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职工学结合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既思想活跃而内心敏感。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实习。此时思想和行为相对成熟,心态上趋于稳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在学生一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展职业教育观念的入门培训,在工学结合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更应该强化工学结合生社会角色的职业心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对由“学生”转换为“员工”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生才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实习。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悦纳自我和自控情绪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谐的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广东省惠州市某电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实习。

二、案情经过

6月17日,上午面试,160名学生唯独玫瑰一人未完成体检,学姐帮忙复印身份证遭怀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转悠,班干部规劝直至半夜两三点方才铺床安寝。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训途中备感压力太大离场,只说“适应不了,要回去”;带她去宿舍未见到老师,被怀疑有欺骗之嫌,中餐由老师和同学相陪,不愿吃晚餐。她当晚不洗澡。当晚老师与她父亲长时间电话互通情况,一致同意让她回校。问到车费她也是时说有又时说无。但又放话说,“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点多玫瑰起来洗头。怕别人拿她的东西,但仍由学姐和好同学帮忙收拾完毕。前往车站欲走又止,是因为顾忌被骗,由女同学连拉带拽挟着她到车站,可用“绑架”形容护送。候车室内她想抢老师帮买的车票;与她关系最好的女同学善意谎称帮她拿出厂牌夹缝里的钱,才肯交厂牌。将近上午十点送上车时,她两手牢牢抓住两边不锈钢护拦,两名女生掰开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钩住护拦直至弯曲变形;送上车时她左脚钩住车门,直到拨通她父亲电话让父女交谈后,她方上车但仍不愿坐下;再让她父亲长时间劝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担心她情绪失常可能会跳离车,并让一名学姐一起坐车护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点23分老师和她父亲浑身湿透地在风雨交加中上车接到她;当她父亲呼喊女儿时,她没有反应,目中无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与父亲团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调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爱说话,人老实。她父亲说:“她平时在家很老实很听话,话少且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亲都不相信她两天的心理突变。大家容易犯的观念误区是“老实、不爱说话的”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无从认真细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所想,忽视了学生长期压制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得不到及时释放。

同班同学反映玫瑰在校的情况和不良习惯:由于她人也老实内向,不愿和同学接触,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说话;宿舍内务基本由班干代帮;只要上卫生间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洗澡经常从晚自习九点下课后洗至晚休十点半熄灯甚至还未出来;做事动作缓慢且很不经意。由此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同学去给其帮助、鼓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不良的习惯和不卫生的行为,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回归和谐的集体生活。

试看玫瑰两天心理历程突变的情形:有事没事时时拿手机乱按;看人目光游移,紧张时出现呆滞现象;说答通常只有三个字,“随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习惯和生理时间错乱;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极强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骗心态;与同学不合群,周围产生压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备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无法调和;感受理想的目标工作和现实工作差距悬殊,无法适应和调节。从她心理历程的惊变中不难发现,她出现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心理问题或状态:孤独感、抑郁、焦虑、强迫症、压力、偏执。这些心理症状不是几天突变的结果,而是长期得不到家长、班主任和老师的直接重视,未得到父母及时关爱、班主任的及时关心和同学齐心合力的帮助,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果断开展思想工作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多种并发症压制迸发的结果。其实,青春期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产生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很多学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好情绪和心态。

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调整,让学生放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让学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学会自控情绪,不断重复练习自我克制意念和行为;让学生树立顺其自然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和自我评价。只有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细节抓起,思想上重视,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养,营造良好合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当,并加以全面预防,将会向健康转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确切是一个目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在实习前后都可能发生或转化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和缩影,更是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学校和老师不善于积极发现,企业和社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重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并发症或恶性循环的状况后,其影响的后果和产生的安全隐患将会升级到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状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的放矢地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开创一个健康、合谐、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关现红.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游戏 安阳市中学生

1.引言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很多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心理游戏,对于心理游戏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获得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检索国内学术期刊却未发现关于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的,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较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个体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心理游戏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确认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测时在安阳市随机选择初中与高中各5所,其中各包含有1所重点中学和4所一般中学,每所中学选择4个班级(高三除外),共1480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701人,女生752人,初中生792人,高中生661人。再次施测时测试了139人,男生61人,女生78人,全部为高一学生。

2.2测试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问卷共60个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总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

调查中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全部由讲课组中具备问卷调查经验的心理教师主持调查,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为20—25分钟。

剔除无效问卷后,初测有效问卷1443份,再将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安阳市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完全正常者737人,占51.07%,轻度心理问题的有579人,40.12%,中度心理问题的72人,占4.99%,重度心理问题的55人,占3.8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看,女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比男生稍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而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这几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比男生高,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现,10个因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初中生高,且统计上差异显著。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2心理干预后三个班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初测后的结果中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初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三个班级全部都属于高中一年级,分别在三所不同的高中。在三个班级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干预的两个班级都是每周三下午上一个课时的心理辅导课。第一个班级进行以各种心理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第二个班级的心理辅导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第三个班级以心理健康教师生病为由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上自习。三个月后,再次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班级初测与再测结果

注:表中数字全部为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初测时相比,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和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改变,而未做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于以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

4.讨论

4.1安阳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安阳市大多数中学生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其他研究基本符合[1,2],但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3,4]。而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与有的研究不太一致[1],但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情绪有关的方面,这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更情绪化一些。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对比中,发现高中生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的共识[5,6]。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高中有着明显更重的学习压力,学习的竞争,父母的期望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4.2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7],这早已在国内外取得共识。只是有些学者对此还认识不足。要强化心理游戏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适合于增进大家交往的心理游戏;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适合于“优点轰炸”等这样的心理游戏。要发挥心理游戏优越性,在做游戏时就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相互“找优点”要真诚,要是实实在在的优点,不要说假话恭维别人。

5.结语

本研究发现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是最好的,要比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这提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别于一般文化课,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多搞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这样效果最好。本研究显示心理游戏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样本班级的心理问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极少,几乎没有。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游戏是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别是重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游戏有着巨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健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03):310-312,316.

[2]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3]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08):761-762.

[4]邓厚才等.贵阳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01):55-57.

[5]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6-79.

[6]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5):759-761.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想品德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联系家庭,引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具有内在联系,这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开展“家长接待日”等活动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对学生的心理缺陷要进行及时的疏导,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撰写教师工作日志,点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必需的,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动,进而分析其心理动态。显然这种观察应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因此,撰写教师工作日志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详细记录教师观察到的每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就可做到有的放矢。

四、搭建师生对话的桥梁

多数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都会让学生书写周记,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周记上,教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五、充分利用其他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学会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防患于未然。(2)开设专业教师组建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设立心理交流信箱。(3)学校还应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做好宣传广播,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育的鞭策。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5-1

一、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竞争的影响,使高中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便最后考上大学,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个别学生还由于心理问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身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锻炼提高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起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与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从近几年健康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指标,尤其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等,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从高中学生中招收飞行员,体检过关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健康教育专题规定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就是为了让高中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再认识

要提高思想认识。高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模糊,认为四肢健全和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为此,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对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兴趣引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适宜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学好体育课的前提。尤其是对于高中的学生,兴趣的产生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理解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幻灯片进行实例讲解。

(1)在平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想了解健康知识的愿望很强烈。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会问我们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为什么要跑800米、1000米;上课时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为什么要压韧带,跑步时肚子痛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有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才会更有兴趣进行体育课学习。

(2)全面讲解体育课对健康的作用,体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各种活动的基础。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理解健康和体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动力和需要。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