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s mainl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professional.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its graduat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and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s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we believe that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plan, should take the training to fully meet the application typ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 innovation type, composite type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tounisn managanent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scheme

二战以后,旅游业以其特殊需求获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也实现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任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民族院校在内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此,加强新时期民族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是实现我国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置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纷纷利用自身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几乎也都开设了各类层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力进行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开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从开始先对是比较滞后的。而当时民族地区在这方而的人才培养儿乎是一片空自,仅仅依靠于临时性的旅游职业培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教育,没有真正形成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格局。致使民族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超常态发展,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条件要求,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培养层次定位比较模糊;专业设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专业实践教育建设滞后,专业师资资力量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的调查问卷,许多人士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依次是:有效的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领份能力,乐于变革,首创精神,继续自学的能力,计算机技能,实践学习的能力,外语能力,团队观念,企业家精神,伦理适德,国际知识,与旅游业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世界与旅游地理知识。

通过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更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由传统的纯理论知识被动学习向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3.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4.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2)相近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5.主要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财会基础、旅游英语、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

6.主要实践性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导游实务、餐饮管理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等课程实践

7.主要专业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8.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0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6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2学分;个性模块课程8学分,其中限选课程8学分,任选课程0学分;实践教学64学分;创新能力8学分。共计218学分。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1.培养特色

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

2.有关措施说明:

(1)构建“专业独立招生、校企联合培养”下的“5+3”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行独立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校的前5个学期完成旅游管理要求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后3个学期在企业完成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切实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在个性模块中,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现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目标,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方向选项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等课程;设置了培养和提升学生旅游综合素质的“6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组民歌、会跳一组民族舞蹈、举办一场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组织一台“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歌舞节目、撰写一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调查报告,举行一场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上述相关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使之更好的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4)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与恩施富源国宾、上海亚湾酒店、北京国新树人酒店、恩施旅游集团等相关旅游企业签约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外,校企双方还联合制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企业培养方案,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其中企业阶段学生学习的学分达到52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73学分,占总学分的33.4%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王孔敬,(1973―)男,重庆奉节人,副教授, 硕导,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研究。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研究热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教育核心问题,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都分别提出了相关目标与要求,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颁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都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以不方式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和要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类职业院校也积极响应,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广东省而言,自2010年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其中试点专业之一。随后,连续启动两批共20多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前几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高职高专教指委会研究制订了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为我国教学标准的研制开创了先河。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职教领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相对薄弱。如果这些工作长期滞后,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深入,制约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可见,从规模化扩展到内涵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规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建立和健全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深入全面地、系统地探索。

(二)研究意义

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综述,以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概念、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的解读,探讨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方法技术,构建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及相关制度。从而,拓展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及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旅游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中高职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的开发,实现旅游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是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必备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把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第三方评价等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中,能有效促进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更多、更高水平的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更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而且,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开发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带动相应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普遍开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指导等因素,本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状况并不尽人意,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和人才供给。研究并有效实施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有助于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又将有效促进本区域社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会议研讨、案例研究等方法,以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学习借鉴英国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依据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内在要求,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按照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交流讨论―试点应用―反馈完善等流程开展研究。技术线路见图1。

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高职旅游专业人才供求的全面分析,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经验与技术,开发具有中国(广东)特色的旅游职业能力标准、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它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项目首先通过广东省内的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校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等情况的分析,掌握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状况;通过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旅游行业(主要是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深入调研,全面分析技术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分析,发掘供需矛盾,找出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失标准开发是关键问题之一)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策。

(二)英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

英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以科学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公平合理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闻名。深入剖析英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标准开发机制和开发技术以及英国的旅游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三)旅游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职责,分析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块库,构建本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标准库,为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和课程开发确立科学依据。

(四)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要求及开发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的基础上,按照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解构和重构,建立本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内容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实施件等),制定三二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并经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反馈和完善。

(五)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

根据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专业课程标准,明确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内涵、表述格式、具体内容及课程开发思路方法等要素,尤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并具体制定本专业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所有核心课程标准,并对其他非核心课程标准也给出编制思路。

(六)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的探索

考核评价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本项目根据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先进理念,制定旅游类专业三二分段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机制的专业建设评估方案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的经济比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酒店行业又成为服务业的中流砥柱。由于我国酒店行业的迅速发展,其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扩大。但我国高校目前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既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影响到本科人才的前途。本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现状入手,对改进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才培养;酒店管理;培养方案

一、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下,全球各大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在我国开拓自己的领地,例如万豪、洲际、雅高等,然而我国目前酒店管理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从事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一旦升职,在管理上就觉得力不从心,而学历较高的酒店管理人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起步较晚,酒店行业发展迅速,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酒店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所以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等问题。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入手。

二、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SCLG学校建校于1965年,其旅游管理专业已建成多年,为旅游管理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人才,而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虽然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却略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较低。由于我国的社会观念与外国观念的不同,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酒店行业存在偏见,认为酒店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因此,生源问题一直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导致该专业有时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学生。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术。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制定人考虑到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所以在培养方案方面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操作课则相对较少。但是,由于酒店管理是一个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一个专业,因此即使是本科,也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况且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得不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

3.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模糊。由于长期以来酒店管理专业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因此很多课程的设置更适合于旅游管理专业,这就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始终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有齐平的地位,给人一种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的错觉,从而忽视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培养。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硕博比例悬殊,并且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多年未在酒店中进行过实际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多讲授的是空洞的理论而缺少实际的案例。[1]此外,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也略显陈旧,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举办实践活动,转变学生思想。由于社会观念以及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持有偏见,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工作的起点就是管理层,好高骛远。因此在新生入校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搜集资料等并加以讨论,或者和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得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室,比如形体训练室、前厅模拟室、模拟酒吧、模拟餐厅等;增加设备的数量,以便于学生加强训练力度;购买酒店信息软件,让学生掌握相关酒店软件的操作技能。除了校内实验室,学校还要通过校企合作,[2]与周边的酒店、体育馆、健身房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假期或者课余去实际岗位学习相应的技能,并且巩固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酒店管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此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从学生的角度开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经验。

3.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协调。[3]在关注酒店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做一些调整,比如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在选修课中设置韩语、日语等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选择,这样一来,虽然学校没有沿海城市学校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实训设备,但也可以形成本校本专业的语言特色。

4.加强师资力量。专业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针对性地为其创造条件,尝试适当提供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取各种与酒店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资格从业证书和外语等级证书。其次,重视“双师型”[4]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研究制定相应制度,重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此外,建设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尝试聘请酒店行业实践运营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课程。选择兼职教师不拘泥于学历、职称,而是主要以工作技能作为衡量标准。

四、结语

本文在反思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其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上建议,对于促进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其他院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作者:黄俊 举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樨.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2011,(4):200—201.

[2]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04(6):113-117.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差异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77-03

收稿日期:2013-05-11

作者简介:羊绍全(1981―),男,四川三台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育研究。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 HR(Human 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 、“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 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

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

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 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 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 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 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图1 PICK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

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4.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落实。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与指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方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清杰.让学生享受卓越教育成就卓越人生[J].中国高

等教育,2011,(21).

[2]李晓旭,梁鸿,祁鑫.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2).

[3]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

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

[4]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近年来,中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这对高校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现行的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不能满足酒店行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达到自身的完善.

1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知网检索相关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关键字检索,得出相关的论文,经过进一步筛选甄别,排除国外文献,以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为分类筛选依据,最终获得文献35篇.这35篇文章基本概括了目前学术界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状况.

2总体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酒店业的急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双低”的矛盾一直存在.其原因既有社会层面和行业层面的也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不完善不成熟的因素.总体来说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三种观点: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和适度超前.第一,市场需求导向论.对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定位.赵鹏年提出“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田里、吕天云等认为酒店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以产业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找准适应自身状况与特点的培养方向和办定位.章晓盛(2005)何建民(2008)黄建伟(2009)认为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适应产业的新需求.第二,国际化导向论.一些学者提出:面对国际品牌酒店的进入,我们最缺乏的是国际酒店管理人才.这不仅仅指会外语,而是指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熟知饭店产业的国际背景和运作模式,了解国际最新知识和经验,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谷慧敏、俞聪,2005;张青,2007).第三,适度超前论.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客观要求我国旅游教育定位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实现旅游教育目标,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刘晶).酒店教育不仅不能落后于酒店业发展的趋势,相反,还要走在酒店发展趋势的前面(莫新禄、陈强).但目前只注重“适应”其需求,对酒店教育如何“引领”和“创造”其需求考虑欠佳(孙峰).

3专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专科类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多数比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专业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如吴素君认为高职高专类酒店管理专业还是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王晶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选定沈阳市某旅游院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评对象,为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质量提供了参考模型.杨瑞霞、李进则认为课程设置要“根据酒店职业技能要求和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的状况,及时把握前沿信息,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科目课程,开发重点课程.”范智军、孟铁鑫认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构建“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并以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与知名五星级酒店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江浩指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指导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在酒店实习中积聚社会经验,并加以磨练运用.谌莲莲提出了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郑治伟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游富相认为国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的“专业包”培训模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

4本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状况

吴军卫对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院校想要更好地进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就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和改进办学方式等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阿荣娜通过对欧洲英、法、瑞士三国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欧洲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模式有以下特点: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本科课程选择多样,课程实用性高,具有时代性、应用性与职业性等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渠道授课;重视实践教学,力度大、时间长,与课程内容与职业规划紧密联系;注重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设立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杨慧敏在其硕士论文中选取国内外各两个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学院作为样本,在十个维度上对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李力、沈雅雯认为高等教育需要制定基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同时满足高校学位教育目标及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全面视角出发,整体构建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如周生辉等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模块化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删减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应用性课程和交叉课程的比例;构建阶梯式实习实训,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打造职业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平台.张飞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指出无论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校企合作都要走国际化道路,做到与国际接轨.徐菱苓,孙艳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从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几个方面,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蒋婷等从学生、学校和酒店三个层面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优化方案.陈凌志认为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建议课程体系模块化,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吴晓颖总结出了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图,以此为基础找到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另一类是立足于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如曾琪洁(2106),胡晓玲、刘苏衡(2015),史万震、胡孝平(2012)均从产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包括整合学术教学与职业教育、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部分学者则基于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的视角对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如皮平凡等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出发点,通过培养目标创新、价值导向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方面的创新,建立了基于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创新模式.陈文娟、刘国胜以酒店企业需求为中心点提出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王苗苗总结出了影响酒店业人才评价最为重要的四个指标是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关键能力和基础知识,从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角度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研究的述评

从以上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专科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本科教学模式构建,都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入手的,在此方面表现出学者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构成出现高度认同.而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的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偏离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一问题,同时对于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向个角度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但就不同的区域及培养层次,尤其是本专科差别、国内外差别仍表现出其自身特色,同时对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培养等细节问题论述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鹏.高职专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自评估[J].旅游学刊,1999(1).

〔2〕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