雁塔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治理,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和设施设置,保持小雁塔及其附属建筑历史风貌的统一性、完整性。
第十二条 在小雁塔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展示及考古无关的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除文物保护、展示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外,不得设置其他设施。除因保护工作需要,不得在小雁塔本体进行任何作业。
第十三条 在小雁塔保护范围内进行文物保护、展示及考古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严格限制附加建(构)筑物,确保小雁塔本体安全,与小雁塔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相协调,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在小雁塔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其设计方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有关部门批准。
进行工程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报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十五条 承担文物保护、展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
第十六条 小雁塔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小雁塔保护范围内开展活动应当确保文物安全。
发生危及小雁塔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小雁塔管理机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和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确需利用小雁塔拍摄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资料或者举办大型活动的,拍摄单位或者举办者应当征得小雁塔管理机构的同意,并制定保护方案,办理相关手续。小雁塔管理机构应当对拍摄单位和举办者的活动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小雁塔保护范围内的文物遗迹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发现、出土的文物,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小雁塔保护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xx年8月26日起施行。
小雁塔的历史价值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小雁塔始建与8世纪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这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最早的珍贵例证。
关键词 海洋;测绘;CCD技术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87-02
CCD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可以采用远程图像传输监测技术对海洋的图像进行数值化处理,能够有效把握流水的速度和方向,当海洋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形成聚集冰块时,利用CCD技术可以拍摄流冰的密度和类型,这种技术为海洋监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 CCD技术概述
1.1 CCD技术的具体特点
CCD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使用过程中噪音较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测量不会限制到测量人员的动作范围,线性曲线较好,进行光电转换的效率相对较高,在微光下可以正常进行测量和摄像。此外,其本身的体积较小,方便测量过程中的操作,具有光谱响度广、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引入附加误差。
1.2 CCD技术的工作原理
CCD技术是一种半导体的表面器件,其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形式主要是以电荷包进行传递,主要组成部分是许多以阵列方式排成的MOS电容器。每个MOS电容器都可以作为一个光敏元,工作时利用光射到MOS电容器的作用使得一部分电子被吸收到势阱中,势阱中的电子会以光的形式注入电荷,通过电子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光的强弱,不同强度的光线说明了图像明暗程度的不同,利用MOS电容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信号的转变,主要是由光信号向电荷信号转变。将MOS电容器中的光先注入到电荷中,然后使用特殊的仪器取出部分进行检测,对这些光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视频和图像等信息。注入到电荷的光还要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计算,以确保注入程度能够满足测量的具体要求。
1.3 CCD器件的主要种类
CCD器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海洋测绘应用角度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即线阵和面阵,其中线阵CCD主要指的是光敏元以线形方式进行排列。可以将线型分为两种,一种是直线型,另一种是曲线型。典型的线阵CCD器件有TCD1206UD,组成部分是2160个沿直线排列的光敏元,这些光敏元阵列的总体长度为33mm。此外,CCD器件中还具有环行线阵CCD,主要由720个光敏元组成,具有说明性的环行线阵CCD是PO072B,每个光敏元中的光电二极管均匀分布在圆周的上面,光敏元所占的角度是0.5度。从形式的排列上看除了线阵CCD以外还有面阵CCD,主要是以面的形式进行光敏元的排列。面阵CCD可以直接接收二维光信息,主要的代表物体是TCD5130AC,这种设备具有较高的有效像元数和较大的像敏面积。
2 CCD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
2.1 CCD技术在海洋水下摄像中的应用
在海洋测绘过程中,需要对海洋下面的具体物体进行图像采集时,可以使用CCD面阵进行图像采集工作。这种技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外国的海洋物质研究,首先是美国等一些国家在载人潜水器上面安装摄像机对水下的情况进行勘探,实施水下救生等作业,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曾经在4000m深的海洋发现了稀有矿物。之后是墨西哥石油泄漏事故的发生,英国的一些海洋勘测人员使用水下摄像机对海底的具体情况进行拍摄,监督石油泄漏情况,通过勘探和摄像制定了有效的堵漏方案,并将制定的方案实施。随着水下摄像的发展,我国的水下考古人员也利用摄像机进行水下考古作业。起初使用这种技术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照明度还是分辨率的影响都使得水下摄像没有较好的清晰度。
2.2 CCD技术在海底地质取样中的应用
CCD技术在海底地质的取样调查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海底调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取样中取样器不具备摄像功能,取样人员在取样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知识或测量仪器等具有声音的设备对海底的深度进行判断,使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对一些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区进行采样,也可以对一些特定的目标区域进行采样,但是在采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操作不当导致采样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CCD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视性,在采样过程中可以避免不可控盲采事件的发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采样点的位置和原始样本的附存情况,对采样过程中海底出现的动静也能够观察清楚。对于海底表层难以进行取样的物质不需要取样,可以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观察,从而精确判定它的地质类型。当研究人员需要获得深度的海底样品时,可以通过拍摄的视频操控取样器,有效提高海底作业的
效率。
2.3 CCD技术在水准点联测中的应用
CCD器件上具有电子水准仪,可以对水准点进行测量。电子水准仪是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水准仪上面具有条码标尺,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将望远镜对准条码标尺。标尺的条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光镜在光电传感仪上成像,另一方面可以在望远镜分化板上成像,通过对这些形成图像进行处理,可以自动给出标尺的读数,最后实现自动测量。
2.4 CCD技术在潮水测量中的应用
CCD技术可以对潮水进行测量,主要方法是在水中竖立特制水尺,在海岸边固定光学测量仪器,定时对水尺和海面图像进行摄像,使用自动识别的功能可以对海面上的水尺位置进行判别,从而得到出水位。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水尺和电子水准仪的条码不同,主要是为了清楚地识别测量图像。使用这种技术关键是对水尺和水面进行识别,对水尺的识别属于静态图形的识别,主要是对尺码图形的迅速识别,然后得出码单元的像素值。而水面识别属于动态识别,通过水面和水尺的灰度差识别多种图像。
3结论
在海洋测量中,由于受到不同使用环境和检测目标的影响,测量图像在处理过程中也会有所不同,CCD技术可以对各种测量图像自行处理,来获取图像的特征和需要的要素。现阶段大多数的CCD技术在测量过程中可用来监视水中的各种动态,人眼直接对各种图像进行监视,来辅助测量工作的实施,但获取的信息是的一定限制的。在侧量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践经验来完善这种技术,使其能够满足全天候连续作业的要求,在以后的测量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