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影响
现阶段,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的能源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为了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世界各国开始了能源开发的进程,并且在近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众所周知,目前我们普遍用的太阳能,就属于新能源的一种。新能源还包括,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充分的体现出了能源综合利用的效益,为全球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一、新能源与能源强度介绍
1.新能源介绍
(1)新能源的内容
通常,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除了这些以外,新能源还包括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由于常规能源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它们的长期使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此,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点的新能源在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2)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的特点有很多,具体而言,系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可再生性比较强,可以供人类永续的利用,例如风能。据估计,可被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但是,到2003年,只有0.57GW风能被开发利用起来,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可见,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并且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另外,新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需要大的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应先个比较小,含碳量很少,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同时,新能源还有着分布广泛的特点,有利于能源的分散利用。新能源的特点还有很多,人类在对新能源不断的开发中获得了很多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2.能源强度介绍
“能源强度”,也被称之为“单位产值能耗”,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量。另外,从国家的角度上分析能源强度的涵义,则为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见,能源强度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并且,能源强度受一些列的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能源强度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着各国社会的发展。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由于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导致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为世界和平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由于能源强度代表着“单位产值能耗”,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与空缺,对环境的损害很小,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新能源的利用,减小了单位产值能耗,换言之,新能源的使用,减小了对资源的消耗,却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的经济收入,以我国为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保障。
2.新能源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自身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系能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成本较常规能源来说比较低,重复使用性强,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新能源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开发成本,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兴起,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此同时,在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也得以不断的发展。从环境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对与人类来说,环境的不断转换,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新能源使用可以减少大量的车辆以及工厂等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可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同时也降低了煤炭等一些非可再生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真正的做到了多年以来所呼唤的节能减排。另外,新能源产业的产生,是当前我国最具前景的与长久发展的新兴的产业,对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举措,由于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对能源强度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所以,企业在新能源的投资方面要适度的掌握投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投资成本的多少。一旦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超过了企业经济发展的自身的符合能力,就会使整个企业的经济系统瘫痪,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各国开始不断的开发常规能源,破坏了环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为此,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了只一点,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之下,开始开发利用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问题,并且,各国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代替了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减小了开发投资的成本,还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以及全球的环境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栋,潘文卿等,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 新兴产业培育 经济增长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
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比如,推行国家采购,建议政府带头采购新能源产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放宽用电限额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比如,可以考虑在科技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等。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Weaver-Thomas模型 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12-03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能源的消耗量在不断增长,地球上蕴藏的矿物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终将趋于枯竭。人们必须想办法寻找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对于新的接替能源的要求,应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储量丰富、经济、安全和清洁高效。从这些条件来看,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以及氢能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点。
一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重心,煤炭的消费量占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的70%左右。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比重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新能源占能源总量消费比例在缓慢上升,新能源产业前景看好。国家能源局在2010年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会上曾宣布,在2011―2020年的十年间,国家对新兴能源产业的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十二五”规划要求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2%~13%左右。
发展新能源和促进新能源的消费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缓解中国能源供给与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资金、政策扶持等个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新能源产业的推广并取代煤炭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短期内仍不能动摇煤炭的主体地位。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给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中国工业布局仍然存在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我们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的方向,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伴随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一些地方仍然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新能源建设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这很可能失去在后危机期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好时机。新能源产业是新型产业,其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合理布局产业,应该遵循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根据此原则,本文以Weaver-Thomas关于工业战略产业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提出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集群竞争力、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主要侧重于政策实践层面分析,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如马国庆等认为,中国多元化、立体式的新能源投资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一系列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因素。刘强等提出了能源技术模型与经济模型的耦合,实现了宏观经济信息与微观技术信息的对接。熊华文等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居民消费全流程进行了能耗分析。任应甫等提出了燃料乙醇产业具有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减少环境污染的多重产业关联效应。
对于各省也纷纷出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例如刘叶志从先行区、示范区、基地区、集聚区四个视角设计了福建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发展布局。
面对金融危机,应抓住机遇,借鉴国际经验,采取有力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进中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些学者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分析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条件,技术和对策上;对新能源产业结构如何进行调整,产业发展序列与布局、较少;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很少,因此产业政策制定的依据科学性较差。因此,本文将Weaver-Thomas引进新能源产业布局。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基于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选择
Weaver-Thomas模型的主要原理是把一个观察分布(实际分布)与假设分布相比较,以建立一个最接近的近似分布。使用该模型时,首先要把各项指标按大小排序,然后再通过计算和比较每一种假设分布和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以此确定最佳的拟合。
Weaver-Thomas模型主要用于工业产业的布局,在国内外产业布局中广泛采用,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种类多,影响因素复杂,需要通过分析多个指标,综合各种因素,从整体进行优选分析。该模型从多个指标角度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具有全面协调的优势。
模型的计算公式及说明如下:
设EN ij为第j产业第i项指标值,i=1,2,…m;j=1,2…n。m为产业总个数,n为指标总个数,则对于第n个产业的Weaver-Thomas组合指数WT为:
WTni=■(λni-100ENij/■ENij)2(1)
式中,当i≤n时,λni=100/n;当i>n时,λni=0
nqj=〔n:WTij=minWTkj (k=1,2,…,m)〕(2)
nq=■■nqj(3)
公式(1)至(3)中,nqj为第j指标对应的优化行业个数,nq为全部指标对应的优化行业总个数。WT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强,在区域产业布局时应重点考虑。通过测算比较各新能源产业的组合WT值,确定各产业在该经济区的优劣势,以此来合理布局新能源产业,实现区域实际效益最大化。
四、应用模型及优势行业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Weaver-Thomas模型从多种因素分析新能源产业布局应选择的优势行业,在应用中还需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联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运用中,要结合地方实际,在选择好各项指标时,按大小排序,赋以适当权重。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1)市场原则。即支柱产业应具有较大的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市场扩张能力,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就业原则。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3)规模原则。支柱产业应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具备规模效益。(4)技术进步原则。支柱产业应符合科技进步方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对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吸纳与“嫁接”能力。
五、行业优选的指标体系
1.区位商。根据比较利益理论的原理,区位商指标值常被用来衡量比较优势。区位商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它以同时将分析结论体现为一个相对份额指标值,即区位商值。其计算公式为:
LQij=■
式中,LQij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i为第i个地区;j为第j个行业;L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具体二级指标应根据不同新能源产业Lij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统计难以程度来定。在生物能例如沼气能源方面,可以选取产的沼气量,在风能利用方面,可以选取利用风能发电量等等。
2.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产品的供需方面,任何一个行业的生产以及任何一种产品,都会为其他或其他行业的生产作为其生产的投入要素(除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外)。同时,它也会以其他产品或其他行业的生产作为其生产的投入要素;在产业的技术供给方面,一个产业的生产,需要其他产业为其提供技术水平层次相当的生产手段,同时,它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相互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使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反映产业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资料计算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是指新能源在生产发生变化时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例如风力发电对煤炭、石油行业的影响等。产业感应度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使新能源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例如太阳能发电对光伏板组件需求的带动等。
如果用ei表示第i产业的感应度系数;ej表示第j产业的影响力系数;n为产业书目;Cij为列昂惕夫矩阵R(I-A)-1中的元素,其经济学含义是j部门生产每单位最终产品时i部门应有的总产品量,那么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ei=■Cij/■■■Cij和ej=■Cij/■■■Cij。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较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较大推动作用。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度高,容易受各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一般都比较快。
3.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规模可以测算新能源总产值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用GYi表示新能源产业i总产值规模,公式为:GYi=GDPi/GDP,式中GDPi为第i种能源产业的生产总值,GDP为整个国家海洋产业的生产总值。该值越大,表明该新能源产业规模大,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明显。
4.增加值比重。受特定时期资源和技术条件限制,为使有限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发挥,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某些优势产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确定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海洋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方面可用区内增加值比重WIij来表示。计算公式为:WIij=(Gij/Gj)×100%。式中WI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Gij、Gj分别表示个新能源产业的增加值和新能源总产值。一般来说WIij>15%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该区域的新能源主导产业。
5.技术水平。对于某些特殊的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硅、核电等产业在进行布局时除了依托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外,这类产业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先进技术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对该类海洋产业进行布局时,可以用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速度来考察技术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如果Ei(t)表示i新能源产业在第t期的技术水平,Yi(t)表示i产业在第t期的总产值,Kαi(t)、Lβi(t)分别表示资本总额和劳动力价值弹性。则产业技术水平Ei(t)=Yi(t)/K?鄣i(t),Lβi(t),Ei(t)值越大,该产业的技术水平越高,反之越低。产业技术进步速度Vi=GDPTi / GDPi,其中,GDPTi是指i海洋产业由技术部分获得的GDP,GDPi为i产业总产值。产业技术进步速度Vi表示的是i产业的技术在i产业增加值中所作的贡献。V越大,表示该海洋产业技术进步越快,反之越慢。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9-199.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双退工作部,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 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关键词 :新兴产业;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45-01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一、新兴产业培育是经济增长的保证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新兴产业培育的几点对策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
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
(二)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技术发展、产业示范以及新能源体系化建设
在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示范方面,包括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成套技术,开发核电关键技术,研制成套装配技术,氢能以燃料电池为重点,推动氢能燃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大力开展低成本低效率的能源植物新品种。在新能源体系化建设方面,要加速科技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大型新能源体系,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和实验基础设施。对新能源关键领域要实现重点突破,如太阳能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光伏发电的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燃料电池材料等清洁燃料、照明节能材料的产业化等,为我国节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式创新,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为高技术产业、为产业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推进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新能源产业要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这只是外在因素,关键还要靠产业内的企业创新能力。一家负责任的新能源产业企业,不能光等着政府来扶持,而是要想方设法在创新上实现突破。毕竟对新能源产业而言,创新是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新能源产业中的企业应该强化企业内部相关制度的建设,尤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将会逐步进入新能源产业。而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企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管理者团队素质以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情况都是其要考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新能源 产业 雾霾 困境
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竞争环境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正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战略机遇期,不管是已经具备新能源产业基础还是即将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地区产业持续升级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近日持续的雾霾进一步警示中国经济到了要加快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
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全国33个城市经检测显示空气严重污染,全国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严重雾霾灾害天气,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道路能见度不足2000米,个别区域甚至不足200米,多个地区的PM2.5监测数据爆表,甚至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达到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记录。
多方研究已经证实,PM2.5是形成雾霾污染主要的原因。而构成北京等地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扬尘、燃煤、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机动车排放等,其中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是核心因素,此外还有本地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因素,也包括周边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的因素。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PM2.5可直接吸入肺中,对人体伤害较大。有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近20年增长高达8倍之多,已经正式替代心血管病成为第一大致死病因。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严重的空气污染,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欧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可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摆脱传统能源掣肘、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等具有战略性意义。
2、环境污染代价高,新能源产业发展顺应经济持续发展需要
环保部近日的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大范围雾霾天气进一步预警,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短期来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汽车产业制定更严格的新标等措施,必然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损。但从长远来看,将极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正向外部性,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对环境具有友好性,而环境收益归于全社会;二是技术发展的正外部性,新能源技术使用的部分收益归全社会所有。坚持不断探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始终保持新能源的领先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正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促使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但我们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空气质量非一日之功,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现实困境
1、国内外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导致产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日益加强。
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迅猛增长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于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开发相对较早,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欧洲是全球新能源市场集中地之一,也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中心;日本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各项新能源均呈现倍增趋势。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目前日本除了拥有日立、东芝、三菱等核电设备制造大型企业外,世界上太阳能发电的专利也主要由日本厂家掌握――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它们被称为日本光伏领域的四大骨干企业。
目前,我国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新能源的种类以及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在区域政策和资源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区域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从创新能力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风电装备制造、风电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制造技术,中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风电专利申请在“十一五”期间达到高峰,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5年风电领域申请专利402件,同比增长151%,2006年申请专利610件,同比增长152%,2007年申请专利625件,同比增长103%。
截至2012年,我国核电在建机组同比增长175.3%,共有30台,容量32.73GW,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9.8%,增加到63GW,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较2011年增长42.9%,达到30GW。
2、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一系列困境
从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上看,不健全的因素偏多,凸显产业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困境。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和风电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严峻形势,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也与国内政策不配套导致的需求不足直接相关。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急剧下降。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2年10月,美国开始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作为全球光伏产业最大市场的欧盟方面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欧美的“双反”重创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加速了中、美、欧互补的产业链条断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利润大幅下滑、经营困难,很多中小型光伏企业停产,而行业龙头如尚德、赛维等上市企业也濒临破产。2012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不到70%。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频出救市政策。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国内应用的总规模达到5.2GW;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措施、公布金太阳项目目录,旨在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支持光伏企业发展。而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国内已经有80多家企业参与风电投资,各类大小风电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由于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存在隐患。风电零部件供应依然是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运营体系不健全,导致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背离,截至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而发电量占比不足1%。由于产业体系不健全,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不足的困境。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也正越来越突出。风电制造领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和投入少,大多走的是引进路线,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除太阳能、风能外,生物质能源也被寄予厚望,尤其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却也面临着原料收集、核心技术缺失和市场销售等难题。
3、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狂潮下,吸引了不少短期投资者,各类新能源企业泥沙俱下,不少补贴企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成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绊脚石。另外,由于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间的矛盾和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我国没有真正地建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和机制,重大制度的设计不完善加之市场消纳问题,也使得风电难以更好地发展,在吉林、内蒙古等地有30%~40%的风电因为不能联网而被放弃掉。
在一系列成就背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4种能源加在一起,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比重的14.5%。这说明我国未来能源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改革,是能源体制的革命性变化。另外,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多集中在海外,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成熟度较低,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四、客观认识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坚定信心寻求长远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各个国家对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侧重各有不同。英国、美国和欧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低碳产业为主,英国同时关注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中国则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然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重要意义有客观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经过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石油地缘政治、欧美征收碳关税以及对华光伏“双反”调查、日本核泄漏事故、国内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事件后,我国围绕能源如何发展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并充分认识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现在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将持续出台支持鼓励和优惠补贴政策,推动新兴产业需求爆发性增长。新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信心百倍,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构建制度,更需要产业界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如果在能源转型上的努力不够,中国的能源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将会有更大的差距,因此能源产业要有忧患意识。同时,鼓励能源技术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这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能源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我国应用新能源的步伐。在技术层面,主要依靠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确保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实现全部上网;在政策层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划也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治理雾霾污染将是促进汽车产业技术革新、带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又一次机会,将给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机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与广大民营企业家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相信未来,新能源领域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宽广。而对从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施卫娟、李福保:云南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8).
[2] 张志刚:企业产业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决策咨询,2011(1).
[3] 司凯、张琪: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4]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念、可能的市场失灵与发展定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4).
[6]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7] 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