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 浅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的三大志愿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 做自己职业的“艺术家” 在模仿中创新 西部大开发中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的用户需求研究 元情报学:21世纪情报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新思路 论西部地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文献检索在信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外如何进行自然科学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浅谈儒家轻视自然科学的原因 浅谈自然科学教材改革 谈自然科学中的平衡 自然科学教育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自然科学的元老 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世纪信息化视阈中的医院档案管理研究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论析 BioLand 21世纪的科学美肤专家 21世纪科学不该沉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该网站由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供,数据库包括授权专利数据库和申请专利数据库两部分。授权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790年7月31日至今的美国专利,申请专利数据库对2000年11月9日起递交的专利申请进行公开,从2001年3月15日开始正式出版专利申请说明书。

专利检索可以有两种途径进行,即字面检索与字义检索。

字面检索,就是指通过输入某个关键词,检索在文本中带有该关键词的专利申请文件,这是大家比较常用的检索方式。

字义检索,就是指对某个意思表达进行检索,得到所有文本中包含该意思表达的专利申请文件。这种检索方式比字面检索的漏检率低,但比较费时费力,而且还涉及到一些专业的专利知识。

3文献检索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文献检索对于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过程的起步)、科研项目立项等工作而言是高级“参谋”[5],可以发现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能高效、全面地掌握有效信息,可以有目的地、系统全面地获得某一主题的有用信息,在浩淼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信息,避免做重复无效的工作,对科学研究提供直接帮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小溪.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调研报告[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3):91-95.

[2]孙中泉,王丽文.简析国际三大检索系统与学术论文投稿警示[J].冶金信息导刊,2000,(03):44-46.

[3]唐伟明.提高科技论文被EI和SCI收录的技巧与方法[J].医学情报工作,2003,24(4):303-305.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布什模式 基础科学研究 应用研究 知识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二战之前,美国科学界活跃着三种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斗争的科学研究信念,它们是“纯科学”信念、“应用科学”信念和“工程科学”信念。①迫于战争的压力和知识发展的需要,1944年11月,罗斯福总统致信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信中写道:“我们正面临着需要聪明才智的新领域,如果我们以进行这场战争所用的同样的眼光、勇气和干劲来开创它们,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②要求布什能够从本次战争中得出可以用来解决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并能够提出关于未来和平时期的矛盾如何解决的对策等。1945年7月美国颁发了《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它是科学政策史上一份扭转乾坤的报告,该报告扭转了美国“重应用,轻基础”的历史局面,论证了基础科学对国家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该政策对我国如何发展基础科学和知识产生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此报告,并且结合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新知识产生的途径,进行简要论述,意在指出基础科研的重要性和知识产生的路径依赖。

1 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功用

正如《弗拉斯卡蒂手册》所规定的科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一般认为科学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基础研究,是本文论述的重点。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重新对基础研究进行定义: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取关于现象和可供观察事实的根本基础性新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或具体的目的。③早在1945年布什报告中认为,基础研究是在不考虑应用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它所产生的是普遍知识和对自然和规律的理解。

基础研究即对正在进行研究及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并不是很明确,或者即使知道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以及技术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应用研究是用来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要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成为对实际应用具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实验发展,则是对于以上方式所有获取知识的验证和不断完善,最终使其更加合理科学。总之,笔者认为,在布什模式的框架下,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获得新的综合性知识为目的,不带有功利性,它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利益,基础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虽然它不像应用科学那样能产生即时性的效果,也不像实验那样具有明显的结果。基础研究的功用到底有哪些,如与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知识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科学本身的发展、人才培养等作用,而本文主要结合《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从科学研究起点、知识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这些是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

1.1 科学研究的起点和资本

布什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生产与开发”的“转化链”,即所谓的“布什模式”或“线性模式”。布什认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最后的生产开发,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也是很自然的过程。布什指出,相对于生产实践而言,“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行官。”④将基础研究从以应用为目标的短期价值中解脱出来,然后通过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中间环节,转变为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军事等社会需求的产品。布什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家政府、高等教育系统、其他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战后美国美国基础研究虽然历经曲折,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醒悟阶段,然后依次经历了推进阶段、徘徊阶段、“固本”阶段,虽然历经曲折,但是很快使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至今为止,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这些都与《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报告的颁布和实施密不可分。该政策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国家确立了对研究型大学的资助原则,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精英等。

布什模式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明显的划分,但是忽略了其相互影响和作用,布什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后康南特、沃特曼、布鲁克斯、斯托克斯等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进行了模式扩展。但是,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称为基础研究的项目是有明显的实用性,反过来,被认为是应用研究的一些项目中也含有基础研究的成分。如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在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疾病细菌理论,建立了微生物学,而且也产生了明显的实用效果,引起了各界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布什模式是对于基础研究传统观念的认识,而其他扩展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关于基础研究的新观念则“承认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它们的相互依赖性,认为其中一方面的进步有赖于另一方面的进展”,⑤诚然,它们相同之处都突出强调了“自由”的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基础科学研究为其他研究提供了理论源泉,是科学研究的资本所在。

1.2 有助于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的特殊性质,要求必须要有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探索献身的人才,柯南特校长的话:“……在可以合适地成为‘科学’的整个领域的每一个方面,其限制的因素是人”⑥依据布什报告所建议的科学人才培养方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军事到医疗等领域,更新了科学人才的等级和类型,同时确认了美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每一部分居民中都有人才”,⑦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46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比欧洲、日本早20 年,比中国早近60年。另外,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科学研究兴趣的人才。

1.3 有助于知识的再发现

基础研究直接产出的是知识,知识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征,⑧知识的这些特征,能否产生巨大利益,和使用者的能力有关,基础科学研究和功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往往被人误认为无用的,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健康,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正如庄子的“无用之用”,它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的无为之道进行的拟说。任何事物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带来大用。一个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发现和进一步认识,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对深入研究进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任何物都有它的不可触犯性、坚固性和深广度,即,都有它们的非透明性,都有它们无限的存在意义,在此意义上物具有认知维度上的不可能终极的未完成性。⑨如今科学发展虽已经不断完善成熟,但认识的无限性,要求物有所新。

不可否认,基础科研还有很多其他作用,比如与国家目标利益、经济发展等作用,基础研究的意义重大,但是有时由于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与预期其相反或否定结果,然而这些结果也仍然是有价值的,甚至从无意间发现新的理论知识。

2 小结

前文中,主要结合布什报告单一的线性模式,从纯科学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基础科学的概念及其功能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即基础研究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是一种旨在增进科学知识的、没有特定目标不考虑实际应用的研究活动。这一单一的线性模式也是布什报告中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所倡导的路径,这种路径是正相关的,是在一种理想和原始的状态下,完全受研究人员的好奇心所主导,然而忽略了应用研究和市场需求对其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不可抵挡的趋势。基础研究的实现并非只有通过自由探索这条唯一的途径,科学史表明,对解决特定问题所作的应用研究也确实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那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度融合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的发展,目前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此种融合的方式,例如,日、韩、英、美、德等国都提出了如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战略方案及其途径,更新了各自的战略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整体上还相对落后,科学技术仍然处在追赶状态中,科技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基础科学研究不可能将所有领域覆盖,此时,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借鉴布什报告和其他先进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注释

① 李勇.美国科学研究信念的历时性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9):36-40.

②④⑥⑦布什等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解道华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3,64,71,75.

③⑧谭文华,曾国屏.关于基础研究及其与国家目标关系的再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9-22.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解、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评价成绩,使学生处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出现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

1.学位论文大量抄袭,研究方法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设计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个综合表现。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其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过于简单,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内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标准过于宽松,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量抄袭原著文献,将教科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文章和已毕业学生的论文等资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采用文献综述和总结性评述类的约占51.2%,通过课题设计,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很少。由于本科阶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足,使体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投稿论文选题不当、写作格式不规范。投稿论文是研究者将科学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一种形式。与学位论文相比,其审查通过的标准和条件会更加严谨、更具科学性。在投稿论文中因存在选题不当、题目大而空及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体育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录用率低至10%,体育类核心刊的录用率更低仅为5%左右。而且,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甚至体育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中也存在应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类似缺陷和不足。

3.申报的科学研究课题缺乏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目前,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种类及数量不少,但由于课题申请者所掌握的国外文献不足、信息交流少、学术视野窄、不了解各学科前沿动态、选题仓促及科学研究方法不当等原因,有不少选题重复、内容缺少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实践价值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质量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一个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汪元榜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满意度均达到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还不到34%。本科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5.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开设的时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22所综合性大学的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除几所学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者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科研方法课。而且教材内容严重老化,主要罗列各项内容的一般操作方法,还达不到技术的层面,可参考的专著和书籍也少。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专著,体育专业研究生及体育科学研究者必读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书,自1985年以来已第4版,而国内还未见该著及相关内容的翻译与报道。以致对国外前沿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充分,体育科学研究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实践性教学过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评价学生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课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时数等具体内容,对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系统整合,可使实践性教学成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1.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尚无实践课程时数,在课堂讲解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课外作业来编排。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学时内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单独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外4周时间,将全部内容系统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形成实践性教学模式。

2.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模型。实践性教学过程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至参加论文报告结束。其具体过程可包括学生寻找问题、设定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及写出论文等内容。同时,全班同学也参与每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互动平台。另外,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给予认真、切实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不仅包含科学研究的因素,而且写出的论文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3.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写作论文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有效衔接和使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论文写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而且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阅读论文、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和报告论文。另外,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的教师也认为,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体育教育专业2年级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目前,许多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还不高,对体育领域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为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次,还不能升华或转换为具体技能。因此,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独立单元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单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衔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和程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链接,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透彻,明确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能力。

2.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尚无蒙古文教材,采用汉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对汉语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语言这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蒙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学会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汉语文献。因此,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计算机蒙古文软件普及率不高,撰写蒙古文论文存在文字输入及编辑等困难,学校图书馆应免费提供计算机蒙古文文字处理软件等相关操作平台。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体育相关领域蒙古文论文及参考文献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学生检索文献还需要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费事、费力,又不全面、不系统,为论文的写作带来不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收集蒙古文文献,还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在CNKI等学术网站检索论文的方法。对此,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

4.增设论文写作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熟练相关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应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开课前,可增设“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有效的论文写作训练,使他们的论文格式及内容的表述更加科学和严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教学形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文献、整理和分析资料、依据科学论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公开的论文报告会评定成绩。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环境研究法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门课程是以统计学、应用数学、环境科学相关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师授课普遍感觉较难,学生也觉得环境研究法较为枯燥难学。绪论课是环境研究法的第一课,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上好绪论课,对学生学习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合理选择教材

作为任课教师,授课的第一任务就是如何根据学校条件、专业特点、学生层次和课程学时数,选择适用的教材和教参。一本好教材,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选择一本权威的、操作性好、逻辑性强、难易适度的教材尤为重要。通过多方面的比较,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赵秀兰主编的《环境研究法》作为教材。

2 高度概括课程相关知识及教材内容

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展示数据,解释环境领域中的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的科学。阐明环境研究法和环境类其它专业课之间的桥梁纽带关系,通过举例,突出环境研究法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地位,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升华,其它专业课程都是服务于这门课程或是以这门课程的研究结果为基础依据。

环境研究法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2)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包括数据资料的初步整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变量间依存关系分析;(3)研究报告的编写。为了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记忆,笔者绘制了环境研究法课程体系关系图(图1)。在环境研究法课程体系中,核心是数据(获得数据的手段是试验研究和调查研究,要求是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可靠性),关键是统计推断(要求统计方法选择合理、统计结论正确),最终目的是回答问题(解决就问题,设立新问题,表现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和科技报告)。并且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通过关系图的展示,使学生对环境研究法课程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明确了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归纳理解和融会贯通,并通过案例教学,从问题出发、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获得后怎样处理、进行统计推断、形成科技论文。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明确学习环境研究法的重要性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阐明学习环境研究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其现实重要性,学生们往往比较关心。考虑学生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从长远(本科毕业后)和当前两个时间段角度来阐述。准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深造的学生,强调该门课程在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准备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强调其在工作报告的撰写,职称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基本的也是当前最现实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获得相应学分及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顺利毕业。并结合相关案例讲解,使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这门课的学习和自身现实利益结合在一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突出细化课程学习要求及考核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学会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掌握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和用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可根据这些结果对未来研究的和环境管理进行决策。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理论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

环境研究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突出其应用性。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100分:理论成绩70%,实验成绩30%

(1)平时成绩:20%(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

期末成绩:80%

(2)实验成绩

实验操作技能:40%(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考核:60%

通过以上措施,特别是细化了考核要求,使得学生意识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要做好哪些方面。

5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