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35—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目前,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学生当中仍然存在不少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事件也屡有发生,现实中的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目标不明确,游手好闲,感到日子空虚无聊,经常迟到旷课,不少学生经常泡在网吧。据有关同学反映,开设的心理课程内容重复空洞,流于形式,并且,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已出现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现象就违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偏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1 从实践方面,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目标,正是由于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原来支持自己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导致大学生出现目标的缺失期,一旦人生缺少了目标,大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再加上报考专业时缺乏对自己和专业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学业的状况,引起生活无意义感的强烈体验,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况且,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高中阶段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有共同目标和良好学习环境的被动学习时期,而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独自查找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时期,这是进入社会后准备不断自我学习之前的演练,因此大学阶段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大学阶段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将来潜力和能力的发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在实施之中,但是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效果,并没有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寻找到个人生活的动力。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2 从理论方面,结合具有可行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属于隶属关系,也不属于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全个性,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成熟,防治心理疾病,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从微观层面可以概括为“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魅力人格”、“挫折磨练”,这些目标能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其中,“自我追寻”指的是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发现和追寻本我,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自我相一致:“体察环境”主要是关于个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这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选择适己适情的生活方式,学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并在不断“自我追寻”的过程中顺应或改造环境;“目标引领”指人生的意义取决于正确目标的选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魅力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全个性一致;“挫折磨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相一致。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问题,人际关系、毕业后的就业和经济收支也是他们将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导致健康的心理出现障碍甚至疾病。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社会乃至国家赋予高校教育的一项艰巨使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现阶段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和高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人格完整,行为协调;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国家教委在2007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高达24%;另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6所本科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因心理健康原因休学的人数占休学总数的37.9%,而因为心理问题退学的比例则高达64.4%。[2]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群体,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影响下,其心理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除了他们自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环境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和社会给学生所带来的过高期望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3]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1.高校体育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阶段,是将来踏入社会面对繁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准备阶段,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也是生理和心理的储备,而生理和心理储备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得以实现。[4]在各大高校开展的活动中,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心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处理团队问题的能力和对现场分布的组织能力等,而这些都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对高校体育的反作用。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5]因此,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方法,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的健身和健心的双重功能。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结识更多的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还可以从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随着高校教育的各种改革,学校体育以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着整个课堂。体育活动的团队性和竞技性发挥着巨大的凝聚力将学生牢牢的凝聚在一起,它解除了学生不适应新环境的困扰,它促使学生热爱新的集体,热爱新的生活环境,这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角色的转换打下心理基础。[6]

2.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由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更要区别对待。体育训练的竞技性和对抗性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它要求运动者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和尽可能大的生理极限,并且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体育运动往往伴随着艰苦、疲劳、激烈和紧张对抗等一系列特点。[7]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是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来进行活动。因此,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沉着果断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小结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都无法比拟的。高校体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提高其交际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加大体育投入,必须促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白震,陈阿旗,刘光欣.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77-378.

[2]杨俊杰,杨志高,何晓耘.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0:89-90.

[3]林向阳,周红妹.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运作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53.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89-190.

[5]胡永南.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8:80-81.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见刊心理 教育防范

一 、学生心理问题会引发安全事故

资料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导致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例如复旦大学杀人案等。此外,心理问题还导致了行为偏差问题,这些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没有停止的趋势。这些悲剧的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人、同学造成伤害,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这种悲剧增加。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己的心理问题、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因素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当事人不能合理的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遇到巨大困难后,他们发泄自身压力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言行,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通常来说,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当事人的心理成熟度比较低,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冷静思考,对事情的分析往往是主观的且带有一定情绪的,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暴力或者杀人等过激行为;第二,当事人有性格缺陷,例如自卑或者自闭等,这种人往往心理承受力较低,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极易导致离家出走、沉迷游戏以及自杀等问题行为;第三,当事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不能够合理发泄情绪,导致更严重的身心问题出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专人进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处在初始阶段,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只存在于一部分大学,有必要提高心理辅导的广泛性;其次,提高心理疏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正确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们进行及时、科学的心理指导;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建立起健全的心理教育体系,使心理安全教育更加专业、科学,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进行管理,具体做法为建立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中心,然后逐级丰富,向下延伸至各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以及宿舍成员,形成六级网络,进行全面管理。新生报到时,师兄师姐、班干、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等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细致广泛地做好心理工作,因此,各级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教育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高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努力,迎难而上,忽视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现状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邀请一些相应领域的专家针对具体问题举办讲座,通过讲座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信息,使正能量遍布学校,使学生们能勇敢的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努力客服问题,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三,开设心理知识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对自己要学习的课程具有充分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不同的课程进行选择和学习,目的是解决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

团体咨询:以前曾经有人对心理团体咨询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显示,团体咨询能够在短期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它有广阔的前景。一些日常工作表明,比起参加讲座,学生更愿意选择团体培训,他们参与团体培训的程度更高,而且他们能够在培训师的引导下认识和接纳自己,提高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的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

三、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学校教育。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第二,家庭教育。它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是其坚强的后盾。第三,社会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学校可以联合专业的心理医院开设“学校-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心理疾患方面进行长期的防控合作,开设“学校-医院”24小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援助热线。医院医生和心理专家担任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并培训相关人员,以便于更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第4篇

1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宿舍。作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宿舍是他们睡眠、休息、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地方。据统计,除去睡眠,大学生每天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仍有5~7个小时[2],所以只有宿舍才是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是一个班级或一个同学思想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在校园环境中,宿舍的自然、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至关重要,宿舍环境势必成为学生思想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有人认为“对于社会生活和大学生自身来说,宿舍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它单纯作为居住场所的范围[3]。”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塑造出民主利他的人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

1.1良好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入学最初的几个月里,由于人际关系的变换,新生感到特别不安和孤独。他们和舍友最先熟悉起来,无形中稳定了情绪,有了归属感。寝室成员间友谊的建立,逐步代替对亲人、中学生活和友伴的思念,补偿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空虚。

1.1.2有利于学生学习社会经验

宿舍成员间朝夕相处,无形中对其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起着交流和促进作用。良好的寝室学习风气会感染每一个同学,尤其对于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来说,集体生活的感染作用更明显。

1.1.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

宿舍里同学之间的交流可能是无话不谈,但主题总离不开对知识的渴望、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讨、社会的认识。而这些都离不开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相互交谈的结果必然是智力上相互启迪,认知上相互影响。

1.1.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人的性格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但主要受后天获得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和稳定态度的影响。同一宿舍的人表现的性格,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影响,优良意志品质的陶冶更是如此。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同宿舍成员的一句关怀话语,一束信任的目光,往往就会给他克服困难增添巨大的力量。

1.1.5有利于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品德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具有极大的魅力。而真正的榜样是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人。同一寝室的榜样行为,最具有真实感、亲切感和感染力,因而是砥砺品行的有效因素。综上所述,良好的宿舍环境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宿舍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引发心理障碍的产生。所以,加强宿舍管理,搞好学生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宿舍环境是大学生身心健康重要因素。

1.2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

总体而言,优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功能。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不良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2.1不良宿舍自然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宿舍自然环境是指宿舍的总体布局、卫生状况和宿舍成员的人数等物质环境。在狭小的宿舍空间里,自然环境是否整洁、干净,布局是否合理,成员密度如何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长期生活在通风不良、门窗紧闭、地面潮湿、被褥不叠、物器乱摆和任意堆放的环境中,会出现恶心、头晕、疲劳、食欲不振、压抑、烦躁、易怒甚至失眠等症状,久而久之会使人忧郁寡欢,甚至出现心理或人格变态,产生环境不适障碍和情绪障碍。

1.2.2不良宿舍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宿舍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延伸,它包括宿舍成员个人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宿舍风气等。如果一个宿舍的风气积极向上、宽松友爱、健康温馨,宿舍成员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尊重、理解、归属、友谊等多种心理需求便可得到满足,从而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巩固[4]。相反,宿舍风气消极不振、猜疑戒备、互不相让,那么宿舍成员就会感到孤独无援、紧张压抑、烦躁不安。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宿舍成员的学习、生活,而且成员也易患各种心理疾病。

1.2.3不良宿舍人际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他人之间在进行多种社会活动时所形成的互动交往关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单一,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到了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心理发展已逐渐成熟,遇到问题更趋于独立思考,个人交往时也更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轻易向别人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有的同学说:“到大学后,总觉得每个人脸上蒙着一层面纱,谁也猜不透别人在想什么,也不敢轻易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感到很孤独。”不良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障碍往往会使人感到孤独忧郁,甚至会产生社交恐怖症。综上分析可见,不良的宿舍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引发心理障碍。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宿舍管理稳步开展

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创造优良宿舍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锻炼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必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在服务和自我服务中接受教育,锻炼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成才。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教育的内部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在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而这一能牵动学生神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层的运筹和决策。完善、健全高校宿舍管理心理教育体制,不但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热点,也能增强宿舍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高校宿舍心理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领导重视,分工明确

校领导及各级有关部门应该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强化具体领导。要配备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关心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到社区工作。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应清楚各自的分工范围和工作对象,应多参加一些岗位培训,学习工作技巧,把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合到心育工作中去,并及时进行情感沟通、了解情况,在服务中育人,在服务中完善各项宿舍管理工作。

2.2后勤支持,硬件到位

要明确投资比例,按计划逐年对心育教育和宿舍的各种设施进行维修、更换和添置,提供良好的管理育人的物质基础,从而保证心育教育的质量。宿舍管理部门的干部及人员不仅要懂管理,还要懂教育。只有建立起一支率先垂范、积极进取、以身作则、有文化、懂教育的师资队伍,才能切实搞好宿舍管理。

2.3热情服务,精心育人

学校管理中,思想工作是管理者首抓的重点。在心理咨询中,对于大学生普遍存在和反映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应热情接待,随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实行积极预防和治疗。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耐心细致地工作,采取面对面咨询和电话咨询相结合,个别咨询和集体咨询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惑[5]。为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心理知识讲座、各种心育活动。同时,要将心育教育与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好文明宿舍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宿舍文化艺术节、“十佳宿舍”,“美在宿舍”(最佳宿舍设计比赛)、“温馨系列”(学生宿舍实用手工艺品展)、宿舍文化主题征文、文明家园(宿舍生活漫画展)、我爱我家(演讲比赛)等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宿舍的文化氛围,努力达到管理育人和文化创建相互渗透目的。

2.4增进学生心理素质,树立良好宿舍风气

高校学生工作应将触角伸到学生宿舍,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大学生生活最真实的一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宿舍管理过程中,自觉地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6]。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行为与集体规范的矛盾,开展有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增加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要促进室长和干部充分发挥模范作用,除以身作则外,还要团结同学、关心同学和爱护同学;要主持公道,树立正气,以营造和谐宿舍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医科;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90

高等医学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造就未来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和基地。因此,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掌握医学生人格特点、规律及其差异,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医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并轨的完成和高校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校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大学医学院2001级和2005级本科学生共计60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五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参照有关标准,本文SCL-90,9个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1]。

1.3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性别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可看出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1.67%。男生心理障碍率为10%,女生为13.3%。由此可见性别对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表1)。女生与男生相比,在躯体化、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焦虑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表2)。

2.2年级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年级与五年级相比在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偏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表3)。

2.3不同来源学生相比城镇与农村学生相比在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偏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表4)。

3 讨论

3.1性别与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问题差异不大,这个结论与有关研究一致[2],但是不同性别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比较结果提示女生情感比较丰富、细腻而脆弱,情绪波动大。男女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由于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女生的教育相对于男生更趋于保守,使她们在交友、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多的约束,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减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男生要弱一些。②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问题时在心理上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特别关注显得特别重要。

3.2不同年级与心理健康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五年级。原因可能是:①一年级学生刚从父母身旁来到他乡独立生活有一种不适应感。②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旧生活方式的依恋,难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③加之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想象中的殿堂式校园与现实的不符打破了他们的浪漫梦幻,就更加滋生了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3.3 来自城镇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城镇与农村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环境与所受教育存在的差别使其在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①我国目前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农村文化落后,思想闭塞,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②有的家长教育比较粗暴,不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给予必要的关注,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奋斗。③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困惑、矛盾、痛苦等不能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久而养成农村学生敏感、多疑等性格。④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大,难以适应。如人际关系上的自卑情绪,城市大学生高消费和自身经济窘困矛盾下的种种尴尬……,这些情况需教育上的正确引导。

4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医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中许多人虽然文化素质达到了录取线,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说是未达到或是未完全达到“录取线”,特别是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影响[3],易产生心理恐慌,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①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这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全面系统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状态。②开展团体咨询。对于因子分≥3的部分学生通过分类,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咨询。对于总均分≥3的少数学生,应主动约请,建立咨询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症状自评量表[M].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2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