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第1篇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活教学的要求。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高一思想政治,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回归生活

首先,导入知识生活化。

导入知识要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信息达到最佳效果;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所熟知的知识、生活体验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时,正值中秋,我就巧妙地利用中秋节买月饼的习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历,总结每年中秋节前、中、后三个时期月饼价格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马上总结出“节前低、节中高、节后低”。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顺便导入知识点:“这就是价值规律。”通过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课堂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觉到了经济知识就在身边。

其次,理解知识生活化。

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讲解知识点时,要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解释它,分析它,理解它。例如:在讲“税的作用的第二点――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这一知识点时,我选取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减免农业税”来说明、分析理解这一知识点,经过分析:国家通过对纳税人――农民,纳税对象――农产品,税率减免这些要素的确定,采用具体的征收、征管手段调节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农民的经济利益,使农民减负增收,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学生真正理解了税收的调节作用,解除了心中存在的疑惑,感觉到了经济知识并不枯燥,就蕴含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生活化。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理论是简单枯燥的,但它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我们学习它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会用它来解释生活,指导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讲完“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后,我就让学生找出近几年房价增长过快,手机价格下降过快的原因。再让学生举出一些能够体现这一原理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并指导他们今后的购物行为。

三、教学形式回归生活

造成经济学常识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机械地单向灌输书本知识,这就造成政治课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要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经济常识课堂教学。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 计算题 现代科技 科学技术 知识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例如,我们天天都用到的“电”是属于物理学中的《电磁学》,砌房子所用到的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原理制成的。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的关系不断的和谐,而物理高考计算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即与生产生活相关又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研究就特别重要。

一、物理高考计算题涉及的知识点

物理高考计算题是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为了更加方便地了解高考计算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计算题在所有的题型中占的分值是最高的,约占总分值的36%~45%,许多学生都在这种题型上失分,甚至与大学失之交臂。因此,作为高中教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研究就特别重要。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大部分都不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穿插在一起的综合性的命题。可以是电场与磁场的结合,也可以是磁场与力场的结合,还可以是磁场、电场和力场“三场”的复合问题,甚至还可能在“三场”复合中加入碰撞的问题。

在所取样本中的18道题目中,其中有6道题目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有7道题目都涉及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物理学的基本定律。这表明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仍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重点,在以后的高考物理计算题中这一趋势可能将继续持续下去。因此,老师有必要花一定的时间来研究这一类题型,并带领学生一起弄懂、搞透这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而有7道题目涉及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知识点则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一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仍是高考的热点。可见“牛顿第二定律”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物理高考试题的改革就已经开始。但是由于受“高考物理的考查范围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考物理试题的改革一直进行的很缓慢。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旧式的高考物理试题选拔出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的需求,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的物理学更是亟待改革。因此,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的高考改革小组对对高考物理试题进行了大力改革。使高考物理试题与生产实际,现代科技相联系,而占分值较重的高考物理计算题更是与当今科技紧密相连。请看下面这道题目。

例1.(2009年全国卷Ⅱ第26题)如图,P、Q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点正下方一球形区域内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石油密度远小于,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和正常情况有微小偏离,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 PO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 G。

(1)设球形空腔体积为V,球心深度为d,远小于地球半径R,PQ=x,求空腔所引起的Q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

(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为L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与k(k>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径为L的范围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的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次空腔求新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

三、教师改变物理教学方法以适应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特点

2000年以前,由于受《教学大纲》的约束,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出题范围一直都在《教学大纲》之内。正因如此,也使得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研究《教学大纲》范围内的高考计算题中去,并带领学生一起“遨游题海”,而对《教学大纲》之外的计算题不闻不问,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了。由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固定,动手能力差且不会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这种思维固定的学生“人才”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也不可能适应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段推进,近几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高考物理计算题。这种新题型涵盖了广泛的科普知识;与科技挂钩,和生产实际相相联。因此,这也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学生要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特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与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联系的也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改变目前的学习方法以适应新课改和物理高考计算题特点。学生应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应由片面、单一性的学习转向全面、多样性的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不应再局限于《教学大纲》,而要跳出《教学大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并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否与实际现象相符。从而使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关注科学技术;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物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近几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与生产实际和科学技术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科学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欣.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第3篇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加深了对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够掌握住教材基本知识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提高我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第二轮政治复习达到最佳效果,是每个教师和同学所期望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指导高三学生复习政治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制定好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复习

 

政治学科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时间非常紧张和宝贵。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必须制定好切合自己实际的复习计划,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内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有多少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复习各需要多少时间,都要认真写入计划。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少安排一些时间,以加强复习效果,但不能不管不顾;那些掌握得不太熟练或者没有掌握的知识,要多安排一些复习时间,这些知识是复习的重点,应该多下工夫。有了复习计划,政治第二轮复习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的现象。制定好计划,我们就要认真执行,按计划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复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

 

二、抓好两个专题,注意二者密切结合

 

专题性是政治第二轮复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有人把第二

 

轮复习称为“专题复习”。政治学科的专题可以分成两个类别:知识专题和时政专题。这两个专题都要复习好,并且复习时要注意二者的密切结合。

 

知识专题分为经济生活专题、政治生活专题、文化生活专题和生活与哲学专题。经济生活可分为:基本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和对外经济关系五个专题;政治生活分为我国国家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四个专题;文化生活可以分为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繁荣与创新等四个专题;生活与哲学可分为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论四个专题。对于这些知识专题,要牢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同时,对于非主干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懂弄会,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不可忽视。复习这些专题时,要与时政相联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时政,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加深对时政的认识。

 

时政专题复习是指对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问题进行归类,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锻炼能力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对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做到了然于心,重点把握那些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时事,要从其产生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掌握,如“十三五” 规划、和谐社会、两岸关系、联合国改革等。其次,要把这些重大时事进行归类,如把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的归为一类,把属于中外关系的归为一类等等。再者,在复习时政专题时,除了了解事件本身外,还要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看这些时事从哪些方面反映了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自己以这些时事为背景材料出一些题目来考考自己,或与其他同学相互出题、相互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时事的认识,巩固复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内综合,适当注意学科间综合

 

综合性是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的又一显著特点,专题复习本身就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本轮复习首先要抓好政治学科内的综合复习。在复习每个专题时,要联系到其他专题的知识,如复习经济生活知识时要联系到哲学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复习哲学生活时要考虑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以知识点“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例,从经济生活上要掌握住以下内容: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即市场调节的不足与缺陷)?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和意义各是什么?从哲学生活角度来说,国家宏观调控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它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复习时就要全面考虑、多方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综合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注重政治学科内综合复习的同时,要适当注意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之间的综合。在复习政治知识时,可以考虑考虑这个知识点与历史、地理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整理下来,经常翻看,可以更好地掌握政治、历史与地理三科的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如复习政治学科的经济生活上的“三大产业”时,可以结合历史上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有关发展农业的著作与发明等知识,结合地理上的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和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农业和工业以及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等知识,从而深刻理解三大产业的相关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应对高考试题中学科间综合题目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科间综合与学科内综合相结合,认真细心,脚踏实地,如此方能保证和提高复习效果,在2016年的高考中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动向:紧扣考试说明,坚持稳中求新

1.试题结构简约,形式活泼多样。

首先,试题的类型、结构相对稳定,整体难易适度。选择题中“经济生活”模块3小题(12分)、“生活与哲学”模块4小题(16分)、“文化生活”模块1小题(4分)、“政治生活”模块1小题(4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模块3小题(12分),非选择题中“经济生活”模块2小问(20分)、“生活与哲学”模块1小问(11分)、“文化生活”模块1小问(10分)、“政治生活”模块1小问(11分),试题结构简约,考点主次分明,比分配置合理,文字阅读减少,与2013年浙江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政治)“参考试卷”、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试卷基本吻合。其次,试题构思巧妙,形式活泼多样。试题所选材料与学科知识相融,经济、政治、文化素材蕴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要求。如第26~27题,简单的“问候的变化”(漫画)则深刻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了考生价值认知的时代性要求;第29题“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认识”、第30题“现代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再现了考生对现代科技的认知与思辨。

2.命题坚持了稳中求新的策略。

首先,选择题题干表述简洁,题肢设置灵活,首次出现了“一材两用”的漫画型选择题,单一选择与组合选择比例合理(7∶5),干扰肢设置规范、干扰性强,且5个组合选择题全部采用“二二组合”,解答难度略有提升。其次,主观题题型由2012年的2个“是什么”、1个“为什么”、1个“怎么办”、1个“认识评价型”,演变为1个“是什么”[第40题第(1)问]、3个“为什么”[第40题第(3)问,第41题第(1)、(2)问]、1个“怎么办”[第40题第(2)问],解答较难的评价(辨析)题被相对较易的意义题所替代;设问方式均采用“大热点小切口”,热点背景、限制设问、知识指向更加明确。如第40题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下,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对立统一的观点”(生活与哲学)角度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41题要求在“中国梦”主题下,从“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生活)角度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二、变化:知识考查突出开放性,能力考查突出思辨性,情感目标考查突出时代性

1.试题在知识考查上突出开放性。

试题在注重基础、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考查了知识与观点的开放性。如第24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26题“漫画:问候的变化”等,直接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第29题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31题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33题“美国竞选的实质”、第40题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立统一的观点”、第41题的“文化与综合国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注重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又如,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24题)、中国电视剧在国外热播(第31题)、美国选举与控枪问题(第33题)、法国大选(第34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第41题第(2)问]等,用培养世界眼光的角度解读政治学科的命题,突出了知识考查的开放性;同时,命题直面民营资本准入(第25题)、人民币升值(第24题)、生态保护(第40题)、和平发展[第41题第(2)问]等现实话题,不回避得失矛盾,体现了观点立意的开放性。

2.试题在能力考查上突出思辨性。

如第24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40题第(1)问图表题解读等生成性试题,答案不再是“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而是需要由考生在准确完整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调用相关解决问题的知识而生成;第28题“‘正能量’与‘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等应用性试题,突出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40题第(2)、(3)问“生态文明建设”,第41题第(2)问“中国梦与和平发展道路”等,既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目标和要求,又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阐释道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现代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第30题)、漫画“问候的变化”(第26题、27题)、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40题第(3)问]等,把命题置于现实生活情景之中,处处体现出话题的思辨性,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倡导理性地应对社会生活实际。

3.试题在情感目标考查上突出时代性。

如第28题“‘正能量’与‘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第40题“生态文明建设”、第41题“中国梦及其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时髦语言或智慧或诙谐,一改以往政治学科“说教”的面孔,让人倍感亲切。而这种亲切正是情感目标达成的起点。

三、亮点:关注社会生活,彰显学科特色

1.试题取材源于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命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实际,不回避热点材料,不刻意创设情景。如第24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25题“民营资本准入”、第28题“‘正能量’与‘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第31题“中国电视剧国外热播”、第32题“民众参与网上评选”、第33题“美国选举与控枪问题”、第35题“国际组织作用”、第40题“生态文明建设”、第41题“中国梦”等,既体现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导向,又反映了国家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重大国际热点焦点问题。

2.试题注重价值引导,彰显育人魅力。

考生阅读试题材料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成为接受知识和能力考核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过程。如第28题“社会‘正能量’与个人‘微贡献’”、第30题“智能通讯工具的得与失”等,有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第32题“民众参与网上评选”,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第40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考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第24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第31题“中国电视剧国外热播”、第41题“中国梦与和平发展”等,有利于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和国家观念等。

四、商榷:命题微有瑕疵,尚待完善改进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以例析理、以理示例、事理交融,导向正确,价值显现,但也不乏略显瑕疵值得商榷、完善的地方。一是存在“超纲”嫌疑。如第25题①选肢中的“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和③中“市场规律”是指什么?考生一头露水,因为现行教材或考试说明中没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和“市场规律(包括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等相关知识或表述。二是考查知识点过“近”,分布不够广泛。如第27题“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第30题“A.对事物的价值要具体分析”(均是该题的正确选项),考查的知识点基本都是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即使是第31题“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正确选项),虽属于文化生活的知识范畴,但其实质仍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内容,与上两题考查知识点十分相近。三是设问要求与答案设置不相匹配。如第40题材料二中“注②”内容在第(1)问(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参考答案中几乎没有涉及或反映得不够充分;第40题第(3)问(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只是对“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具体阐述,与“结合材料”设问要求相去甚远,不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深邃性、发散性和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第5篇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形象而生动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诸多要求,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的积极性。情境教学法通过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一个综合的考量,进而设计出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生活情境、体验情境、创新情境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探究。

1.生活情境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创设出有效的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拉近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并且更好地吸收知识,完成对有关知识的学习。创设出好的、恰当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的学习。因为地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球是我们生活的载体和母体。当我们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时,就可以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乱砍树林导致水土流失,以及磷硫物的排放导致的赤潮现象等和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有关知识。

2.体验情境

要创设出合理有效的体验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有关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让学生在体验中发掘出有用的信息并不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聚焦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感受有哪些现象是可以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并且让学生探讨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日常观察中会发现:麦当劳、可口可乐、肯德基等进入我国市场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航班、贸易港口的开通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而这些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交通的发展、通讯的完善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

3.创新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创新也是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便捷途径。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学的较高目标也是比较难达到的一个目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中,要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创设出创新情境。这里所谓的创新情境是借助创新这一平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塑造提供一个支柱。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创新的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进行创新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配合、共同交流从而争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进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出一些具有创新意味的情境从而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让三位学生分别代表三次工业革命并将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生的原因等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然后请全班的学生就三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讨论,并鼓励这三位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辩论和反驳。

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来回往复的交锋和讨论,有关的知识点和观点得到争辩,学生对有些知识点的理解不断加深,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小结

情境教学法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注意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世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探索与实践,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