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第1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基础课知识和专业技能相辅相补,缺一不可

(1)基础课和专业课可以彼此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和拓展提高。当前,基础课已经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过分强调只有专业课有用而基础课无用的观点是片面的,要树立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前提之下,确立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二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基础课要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要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和与专业课对接的针对性,基础课教师要加大对专业课内容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在确立基础课教学体系和内容时能以专业课教学内容为依托,两者在教学衔接上科学合理,互相渗透,浑然一体。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上,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基础课教师要从全局出发,在思想上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从行动上把服务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基础课教学成为专业课教学有力的助手

(2)促进、深化基础课与专业课。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必须要有科学性,各学科既要各司其职又要互为所用,才能实现技能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相比较,不要把基础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有了牢固扎实宽广的基础课知识,才能使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更加的完整和合理,才能有力于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基础课的教学体系要保持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果单纯的迎合专业课来确定基础课的教学必定会造成过窄过偏,使基础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遭到破坏。确立基础课服务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课也是专业课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认识,没有宽广、扎实的基础课知识,很难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当代的高职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提高学生素质是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原有基础功能的升级和必然,基础课也要与时俱进,成为当代职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使基础课在学生形成职业技能中成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没有针对性的服务是盲目的。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处,不可像以往那样单纯片面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大大轻视基础课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只有二者携手共进,才能使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综合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样,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强调职教特色,加强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能力

(1)根据人才市场及各订单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关注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2)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而组织基础课内容。要具体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就得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把课堂搬到现场上”等多种教学形式。如对于焊接专业的教学,可通过在LED德彩公司的实践,并通过自身体验和他人口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LED这种电子显示屏自身独特的焊接方式,及在电路中采用的低电压扫描驱动,具有耗电省、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亮度高、视角大、可视距离远、防水、规格品种多等优点。

(3)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工学结合要紧密。在当前高职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基础课需求的重点章节和数量也有差别,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基础课可实行模块化教学,增加自主学习和在实践中教学的模式,打破原有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充分彰显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活力。基础课程在紧跟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科学地对自己学科进行定位,明确自己的学科使命,理论联系实际,贴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贴近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职业发展的实际。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成才成功和发展,基础课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一职能,才能摆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受学生冷落甚至要改革出局的局面

(4)基础课任课教师应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基础课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师范或其他院校的基础学科,虽然具有扎实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不具备职业教育中各专业所必需的双师素质和指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的示范操作能力,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基础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讲座,把基础课教师送到企业和厂矿的一线去学习去实践。学校要支持和指导基础课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共同制订符合学科特点的可行的基础课教师培养计划,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要创造让基础课与专业能有机结合的条件,不能闭门造车,要让教师多多的走出去,不仅要向兄弟职业学校学习,还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动、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定期对在职的基础课教师进行培训,使基础课教师了解当今各行各业最前沿的发展,新领域新技能的发展动向,让基础课融于专业课的教学。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院校对自身定位越来越准确,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基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体现本科四年的培养层次、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服务面向的区域性。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且也要根据地方的需求,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西方经济学在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管类核心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居于基础地位,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到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尝试,比如,王素君等(2010)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崔蕊、王维翊(2010)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刘生(2010)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何苗(2008)对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研究等。虽然很多高校都提出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但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文在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在多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应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求探索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仅20余年的时间,对其教学研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更是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问题。

2.1 对培养目标理解不准确,课程应用性不突出

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突出地方性,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不同于国家重点院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使命。然而,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使用情况、教学内容来看,具有趋同性。尽管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未因材施教,所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2 “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彻底扭转

目前,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思想层出不穷,原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身处信息时代的21世纪大学生而言,如何解释当前新的经济现象,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但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3 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发展

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经管类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近年来,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对原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固步自封,迷信权威,不求变革的情况十分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与经济学的开放性、发展性背道而驰。

2.4 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教学手段单一,忽视应用能力的提高

由于受到国内文理分科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将西方经济学定位在文科,教学过程以大量的陈述和解释为主,没有从理科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推演经济模型,忽视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分析和创新思维,当然就不会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发现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哲理。

3 基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科学继承,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应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和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和专题辩论等方式,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3.2 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践教学

第一,结合国内经济或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来讲解经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经济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例如:要求学生阅读并参考学术权威的研究成果,独立思考,分析和模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二,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为学生构建一个调研平台,以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邀请本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经济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给学生创造与学术大家、企业大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亲身感受名人名家的思想。第四,邀请当地政府部门首脑或发展改革部门的职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对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3.3 以应用能力为先导,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一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应充分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高校应有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笔者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经管类专业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言,固然要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但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告诉我们,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未来,从高级专门人才建设的角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笔者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探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跃歌.商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8(9):115-116.

[3]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58.

[4]吴战勇.基于应用型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120-122.

[5]于善波.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8):122-123.

[6]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05-109.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第3篇

关键词:ADDIE;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流程;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ADDIE模型是一套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实施这些方面[1]。ADDIE这五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实施和Evaluation评估。目前,ADDIE模型在国各大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和各高校经管、社科类课程教学设计中逐渐被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对高校经管类课程而言,ADDIE 模型代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骤,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体现教学活动的时序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征。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员工培训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为案例,分析如何将ADDIE 模式融入到课程过程中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分析阶段

ADDIE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是分析阶段,其目的是确定课程教学的客观因素、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指对现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资源拥有、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教学目标分可以从感知、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出发,将学生在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价;学习需求分析可看作已实现的现有客观因素中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如何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笔者针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以便教师更好的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下一步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分析统计结果大致如下:

(一)学习目标和方式(多项选择)

99%的学生希望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40%的学生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32%的学生想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技能进行训练;此外,有近50%的同学希望老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多引用案例教学;有46%的同学希望学生之间能分组模拟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具体的HR工作业务场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有28%的同学建议可采用校企合作课程的形式,可以让企业专家来校为同学讲课,也可通过企业在学校设立校企合作基地,以实习的形式对HR部门的一些简单工作(如校园招聘会、面试选拔、新员工培训等)进行真枪实战的演练。

(二)学习动机和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问题)

学生希望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不希望“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如果教学内容能更加简明实用并略带趣味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希望能掌握更多的自学途径和方法,了解人力资源前沿理论,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习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还能得到物质激励。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以前期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流程及教学序列,确立工作进度,选择具体的媒体形式[2]。本阶段是利用上一阶段的分析结果,制订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指导 ADDIE 的其他因素,使教学目标最终实现。设计阶段着重关注课程内容,以及增强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参与互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通过在分析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还组织该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得知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除了希望获取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外,更希望这类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上有所帮助。这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拓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师应该在本阶段摸索出一个“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图文并茂的案例资料和公司HR部门的工作场景视频更能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积极制作一系列针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微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

三、开发阶段

通过分析和设计阶段的前期准备,教师应着手挑选下一阶段所需要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形成各个教学单元,并灵活使用相应媒体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信息。

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的教师还应通过各个教学单位的重点,选取、整合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箱、实际工作案例的视频和其他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教师还可以创建、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致力于形成师生及时互动、 作业在线提交批改、教学资料和常用人力资源工具随时查阅、以及习题库与案例库的不断完善。当然,课程开发是双向的,学生参与也是课程开发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与企业讲师的互动、小论文撰写等方式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旨在课堂、网络、实训实验室等不同场合开展教学活动,传递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应符合前期分析阶段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普遍反映的需求,分步骤地实现设计阶段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在本阶段,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企业HR部门的相关工作场景拍摄微视频、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劳动合同法、五险一金等)拨打热线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参观并学习市民之家的社保办理流程、组织并参与专场招聘会等形式,逐渐实现从传统的课堂向课下的延伸。

五、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在ADDIE流程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而总结性评估通常在几个项目实施之后进行。因此,笔者认为评估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教学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流程的始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评估也可分为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主要在ADDIE流程的各个阶段之内和之间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小测验、教学质量评价等形式收集信息[3],在接下去的教学设计环节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设计方案,例如笔者通过对使用ADDIE模型教学前后的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判断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否有效;总结性评估主要在教学实施阶段之后进行,根据评价结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是否要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修正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活动策略。

在以上的五个阶段中,分析和设计阶段是前提,开发与实施阶段是核心,而评估阶段作为保证,彼此互为联系,密不可分。笔者认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过引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根据学生需求,为他们“量身订制”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更为系统有序地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将成为有效改善传统的经管类课程缺乏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的一条新途径。

[1][美]Walter Dick 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 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24

[3]李向明.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第4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发展源泉,是世界发展的主题,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当前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具体需要什么素质,国内学者对其作了不同的界定,笔者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由收集整理,认为国际贸易创新人才有很多核心特质和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知识体系和人文社会知识体系,核心特质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主动性和持久性等。地方本科院校是以教学为主导的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的任务。作为这些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把能力培养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体系,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包括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强,以及较高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同时又懂中国经济有谙熟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外经贸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实现以上目标,各高校应顺应时展的新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现有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加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二、当前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缺乏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对理论课程教学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素质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受限,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全面,所设置的实践课程条块分割,只是任课老师在部分课程上进行的一些单项技能训练,尽管学生在单个技能上得到了训练加强,但缺乏各个技能的贯通联系。同时,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很多实践课程最终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毕业后由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知识面窄,进入企业后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其次,“填鸭式”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缺失。国际贸易类课程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理论性比较强,然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课堂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填鸭示”教学方式,上课以教师为主,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这些理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义,也很容易对这些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整体缺失,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最后,缺乏对学生英语和计算机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对英语能力要求比较高,大多数招聘企业要求学生求职时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并能直接用英语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但目前高校教学重点仍然是延续针对四、六考试测试内容的应试模式,学生的英语“听、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日常英语沟通的核心技能“说”没有纳入到本科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毕业出现大面积 “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根据笔者多年对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很热爱国际贸易行业,但因英语沟通能力,不得不放弃从事其他工作,或中途退出这个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外经贸人才的瓶颈。此外,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买卖双方采取标准化、格式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单、信用证等在网络上实现瞬间传递,交易磋商的整个过程即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也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开展,但目前专业课程的讲授与计算机的教学没同步进行,学生也很少通过计算机将专业课应用于实践。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23-1200/TG

邮发代号:14-19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