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1明确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难点

涉外护理专业人才与传统护理专业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能力,即胜任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1];具备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下在国外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在制订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难点:(1)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2)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3)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体现涉外护理方向的特色,即学生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下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国外工作能力的培养。

2转变教师观念

2.1教师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意味着将对传统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它要求全体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

2.2涉外护理专业最终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故教师应及时学习国际护理教育新理念、新进展,适时调整观念及知识结构,使教师成为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促进者和制定者。为此,我院借“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活动,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座谈会,教师们针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畅舒己见,深入研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同时,借我院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学院进行教学计划比较之际,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深刻理会“护理角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意义。

3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1指导思想通过多次的研讨和论证,全体教师明确了21世纪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护理人才,作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掌握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3.2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知识、较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

3.2.2培养规格根据国际护理发展趋势确定了我院本科护理涉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八个能力:(1)具有一定国际护理视野,了解当今国际护理发展趋势;(2)具有为护理对象实施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即运用护理程序、收集资料、分析和诊断常见健康问题,制订护理措施、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3)具有对健康的设计、管理和协调照顾能力;(4)具备对健康的调查、指导和研究能力;(5)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科护理的操作能力;(6)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7)具有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8)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4设计课程体系

4.1课程总体设置的创新性构想涉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并重,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加快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

4.2课程设置中的难点解决(1)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护理内涵,培养学生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2)突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具备参加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TN)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将传统的护理课程设置“人文加基础加专业课程”改为“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加核心课程加临床护理途径”,作为新型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

4.3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3.1设置跨文化背景下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课程群,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及语言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强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特色,除加强学生的公共英语外,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增设ISTN、METS考试培训课程及雅斯过级训练;二是突出国际人文特色,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如: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人际沟通交流、多元文化等课程。

4.3.2核心课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压缩医学基础课学时,使护理学课程从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解脱出来(表1)。核心课程是与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的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突破以临床医学专业的需求来设置上述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而以护理、健康的需求,本着实用的原则将上述学科作为1~2个模块,淡化学科界限,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

临床护理途径(表2)

临床护理途径是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安排的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克服了传统的“理论课加临床实践”模式,采取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例为1∶1。以健康意识、临床护理意识的建立,健康知识的掌握及健康指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采取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推进的流程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大量增加小组活动、模拟场景角色演练、仿真模型训练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表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按照临床护理途径的程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改变过去专业课程与临床实习截然分开的模式,改革为理论与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此外,将过去的“见习、实习”两段式改为“观摩、见习、实习”,制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实训指导,并创设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社区、养老院等,拓宽学生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

5推广和运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和运用中,采取与学院同期立项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同步推进。从2009年9月开始,在本科护理学生中组建“涉外护理实验班”。“涉外护理实验班”完全使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为方案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护理;孝为先;实验教学;综述文献

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于儒家伦理思想之首,是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关系的道德准则。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质是以孝行为为基石[1],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仁、礼、德,正如中国历史学教授钱穆所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其他的一切德行都根源于此。护理学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在十九世纪就指出,护理专业是充满仁爱的特殊职业。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因护理工作繁忙忽视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甚至引起护理缺陷和纠纷,影响护理人员的公众形象。护理人员倡导孝文化,是对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内在素质要求,也是人文关怀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护理专业护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多年护理教育只重视护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护士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2],在忙碌的护理工作中更易出现护患纠纷。文献调查显示78%的护士对护理人文文化知之甚少;91%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规范的护理人文课程学习[3]。护生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与患者沟通不良。

二、孝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必要性

孝文化与护理相关研究主要是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即教育思想与护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方面,加强护生对孝文化的理解[5]。中国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6]。加强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更加急切的需要一只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护理专业队伍,也对护理教育人文文化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的护理教育只注重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挥[7],护生在护理操作技能中缺乏护理人文关爱的情感,与患者沟通效果不佳[8],虽然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重点强调了告知操作注意事项和解释目的的重要性,但护生在实训中往往生搬硬套,呈现的是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缺乏情感的人际沟通,体现护理人文关爱不够[9]。据统计在护理缺陷中,大约有55%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较低和敬业精神缺失所造成[10]。国内外研究[11]表明:在护理操作技能中实施有效护理人文关怀,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2,13],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措施。崇尚儒家百善孝为先思想,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为临床培养具备护理人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现代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孝文化在护士人文修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施方法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凸显护士人文素质的课程《护士人文修养》中,对涉及护理伦理和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的讲解、灌输“百善孝为先”的思想,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通过网络发给学生阅读,强化理念。研究的对象是15级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对300名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已经融合教材,完成灌输和理论部分的深刻讲解,将编印的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借助信息化设备传给学生阅读,如网络QQ等,不断增强孝为先的理念。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护生将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在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进行“百善孝为先”思想的干预,同期通过《当代学生孝观念现状调查问卷》、《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作进一步的研究。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没有进行孝文化的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第一学期完成《护士人文修养》的理论教学,实验组“百善孝为先”的思想融合教材《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孝文化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有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进行《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通过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进行考核,并举行护士礼仪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评价。第二、三、四学期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分别进行课程《基础护理技术》Ⅰ、Ⅱ、Ⅲ的学习,实验组护理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百善孝为先”思想,通过期中和期末操作技能考核以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文关爱和人际沟通能力评价。通过《护理专业学生孝为先思想综合评价表》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人文沟通技能评价表》等量表进行对比研究。

(二)应用效果

1.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

护士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是护生将获得的知识经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表达。护生对孝文化的认知是其表现出良好关怀行为的必要前提。经研究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大大提升护生的人文关爱能力,在进行护士行为礼仪和病房礼仪十六项实验项目考核及护士礼仪大赛中,实验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孝文化有助于培养护生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14],从而提高护理关爱能力。

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教材,编印孝顺篇、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等资料不断增强护生孝为先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不断强化孝文化理念,增强护生服务意识。期中和期末护生护理操作考核及护理技能大赛进行效果评价,发现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沟通技能评价表》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人际沟通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孝文化应用到护理实验教学中,通过角色互换和纠错法,不仅使护生深刻认识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了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提高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兴趣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将“百善孝为先”思想融入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编印孝文化等宣传资料,使护生注重养成教育,在角色扮演和互换角色及纠错法的实验教学中,培养了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组织护理技能大赛中参加报名和获奖的护生中,对照组的参赛和获奖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语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爱的作用和地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15]。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思想应用于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与传统护理实验教学进行对比,以研究“儒家百善孝为先”文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先驱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是充满爱心的行善之事”,在当今护患沟通矛盾日趋尖锐的新形势下,在护理实验教学中提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培养护生“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同时养成“百善孝为先”的思想。

经研究表明孝文化促进了护理专业学生规范操作行为,自觉履行护士义务,在护理实验操作练习中避免生搬硬套、机械化、刻板、语言生硬或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体现了护士关心照顾病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仅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和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有效降低护患冲突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提升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保障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汪永丽.道德讲堂讲稿选登,2015(8):32-33.

[2]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3]席波,李军,孙付胜.试论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文素质的要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7):446-447.

[4]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61-62.

[5]朱明霞.护理教育与仁爱关怀[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737-1741.

[6]中国新闻网.老龄委: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2012-09-05).

[7]贾启艾.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护理事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100-101.

[8]王文生,邪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9]李卫君.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J].现代护理,2010,7(27):89-90.

[10]胡爱明,刘耀辉.护士人文修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

[13]王菊吾,陈爱初,胡安瑜,等.住院患者对护士关怀照护需求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5,22(1):34-36.

[14]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3A):20-2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岗位导向 情景教学 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58

1 引言

教育部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在医学高职教育上主要表现为院校合作。基于贯彻文件精神,同时对传统教育不断反思,我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充实、完善,形成了以实施岗位导向(occupation),情景(situation)导学,服务(service)导训的“OSSG”人才培养模式。

2 岗位导向

“岗位导向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对职教人才需求变化,提高培养质量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职教的培养方案与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对接,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构架培养体系,用行业标准作为人才考核标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这一模式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独立于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分水岭,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分析办学的外部环境和面临的困难,深刻认识到:学校的根本出路应在于服务岗位需求,寻求医院支持,走院校合作之路。就此,我校与医院加强合作,让医院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让医院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医院接纳教师顶岗实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让医院参与技能的考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医院参与学校专业开发和建设,完善和更新实训设施。为了满足实训的需求,学校努力将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成省内示范性的实训基地,同时与上海长海医院、医院、北京301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军总医院、鼓楼医院等省内外各大医院合作,建立100余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医院的优质资源,院校结合共同进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现状、学生特点、医院水平、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医院的岗位特点和要求,将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系统、完整地重新“洗牌”,将理论教学贴近临床实际,对同学在实习前进行操作强化,在实习中进行操作抽考,在实习后提供操作练习平台,为专业技能严格把关。院企合作帮助学生尽早地确立就业方向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有特色、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

3 情景导学

情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有教育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有技术发展的积极因素。传统护理人才的培养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基于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我校推行情景教学,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行将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个整体,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并重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以后能尽快融入医院工作并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导学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生动形象的情境,以视频、flas、图片穿插其中,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电教设备播放视频创设临床情境,借助教学工具、EMS高级模拟人等介绍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要点,借助同学们的模拟表演展示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同学自己设计的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创设虚拟情景,让“病人”与“护士”面对面接触。“病人”通过叙述病史,体会疾病的“痛苦”,“护士”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进行相关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提出相关护理计划,锻炼和强化了自己的临床思维。看似简单的“一出戏”,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表演技能,更要求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思路和护理计划有系统的认识,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学生对患者的疾苦有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内心体验,在处理病患时更会换位思考,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疾患。情境教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寓教于乐。

4 服务导训

更新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把服务导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过去护理人员提供的只是护理技术,而现在注重的是护理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需要作为护理目标,把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提高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水平,注重病人临床实效,强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注重人性化护理,更好地满足护理对象的要求。我校在培养护生过程中将这样的临床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通过护理伦理、护理美德、人文修养、职业道德等课程来提高护生的素质,与临床需求接轨,以期在将来的实习和工作中提升她们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卫生安全,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OSSG”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让医院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让职业理念渗透到学校文化,让学校与医院实现无缝衔接。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实际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这一模式能很大程度地促进护理专业建设和护理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实现护生、学校和医院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潘正群,汪洪杰.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2-233.

[2]张徐宁,季宁东,侯继丹,史亚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46-48.

作者简介:赵彩霞(1982-),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300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的深化,高职院校均将顶岗实习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加以推行。所谓顶岗实习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见习、实习教学,也不是在虚拟课堂或模拟场景中学习,而是在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所,以准就业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承担相关的责任,学到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直接经验。它是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巩固,并在各项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岗位能力的过程。这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校重视、学生认同、企业欢迎的教学活动。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是保证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形势下,加强过程管理以提高实习质量,成为各高职院校一致追求的目标。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顶岗实习,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不符;企业重视学生劳动轻视学生培养,协管职责缺失;学校重视实习单位落实轻视学生实习过程管理,监管职责淡化;学生实习流于形式;顶岗实习的相关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制约着高职学校的发展。有鉴于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实习学生、实习单位、高职院校三方面调查获得丰富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校外实习现状,对影响校外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作探索性研究,构建适合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要确保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和完善的机制。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我院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护理科学的发展,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外合作,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推进护理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共建院校合作平台,夯实“院校融通、学做一体、实境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归纳如下:

1 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牢实的基础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将护理专业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模式可供示范的省级重点专业;并将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乐山市医药卫生行业继续教育基地和乐山市护理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学院是首批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近年来建设和完善了人体科学馆、基础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ICU护理实训室、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儿科护理实训室、语音实训室等。确保各种实验与实训开出率达到98%以上,其中核心技能实训达100%,校内实践教学时数占校内教学总学时数40%以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顶岗能力达到要求。

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联动

校外实训基地的规范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也是练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分有效的途径,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每年护理系新建校外实训基地3~5所,目前共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4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2所,示范性实训基地两所,紧密性实训基地2所,合格实训基地50所。学院与每个校外实训基地均签订相应的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学生实习与管理中的职责。由三所附属医院(其中两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包括川大华西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院、乐山市人民医院、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等校外教学或实习医院的构建,为“院校融通、学做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提供了保证。

3 做好实习学生管理工作

图1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示意图

对顶岗实习各个环节和影响顶岗实习质量因素开展研究,制定出管理计划并认真施行,同时不断总结提高。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岗位采用学院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顶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落实,其中统一安排的岗位做到与课程教学、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主要选择课程开发合作单位、毕业设计课题合作单位和学院就业基地;而学生自主顶岗需填写《自主顶岗申请表》,由专业主任审核岗位的专业吻合度及企业指导教师的符合度。确定岗位后学生需和学校、企业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专业依据岗位类型下达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针对顶岗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的特征,为强化过程监控与考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以及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实施了由1个网络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网站)、2个课程目标(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提升)、3个监控要素(工作状态、指导状态、就业状态)、4种指导途径(WEB交互、现场指导、电话指导、EMAIL指导)、5项考核内容(出勤考核、工作日志考核、工作量考核、工作质量考核、总结答辩考核)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具体工作方案如图1所示。

4 健全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引导高职院校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如连录虎强调:“加强管理举措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主张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①

(1)在校的能力导向,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前的能力。坚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护理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为核心,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加强选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对主干课程的建设,并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指导教材。力求做到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一线工作过程相对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吴素敏、王丽蕊等提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首先需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准备与动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到位、关爱到位,实习结束后要注重总结与提升。”②在实际运用中也可融入。

(2)完整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我院是在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由学院教务处,护理系教务办,护理系专业主任,护理系实习指导教师,医院医教科(医务科)和护理部共同负责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制定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纲和实习手册,使实践基地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护理系教务办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人员,发放实习生反馈记录表;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实习工作会议,参与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会议,研讨新形势下改进生产实习工作的办法,使之更趋完善。专业主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纲。进一步修订《毕业生顶岗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修订后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手册》以学生完成各科实习项目为重点,详细记录实习中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并由带教老师作出评价。学院对评价条目进行细化,要求带教老师对评价栏目逐栏作出评判,体现评价的客观性。确保每个学生的实习质量。

(3)专人实习管理。护理系教务办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人员,发放实习生反馈记录表;定期召开实习工作联系会议和各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会议。护理系教务办,护理系专业主任,护理系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各实习医院实习生的定期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医院对学院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全程监控。

5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由于母婴安全需要,我国卫生部规定没有条件的医院不能接生,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000,而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1∶1000,助产士与产科病床之比为1∶8-1∶10,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不能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在卫生部颁发的《2005-2010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然而,有着百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又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这与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业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助产专业历史背景和现状,对如何加强高职高专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成立于1919年的国际助产士联盟(ICM)将助产士定位为:妇女及其家庭在围生期中护理的关键工作者。目前,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助产领域已经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助产士有相对独立的国际管理机构和组织,助产士注册后享有基本的检查和处方权,常规的孕期随访检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完全由助产士全程管理。在美国,随着上世纪60年代护理本科教育,包括基础和专科护理师(含助产护师)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之后,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在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新西兰是拥有助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现在其怀卡托理工学院已拥有助产士学科博士。目前,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才能从业。

笔者以“助产专业”为关键词,通过百度网站进行搜索,英国有60所院校、澳大利亚有19所院校、美国有27所院校提供助产术课程。如果按照各国生育妇女人口比例计算,我国高等助产专业教育比例远不及上述各国,而且办学层次滞后。德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芬兰等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有的已到博士水平。香港地区及国外助产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学科制3年后再学习1年的助产专业课程。如瑞典的助产学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

二、国内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助产士的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在全国各大医院中调查均发现,有部分医院是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的;20世纪末许多沿海城市的卫生类中等专业学校因各种因素停止招收助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预计到2015年,我国助产士的需求量将达35万。当前,我国助产士尚未加入国际助产联盟(ICM),我国助产领域没有形成全程一对一管理模式,对孕产妇健康保健及相关产前教育达不到目前国际化标准,因此,培养我国高素质的助产士是卫生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1.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健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专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国内高级护理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专学校开始在原有中专助产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高级助产士的培养,三年制高级助产大专、五年制高职助产的教育开始起步。据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网络查询资料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78所院校招生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约50人。目前,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2.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报道不多,供从业者借鉴学习的文献少,国家及医学界对助产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尚存不足。唐玲曾报道,在2005年国内开设大专助产专业的仅有天津高等医专等4~5所高校,全国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2006年程瑞峰等报道,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此外,在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我国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这些都是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业内已有发展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国际理念认为助产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生护士,而是受过独立高等专门教育的专业医务人员。国内专家认为:助产士是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特殊医护群体,助产士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保护和促进母婴身心健康,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照顾妇女生育方面的各种需求。助产士主要应具备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产科相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随着中国加入WH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和职业资格标准国际化趋势对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影响,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程瑞峰等指出:我国的中专助产专业教育层次必须“高移”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杨纪峰、牛爱莲对河南省14个地市,各级医疗机构近10年来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毕业生在岗助产人员488名、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医师共348人、中等卫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60人、有关教学专家90名等进行了有关“助产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改变中专层次教育为主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助产教育从业者共同的心声。

三、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妇幼卫生事业良好发展

因此,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加大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就必须以职业准入为导向为突破口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设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是: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取得执业护士资格,方可参加省辖市卫生局组织助产技术考核。我们以此为依据,在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课程与护理专业相同,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礼仪与人际交往等。另依据临床助产士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或开发助产专业课程,如妇产科护理学、助产技术、妇婴保健学等。

2.加强课程整合。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有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妇婴保健等课程,各门课程间内容有重叠,这对学制仅有3年的医学高职专业教育来说,无疑是浪费了许多时间。根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我们可以将助产专业的妇产科系列课程整合为:妇产科护理学、高级助产技术和妇婴保健3门课程,这样即可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还可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助产专业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符合职业准入的要求。

3.工学结合开发新课程。为了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了加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我国现行的助产资格考核内容为依据,可以邀请妇幼保健方面的产科专家和卫生部门有关领导参与课程建设,开发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助产技术》等课程,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定考核标准,并请临床一线产科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本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创办助产专业本身就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只有提高助产士的专业水平,才能降低母婴死亡率,真正实现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目标,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程瑞峰,孙利,吴国平等.高职助产专业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5.

[2]李泽楷,肖丹.美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231.

[3]钟建群.美国护理教育简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95.

[4]蒋莉.产科助产士阶段式培养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07,4(5):206.

[5]高书杰,张燕,梁春光.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4.

[6]唐玲.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护理学杂志,2005,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