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第1篇

一、通过肯定的情绪体验,让“自卑生”找到归属感

心理学分析认为,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良好的情绪体验必须有良好的情感沟通。良好情感沟通可在师生间实现情知共进的目标,让自卑孤僻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课堂目标,获得肯定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心理满足,并找到自我归属。自卑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等做出不符合真实水平的评价,并因此悲观失望甚至畏缩不前。现实中一些孤僻、自卑的学生,经常独来独往,对与人交往没有信心,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不会寻求他人帮助,在班集体中常常找不到归属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每人一台机器,部分学生常常不知所措,自卑孤僻感表现得更为突出。针对这种现象,作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的笔者,除了找所在班级的科任老师了解学情外,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针对这样的学生个别引导,为其提供更多获得肯定情绪体验的机会。比如笔者所在的四年二班有个男学生小A,上信息技术课时,基本都是趴在电脑前发呆,有时候甚至睡觉,看到全班同学人手一台电脑在设计图片,他也无动于衷。据其班科任老师介绍,小A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习毫无兴趣,不爱写字,专注力不强。笔者私底下找了个时间和他沟通,询问为何大家都爱上的电脑课他却选择了睡觉,他回答道:“听不懂。”那时恰巧笔者正要教学四年级下册《修补数码相片》一课,在上课的前一天,笔者特地把小A叫下来,提前为他做好这节课部分知识点和操作要点的“预习”,还邀请其当“模特”以学校各个景观为背景拍摄多张照片作为上课素材。因为有了“预习”,上课时笔者邀请小A上台,他就表现得非常自信。笔者还安排他做“小助手”,对在课堂上有需要的同学给予帮助,让其从“被帮助者”变为“施助者”,提高了他的存在感,也让其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信息技术课堂立足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让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肯定性的情绪体验。通过营造特定情境来给学生机会,使其可以展现自我,进而树立自信,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获得课堂学习的归属感,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二、通过情感交互策略,让“单干生”明白合作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双向交互式课堂,为情感交互提供了支持。以信息课例作为情感交互工具,能营造适合开展情感的环境;通过制作相关情感资源,形成一套促进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交互发展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的课堂一般是“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毕竟信息技术课主要以课堂实践为主。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别,课堂上会经常出现一些“单干生”。他们喜欢独自完成任务,不愿与别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如何促其学会合作呢?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完成”的课例,帮助这样的学生与同学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其明白合作的意义。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制作电子报》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名为《我们这一班》的小报。明确各项要求后,笔者发现一个学生小B没有参与小组合作。经了解,原来是小B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好,对分配到的任务看不上。笔者于是故意忽略他的情绪,邀请他作为本次小报制作的记录员,如果他无法记录组员的建议,在评比中将失分或被淘汰,以此促使小B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通过这样一个任务的布置,让小B明白,在小组中,无论工作是什么,只有每个人都做好,小组才会“获胜”。下课后,小B找到笔者并表示,他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闹情绪是不对的,小组分工中的每一个角色实际上都很重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关系的反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教学效率。单干生不等于不干生,他们只是希望通过独自干来彰显自己的能力,缺乏对共同行动及行为规则的认知,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因此,加强生生之间的情感交互是必要的。

三、通过赏识教育,让“自负生”懂得接纳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学习 环境 渗透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90-02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都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给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关心之中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百分之百的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学科小组,指导他们做实验、搞调查、写论文,提高综合能力等等。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会倍增。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质生活优越致使变化。在过去由于物质匮乏,小学生很容易得到满足,若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只需要奖励一颗糖,也会非常开心,并且非常注重外界对于自身的看法,尤其是老是以及家长的重视、表扬等。但是目前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物质奖励已经无法刺激到孩子,由于家长的宠爱,孩子需要的物品有求必应,因而造成了小学生已经不在乎表扬以及物质奖励。

2.祖父母看孩子对孩子的影响。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工作,奔波于生活,很多小学生都由祖父母进行照看,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机会较少。而祖父母大多疼爱孙子孙女,在生活上对其照料周到,但是在感情交流以及心理教育上往往都较为缺乏,并且由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疼爱,很多小学生的能力都被限制,人际交往以及挫折耐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亲家庭”“问题家庭”日渐增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显。

3.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较差。由于从小缺少玩伴,独生子女在集体中往往都不具有协作精神,并且很多家庭都是独门独户,小学生大多都是独处,以电脑或者电视作为陪伴,而缺乏时间同别人交流。由于缺少社交活动,因而很多小朋友并没有集体意识,不懂得相互帮助。

4.家庭期望过高。由于现代社会压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的优秀,因而对孩子的期望非常大,孩子考试的分数成了孩子家长对孩子认同的标准。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中有近70%的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学生的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再加上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表现欲强。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因而受到父母的影响,现在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相对有所提高,但是有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认可,因而在上课时具有积极的态度,若是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提问到他,那么他就会在心里认定老师不喜欢他,从而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捣乱,其实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6.教学中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当前的教学中,我国教学制度以及方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一点不可否认。教师的教育方式大多偏向于关注知识点,而没有重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因而在小学时期,大多数的学生就形成了分数是最重要的心态。教师是小学生的理想以及目标的代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关心、关注,若是教师在态度上存在问题,那么极易影响小学生,不当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小学生心理上的落差以及失望,就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小学生对于同他人的交往也会出现抵触,最终影响到知识学习,影响其成长。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届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如果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大,超出最佳水平,学生就会感到身心疲劳,产生信息回避行为;反之,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太小,没有新鲜感,学生则不会产生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问题的设置进行预先的考虑,通过问题的设置,调动起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欲望,问题不但要同学生的认识水平相互适应,同时还要配合其课堂知识基础,通过心理上的引导,产生一种想让其去探索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的智力活跃度。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拟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使之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必需是坚持事实求是、客观公证的原则,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强化;多用奖励,慎用惩罚。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与惩罚,男生易受批评的影响,女生易受表扬的影响。对学生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

3.开展竞赛活动,创设成功

小学生对新奇的各种竞赛活动很感兴趣。以往教师都开展“比一比”的活动,确实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存在弊端。由于要求比较高,对差距大的学生来说,是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的。所以,我改变形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立“进步竞技台”,不论学生是哪一层次,只要稍稍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低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无论其形式如何,老师都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在英语课中教给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其实,有些老师早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发地进行了心理教育,如果将它上升为自觉的行动,挖掘它的深度,丰富它的内涵,其教育意义将更为深远。现代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单单重视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全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必须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找最佳的教育办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第4篇

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设施,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为主要载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强化心理健康意识;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化解心理疑惑,预防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助推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 党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施健全

2.1组织体系健全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工部长、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各分院党总支书记为组员。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研究及教育,并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和朋辈心理热线;二级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心理工作,与学校的心理中心呼应,形成工作协同机制;三级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负责落实校、院的各项心理工作。四级建立心理危机转介机制。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医院建立联系,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2硬件设施完备

心理中心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设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治疗室、心理测验室、团体咨询室、宣泄治疗室、行为训练室,放松治疗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图书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和宣传栏。配有心理测试电脑21台,装有70多个心理测试单机版和网络版软件及各种心理训练软件,购置普通心理实验仪器17台,生物反馈仪2件,音乐治疗仪、脑电波治疗仪各1套,总投资100万元。

2.3师资队伍专业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给心理中心配备2名专职教师,负责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心理教师有心理学及其相关教育背景,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同时邀请心理教研室有资格证的老师兼职做心理咨询,为学生排忧解难。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培训,鼓励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证书,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3 课程体系

一是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完整的课程计划、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1学分,全校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教研室的老师共同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体验性”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设计专门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中体验,在感悟中获得成长的经验[2]。确保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二是开设选修课。开设了“面对抑郁”、“变态心理学案例”、“青年心理极其调节”和“现代社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成功心理学”、“心理学英语”等选修课,每年有近一半在校生选修,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4 活动体系

每年组织“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影片赏析、学校十佳心理使者和优秀心理使者评选、大型心理趣味运动会,制作心理宣传栏、心理漫画展、心理微电影,世界睡眠日条幅签名仪式,“给你一只手”公益活动、“爱的抱抱”爱心活动“画心情”书画比赛,征集心理格言软笔、硬笔书法作品、“心理历程”文章、最美笑脸征集等系列活动。

二是发行心理期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晴》已发行4年。该刊物着眼于普及心理常识,刊登“美丽心灵”主题征文优秀作品,解答热点心理问题等内容。

三是校报开辟“心理平台”专栏。每期校报安排心理指导老师撰稿,分析学生心理案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

四是开通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设有“心闻快报”、“心灵鸡汤”等专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自我心理调解的方法。

五是拓宽心理信息传播渠道。开通了心理骨干QQ群、飞信群、微信圈,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5 开展心理普查、建档和咨询工作

每年新生入校后,逐一接受 SCL-90和UPI问卷普查。发现异常者,由心理指导老师单独约谈,结合心理委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平时观察,最后确定是心理问题重点人的建立重点学生追踪档案,同时指定本班或本寝的同学作对该同学进行心理帮扶,实行动态监测。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及时进行转介,防止重要的危机事件发生。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咨询,根据情况采用个体和团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6 心理科研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体育课堂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特征

1.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学生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则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温床。

2.表现性。语文老师观察着一个眼巴巴瞪着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因为回忆着昨天的球赛而发愣?还是因为在学习中产生了迷茫而发呆?老师无法得知。体育课就不一样了,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中的老鹰、母鸡和小鸡,还是到了高中阶段篮球比赛中的后卫、中锋和前锋,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体育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教学可以调控学生的情绪。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较好的教学内容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体育课中做游戏、参加竞赛、扮演角色,可以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也能提高。

3.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游戏和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球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交际能力等。

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生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的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