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科学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质量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科研最主要的资金渠道,它是我国科研项目基金项目的最高级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对于国内高等院校以及一些科研机构来说,获得国际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成为衡量其基础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做好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以及质量管理工作,是关系医学院校的科研水平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一环。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质量管理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医学院校应该如何加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质量管理:
一、加强各方的信息沟通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保证各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够顺利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医学院校要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交流,在项目申报阶段,要让委员会对科研项目的规划、实施要求、技术力量以及相关制度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此外,医学院校还要善于利用学校官网、论坛、校报等渠道来对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及管理信息进行及时的和通报。此外,学校还要与相关的科技研发人员以及相关课题组人员进行交流,可通过专题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就基金项目的申报、管理等来进行信息交流。各学院还要加强与高校的附属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就每年学院申报的基金项目展开研讨。
二、做好基金项目的预审查
加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做好基金的申报工作,只有严格把握科研项目申报的程序。一.医学院校要对相关基金申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可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或学界的权威人士对基金项目进行质量评估,让专家对相关的基金项目组的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就项目基金的申报书撰写、项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创新等项目质量问题进行指导。二.医学院校对各学院及校科研机构申请国家杰出科研基金项目等重大基金项目的审查要更加严格。可以通过实行预答辩、预审查制度来保证基金项目的质量。学校要组织审查小组对申报项目进行申报前的预审查,按照我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要求对相关项目进行严格的预审查。通过学校的质量审查,保证学校的基金申报项目的质量达标。
三、加强对基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部分科研人员都十分愿意将其精力投入到基金项目的申报上,而对已经得到的基金项目却不足够重视,对科研项目研发的效益回收的关心也更少。这种情况在医学院校的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使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相关的基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1.各部门严格履行其职能职责
加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首先要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院校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课题组在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责任的落实。基金委员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的落实,学校科研部门要做好基金项目的牵头、组织工作,而科研项目组则将基金项目的资金充分投入到科研中去。各部门加强合作,加强对基金项目的质量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引入中期评估制度
对基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进展和项目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基金委员会进行成果报告,是对基金项目的效益进行实时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中期项目效果评价是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基金项目的中期评估,主要由医学院校的科研部门以及各学院的相关负责部门牵头,对 正在实施的基金项目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参与人数、项目持续的时间、项目所需要的设备条件、基金执行情况、项目进展效果评估等。对不合格的科研项目,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基金项目的实施状况进行调查,对科研项目中违规部分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总之,通过将中期评估制度引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中来,给相关科研人员一定的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为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科研水平是现代医学院校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推动医学院校科研项目持续发展、提升其科技研发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加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质量管理,对基金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是保证基金能巩固落到实处的关键手段,也是保障医学院校科研项目能够获得良好的科研效益的重要办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医学院校要持续加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林盟初,黄晓昀,程蕾.西部高校加强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李凯尔特认为按照狄尔泰的做法,人文科学还是依赖于自然科学,并没有取得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李凯尔特认为“从自然和精神的对立进行的分类研究,不能达到理解经验科学之间实际存在着的差别,然而问题却首先取决于这种区别。”他提出了用自然和文化的质料对立去取代自然和精神的对立,同时用历史概念和普遍规律概念的形式对立去去代取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精神科学方法的区分,根据以上原则,李凯尔特将经验科学成功地区分为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
二、形式分类原则,普遍化方法与个别化方法的对立
李凯尔特强调仅凭质料原则“还不够,必须用一个形式的分类原则来补充这个质料的分类原则”他认为,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在形式上的区别表现在它们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学概念时所采用的原则的对立——即自然科学的普遍化方法与历史的文化科学的个别化方法的区别。在李凯尔特看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历史的文化科学都是对直接经验材料的改造,对现实本身的简化,这是因为概念是普遍的,我们不可能将现实的无限的个别的东西都纳入到概念中,概念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一条鸿沟,希望概念像镜子一样完全反映出现实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认识不是反映,而是改造”。
那么科学概念如何才能把握现实呢?李凯尔特首先从概念与现实的关系入手,提出现实的“异质连续性原理”。李凯尔特认为概念不能包摄现所呈现出的连续性和异质性;但理论上,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显示所呈现出来的这两种特性,科学对现实的改造和重构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用同质的连续性来改造现实的异质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普遍化的方法,自然科学把与任何价值都没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看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目的在于发现同质的普遍联系和规律;而另一种是把现实的连续性改造为现实的间断性,历史文化科学就采取这种方法,它以分割现实的连续性为代价而保存现实的异质性。要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就必须注重对象一次性发展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性。
只有个别性才对文化价值有意义,才是本质的。即采取将异质的连续性改为异质的间断性的方法,为了防止科学概念变为个人纯粹主观意愿的产物,只有将它建立在一个“先天判断”的基础上才是可能;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通过这种先天的价值原则就能把所给的现实材料中的本质成分与非本质成分区别开来;所以为了搞清楚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就必须厘定两者形成科学概念所各自遵循的一般原则的不同。
人文文化是比科学文化古老得多的文化。它是人在其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缓慢形成的文化,也是围绕人思考、研究、撰写、制作和应用,逐渐展开和达成的、处处与人相关的文化。人文文化是当今唯一能够与科学文化对峙的文化。从知识层面讲,如果说科学文化主要是关于物或物质世界(当然科学也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文化的话,那么人文文化则是关于人或精神世界的文化。人文文化是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它主要凝聚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中,尤其渗透和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这是人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作为人类文化的两大亚文化,二者是有诸多差别或异质性的,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它们脱胎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差异等价。从知识的外在关联看,也就是从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知识的层面上看,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以下诸方面。1.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涉及的是外部世界,是相对独立于人的客观的物质、现象和事件。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和个体的)及其文化产物,把主观精神或思维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2.认识主体。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主体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认识对象的旁观者,二者是可以相对地分离;而在人文学科,二者可以说是合二而一、难分难解。自然科学的认识主体的创造者是不定的,原则上无个人专断特征;而人文学科的创造者则是特定的,权威痕迹明显。3.认知取向。自然科学以发现或发明自然的普遍规律(定律、法则、原理)为取向,注重共性而基本不涉及个体性。在人文学科中,寻找一般规律大半是无意义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针对个体或个别精神进行研究。4.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主要采用实证方法和理性方法,偏于抽象,是客观主义的方法。人文学科主要依靠直觉和体悟,偏于具象,是主观主义的方法。5.自主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又运用的是客观主义的方法,形成与实在符合的、系统的、严密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使科学发展有自身的逻辑。这种状况使得自然科学具有很高程度的自主性,不大容易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人文学科研究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政府操纵、利益集团收买、个人偏好等的影响和制约,有可能沦为权力的奴仆和金钱的俘虏,自主性程度相当低下。6.进步性。科学进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尤其表现在它的累积性上;在人文学科中,很难看到知识的累积或学科的进步。7.成熟度。自然科学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达到很高的成熟程度:理论预言准确,实际应用深广。相形之下,人文学科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显得逊色不少,甚至诸多学科还停留在常识和日常经验的范围,更不用说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8.历史感。库恩认为,科学和人文的区别部分在于各自的从业人员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领域的历史。他声称,科学家忘记他们领域的历史,而人文家一直受到他们领域历史的鼓舞。
从知识的内在特征看,也就是从知识体系本身看二者的差异。1.自然科学是公共知识,具有普遍性、共识性、非私人性。人文学科往往是地方性知识,具有局部性或个体性。2.自然科学知识一般而言是价值中性或价值中立的,对价值判断不感兴趣也无能为力。人文学科负载价值,涉及人类的目标、理想、旨趣、信念、情感等,与价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3.自然科学知识是由系统而精密的理论构成,是定量化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只能说是一种意见,难以定量化或无法定量化,通常没有正误和真伪之别,也根本无法用实验做出判断和裁决。4.自然科学的概念、范畴、语言不同于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力图消除拟人的指称或内涵,甚至可以操作定义,其语言是严谨的、精密的,甚至形成形式化、数学化、公理化的语言系统。相反地,人文学科基本上使用日常语言,常常以情感性、体悟性、意会性的语句表达思想或体验,抒发内心世界的感悟,具有模糊性、隐喻性、多义性、歧义性。5.自然科学理论具有简单性,或者总是力求把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简化。与之对照,人文学科,本身是复杂的,而且人文学者也往往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错综复杂。
一、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回归现实生活
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空谈理论,应该把实际生活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具体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要主动观察社会生活,引导他们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为他们长大后更好地进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例如,在向同学们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看过这些元素符号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化学元素,启发学生认识到大到钢铁轮船,小到吃的钙片,每一中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同学们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在课下,当看到某一物体时,就会考虑它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从而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沟通起来,加速和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些化学元素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些简单的、有意思的试验,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同学们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也能够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理论知识来引导实践的有效开展,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和动脑想的方式,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激发学生们探索求新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具有标新立异的勇气。
例如,在讲牛顿力学第一到第三定律时,这是同学们经常混淆的三个知识点,一些学生常常把三个定律的顺序混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这三个定律的发现过程编排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并以小组表演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更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力。
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在开阔的思维空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教学新模式。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的伟大变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自然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画面,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讲《演化的自然》这一节时,知识点比较繁杂,但是却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将自然的演化过程制作成一段小视频,配以风趣的演说,让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这一演化过程。生动的画面深深地保留在他们的脑海中,给他们产生很深的印象,必将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一)自然主义的研究框架
客观范式视人、人的心理与行为为自然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自然物相同的先定、普遍、凝固不变的本质或规律。在心理学中,人被等同于动物或者机器,正是这一研究框架的体现。与此相适应,心理学被看作了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成为心理学效仿的榜样,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为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可以说,坚持客观范式就是在心理学中坚持以自然科学为最高价值标准的研究取向和理论建构的模式。
(二)逻辑主义的研究路线
逻辑主义认为知识本质上是逻辑思维运动的结果,始终呈现为某种必然性的联结,知识陈述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坚持逻辑主义,意味着心理学研究必须排除己见,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以及带有主观性的概念,并尽可能排除所有价值因素和个人因素,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三)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
根据逻辑主义的原理,凡事皆有因果,人们可以根据原因推知其结果,达到解释与预测的目的。对心理学而言,意味着可以将心理现象与行为还原到其最初的水平上,并从低级推知高级、从元素获知整体、从简单推知复杂。在对人及其心理本质的理解上,还原主义将人还原为物,认为人是由最基本的原子(元素)构成的。在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上,主张还原分析。其基本程序是:先将复杂、高级的东西简化为基本的、无法再分的元素或低级的东西,再将元素、部分从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然后以线性因果观或“算术和”说明元素或部分间的关系及事物的性质。
(四)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客观范式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形成了一系列以客观实证为主要特点的研究方法,包括了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实验法及测量法等。另外,个案研究、言语报告等作为上述方法的补充,也时常出现在客观范式的各心理学研究中。
二、客观范式的缘起
心理学客观范式是在对科学主义主观范式的批判中萌生并不断发展的。科学主义主观范式形成于心理学初创期(1879-1913,它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保留了意识这一带有主观性的研究对象,强调客观实证的研究路线和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以获得客观知识为目标,同时也保留并采用了以主观思辨为特征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中。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均以经验实证论为哲学基础,确立了中立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意识、心理与自然物作为一种统一、集合,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经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无论是可共证的经验还是不可共证的经验。因而研究可共证经验的客观方法(实验法)与研究不可共证经验的主观方法(内省法)均是有价值的。如冯特所言,“在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内,我们所研究的经验现象只是以不同的观点来考察同一经验的现象。在自然科学内我们把经验看成是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由于抽去了知觉着的主体,它也被看成是间接的经验。而在心理学内,我们则把经验看作直接的和非派生的。这样,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像物理学一样的自然科学,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来研究作为直接经验的意识。然而意识现象带有主观性,为了更加契合科学主义对客观性的研究,冯特将客观实验方法与主观内省方法相结合,用实验技术来控制内省。铁钦纳则提出了严格的实验规则来尽可能地使其达到客观性的要求,譬如实验内省法的被试必须是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实验必须排除内外刺激的干扰等。格式塔心理学家赞同冯特和铁钦纳的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也并不反对他们对主观意识经验的内省研究,但他们强调对意识、心理的整体研究原则,反对用实验法来改造内省法,认为借助纯粹的现象学的内省,也可以获得客观知识。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詹姆斯认为人类经验中所有得到一致的报告的方面都值得研究,哲学方法、科学方法都可以运用,而无需考虑是否带有主观性。在心理学中,他强调既要研究动物、儿童、变态者,又要研究健康人,既要研究客观的行为,也要研究带有主观性的认知、情绪及意志,甚至是宗教体验等。相应地,在方法上,既可以使用实验法,又可以使用内省法和比较法。并且较之于实验法,内省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内省观察是我们不得不最先、首要和始终依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