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1篇

一、京津冀区域内环境现状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各地方政府往往把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上,从而忽视了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由于人为改造地下水结构分配,导致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其地区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仅占22.2%。同时,由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一些重工业工厂相继建立,这些工厂是导致区域内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京津冀地区有三分之一的水资源已经被污染并且不能使用,比如,唐山、石家庄等由于重工业工厂的建立,当地的水资源已经出现重金属污染。随着污染的加剧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生态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出现了流域范围内平原地区普遍地标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等问题。由于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都是相互影响、互相叠加的,因此,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着眼于全局,合理规划好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在大气污染上,京津冀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大气污染主要以雾霾为主。参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内的城市就占6个,《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差。尽管随着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区域内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一些传统的重工业为了与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都作出相应的转型,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停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内的环境污染,但是这也因此促使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的兴起,反而加重了空气污染的程度。城市的扩张也导致了京津冀地区生态功能与发展格局的严重失衡。城市化范围的扩大,使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从而造成了城镇绿化空间减少,土地使用质量下降。比如,坝上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和放牧超载,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山地出现了水土流失以及土壤侵蚀现象。冀中南平原地区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工业开发挤占生态用地,导致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平原地区城镇连片开发与交通网络隔断了生态廊道,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掠夺生态用水,破坏了生态屏障,恢复难度大。同时,近年来滨海新区区域内出现了土地盐渍化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建立创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而过多开垦未利用过的土地。土地资源的稀缺造成了各方利益的争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区域环境治理的关注。

二、当前区域环境治理的困境

(一)行政区域与环境区域的不一致

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依据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等因素、按照行政区划分建立的。然而环境区域多是在某生态系统所形成的特定自然地理或某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行政区域与环境区域的范围大都不一致。尽管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地方政府应对其相应的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管控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因为区域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许多区域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超出了地方政府行政区域的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区与环境区的不对等,就会有各行政区域之间交界处无人管制的现象发生。据相关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是与整个群落相关的,大气污染在京津冀区域内是相互关联影响的。也就是说,关于京津冀区域内的雾霾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付出人力、财力,是无法改善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问题的。同时,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导致京津冀区域交界处环境管制不当。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极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的差异、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执法效果不佳,从而使交界地区环境监管漏洞长期存在。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行政区域的块状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很难成功的。

(二)地方政府间权利资源碎片化

关于环境治理,由于当前中央政府居于主导地位,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结构,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对中央下发的政策进行实施,同时也需要保证本地的自身利益,而且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不仅对本地区的相关财政事务具有管理权,同时对财政收支也具有支配的权利,是该地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惜降低企业的准入标准,没有对那些不符合绿色生态标准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控与治理。同时,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指标上,忽视了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的效果短时间内并不明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作为“理性人”考虑到自身利益,把重心都投入到短期内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项目中,而选择放弃短期回报率相对较低的环境治理项目。这便会出现地方政府官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保障、环境治理等问题。

(三)外部约束规范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管理问责制是以行政区域为版块进行划分管理的。当区域内交界处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于缺乏整体区域内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环境管制并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缺乏以区域治理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地方政府都把治理的希望寄托在区域内其他政府上,希望多投入治理成本,自己可以“搭便车”。如果“搭便车”现象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便不愿意长期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最终的结果便是区域内环境治理不能顺利进行,出现“集体行动困境”的情况。

三、完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区域环境治理专项委员会

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权威性约束最重要,然而权威性建立的基础是建成一个管理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公平公正的合法性组织,该区域的合作组织是契约式的,是需要该区域内所有地方政府对区域内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的。目前,京津冀地区之间已经签署协议并成立了省市之间的领导小组,交界地区也可成立专门的联合治理领导小组。可以借鉴欧盟关于各国联合治理的机构体系:欧盟各个机构分工明确、体制健全,有专门的决策机构(首脑会议)、立法机构(部长理事会)、执行机构(委员会)、监督和咨询机构(欧洲议会)、仲裁机构(欧洲法院)。正因为欧盟完善的组织体制,才使得欧盟区域合作组织的权威性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各国间在处理问题时才更容易达成一致。在当前国内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京津冀区域可以通过合作解决跨界污染问题。同时,三地可以通过逐步统一京津冀地区的基本环境政策和排污标准为联合执法创造有利条件。河北省已经制定了2015—2020年的排污收费标准计划,逐步减小了与京津的差距,保证了联合治理小组与各地区的环保部门顺畅的沟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交流,互相学习经验,共同商讨决策。

(二)健全跨区域环境治理运行机制

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样重要。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三地要推动联防联治、执法一体,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立法的稳定性与强制性,能够相对有效地保障和约束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所产生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实现区域内立法资源共享,地方政府之间因合作而产生的分歧困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政府间的合作才能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环境治理与合作的机制,京津冀三地于2015年12月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目前该协议只停留在初步实施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如果条件成熟,建议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人大或者国务院制定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协调机构的设置程序、行为方式、职能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对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三)完善区域内环境管制关系网络

要想实现区域内有效合作的关系网络,建立区域内环境管制机制,不仅需要区域内各地政府间的整合,还需要政府投入一部分精力到私营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中。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整合建立,应当注重公私部门间的合作、各地生态环境治理功能以及层级的结合和规制。政府可运用PPP模式,鼓励私营部门加入合作。同时,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委员会在获得各地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通过投标的形式,将环境治理相关事务外包给私营部门,这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可以建立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该区域内各地政府的资源共享,做到区域内生态环境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以及持续性,以便为京津冀环保专项小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补偿及问责机制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2篇

1.1评价主要要素的“原材料”的采集对濑溪河流域所在地各级审计机关关于水环境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归类为8项单因素,并根据历年文献和实地调研、计算等方式取得了丰富的数据.现将这些数据(即原始观测值)通过比较变换、极差变换、最优区间变换等一系列规范变换得出8年8项单因素初始评价数值(数据表略).

1.2用主成分确定评价的主要要素将8年8项单因素初始评价数据输入SPSS19.0软件,运行得到解释的总方差(表1).从表1可知:污水治理防控措施率、水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率、水环境投入产出效度、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善程度、水环境综合整治效率5个准则因素的“初始特征值-累积百分率(%)”为99.921%,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绝大部分信息.

2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与标准定量设计

结合政策法规和濑溪河流域次级河流水环境治理审计评价的具体实情,在前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11]法提取水环境治理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要素集、等级集[12]、模糊评价[13]矩阵、评价权重与向量的确定、单因素评价、多因素评价等,构建次级河流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定量标准(5个准则因素、15个观测变量指标和75个等级类型).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评价定量标准略.

3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为确保评判指标和糊模判断矩阵值的客观可靠性,向100位审计与环保专家及相关人士就荣昌县濑溪河水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结合量分标准,就“次级河流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测评表”进行评判得出次级河流流域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测评表(表2).

根据评价统计表确定各单因素评判矩阵根据指标隶属度得污水治理防控措施采用情况、水环境治理政策执行情况、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工程度、水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程度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4讨论

4.1单因素评价讨论1)按照本文模糊评价五级标准,荣昌县濑溪河“治理控制措施情况”得分74.83分,非常逼近治理防控标准的“中等”水平,说明该县濑溪河流域的污水处理防控的水平虽然有较大提高,但还存在提升空间,其污水处理目标任重道远.2)荣昌县濑溪河“水环境政策执行情况”得分67.54分,达到“合格”水平,趋于“中等”,表明该县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环境承载容量总量核定措施、生态责任制与监管考核制度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有50%的专家对污染者付费及生态补偿给出了“不合格”等级,因此,建议该县早日建立水环境治理生态补偿制度和奖惩制度,提高水环境政策的执行水平与监管力度.3)荣昌县濑溪河“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得分64.56分,刚好达到“合格”水平,距“优秀”等级差3个等级.该县虽然财力较强,GDP已达160多亿元,但是在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和使用方面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的筹集方面比较单一,没有充挥发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没有撬动民间资金进入水环境整治.有50%的专家对投入规模资金增长率评了“不合格”等级.此外该县筹集资金到位的使用率不高,水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使用监督上还有不规范的行为,因此,该县要加大水环境治理资金的筹集,并做到使用的规范、透明.4)荣昌县濑溪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善程度”得分68.37分,表明该县水环境治理的各项工程离上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雨污分流管道的改造是最大薄弱环节,有一半的专家对二三级管网工程完工率评了“不合格”等级.已建并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工程完善程度达到“中等”水平,但濑溪河流域经过的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完工交付使用的程度不高,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是下一个五年计划整治的重点.“二三级管网完工率”基本上不合格,只有县城少数已改建的路段达到合格,其余路段特别是濑溪河流域的乡镇二三级管网基本上没有改建.县城濑溪河两岸护堤绿化、休闲设施景观工程对美化环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离市和国家要求有不小的差距,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5)荣昌县濑溪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实现程度”得分66.8分,达到“合格”等级,表明“万元GDP减排率”提升速度不高,整治任务还比较艰巨、“水质正向变化率”极不稳定,突高突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发生违法排污的企业要加大惩治力度,使该河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公众水环境满意度”基本合格,表明老百姓和专家的幸福指数的期望值在逐渐提高,濑溪河两岸人们对水质达标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强烈.

4.2多因素综合评价讨论濑溪河水环境治理绩优度X=B×V=68.13,表明该县的濑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绩优度处于“合格”向“中等”水平方向提升的阶段.该评价结果意味着濑溪河水环境治理与国家环保治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该多因素综合评价值68.13分,包含了15个单因素观测变量指标以及各等级评判结果的全部信息.“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是5大水环境治理因素中达到合格且评价值最低的二级指标,表明该县在水环境治理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提升空间非常大,其工作任务还比较艰巨,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投入,制定农村污水处理厂用电价格参照农用电价格执行的政策,撬动民间资金进入水环境治理,及时建立水环境污染生态补偿机制,注意加强二三级管网工程、雨污分流工程对污水处理厂的配套,注意根据污染物的贡献程度以及每个污染物污染源的贡献程度采取差异化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责任制,提高人民群众对水质和水环境的满意度.

5结论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 经济发展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32-1

0引言

城乡居民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一种“乐居”的幸福感,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的一个有力的参考。如何使得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的提升,这就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在进行城乡环境生态规划的时候能够将“人本”的思想切实的融入工作之中,及时的发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绿色生态理念作为城乡规划的着眼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1城乡环境规划现状分析

1.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政策实效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城乡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也刺激了一些地方城乡建设机构,在进行城镇以及乡村环境治理的时候,着力将视角放在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上,在对于环境的治理上面有所忽视。即使相应的政策有所规划,但是却常常出现一时性的治理,而忽略了政策落实之后的实际效应。

1.2工业排污治理不当,环境污染严重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城乡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作为经济支撑的工业,却有很多企业能源消耗过高,排放在空气中的废气使得城乡的空气质量恶化。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汽车成为了人们代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汽车尾气也成为了影响城乡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此外,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在城乡的角落。但是由于一些治理不当,很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却依然存在,影响了城乡环境规划的顺利实施。

1.3强制实施监管规划,降低其幸福指数

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进行城乡环境规划的时候,往往侧重的是城乡经济效益,实施粗放型的监管计划。在规划一些影响城乡环境的建筑上,一些地方规划部门将强制性的手段作为了主要的治理手段,这样就使得本意是“宜居”的环境规划理念,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居民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可,其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幸福指数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1.4监管常“一时”性,匮乏长效性监管

城乡环境规划应当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这样才能够将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让城乡载体切实的感受到治理环境益处,进而推进经济建设的长效稳定的发展。现今的城乡环境治理匮乏清晰的指导规划,上级下达环境治理任务之后,虽然地方也能够响应号召实施整治,但是,后续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

2构造生态生活环境的策略

而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加强了彼此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共同发展的历程中,构造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生态生活环境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种共识。

2.1将效益与生态并举,落实政策监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已经日渐意识到发展经济与同步构建生态型城乡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城乡环境规划中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产业结构,使得生态理念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进程中。

此外,将生态生活的理念真正的融入到城乡经济发展进程之中,还需要从政策领域对城乡环境规划实施监管,构建有法可依的政策监督机制,听取民意,严厉惩治破坏城乡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从而切实推进城乡环境合理规划的进程。

2.2落实生态环保意识,整治“三污”企业

规范城乡环境建设,除了政令的监管之外,最主要的还需要参与主体都能够在主观意识中有一种重视环境规划的意识。在整个的城乡环境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进过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方式让规划主体、监管者以及城乡居民都能够有一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重视所处周边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牵制作用,从而自己担负起个体在城乡环境规划进程中的责任。

“三污“企业是影响城乡环境规划顺利实施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使得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应当从根本上彻底整治污染环境的企业,从而显现职能部门规范城乡环境的决心以及力度,使得重视环境规划真正的得民心,顺民意。

2.3完善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建设

实施城乡规划,不仅仅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约束力,还应当在资金以及人力上完善对于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机制,构建层出化、规范化的城乡环境规划的便民体系。具体在交通设施的构建,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业化占地的处理,娱乐设施的配备等方面让居民真正的额感受到城乡环境规划的益处,从而使得上下形成一种合理,真正的推进城乡建设的进程。

2.4注重规划的长效性,拒绝表象敷衍

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于城乡环境规划的实施力度,也使得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真正的落实城乡环境治理还需要一种长效的坚持,拒绝形式主义。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通过统一的监管机制,有效的监督城乡环境建设实施的进程,严厉打击不正之风,使得这项推动城乡经济建设的惠民举措真正的落到实处。

3结语

城乡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地区经济的大踏步前进,更需要一种绿色、生态的环境建设,使得经济与环保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强化城乡环境规划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推进城乡环境规划实施的进程。当然,相关职能部门在落实城乡环境规划工作时,会不断的发现影响工作实施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相应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塌陷区;环境治理;效益提升

中图分类号:TD2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04-01

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煤矿于1997年12月投入生产,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年,经过10多年井下煤炭资源的开采,在井下形成许多的采空区,导致地表产生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造成矿区范围内村庄、农田、水利、道路等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矿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此,该矿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思想,下定决心,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区坏境治理工作,为提高矿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任楼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示范区位于该矿中二采区上部,该区域范围内的井下可采72、73和82三个主采煤层,目前除矿井工业广场、风井保护煤柱和中二采区上山煤柱未开采外,其它区域煤层已基本回采完毕。该示范区以恢复治理375.7亩(不含治理区外部分修建道路和沟渠)采煤沉陷地作为矿井的小型矿山公园,为矿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一处良好休闲娱乐场所。

该矿根据塌陷区塌陷情况,将治理区分为三部分,即一区(农田荒芜区),二区(积水区),三区(粉煤灰垃圾充填区),各部分环境治理主要工作:

一区(农田荒芜区):

该区位于治理区的东侧区域,占地面积约10569.3m2,原先是已搬迁村庄逯滂自然村老村址的一部分。地表标高平均为+24.0m,为基本稳沉区。施工时,先进行剥离表土,然后再用矸石分层回填,分层碾压到设计要求的边界和标高,最后进行铺设水泥地面,安装各种健身器材,供广大居民在此进行娱乐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二区(积水区):

该区位于治理区的中部,面积约177960. 7m2,区内水位标高约+23.5m,积水深度为3.4―5.6m,该区为稳沉区,地表当前最大下沉为7.12m。该区设立临时隔水围堰工程,分段进行砌筑边坡。施工时,分段围堰后,先排水、清淤,然后用矸石和土进行回填、整修,最后用砂浆块石砌筑边坡。

三区(粉煤灰垃圾充填区):

该区位于治理区的西部,占地面积约39123.0m2。区内地表当前标高为+23.9―+27.8m,为稳沉区。此前,该区为任楼煤矿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矿区生活垃圾被堆积在该粉煤灰储灰场的北半部区域,堆积面积约19561.5m2,堆积厚度平均为0.5m。工程施工时,先将粉煤灰充填区域北半部地表的生活垃圾堆积区域进行彻底清理(清理后的垃圾全部运到矿区其他生活垃圾处理场),采用掩埋方式集中处理,然后进行覆土回填。种植观赏树木、草皮等,供群众观赏,治理后作为绿化用地。

治理区道路整修,治理区原路面为乡村泥土路,此次道路整修先把原有的路面进行平整和压实,用矸石进行分层回填压实,标高达到+25.8,然后铺设水泥路面,并在路的两侧种植树木,这样不仅给群众的出行带来方便,还美化了四周的环境。

该矿通过此次采煤塌陷区坏境治理,以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维护地、矿之间和谐稳定,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美化了矿区周边环境,治理恢复了部分受开采损坏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高了矿区的生态环境,为矿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娱乐场所,美化了矿区生活环境,恢复了矿区的自然生态面貌,使矿区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社会效益:通过该矿区塌陷区治理的实施,获得建设用地15.9亩,不仅有效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占用耕地面积,能缓解该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渠道,为本地区工、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共治理采煤沉陷地375.7亩,其中直接获得粗放养殖鱼塘面积为266.9亩。鱼塘每年每亩纯收入1500元,鱼塘每年获纯收入为40多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