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用型本科基本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这类本科生毕业后,比一般普通本科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更高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定位,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而这一切必须有更多的实践环节配套学习,才会得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更加强调实践教学。
传统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跟着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跟在老师后面去学习方法和技能,很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新能力往往被扼杀[1]。
现在的应用型本科教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安排这些学时,如何组织实践教学,是许多一线实践老师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了基于案例和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去解决一些具体的知识问题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以案例为教学对象,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对案例教学具体剖析并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在具体场合进行应用。剖析讲解完成后,再对一个新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模块,相关学生完成各自负责的模块功能,并最终进行组合,完整一个完整的案例。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程序设计类课程,比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在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引导、以项目为主体,在实践中穿插课程的各种知识点,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各个模块,并最终实现整个案例或项目的组装完成。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和锻炼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应用[2]。
2.教学过程
2.1选取案例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就要搜集资料,精挑设计或挑选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而这一个案例的特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或行业,工作量不太大或者难度也不太高,否则学生会因为畏惧其困难而抗拒该内容。比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以选取烟雾、温湿度报警、无线发送信息等题目;如果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一类的课程,可以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考试系统、图书馆系统等。
题目选择好后,可以根据理论课的讲授,并同时讲解所选案例,引导学生选题,当然可以几个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案例,最后把各自模块进行组合,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汇总,基本形成了一个学习资源库,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选择相应的题目予以分配。
2.2分解案例,具体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可以把案例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功能模块,在模块的分解上,要注意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在功能上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各模块之间也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的渐进性原则,这样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避免了学生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的抗拒心理。比如温度检测及报警装置可以分解为:电源模块、时钟电路模块和复位模块、传感器的探测模块、A/D信号的转换模块、单片机数据处理模块、外围电路的键盘输入和数码管的显示模块及报警模块等。几个模块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并且由简单到负责,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例如,完成数据采集的传感器模块才能做信号转换模块,完成单片机控制模块才可以实现数码管的显示模块。
2.3布置任务
对案例的模块进行分析讲解完成后,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来实现各个模块功能,引导学生按照课堂老师的讲解,并与知识点进行融合贯通,实现每个小模块,各个模块都完成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完成一个完整的程序或硬件系统。
2.4完成考核
在老师布置完各个功能模块以后,学生就要开始动手操作,以保质保量完成各个功能模块,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组装和运行。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老师要严格巡回指导、随时查看学生的进度情况,对于偷懒的学生要予以批评指正;而对于有创新性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过程的实施,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保证实践顺利进行。在课程结束时,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打分,对于有创新性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高其的打分比值,最后根据情况,上交一个完整的作品,给出一个最终的考评成绩[3]。
关键词:物理中考;试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03(S)-0014-3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试题具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双重功能。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命题力图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为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命题力求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试题的命制着重有利于在泉州普及高中教育,淡化试卷的选拨功能,体现义务
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 对试题功能的反思
考试指导思想:有利于引导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立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注意将基本知识与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考查,强调了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在立意、选材、呈现等方面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注重相关学科的基本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科思想与方法,在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积极探索新的试题题型,合理地设置适量的体现开放、应用、处理信息、实验操作等类型的试题;加强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2 对试题难度控制的反思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考的试题难度必须得到较为科学的控制,试题的总体难度分布应当合理,应当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区分度。适当降低中考物理试题的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认为0.55~0.65是选择性难度,0.70~0.85是水平考核难度。目前泉州市中考物理淡化选拨与甄别的功能,试题的难度值设定在0.7左右,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8∶1∶1。仅在高分段适当增加区分度,并力图使试题难度与两种考试功能(水平考试、选拔考试)相一致,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注意由易而难的梯度。
命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力求降低试题的难度,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力求80%以上的试题的难度值大于0.75,编制适当的试题,杜绝偏题、怪题,减少繁难计算,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确保80%的基础上,力争稳中有变,新而不难,在试题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开放试题、科学探究试题的考查,加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会科学探究,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导向,在试题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了试卷的审查工作,认真负责,从科学理论、语言文字和技术层面上加强规范,减少错误的发生。试卷的结构力求科学、简约、合理。
3 试题的题量与履盖面的反思
如何把握试题对知识点的覆盖率是中考命题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试卷的信度与效度,应当保持适当的知识点覆盖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和技能层次的划分,对考查范围的覆盖情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注意到,如果太高的试题覆盖面,则可能变成要求学生要有较快的答题速度,从而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机械训练增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要注意到不能刻意为回避教师的猜题而出偏、难、怪题,避免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因此不能单纯强调知识的覆盖率,而应突出对简单的物理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对覆盖面的要求是“理解”的内容覆盖面应高些,而要求“知道”的内容覆盖面可以低些。提高覆盖率有助于降低题难度,全面考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某些知识内容上挖得太深。但又不能盲目提高覆盖率,将平时的教学引向“题海战术”。应有所侧重,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的反思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核心、基础内容。初中物理毕业升学考试重视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重视考查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机械性记忆的题目,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而且往往是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难度不大,但是情景性强,涉及面广,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让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体味成就感,意识到“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复习阶段同学们必须要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复习中除了要知道概念、规律外,还要知道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过程;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避免靠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物理;要注意知识的拓宽和横向联系。
5 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反思
物理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含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思想等。因此在考查学生时,还关注学生关于“过程与方法”培养目标的实现,考查学生实际的探究能力。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应涉及到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这将引导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组成内容标准的两个部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毕业升学考试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由于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物理中考既可以对包含所有要素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只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评价。
探究设计题型编制的目的是考查学生进行实际探究的设计能力,主要考查探究办法的设计过程。通常此类题型注重过程而不过份对结果进行探讨,有的涉及探究课题所运用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各个要素及其操作方法,如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要素中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等。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能导向教学真正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探究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想象、自主发挥、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6 泉州物理中考对教学的启示
(1)认真学习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树立科学教学的新理念,必须充分地认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物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中形成物理要领和物理规律的能力。加强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要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与示范作用。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特别要重视有关原理、法则、定理和公式的提炼和推导过程,例题的求解过程的教学,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理解所学的物理规律,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关键词: 分层探究教学含义基本模式
教学实践表明:物理学科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较大程度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问题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质疑、探索、创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然而,教学实践也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存在智力、情感、生活背景的不同。如果在探究式教学中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不到探究的问题,不能进行起码的猜想,更不用说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连他们在班上最基本的交流权利和活动空间也被无形地剥夺,使他们成为课堂探究教学活动的旁观者。鉴于此,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进行了《分层探究教学模式》的课题实验。
一、分层探究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探究,即在探究教学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使各类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探究的前提,怎样对学生分层呢?由于对事物的探究需要以基础知识作保障,也要依赖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在上述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学生划分成A(学习优等生)、B(一般学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此层次是动态的),然后把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照组内搭配、组间平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一A、二B、一C),从中选出一名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整个分层过程是隐性的,这有利于消除“标签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B层目标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基本要求,可以确定为基本层目标。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中B层目标为:知道比热的概念,能计算有关比热的问题,能利用比热解释相关现象。C层目标低于基本层,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限度要求。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中C层目标为:能复述它的概念,知道它的单位、单位的物理意义,能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A层目标高于基本层,相应提高教学难度,重点落脚到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以《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为例,A层目标为:能灵活利用比热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如何在热天为顶楼降温,如何鉴别不同物质等这一类问题,能计算比热与其它知识相综合的题目。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教师应事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每堂课的重点训练的探究环节,这是全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探究任务,再确定另外两个层次的学生应完成的探究环节。一般而言,C层次学生应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能尝试应用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尝试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能复述结论;B层次学生应能提出问题,利用常规方法顺利地进行科学探究,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倾听反馈意见,利用结论解释简单现象;A层次学生应能提出较为专业的物理问题,利用与他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较为科学地总结结论,对他人的探究作出客观的评价,创造性地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应:消除C层次学生对物理学的恐惧,激发他们对物理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决心;培养B层次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他们养成乐于从身边物理现象中探究物理学原理的习惯,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能力,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A层次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他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具有全球意识。
(三)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探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实施的环节。在分层探究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导学、分组探究、个别辅导”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有效地控制了“分”与“合”的时机和节奏。“合”时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作适当的知识铺垫和方法指导,分层布置各探究环节的探究任务,评价各小组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在分层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做到先易后难。同时,教师的提问要有引导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能摘到”的境地。
“分”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组长的协调作用:先让本组C层次学生发言,再让B层次学生补充、修改前面的意见,最后由A层次学生牵头,统一全组思想,形成材料,选派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表本组进行探究汇报,还要问问A层次学生有无其它思路。
在分组探究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巡视,发现确有探究困难的小组就要个别辅导,但也只能充当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多设计几个问题(搭台阶)或者降低原来问题的难度,改变原有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探究的问题上。这种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同时,合理利用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各自的内驱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达到思想的共同净化和升华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分层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探究”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本。自主探究,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究的方式对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体展开自主学习,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全文的论述特点等依次展开提问和探究,在一步步的提问和探究中走进课文内层,把握作者意旨,获得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并在自主提问和探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探究”: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初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探究其余疑难;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美国科学家乔治・萨顿的科学史随笔《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我准备让同学们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探究问题的质量了。
二、通读感知
每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议论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也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前面三个最容易形成共识;另外还要把全文的论述特点作为学习内容,以更深入地从文体上探究和理解本文。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值得探究,课堂上再给出一个独立的时间,一起探究。
讨论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议论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在认识上的差异或差距不大,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这类文体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四、一探究论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请你就论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对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要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点,我提出一个问题:本文没有直接点明论点的句子,请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说概括的途径和方法。
我的基本理解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需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本文的论点是: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概括的途径是课文的标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议论文的标题,要么是论点,要么是论题。前者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后者不明确也不鲜明,只是论述的话题。本文标题属于后者。如果在论题的前后加上一些限定性的词语:“要正确认识……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态度明确的论点了。
教师顺势介绍作者:作者乔治・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努力。(引自苏教版教学参考书)
五、二探究论据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据,请你就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据,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第二,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的论据各属于什么类型?第三,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个段落中的论据表达的意思。
我的基本理解是(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第一,本文的论据分别在第2段、第3段、第5段、第6段和第7段。第二,这些论据中,第2段和第3段为事实论据,第5段、第6段和第7段都是理论论据。第三,第2段是说,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第3段是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第5段是说,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6段是说,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第7段是说,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六、三探究论证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证,请你就论证的过程、方法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长整合出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证,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作者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时,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第二,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段落或句子来说说。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第一,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先从正面来论证,然后从反面来论证。具体到段落来说,第2段、第3段从正面论证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第5段、第6段和第7段从反面论证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关系的危害。第二,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一,先正面后反面的对比论证;二,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第3段;三,演绎论证,如第5段、第6段和第7段;四,比喻论证,如第7段中的“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第8段中的“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
七、四探究论述特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全文的论述特点,请你就特点和效果等方面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述特点和效果,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话梳理一下;第二,本文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好的效果?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关于第一个问题,全文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先论述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不要以为实验科学只是西方的,其实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第2段),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东方一旦接受了实验精神,伟大的思想就可能产生,并再次传入西方(第3段);第二步,从反面论述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的危害: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5段),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因为西方的实验科学的方法被利用的时候会有局限性(第6段),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第7段)。第三步,综合论述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他们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第8段),他们不是永不碰头的,西方的科学得益于东方的基础(第9段),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西方科学家应以不骄傲的、感激东方的“西方态度”,更完美地实现人类的使命,成为更高尚的人(第10段)。
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论述特点,一是分总式的结构,先一正一反地论述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然后水到渠成地综述东西方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这样论述的效果是:说理清楚而且充分,随后提出的结论易于被读者接受。二是用了许多生动睿智的比喻语言,如“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等等,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加论述文章的诗性和灵性。
八、探究其余疑难
学生如果在内容理解或形式领会等方面还有什么疑难,现场提出(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全班共同探究。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机动。
教师准备在学生提问和探究后补充提出的问题(不机械照搬)――
第一,课文的标题是“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加上几个字是课文的论点“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那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呢?课文没有现成的话,请你用自己的话很简练地说说。第二,作者写作此文是针对一种怎样的不良现象?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采取什么态度?引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时请加上引号。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第一,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还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作者针对的不良现象是:“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怀着感激之情”,采取“不骄傲的”、不“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
九、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掌握后,小组内相互检测,之后教师随机选一些常用词语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类段落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体验和享受;二读自己不容易懂的段落,读出理解和感受。
十、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议论文我们无法按普通议论文的写作格式去套解,也不容易读懂,但它形式上写得从容,内容上写得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充分肯定东方的谦逊的“西方态度”,值得我们敬佩。
十一、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引导 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如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又如在教 “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有时非常简单,如: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的情境――两组种子萌芽的标本:一组萌发状态良好,另一组则种子没有萌发。这充满矛盾的情境,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加强实验教学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生物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生物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生物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的基本特征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无疑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生物学,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生物学探险究性学习。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学生通过亲自的操作,让他们发现光确实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喜欢生活在黑暗处。通过试验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
2.生物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物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物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生物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例如克隆羊“多莉”、“试管婴儿”的实现,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三、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规律,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