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职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25-01

一、会计类专业开展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多媒体资源以及复印、扫描、摄影设备的配备为开展情境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会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情境教学需要采集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践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簿、财务处理软件、票据传递与会计核算流程等,需要摄制工商、税务、银行、海关及企业内部的真实环境,要取得工商登记、税务登记、转账结算等会计事项需要使用的真实票据,这些资料都是学生学习和模拟演练必不可少的,通过复印、扫描、摄影等现代办公手段可以非常容易取得或制作。

其次,网络资源与动画制作技术为开展情境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工商登记、资产清查、错账更正、期末结账、票据承兑与转让等业务具有严格的程序,教师口头讲授很难表述清楚,如果能够通过影像演绎,再由学生观看后进行角色体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上有充足的课程资源可以共享,运用动画制作技术可以制作仿真的业务情境和业务流程,这些资源为教学素材的取得或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银行等业务窗口的开放性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开展情境教学提供了社会资源保障。情境教学素材的取得与制作需要一些企业单位的配合与支持,目前各学校都有稳定的合作企业,只要保证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并且不影响其正常工作,教学素材的采集制作会得到修改部门和企业的支持。

二、会计类专业开展情境教学的准备

(一)评估确定需要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的课程及环节。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需要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的专业骨干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会计实务、企业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审计学、校内综合实训等,对于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理解难点要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应当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实施情境教学。以税法课程为例,我国现有国税、地税和海关等三个主要征收系统,分别执行不同的征收任务,这本身就是三个大的教学情境,学生应当明确每个系统的具体征收任务,同时还应当熟练掌握开业税务登记、停业税务登记、注销税务登记、具体税种的定期申报、定期预缴、汇算清缴、税务认证等各个子情境。

(二)评价确定应取得或制作的情境教学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情境都需要制作情境教学影像,那样会浪费时间与财力,又会喧宾夺主式地挤占教师课堂讲解时间。只有一些单纯依靠学生以往经历或者想象无法真实感受的情境,才需要将真实业务场景制作成影像资料,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会计实践中。如财产清查、税务登记、税务申报、银行结算、票据业务等,是学生以往没有经历过的,也是不允许随便想象的。

每个业务情境都有必须具备的凭证、表格等特定业务素材,如公司登记、纳税登记、纳税申报、转账结算等业务,应当结合业务实践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模拟素材,但并不是相关业务的全部素材,购货发票、银行票据等以往已经模拟过的素材不用重复模拟。所以,教师应当先对本教学情境的模拟素材进行评价,再做相应准备。

(三)取得、制作、整理并合理保管情境教学素材。成立专门的情境教学素材制作小组,制定情境教学纸质素材或影像素材目录,按照企业、银行、工商、税务等素材来源明确分工,采取复印、扫描、摄制、自行制作等四种方法,分工完成情境教学素材的制作。将制作完成的情境教学素材按照课程归类整理,影像素材可以直接插入电子教学课件,纸质素材应当按照教学进程装订成册或者编入专门的实训教材。

三、会计类专业开展情境教学的实施

高职教育讲究“说、学、做”一体化,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理念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登记等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项目是可以的,对于凭证传递、税务登记等复杂业务流程应当先“看”后“练”,讲求“讲、看、练”有机结合。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规则性与制度性,允许个人任意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很小,所以理论课程中教师“讲”的地位是不能取代的,情境教学此时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吸收、消化、理解、记忆国家或业务部门的规定,如会计科目的名称与使用、税收征管规定、公司管理规定等内容。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高职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同语文学科的整合,高职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呢?什么样的课堂才能避免走向误区?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的情境体验,这指引我们构建一种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发现、学习。怎样才能突出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凭借知识信息量大、直观形象、便于情境再现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知识量大、便于情境再现的优势,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最先进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高职语文情境教育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高职语文教学变得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用现代教育手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更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2.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

从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来看,情境教学理论有利于多媒体优点的发挥。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或逼真的情境下,才能达到提供和传播知识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超越时空、再现情境的优势,创设与高职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习者自主感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需要靠学生主动完成。这就使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优势得到发挥,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关键点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教学目的前,要创设一种意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会把抽象、枯燥的语文课变成一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引人入胜的影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先进的情境教学理论和高职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构建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情境教学模式。

2.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走出高职语文教学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单调,把学生逐步从被动学习、压抑接受的课堂氛围中解救出来。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冲击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技术欠缺,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和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过多地在教学课件上下工夫,忽略了高职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成“万能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以免南辕北辙,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点,本文指出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遵循原则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渴望,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感知、自主发现、自主提炼和运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安排讨论、辩论、小组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个体相互依赖和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动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搜集和吸收,防止教学方向的偏差。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1.确定研究对象,创设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

我们将对所教的两个班级2012级广告一班和二班进行比较对照教学,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另一个班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

2.教材的选用。

实验班和控制班均使用新华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教材根据高职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以阅读、赏析和写作为主线布局,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调动高职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积极性,是本实验的目的所在。

3.实施方案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查阅和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析,对待教学模式感受、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加以前后对照。通过对情境教学学习氛围、授课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知识吸收、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认可和看法,在实践中认真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个别调查法。抽取实验班内不同学习档次的学生若干名,观察其在传统教学到情境教学中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成绩的变化,因人而异地加以指点和引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4)实验对照法。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对照两种教学模式的利弊和效率。通过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成绩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导入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材中选取的《蒹葭》是学生中学阶段已经阅读和学习过的诗歌,那么到了大学,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重新感悟、体会此诗?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观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创设情境,从而引申到此诗,让他们自己感悟、体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境,追寻者的锲而不舍,意境的朦胧之美,自我总结、连类生发。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如王维《山居秋暝》,利用多媒体先放出几幅图画,画中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使学生感受非常宁静、清新、恬然。这样把学生导入到情境中,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5.进入情境,感知情境,享受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情感动人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质疑的心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而不是坐等老师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技术所赋予的学习空间、内容、个性方式等多方面的自和自我调控权,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寻找和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成为课堂的设计师、导演,在学生成长进步的道路上,扮演鼓励者、合作者、指引者的角色,分享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喜悦。整个课堂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变成了教师—多媒体—学生,教师是课堂情境的设计者,多媒体是工具,学生是主人。

6.再现情境,激发灵感。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复习和小结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从业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画面、音乐、图片等,将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再现,使学生清晰情境脉络,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通过再现情境,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灵感,运用到专业知识领域,比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生动的语言在广告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这些语言怎么来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创作出生动形象的广告语言。

参考文献:

[1]杨家兴.情境教学理论与超媒体学习环境,教学科技与媒体,1995(8).

[2]唐锋卢.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反思,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

[3]孔惠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电化教育研究,2002(6).

[4]孙芳.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报,2001(1).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第3篇

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然成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面临着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因此,对经济市场中的用人单位而言,高校毕业生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素养。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经济学教育在其课程设置上主要局限于经济类与相关专业上,如经济管理系、金融学院、经济学院等,这些主要是以培育专业的经济金融人才为教学目的的,而在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却没有经济类的相关课程,可见高校中经济类课程普及化程度并不是很高。高校中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概论》等相关课程,因此对于市场竞争与基本的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也没有了解,从而在后期的就业中就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就业困难的窘境。

二、高校进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当前高等院校开展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校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接受相关经济学领域的学科知识掌握关于经济学知识信息索取的方式,如可以依托互联网以及图书馆等途径,从而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二是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应当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引证社会中所出现的经济事实,阐述相应的经济模式;三是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的经济学领域的知识进行专业论文的撰写,如拟定相关课题进行经济类文章的写作,从而在论文中阐述经济学原理以及概念的实际运用等;四是高校大学生能够做到通过对于专业经济理论的学习,对政府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可分析其中的利弊;最后就是高校大学生能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同当前社会中的经济事实相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现实问题中去,通过分析、探索从而能够发现新的经济原理与知识。这五个不同方面的目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且逐步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学计划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逐步进行掌握与运用,从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实现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构建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高校的经济学教育教学应当首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该学科的教学应当注重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时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由于现代经济学这门学科是源于西方,因此西方经济学自然就会被视为主流经济学,但是在对于主流经济学的教育教学进行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同我国经济体制与国情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对于国外先进的经验理论进行借鉴的时候避免照抄照搬,而是在理解其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整合出一套先进的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体制。在实现经济学教学体系本土化的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学教育教育也应当实现其国际化,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学应当走向世界,而世界的经济学也要融入中国。正是在这种学术交流过程中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构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二)适应市场需求,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当前部分高校中在经济学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对高校在学科教材的选取上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材的选择应当同时展的需求相适应,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在内容上具备理论全面且新颖的特点,并且对于国外优秀的经济学教材也应当纳入到高校经济学科教材领域中;其次,选取的教学方法应当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经济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高校经济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学习领会,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将知识经验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相对合理的教学考评制度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与观念的影响,高校中对于学生的考评往往是通过单纯的考试成绩,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的,然而这种考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就是学生对经济学领域知识真正理解掌握以及学生对于所学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都难以检测出来,因此,当前高校应当转变考评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如综合性考评,即将学生平时成绩作为考评的参考依据,融入到最终的考评中;另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性考评模式,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再就是可以让学生撰写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提升学生对于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科研能力。通过采用多种考评方式,从而建构起高校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考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第4篇

适应专业需要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适应经管类专业化教育需要,把课程融进教育之中受整个社会行业的“专业化”浪潮影响,教育专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行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商界追求提供给消费者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教育界也随之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改革。无论是经济类专业教育还是管理类专业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当前高校各经管类专业教育中,要想在广阔而深邃的专业领域成就精英式的专业化教育,必须能对经济“全局”进行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只有对经济领域的主要构架诸如经济理论与经济知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经济与市场、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概略的了解,专业化教育才能深入。作为学科体系基础课程的西方经济学,恰是对经济知识进行框架性、整体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层面的理论阐释,也有微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分析,同时揭示出经济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致力于该课程与各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具有知识的包容性,也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为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同专业差别化教学,把课程融进专业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经济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西方经济学采用差别化教学,分别寻找经济学与不同专业的对接。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可能呈现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教学,不同专业精心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致力于挖掘经济理论与市场变化的关联,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市场分析,如何洞察经济形势的变化,来把握新的商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经济学模型进行市场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外,注重经济知识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资本运作等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革新教学方法,把课程融进思想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加上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单调,又依赖于数学和模型这个基本工具来解读,所以经济学是一门很难而又不容易靠近的学科。降低理论深度,增加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向。由经济热点或新闻的介绍入手,结合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背后蕴藏的经济道理。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好奇心。通过具体的案例,用经济实际热点问题进行基本原理讲解,突出经济知识的运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将经济思想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贴近日常实例教授,把课程融进生活之中如何让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和经济理念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经济学离人们不再遥远,让学生利用大师的经济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且从中受益,是课程的关键。为此,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尽量将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学以致用,能用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总结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著名经济学家,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新颖事例,对经济学家们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观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实行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教学,把课程融进学科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相对于市场营销、广告、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等课程来说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与这些相关课程交叉讲解,既能让其他专业课为经济学服务,又能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为其他课程的分析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向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还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扩展西方经济学在不同课程中的吸引力,巩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系统思维;课程设计;工程管理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朱沛文(1989-),男,湖南郴州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40-02

一、常规课程设计的不足

技术经济学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工程管理专业将技术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工程项目和企业管理中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显得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对该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只是一种常规模式,学生理论基础掌握相对较好,但是将知识系统化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相对较弱,[2]从而达不到该课程教学的目的。这种常规课程设计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所学的技术经济学知识是割裂分散的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因初次接触有关经济、技术、管理等概念,不免对一些纯理论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和消化,有些基础知识根本上尚未掌握,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散割裂的知识要点,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会无从下手,不能灵活运用。同时他们因经验不足也难以将各种知识、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运用到课程设计当中。

2.学生被动参与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是被动参与,认为这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该过程设计作为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目标,从而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3.常规的课程设计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

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的选择、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常规的课程设计具有时间短、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资源缺乏等特点,因此学生难以在短期内将如此多的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对于工科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对财会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时感到很吃力,[3]这也就更加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

1.系统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个性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的整体性概念来整理思想,强调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4]因此,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运作过程中形式多、创造性强。将系统思维引入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目的是改善其常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它是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视角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研究,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到进一步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阶段,[5]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只要和他的知识系统融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拓宽知识体系的节点,从而形成扩大的知识网络系统。这种思维习惯从课程开始就应该养成,因为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学期末,所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的衔接也考验了其思维系统的持续性。

2.系统思维促进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比如“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技术经济分析”等重难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引入适当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把课程设计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说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Excel软件,因此目的性强、兴趣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存在与变化的根据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直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实践运用能力。

3.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是对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验等环节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决策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它的内容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解决社会实际生活问题而设。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设计向更深层次进行;客观题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思维发散,争取创新。当然有一些数据可让他们自己设定,模拟市场情景,把自己当作一个可行性研究人员,就某个具体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决策。最后,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

4.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项目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6]而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经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子系统。从项目这个大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系统思维让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上升到更高层的项目管理领域。因此,设置技术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个案例,包括原始数据收集、计算方法的选择、财务报表的编制、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写出项目评价报告以判断项目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7]同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以项目建设程序为目标,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动态地整合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理解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应该如何在各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即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在纵向上,培养了学生思维技能,让学生重视知识的过程设计

学生从开始接触该课程,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互动,直观理解技术经济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具体生动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部分与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最后的课程设计升华了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它更加丰富和充实。因此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只有知识积累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在横向上,有助于使学生有效获得不同领域的信息,积累学习经验

系统思维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更是体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不是单靠在该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就能够真正掌握的。如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掌握了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工具,比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能够更好地体现。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相互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系统思维不仅适合于人们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且也适应人们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需要。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生只有在系统思维的角度,辨证地对待课程设计,不再停留在单个知识点上,而是把认识提高到系统水平,把技术经济学包含的各种知识看作各要素,按不同的联系方式组成不同结构。每种结构都具有不同功能,是系统内部联系的描述,而功能是系统与外部联系的表征。学习的过程就是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真正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赵超,姜长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17):14.

[3]王晓玲,马立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0):107-108.

[4]魏宏森.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1):7-12.

[5]苗东升.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