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一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概况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确定体育的发展方向,更要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例如,体育的价值、体育的文化、加强体育建设的管理,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提倡全面健身运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体育科研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许多学者将学术视点转移到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的重视,使得体育的管理系统、发展战略、奥林匹克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的现象。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见之于我国权威的体育报刊中。

(一)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与研究情况

全国最初的体育人文规划小组成立于1997 年,主要负责提出研究方向、受理国家社科的基金项目等工作。到现在为止,社科基金小组已经受理过12 次体育学立项,其中立项体育学课题有300 多项。

1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显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其中北京最为集中,这些地区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在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还没有或者较少有立项。自有社科基金立项,我国8 个省只有1 项课题得到了资金资助,3 个省只有2 项课题得到了支持,还有一个省从未获得过,这表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严重的发展不平衡。

2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的社科基金研究的领域广泛,集中在满足社会的需要方面。例如有数据显示,群众的需求占总资金的25.03%,是研究领域的重点所在。体育经济与管理位列第二位,占总资金的18.98% 和12.38% 。另外, 体育教育方面占总资金的7.77%。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其中包含:体育哲学、法学、美学、伦理学等,这些学术研究占总资金的18.22%。

(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与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设立的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截止到2007 年,一共受理16 次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的申报,其中包括1036 项立项课题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也在大幅度增长,从以往的7万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将近100 万元,1036 项课题情况如下。

1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我国的体育总局科研资金资助分布情况如下:北京接受资金资助最多,占总资金的31.25%;广东位列第二,占总资金的10.45%;上海占总资金的7.57%。它们的使用资金占总资金将近一半,说明我国体育科研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

2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从整理出的数据来看,课题的研究方向以经济、群众、体育赛事作为研究方向的主体。它们分别占总资金的24.65%、19.98%、16.23%。然后是体育管理占13.14%,另外体育教育占总资金的6.89%。体育美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等共占总资金的12.4%。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主要是体育竞技赛、体育人才的培养、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农村体育的发展。

1 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针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学者们主要研究讨论了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问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点战略问题,以及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的体育人才、管理、建设等问题。

2 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主要阐述了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如:边读书边训练、对运动项目进行单独训练,等等。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的问题,平衡体教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针对体育可持续发展,学者们讨论了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及针对运动员们今后训练的原则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色、运动员的选择以及资金的投入状况。并且讨论了我国竞赛体育的改革方向等问题。

4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关于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了西部体育产业的管理、体育用品的使用和体育赛场的今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问题管理,等等。

5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在针对我国农村的体育发展进行研究时,学术研究人员首先针对我国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又陆续讨论农村的村干部如何对体育产业进行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农村体育的管理问题。

(二)我国社会体育学研究进展

我国的学术研究人员对社会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体育教育的研究、农村体育的研究、以及校园内的体育社团和居民健身情况等方面。

(三)我国奥林匹克学研究进展

针对奥林匹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林匹克的教育研究、文化研究与中国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1 奥林匹克教育研究

奥林匹克教育有着完整的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告诉我们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高中、小学)和奥林匹克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如何应用,以及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认为,奥林匹克教育在课堂中最能让学生快速地接受。首先,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其次,奥林匹克运动告诉了学生们在任何比赛中都应该追求公平;再次,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可以增强新一代青少年的责任心,懂得自己担负的责任;最后,奥林匹克运动告诉了我们应该有绿色环保的意识。

2 奥林匹克文化研究

针对奥林匹克的文化研究,学者们研究了西方文化对奥林匹克产生的影响;为什么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理念问题;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展示的理念问题等。这些研究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产生这一概念的原因;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告诉了我们奥林匹克文化与这些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3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研究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研究,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的体育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问题;中国文化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新的价值、思路等问题;奥林匹克运动当前存在的问题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是成功的,在国际的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充分地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以及我国的国际社会地位等。

三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我国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近些年来,官方多次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群众体育的研究偏多,占总体的研究成果的30.12%左右。这些调查并不具有全面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调查员为了满足自己之前作出的假设,问卷存在诱导性,群众在做问卷调查时容易出现偏差,不具有客观性,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第二,根据数据显示,体育社会学科研究偏弱,研究成果较少,除了之前发表过的几篇相关论文,其他的学术论文并没有验证出最后的研究结果。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一个理论框架、全面的能够进行推演的理论体系。其中以教材为主,大多是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科研究的政策

伴随我国的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也在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大批的学者涌现出来,对体育人文科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在未来的研究里,人们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人员的更替,老技术人员的退休,新技术人员的产生,将会带来新的学科建设任务;二是新的建设任务大多都套用以往的研究框架,教材没有更新,这就出现了教材编写老化局面,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学科建设。

其次,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认清国际合作才是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新路径,特别像体育这种国际化的产业,更要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才能发展得更远。但是,要解决现在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例如:“假球”侵害运动员的权益、球场出现的暴力等。在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因素,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二,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第三,北京奥运会可以提供举办的经验;第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阶段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克信,越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喻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引用《体育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J].体育科学,2002(1).

[3]邵伟德.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2(7).

[4]李建设,陆享伯.体育科学数学化的历史必然性[J].体育科学,2002(7).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杨教授,1971年10月出生于云南大理,1993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投资学专业,1996年获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1996~1997年选派到德国柏林经济学院参加国际MBA核心课程培训。2003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选派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Baruch商学院访问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选修财务学博士课程。2003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奖”,2005年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6年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杨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与资本市场研究。他关注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与新兴资本市场的双重制度背景,以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机制和新股发行效率:我国新股询价制度运行基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依托,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国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主要完成了我国新股发行长期弱势的存在性及其度量方法的讨论、新股发行机制的演变及其定价效率分析、非流通股定价对实证模型的修正、最优IPO发售机制的设计、IPO短期抑价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1)在我国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新股发行长期弱势现象,反而存在着长期强势,且长期表现对于不同统计方法的使用非常敏感,(2)我国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随着发行机制的演变总体上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3)比较与分析了各种发售机制,构建了基于信息收集和价格发现功能的IPO发售机制的统一函数;(4)随着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改革,公司治理因素逐渐被引入IPO短期抑价中。

同时,杨教授还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较早倡导行为会计与财务研究,并做了颇多有益探索和尝试。曾提出:如果会计与财务只进行事后的档案式研究,那么就只能提供滞后的研究结果。杨教授通过和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研究合作,结合管理行为研究的优势,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寻求会计与财务行为研究的突破口,开展了涵盖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比较研究、纳税行为的中美比较研究、财务报表解读习惯行为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会计权威期刊《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从而成为中国大陆学者较少发表在该刊物的研究者之一,弥补了行为会计与财务研究在国内的研究空白,发挥了中国会计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素质 培育途径

社会的转型与市场的发育,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单纯指向学术型、精英型人才。为此,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开创型个性,具有自谋职业、创业致富、创业成才的能力和本领。

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国际上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而且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应以培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一、创业素质的内涵

创业者表现形形,成功的途径千千万万,有关创业者素质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提出了创业者“十大财富品质”:诚信、把握机遇、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我国《科学投资》杂志在研究了国内上千例创业者案例后提出,“中国成功创业者十大素质”是欲望、忍耐、眼界、明势、敏感、人脉、谋略、胆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著名管理学专家威廉・D.拜格雷夫也曾将优秀创业者的基本禀赋归纳为10个:理想、果断、实干、决心、奉献、热爱、周详、命运、金钱和分享。亚马逊网站推荐两次荣获年度“美国俄亥俄州青年企业家”称号和“全美青年企业家奖”的美国创业家,同时也是著名演说家的马丁・J.格伦德认为,成功创业者的“九大素质”分别是选择一个爱好、制定一个目标、拿着薪水学习、与成功者为伍、相信自己、以己之长发财致富、敢于提问、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和努力工作等。

纵观中外成功创业者走过的途径,下列基本素质是他们共同具备的。

1.创造性思维素质

创造性思维素质是指能够以较高的质量和效率获取知识,并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素质不仅注重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强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吸收,而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型人才”,这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2.经济与管理素质

创业者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经济头脑和管理素质。科技必须应用于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开发、生产和销售必须符合市场原则和机制,这样创业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必然涉及资源配置、预测决策、经济分析、经济核算、成果转让、成本费用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目标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一目标引导下,企业不仅要靠产品、技术来追求效益,而且要靠科学管理来提高效益。因此,创业者必须掌握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统筹、协调、控制和优化各项资源。

3.法律意识和素质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与完善,法律规范已经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风险投资,企业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及各类新型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具备法律素质、懂法并善于用法已是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创业者必须熟悉和了解市场、社会和企业等内外部环境的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法律为武器,规范自己和企业的行为,保护自己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4.修养与心理素质

创业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富有理想、乐观与自信、紧迫感、勇于面对风险、坚韧的毅力等。这种潜质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当得到培育与塑造,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心理健康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想象丰富、行为协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性。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途径

创业素养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支持和提供条件,更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努力和积累,学校应通过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学生成为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

1.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广博的知识基础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现代科学、艺术、法学、哲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等。而传统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存在着单一性的问题,即专业划分过细,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较少,造成了各种课程知识间的隔离,严重阻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改造和更新,也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办学模式,切实加大对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和改革文科实践性教学的领域和形式,大力开展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更新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实践项目,增强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围绕创业主题,开设相关的法律、经济、管理等课程,通过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现课堂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提倡文理互补,建设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和引导学生文理渗透,人文与科学精神并举,以培养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点和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尝试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在公共选修课中确定文理交叉的必选科目比例,比如文科学生必须选修两门自然科学课程,理科学生必须选修两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可以文理互补,交叉渗透。

2.改革和突破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广泛开展讨论交流活动,鼓励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摒弃片面求同和服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敢于怀疑权威、敢于挑战的激情和信心,培养学生具有进取精神,热爱自己的事业,做事认真,坚持到底,意志坚强,百折不挠,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

其次,要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和院系、专业壁垒,将创业教育延伸到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实验及创业计划大赛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采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讨论、模拟式体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等方式,体现创业教育的规律、思维和方法。比如,组织吸收学生参与协助教师的教研科研课题研究,将课题的一部分具体工作交给学生独力完成。在独立搜集资料、合作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在协助指导教师归纳总结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讨,勇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他人通力协作,可以增强其独立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锻炼和提高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此外,还可以尝试实行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设计大奖赛”活动。学生以“策划我的企业”为设计主题,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开展创业设计。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方案”进行设计时,要从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经营特色、营销策略、成本核算和利润指标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力求科学合理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创业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生能扩大知识面,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真实地感受强烈的创业意识的冲动。学校可组织方案评审小组,对方案进行评选、组织方案设计的答辩活动,让学生回答评委的提问,从心理素质到言语表达都得到锻炼。

3.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要大力关注大学生创业。政府支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和信心,是大学生创业最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尽快建立专门的运作、管理和监督机构,为创业教育提供物质、体制及政策支持,并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落实和较高的实施效率。其次,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新闻媒体要发挥科学的导向作用,从各个角度宣传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及落实情况,宣传各地市、各高等学校的先进经验,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秀典型,增强舆论宣传的生动性。最后,相关机构要开展创业咨询培训工作。实施创业导师制,教授创业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等知识;咨询机构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等。

参考文献:

[1]胡宇.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有关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7,(4).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 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 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为此,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项目编号03-114-137)工作,从2010年起,学校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按照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2],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的改革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选修课等课程内容,培养的医学生以从事医疗工作为主,而现阶段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是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这就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对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结合基层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职能转变和卫生服务特色,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类课程的学时数;重点增设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同时针对农村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增加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习;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5]选修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意识。

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不同于乡镇级以上医院,大多数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缺少高年资医师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医师“帮、传、带”刚毕业的医学生,加上基层医疗人才紧缺,又要求刚毕业的医学生能较快上手操作,并独立完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实际应用,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倡学生早期接触乡镇及社区,早期接触临床,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间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尤其是要强化乡镇及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提倡开设一些选修实践项目供学生选修,将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早期结合。在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多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50周毕业实习时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科学地进行教学探索、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最终推动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真正为乡镇及社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苗.建立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47-948.

[2]刘民,甘雅芬,谢清平.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11:94-95.

[3]杜鹃,白雪松,宋春梅.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中国科技信息,2012,6:136.

[4]梁楠,张晓,何彦芳,等.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05-107.

[5]刘向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文化的构建.重庆医学,2011,40(17):1762-1763.

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特色规避 通识教育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新办本科院校”加以界定。目前,我国新办本科院校,一种是“强强联合”新组建的国内超大型本科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这些超大型本科大学本身不仅有比较成熟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体系,而且有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学科群,因此这这种联合组建的新办本科大学不在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之内;另一种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在原来几所专科院校的基础之上,采取“专专合并”的形式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是一种完全初生的本科院校,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点。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生命线开展工作必须深思:是首先创办特色学科呢,还是先创办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作为一所新兴的普通本科院校,应该首先考虑特设专业的建设问题,创办特色学科要以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基础,特色专业真正办出了特色,为特色学科的创办奠定了师资结构、实验室条件、学术带头人、社会人才评价需求等各种教育资源之后,特设学科的创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创立之初,各院系最多只有一两个本科专业,而且各省市在审批新兴本科专业时总要综合考虑该校、该院系申办新本科专业的各种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各种变量。专业是学科的二级学科,以二级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授予学位的学科分为11大门类,64个一级学科,625个二级学科(专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配置大体上相当于二级学科(专科专业还不能算是二级学科专业),所以只能称为为专业。而学科建设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定院、系专业的学科的宽度问题,即学校根据学科群体划分的院(系、部)结构。确定学科既要考虑与国家教育层次的口径,还要从自己的培养目标,即现在和将来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及学位目标等,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学科特色的形成。教育部明文规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至少要有两届本科(学士学位)毕业生才能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学科内部门类要齐全和形成特色,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引进”。由于本科大学课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作。对此,本课题组拟借鉴国外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一般模式提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设专业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一、国外著名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简介

(一)美国杜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杜克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大学之一,他的本科教育是通过知识分类要求,以达到学校对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六个知识领域中至少学习涉及到五个知识领域的知识:艺术与文学(AL)、文明社会(CZ)、外语(FL)、自然科学(NS)、定量推理(QR)、社会科学(SS);每个学生必须在这些知识领域中的4个领域修读3门课程,另外两个领域中必须修读2门课程;本科专业主修课程分三类:系设主修课、特殊培养计划的主修专业和跨系的主修课。

(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通识教育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本科生必须在四个知识领域中修读至少9门课程,这四个领域是:知识领域Ⅰ:1.文化、思想和价值的发展史;2.人文基础课程;知识领域Ⅱ: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数学;知识领域Ⅲ: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领域Ⅳ: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

(三)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本科课程设置

学生在本科四年培养计划中,必须从下列各类课程中获得约124学分,才能从理工学部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些课程是:各类综合学科的教育(16学分)、外语(12学分)、数学(6—12学分)、自然科学(4-8学分)、实验课程(6-9学分)、专业课程(56-62学分)、其他课程(4学分)。

(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该校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要求学生每学期修读5门课程;除工程学科专业外,其他9个工程专业的第一学年的教学计划是相同的,共10门课,包括应用科学课程(3门)、数学课程(3门)、专业基础课(4门中任选2门)、基础课程(2门);第二、三、四学年主要是专业课,同时兼有选修课。

二、课程设计的内涵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curriculum development),有人翻译为课程开发、课程编制、课程编订,其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设计即为对学校总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制订活动,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这种编排或计划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并需要一定的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课程设计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课程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课程编制(狭义课程设计)展开的。而且自19世纪末课程理论诞生以来,主要围绕中小学教育的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课程编制模式:(1)功效模式(efficiency model)。一些教育家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重新审定学校课程,以剔除多余的学科,以及各门学科中多余的内容。最令人瞩目的是博比特(F.Bobbit)和查特斯(w.w.Charters)提出的用“活动分析”、“职业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课程及内容。(2)目标模式(objective:model),这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编制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泰勒(R.w.Tyler)和布卢姆(B.s.Bloom)等人。

三、新办普通本院校特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一)特色地缘

所谓特色地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围绕所在区域的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论证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开发理念。我国目前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城市院校”、“地方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的主体是学院(或大学)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地市级政府,从办学定位上主要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地缘特色、民族特色,甚至还有文化特色,这自然决定地方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的特色,进而就要求这些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必须突出地缘特色,否则,毕业生的就业将是制约这类院校发展的瓶颈。人所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普通院校要在学生择校的大环境中立足、发展,就只有走地域特色之路,而走地域特色之路的首要条件就是课程设计的凸显地缘特色。

(二)特色突变

所谓特色突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在遵循国家有关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结合地方院校的地缘特色设计大量其他本科院校,甚至是本地其他老牌大学或学院没有的课程。这种特色突变,一方面是培养特色教师、特色学科带头人的必要要件;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新办普通院校的“新”字(学校新、领导新、教师新、教学资源新、地方政府支持新等)作动力源,设计特色课程,甚至是设置特色专业,例如,贵阳学院的软件分院的课程设计,这在我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中就是首创——与微软公司共建培养IT人才、软件架构师等人才,其课程的85%的内容是微软公司专用课程。这种特色突变既培养了该课程施教的教师,也促进了全校其他老师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特色课程下的特色学生。转贴于

(三)特色规避

所谓特色规避,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规避学校所在地区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已有的课程设置,甚至是专业设置也要规避。因为这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和课程体系所要考量的问题,而且由于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地方学校”和“新院校”等的特点,所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与老牌院校(或大学)相抗衡,尤其是学生生源与就业的文化限制更是要求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必须规避本地其他老牌高校。但是不是规避全国所有的其他高校,其他省高校有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是完全可以借鉴与竞争的;当然要尽可能地规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基本规避了全同与雷同。

(四)特色提升

所谓特色提升,就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原来专科段的某些特色资源,把原来的特色专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提升为特色本科专业并加以深化、提升其课程设计。尤其是许多老牌专科学校有许多省级示范专业、国家级示范专业或省级、国家级示范课程等是完全利用,并可以深化和提升的,而且许多示范专科专业或课程在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前几年还在继续兴办着,这就需要学校尽快利用已有教育资源把这些专科专业或课程提升为本科专业,并深化其课程设计。比如贵阳学院原来的服装设计专业和档案管理专业都是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科专业,但是除了服装设计专科专业还在继续兴办外,档案专业在学校合并和系部整合之初就停办了,而且据课题组所知,目前整个贵州省都没有档案管理本科专业,档案局的领导还多次问我们有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急需该专业的人才,我们只好建议他们到四川大学去招聘,而且本校该专业的几位专业课教师只好改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设计的建议性方案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究竟怎么设计呢?我们认为在遵循国家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下述方案:

(一)课程设置理念上可借鉴美国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把通识教育课程引入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之中

虽然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是立足地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工作、学习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不完全是本专业行业内的,再说,没有通识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就业发展都是狭隘的。

(二)课程设置形式上我们建议开发本科多元文化课程,相应淡化专业课程

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性的本科生,能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本科生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比较同意“普通本科层次不能培养专门化的人才,而只能培养人才的‘毛胚’,养成一个人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毛胚’具有多样发展可能性,具有广泛的选择性;这就需要给‘毛胚’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多样性的视觉和思维方式”的观点。因此课程设计要具有多元文化性、宽广性,而且这与实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致的。当然,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设计不仅仅是提供几十门选修课,更不可能提供几千门选修课,因为仅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数量就没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师资数相比,例如,美国杜克大学虽然也只有在校生一万余人,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三千多门选修课,可是其专任教师就有一千六百多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也是要紧扣特色专业的特色来开发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主体必须是多元参与论证主体

特色专业要真正办出特色,在课程设计的主体上必须实行多元参与论证主体,即必须符合课程论规定的课程设计主体的完整性,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必须包括学科专家、任课教师、学生、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的专业人士、家庭、学校等,只有这些主体对具体课程的需求达到了优化组合,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特色竞争力。据课题组调查,传统本科课程的设计很多都是在某一专业申报之初,仅仅是各个教研室或某个学科院系的部分专业人员进行的编制,甚至于就是一两个领导参考其它大学的课程设计初略调整一下就上报教育主管部门,一旦教育部门审批之后,该课程体系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忠实地执行着,这是严重不符合课程论的课程开发原理的,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些课程及其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具备特色,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与就业、家长、社会怨声载道。特色专业的课程开发只能充分利用各个主体:充分考虑现在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与趋势、借鉴学生及其家长的有效性建议、采纳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实践经验、遵循学科专家的前沿性建议、分析具体学校及其专业的教育资源等来进行课程设计。要办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就不能是闭门造车和行政大于一切的模式来开发课程。

(四)课程设计内容上凸现专业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专业兴办和发展的支撑基础。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突出特色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很多种操作方法,例如:工程技术类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技术类本科课程的设计方式——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完全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具体工程技术公司完成,而且教师也就是公司的工程师;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特色专业可以借鉴美国本科课程设计模式——学生一进大学就实行“导师制”,既实行通识课程教育,又使每个导师能为具体学生指导设计具有长远发展的学习、科研计划,并付诸实践;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类的特色专业的课程要凸显特色,我们认为,首先就要打破毕业前集中实习的课程设计模式,必须每个学期前两周都要安排实习、见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专业学习与探索;美术、地理、史学、旅游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三周里带起学生走出学校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开发模式,……也许有些领导会认为这将使教育成本增大,其实按照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学校课堂教学的时数完全可以大大减少,而且美国本科大学的课程计划中三分之一的课时数完全是学生在进行自修;可是国内的本科课程设计的绝大部分还是教师的“一言堂”,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发展。……

(五)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计一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