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儿童教育观 近现代 反思 我国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是人教育的起点,因此儿童教育的成效将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近现代儿童教育立场是在生活取向(成长取向)对学习取向(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知识取向、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灌输取向)的斗争中确立的。儿童观决定儿童的教育观,人们曾经把儿童看作小大人,所以儿童说大人的语言,穿大人的衣服。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这块“白板”可以随心所欲地画上任何图案。因此洛克主张儿童的教育应该是自由舒适、平等的,不应该束缚儿童的自由。卢梭认为儿童期是存在的自然规律。从卢梭的儿童观出发,卢梭认为的儿童观是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能违背儿童自然的成长规律,否则就会打乱儿童生长的次序,结果适得其反。
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儿童观,也由此引申出他们的儿童教育观。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儿童观发生了改变,随之儿童教育观也发生了变化。各个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儿童教育观念,这些站在近现代立场的教育家是如何看待儿童教育的?由于对儿童教育观的误解,现实生活中我国儿童教育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导致的后果令人深思。
一、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主张儿童的自然教育,他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卢梭之后的杜威、蒙台梭利都主张这个观点。卢梭认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而现今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兴趣班,能使儿童自身天赋能力增强吗?大部分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孩子并不是在做自己所爱好的事情,而是被迫参加。
儿童教育已经变成一种“听话教育”,只要听从老师的吩咐,上课手脚摆放整齐划一,不能乱动,对老师的要求样样做好,就是听话的孩子。老师不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只是想要一个不影响其进行教学的环境和一群听话不捣乱的学生,并认为这就是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好方法。老师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儿童的需要,偏离了“儿童中心说”。只把儿童当做一种装知识的容器,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儿童的本能、天性、兴趣等被漠视。
二、“赢在起点”,起点在哪里
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举动,这也是我国目前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的原因之一,但是起点早到底是在几岁?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怀孕开始便进行各式各样的胎教,出生以后将孩子送入各种婴儿学校、早期教育机构等,让孩子参加各种智力的培养、训练,并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数数能数到很大是聪明的表现。然而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是不能够受教的,因为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所以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能够有能力去接受教育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不能揠苗助长。卢梭甚至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这些儿童教育观念是否与当前流行的“赢在起点”的观念有冲突呢?这要看这个起点在哪里,这些教育的施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扭曲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提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能够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周围所有的人和物。因此,儿童担负着内部形成的重要任务,在成人的智力能够影响和改变儿童之前,儿童已有机会建筑起完整的心理结构。3岁时的儿童已经打下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所以,孩子在3岁以前其自身有内部的认识任务,大人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应给孩子安排太多的活动。
三、中国的代沟与米德的代沟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儒家文化是一份灿烂遗产,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儒家文化也存在许多不良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学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强调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严格遵从长辈的各种要求与嘱咐,不管正确与否,长辈的话、长辈的吩咐都要全盘肯定,不得违背长辈意思,长辈就是权威,要无条件服从。至今,长辈在孩子面前仍是绝对的权威,与长辈争论被认为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孩子对长辈的要求、价值观要给予认同。孩子言论、行为只是一种胡闹,没有理智,比成人低一层次,晚辈的衣着、用语等文化是不被认可的,年轻人的文化只是一种图新鲜的东西,没有价值与意义。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与长辈之间只有单向的学习过程,只有儿童向长辈学习,没有长辈向儿童学习。
米德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把文化分为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人类文化已经达到 “前喻文化”,即人类向父母学习旧事物,向同辈学习新事物。他认为,两代人应当进行交流,而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米德主张,儿童和长辈之间应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动,成人要引导儿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拥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5,149.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措施 效果
本文对近年来我校采取的几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几种实践措施及效果进行反思,然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现有行动进行效果分析。
一、典型措施及评析
留守儿童教育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正如火如荼,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着力解决或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经验。这是我们进一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1.寄宿制
近年来我校推行寄宿制办学模式,作为解决我镇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2009年开始,我校通过减免排查留守儿童,鼓励其住宿,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扩建校园、扩建校舍,改造和新建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陆续出台了寄宿学生管理意见、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对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卫生、宿舍安全、教育教学、接送学生车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强化养成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学校校长室成立了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及时跟踪变动情况。建立家长代管制度,发动教干、教师和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实行学杂费全免、书本费减免、住宿费减免。在学校校园商店、学校传达室、宿舍管理员处设置了热线电话,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方便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措施评析:寄宿制学校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主要方案,也是比较有效的补救措施。寄宿制学校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照顾、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其弱势在于缺乏相关的收费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政策支持,学校将随时面临以“乱收费”名义被投诉,或者因发生安全事故而承担责任。
2.家长制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开始推行家长制,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每学期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在自愿原则下,倡议和发动学校校工、留守儿童亲属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家长。
家长必须按照“三知、三多、三沟通”的家长职责和“五个一”的具体要求,主动履行家长义务,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多到其家中走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托管人、老师联系沟通;“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系一次;每隔两月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验文章。
措施评析:“家长制”属于政府倡导的义务监护人制度,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而且投入比较少,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逐渐得到了推广。家长制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个性发展和提高社交技能。其弱势在于,政策激励和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主要是依赖家长的无偿奉献。
3.留守小队模式
“留守小队”模式是国家11个部委倡导在全国推广的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这是一种注重发挥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解决措施。我校从今年开始组建校外留守小队;二是为每个留守小队聘请1名辅导员或志愿辅导员;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守小队活动。我校先后在10个自然村成立“留守小队”31多支,依托校团委和学校的支持,每个“留守小队”都配备了专门的辅导员,90%以上的留守孩子都参与到“留守小队”的组织活动中。
措施评析:留守小队模式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留守小队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健康安全隐患,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其弱势在于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支持、管理人员的变动和周围人群的态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留守小队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4.留守儿童家长学校
在去年海安县成立家长学校以来,我校积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向“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逢年过节时,利用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之机对其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家长学校短信平台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情况。
措施评析: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仅有助于隔代抚养家长和临时返乡家长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而且可以强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隔代抚养家长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能力,并有助于强化其教育责任。其弱势在于因留守儿童家长的不确定因素,不易组织。由于缺乏经费制度保障,学校是否能长久存续下去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二、现有行动措施的效果分析
1.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好转
与前期调查研究相比,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有明显转变,学业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由于集体生活、集体活动增多,他们的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逆反心理也得到缓解。
2.家长及监护人观念有所转变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努力,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认识水平,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监护能力;“家长”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荣誉,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帮扶留守儿童的过程中,与帮扶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3.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意识得到加强
行动开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给予了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各级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许多“春蕾妈妈”纷纷与留守儿童结对认亲,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一些单位和企业也采取行动,致力于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56-01
留守儿童又被称作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无法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在农村当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特有的现象之一。这与我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二元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承担孩子在城市中的各项费用有关。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因缺少亲人的关爱,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引导与帮助,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因此常出现性格孤僻、对待问题态度偏激等情况,失常与周围的同学打架斗殴,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处于长期无人关注的状态,他们在学校表现较差,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在家中更是没有人监督其学习,尤其是随着网吧在农村逐渐普及,很多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有部分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经常去敲诈一些低年级学生,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3、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其道德品质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模仿父母,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的参照。留守儿童因长时间无法和家长在一起,其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在犯错误时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其缺乏是非观念,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
4、生理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成熟早,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尝试,但是又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对少年儿童性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思考
1、完善儿童信息管理制度。各学校应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并登记在册,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为统一管理提供基础。
2、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学习指导应以班级为单位,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分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应认真备课、精心辅导、仔细批改,全面帮助留守儿童进行课程学习,让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得到及时的解决。
3、加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对留守儿童重点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法、守法。
4、全方位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严格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安全教育与监管,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一旦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出现任何问题,都应及积极处理并及时通知其家长和报告相关部门。
5、形成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首先要开展“师生帮扶结对”活动,在教职工中落实一批爱心爸爸妈妈,尤其是做无人监护或问题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或妈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开展爱心帮扶,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开展“生生结对帮扶”。要动员、组织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与重点留守学生开展“姐妹结对”或“兄弟结对”,“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友谊来激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其摆脱孤独,与同学们更好的相处。
6、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各校应结合实际建立“爱心驿站”,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沟通、情感渲泄的场所,对其开展正面教育。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7、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问题儿童”在留守儿童中较为常见,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学校应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爱心驿站”,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8、促进留守儿童的心情交流。通过“校讯通”平台、留守儿童亲情电话以及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督促“留守儿童”与家长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一封书信,每年见一次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
9、完善留守儿童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为保障强学校帮教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要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10、为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学校应利用好学校的育人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并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契机,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明确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变其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家校配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儿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达28.29%。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三)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四)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频出
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认真分析研究。
(一)社会因素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
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档案,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步。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用金钱弥补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钱过多。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这种监管不力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学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分割体制,逐步弱化或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体制,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均衡流动。凸显政府的教育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加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于学生的长远进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深入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生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教育者或监护人的培训,努力提高教育者或监护人的水平。要建立齐抓共管、师生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四)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关键词: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观;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49-02
一、蒙台梭利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Mana Montessori,1870―1952)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称为“儿童世纪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等。《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集中阐述其儿童教育观的一本著作,书中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和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原则及教师父母的职责。蒙台梭利对“童年的秘密”所做的探索和解答,对儿童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极富有启发意义。
二、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
(一)对儿童的认识
1.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蒙台梭利认为自从儿童诞生,就成了与众不同的个体,同时儿童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助、被动,那样依赖成人。她反对传统儿童观中对儿童的错误认识,儿童权利被埋葬在所谓的秩序与正义的偏见之下。它甚至直言“幼儿是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希望”。
2.儿童具有潜在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就是儿童本身生长的需要和可能。她把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说是“实体化”,在她看来幼儿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他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能量,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的冲动,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发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有两种本能: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主导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使儿童能在生命的初期适应外界的环境,是个体得以生存的保障。工作本能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幼儿正是通过不断地工作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3.儿童心理发展的隐藏性和可吸收性。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此外幼儿还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一个人在童年期所获得和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持下去,会影响其一生。
4.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她所说的敏感期是指由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蒙台梭利的敏感期包括对秩序、细节、行走、手、语言等几个方面。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理论,是她儿童观的重要内容,她许多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敏感期提出来的,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她理论的一个根基。
(二)成人与儿童的发展关系
对成人来讲,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成人总是根据他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他内在的精神力量做出判断。蒙台梭利指出当儿童发展达到它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成人和儿童的冲突也就开始了。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成人不应该成为儿童独立活动的障碍,也不应该代替儿童去进行那些他们生长和发展所必要的活动,应该净化自己心中的爱,努力去理解儿童的内心需要。
(三)儿童的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让他们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地发展;成人应该理解儿童和儿童的内在需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地活动,保证每个儿童能够遵循自己的内部法则的自由。作为成人的父母要转变对儿童的态度,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心他。儿童的父母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父母应该关心这个当今重大的社会问题,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对于教师,他们必须去掉内心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应该尊重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引导儿童自己去活动。他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从精神上做好准备,但并不完全避免评价儿童。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观的启示
1.重视学龄前教育阶段。蒙台梭利始终认为0~6岁是人的成长中最有可塑性的阶段,儿童的敏感期大多集中在这个阶段,在高级智力活动没有完全发展之前,感觉器官已经处在形成期了,所以在蒙台梭利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感觉训练中始终将0~6岁作为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也大多适合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这一时期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与迫切,这与我国当前重视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研究相一致。
2.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发展动力,应该将幼儿看作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并对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有全新的认识,在教育中学会尊重幼儿。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措施。她指出教师要“站在学生身后”提倡教育中为儿童准备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操作,成为活动主体。根据她们发展年龄阶段的特征和敏感期而特别设计教具,有整洁的室内环境和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在其中观察儿童,并适当提供帮助。我们为幼儿提供教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教具引导儿童,让儿童与教具在互动中实现自我,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提供了参考。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也应对幼儿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学会倾听幼儿的意见,并重视这些意见的价值以及所反映出的关于幼儿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有正确的引导,教师应积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基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关注幼儿的自我接纳、自我了解和自我强化,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关注幼儿潜能的发挥。为幼儿生活的空间营造一种宽松、积极和健康的氛围。除此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需要,使儿童体验到价值和尊严。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对幼儿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并把幼儿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要和幼儿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平等、民主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信任,给幼儿带去自由、安全的感觉,进而引导幼儿自己去进行活动。教师还应该对幼儿遇到的困境进行反思,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与指导。
3.重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蒙台梭利认为,在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中,幼儿和成人(父母和教师)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要促使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就必须消除幼儿与成人的冲突,就必须让成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彻底的反思与变革。成人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到导致压抑幼儿的那些无意错误,并对幼儿采取一种新的态度。作为父母除了对幼儿给予生理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应该关心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父母应该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学会重新认识自己孩子的地位,应该承认孩子所拥有的潜力,并用发展的眼光继续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