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态势

宏观经济态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态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态势范文第1篇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我国“稳增长”政策支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一季度我国GDP增长7.7%,增幅低于预期。展望未来,“稳增长”政策以及换届效应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将由“去库存”逐步转入“补库存”,宏观经济运行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经测算,预计二季度我国GDP将增长8%左右,CPI上涨2.3%左右。建议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宽财政、稳货币”政策组合,加强金融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

一、当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一)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增幅低于预期 一季度,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GDP增长7.7%,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放缓0.4和0.2个百分点,增幅略低于预期。如果剔除上年闰二月多1个工作日因素,今年一季度GDP实际增长8.9%,高于上年同期和四季度增速。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交易“量价齐升”,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增幅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相对而言,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仍显不足,民间投资增速呈放缓态势,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长24.1%,增幅同比放缓4.8个百分点;同时,实体经济增长比较乏力,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5%,增幅同比放缓2.1个百分点。

(二)投资名义增速较快,实际增速更快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9%,增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增长25.6%,增幅同比加快23.8个百分点;在商品房价格明显反弹、销售面积大幅增长37.1%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增长20.2%,增幅较上年全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但是,制造业投资呈减速态势,一季度仅增长18.7%,增幅同比放缓6.1个百分点。从实际增速来看,剔除价格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20.7%,增幅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

(三)消费名义增速有所放缓,实际增速基本稳定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增幅同比放缓2.4个百分点。中央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消费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一季度餐饮收入增长8.5%,增幅同比放缓4.8个百分点,下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同时,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柴油等石油制品消费不旺,一季度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消费增长9.9%,增幅同比放缓11.7个百分点,下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9个百分点。此外,价格因素影响到消费名义增速,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仅上涨1.4%,同比放缓2.1个百分点。剔除上年闰二月因素后消费名义增长13.7%,增幅同比仅减缓1.1个百分点;特别是剔除价格因素后消费实际增长10.8%,增幅同比仅放缓0.1个百分点。

(四)出口增速好于预期,进口增长较慢 一季度,外部市场需求回暖,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8.4%,增幅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势较好,对香港、美国、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分别增长74.2%、6.8%、28%、19.6%和35.5%;对欧盟出口仅增长1.1%,而对日本出口则下降3.6%。我国经济复苏力度较弱,外贸进口仅增长8.4%,增幅较同期出口低10个百分点。我国部分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减少,也印证了国内需求不旺的特点。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6897万吨,减少2.3%;成品油1043万吨,减少3.4%;大豆1149万吨,减少13.4%;铁矿砂1.9亿吨,零增长。

(五)物价温和上涨,房价大幅飙升 在国内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春节等因素作用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CPI同比上涨2.4%,涨幅同比放缓1.4个百分点;受国内经济延续企稳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呈上涨趋势,一季度PPI降幅收窄至-1.7%。社会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按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一季度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7.7%,而上年同期为下降1.1%。

二、经济运行要防范潜在风险

(一)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加大一是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快速增长,目前总额已超过10万亿元,这些负债中85%左右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借贷和偿还。然而多轮房地产调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卖地支持的财政收入不可持续,偿款能力受到限制,部分贷款面临违约风险。二是企业效益下滑导致还款能力下降。当前制造业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要素价格提高和资金借贷成本偏高,部分企业无力偿还金融机构贷款,已经出现违约问题。三是影子银行继续扩张。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银行理财产品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服务和民间借贷。近年来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信用违约风险不断提高。

(二)淘汰过剩产能任务艰巨一般而言,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为严重过剩。2012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2%,水泥为72.7%,平板玻璃为68.3%,汽车为72%(自主品牌仅为58%),电解铝为72.2%;新兴产业中风电设备为69%,光伏电池为57%,多晶硅为35%。即使制造业增速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相关行业的过剩产能仍然难以消化。此外,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落后产能占比达到15%-20%,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一方面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另一方面目前这些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仍是困扰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

(三)内生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1%,增幅同比放缓4.8个百分点。由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待形成,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呈持续减速态势,尤其是制造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反映出民间资本对未来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的预期下降,也反映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在减弱。

(四)房地产新“国五条”可能带来逆调节效应 从长期看,新“国五条”有助于打击投机、投资需求,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从短期看,新“国五条”在实践中存在逆调节效应。首先,社会公众对房地产调控效果表现为逆向预期,在各地实施细则出台前,二手房成交量井喷,并带动房价大幅上涨。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3月全国主要54个城市新建住宅签约套数达到了30.7万套,环比上涨95%。其中,北京新房及二手房总网签量达到63178套,创造了北京楼市单月签约的最高历史纪录。其次,二手房个人所得税严格按照差价20%征收,将提高二手房交易成本,在目前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所得税将会转嫁给购房者,进一步打击刚性需求。第三,抑制二手房交易,使房地产市场供给减少,进一步推高新房价格。第四,部分刚性购房需求暂缓释放而不会消失,商品房供需矛盾延后而没有得到解决。这种逆调节效应最终可能导致推高房价,打击刚需,与政策初衷相悖。

(五)短期资本流入加快加大外汇占款投放压力

今年以来,我国结售汇顺差明显增加,在贸易顺差和利用外资净流入相对平稳的背景下,外汇占款主要来自短期资本流入。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18.4%,而工业出货值仅增长6.2%,二者出现明显背离,表明当前外贸外资领域存在部分企业价格转移、调入外汇的现象。在全球流动性宽裕特别是日本大幅度放松货币的情况下,短期资本流入将加剧国内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压力和人民币即期汇率升值压力,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冲击。

三、二季度GDP有望增长8%

(一)我国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 较宽松的政策、换届效应、库存因素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改善等因素,将支持2013年二季度我国经济稳步小幅回升。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系统显示,至2013年2月我国先行指数已连续15个月回升;一致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回升。我国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约半年时间,先行指数持续平稳上升表明,我国经济有望保持回升的态势。经测算,预计二季度我国GDP将增长8%左右,基本接近现阶段潜在增长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10%左右。

(二)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

二季度,“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宽松政策等因素支持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调控政策短期内难改房地产投资增长势头,经济温和回暖有助于遏制制造业投资减速局面。今年3月份制造业投资回升至19.9%,出现了反弹迹象因而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行业来看,传统的采矿、制造、建筑业等领域投资增速回落,与城市化发展相关的行业,与社会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成为投资热点。初步预计,二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1%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长18.2%左右。

(三)消费市场将基本平稳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就业形势良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部分地区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有助于推动消费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将会带动家装建材、家具、家电等领域消费需求,网络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显示出较大潜力。但是,居民对未来消费信心不足、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因素抑制消费增长,特别是一季度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仅增长6.7%,较上年同期减缓3.1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消费将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左右。

(四)外贸出口增速高位回落展望二季度,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美国经济在逐步化解财政悬崖后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有望步入复苏轨道,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将好于发达国家。但是,近期欧债危机形势因意大利政局和塞浦路斯危机再次复杂化,欧洲经济仍将处于轻度衰退之中;国际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加大。因此,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势头难以持续,同时国内需求较弱使得进口增速难以加快。初步预计,二季度出口将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8%左右,外贸顺差继续增加。

(五)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展望二季度,我国经济回升力度不大,需求温和复苏,有利于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特别是近期禽流感明显影响到短期内肉禽产品需求,肉禽价格呈下跌态势。但是,我国货币存量偏大,货币流动性增长较快,一季度广义货币增长15.7%,明显快于9.6%的名义GDP增速,存在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劳动力成本中期上升,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景区门票上涨等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较大;短期资金净流入加快加大外汇占款投放流动性压力;此外,肉禽消费减少意味着对蔬菜、海鲜等产品消费增加,而且近期极端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产,对粮价带来变数。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势头,CPI将上涨2.3%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继续收窄,PPI将下降0.8%左右。

四、有针对性地实施“宽财政、稳货币”政策组合

(一)以“宽财政”扶植经济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具有差异化、灵活性的特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增长点。一是将结构性减税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落实已出台中小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支出引导资金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形成。二是进一步完善“营改增”政策。继续细化相关税收制度与抵扣方案,对于短期内税负增加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税费补偿。三是稳步推进“市政债”投放。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政府债务率上限,将“市政债”发债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以“稳货币”保证稳定的

资金环境 货币政策应坚守“稳健”,总体保持“中性”,在保证社会资金平稳供应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是根据外汇占款变化、市场资金需求变动等方面的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保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二是加强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保持贷款投放适度、平稳,贯彻“有保有压”的结构调整要求。三是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银行表外业务,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累积与暴露。四是完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利率、汇率和资本市场等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通过要素价格改革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推进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价格改革。劳动力价格改革一方面应着眼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鼓励创新,对高素质人力资本在薪酬待遇上予以倾斜。进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步伐,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尽快在全国城市推广阶梯电价、水价、燃气价格改革。通过完善要素价格改革,使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够真正受益,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的作用。

宏观经济态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防洪 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水利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城市水利建设要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

1合理的堤防走向

在城市防洪规划中,最常见的工程措施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修筑堤防,以便减少河道糙率,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从防洪方面看,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达到减少防洪工程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等目的。然而,从景观方面看,以上措施的采用或多或少都会损害河道的景观价值。曲折、自然的河道代表着富有生命和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为了保留河道的景观价值,在河道防洪规划时,除河道瓶颈外,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直;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洪水期形成湖泊,不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考虑河道景观后,河道的占地可能增加,但河道的占地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并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避免了河道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工程投资。

2利用防护堤发展地面的景观建设

地面的排水系统建设虽然扩大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加大了暴雨排入河流的速度,可是,这样的改造工程也应注意和谐共建。对于城区原有的河道整治要保证其河道的直通和宽广,对其河道的行洪断面进行加固,保证洪水来临时的输水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调蓄能力,使其排洪的压力减少。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兼顾防护建设和景观安排。堤背的景观利用十分重要,防护堤的作用虽然是要避免城市遭到洪水的侵害,可是高高的堤背确实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的视野,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了影响。针对这一矛盾,在堤身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堤顶加宽成城市道路,使路堤结合,既方便城市交通,又利于汛期防汛。具体来讲.可以将堤背坡采用缓于l:5的坡道与原地面相连,背面种植草皮,这样既美观又有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3对防洪堤断面形态及护岸的景观处理

由于雨量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同一河道在设计洪水标准下的洪水流量可能是枯水期流量的几十或几百倍。从景观方面看,在枯水期河道应有一定的水匝宽度和水流深度。为了满足洪水期泄洪要求.河道必须有较大的行洪断面:而为了保持枯水期河道景观,河道断面不宜太大。解决该矛盾的最好方法是河道采用复式断面。主河槽采用较小的宽度。保证枯水期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为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又能满足防洪要求。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则成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休闲游憩。

4滨水区城市绿地系统

影响滨水绿化带的宽度控制的因素很多,水体沿岸陆域开敞空间控制主要为了滨水绿化带建设,滨水绿化带要体现主题性。滨水绿化带应以树林布置和草地布置相结合,一味模仿国外以大片草地而无遮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滨水地段的绿化布置相对于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从近水的滩地到堤岸护坡、堤顶,再到水岸空间的,从水中到岸上,从堤内到堤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4.1近水的滩地上种植地方性耐水植物

这样的滩地在丰水期被淹没,但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要依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植选种多样水生植物,使其与两侧河滨绿地的乔木、灌木景观形成呼应,重构水生植物、鱼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营造丰富水景景观,形成类似天然的湿地生态环境。

4.2在护坡上种草

在现有的护坡上砌筑混凝土框架,在框架内填土、种草,是结合堤岸防洪、并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改造的较好办法。对于比较适宜种植的护坡,可进行多种植物的组合搭配,可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堤岸上面及堤岸以外的步行空间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为步行和活动提供足够的硬地面积,同时也提供足够的树荫面积,又能保证视线的通透。

4.3 远离水岸的空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处理成大面积的绿地但要避免一览无余的绿地,也要避免过密的树木遮挡视线。沿水绿化带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净化水体,在沿江栽植大面积绿化有助于提高自然的渗滤净化能力,减缓污染土壤对水体的威胁。大范围连续的、多层次的河道水系绿化和水系水质的提高也为鸟类和水生动物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容量,从而更加提高滨水地段的自然活力和生机,使水环境更具吸引力,也增强了不同滨水地段的地方特色和景观个性,而同一地区恰当的物种选择又可分明地展示出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

5保持河道的曲直美感

河道的堤防取向要尽量与河道特点相融合,最常见的工程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以便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然而,从与城市景观融合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无论设计的多么完美,总是会过多过少的影响河道的观赏价值。为了保留河道的观赏价值,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尽可能保证河道的曲直美感。例如: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不必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

6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水利建设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应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中,要从河道建设,防护堤建设、行洪断面建设人手。一方面做好滩地绿化、堤岸照明等措施,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要以城区现有的防洪工程为基础.综合加固.提高河堤防洪标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态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影响;对策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导致部分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企业惨遭破产,可见,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融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弊端。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政府如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放出更多的货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多样化、贷款渠道也会更加顺畅。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虽比不上计划经济政策那样明显,但政府进行的很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给企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指向性影响,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紧跟宏观经济走势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态势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业,首先要成为宏观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同时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依靠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为此,企业重大决策应尽量集体进行,吸收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这是确保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比如,青岛著名品牌海尔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敏锐的嗅到了多元经济的新气息,从单纯制作冰箱,逐渐扩展到洗衣机、冷柜、酒柜等其他产业,大大扩展了其影响力。海尔从最初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家电第一品牌,与历代经营管理者的与时俱进、紧跟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二)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下,企业应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调整和大重组的新动向。为此,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联合重组中优化自身结构,走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态势,如黑龙江省的哈电集团就是在与国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现代企业还应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新时代宏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依托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比如,传统的医药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在建国之初,国家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时的医药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牺牲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此时,具有前瞻性的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积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气的排放,比如通过对甲基多巴等产品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废污的产生,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跟宏观经济走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定位,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自觉趋利避害,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态势范文第4篇

据国家统计局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化情况,8月份,有6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有66个城市环比上涨;其中,北京二手房价同比上涨16.4%。再次领涨全国。温州二手房价同比、环比都继续下降。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到现在,全国性房价普涨形势接近一年时间。尽管房价收入比和房屋租售比已经远远偏离合理值,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存在调整的内在需要,但若真正实现房地产市场拐点,恐怕心理预期变化将是最后的决定因素。

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信心不足,或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维持强烈房价上涨预期的重要因素。过去十年来,几乎每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控均未能实现房价平稳运行,反而因为短期内对住房供求关系的过度调整,造成市场供应相对不足,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最近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征收20%个人所得税为标志,强化地方政府的稳定房价责任,但由于政策落实与后续督查没有及时跟上。对市场的影响有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住房供求矛盾还没有及时缓解,出售方居主导地位,由个税转嫁引发的房价上涨成为当前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重要特征。

从根本上说,心理预期变化是决定未来房地产市场拐点是否来临的主要因素。房地产市场运行对合理区间的过度偏离,内在存在调整与回归的要求,但这种回归机制,需要行为人的经济理性选择。目前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心理预期仍将保持平稳。这是因为:

首先,是土地出让创出天价,引发的涨价效应,是重要的刺激因素。地价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上涨带动房价上涨,已经是过去被无数次证明的规律。在宏观经济回稳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预期有逆转的可能,但因为天价土地出让,导致市场被注射强心针,加剧了市场恐涨心理。

其次,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高度绑定,使得市场对政府采取严厉房地产调控措施的预期不强。从今年前8个月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社会消费总体处于较低增速,惟有商品房销售火爆,成为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的一个亮点。特别是房价联动地价,土地出让金联系地方政府债务,若房价明显回落,有可能会触发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因此,市场对政府出台严厉调控措施的预期不强。

第三,房价上涨舆论占据主导,对普通百姓存在导向作用。从新闻舆论情况看,当前市场对房价上涨的报道较多,一定程度上烘托出房价上涨氛围。而唱空房价的若干人,因为缺少严密的逻辑论证,理由不充分,过度夸张房价下跌程度,且无数次被证实其观点错误,导致市场整体导向存在偏差。

宏观经济态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滞胀困境 科学发展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选择

对于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态势,一种观点认为主要面临的是通缩的压力,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已经面临着通胀的危险了。

第一种观点,有以下事实作为佐证:第一,就业形势并没有根本性好转;第二,国际经济形势(尤其是美国)并没有明显的好转、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重,我国出口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前景黯淡;第三,国内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改善;第四,非政府投资需求也没有明显增加,实体经济的利润并没有显著性增加。按照凯恩斯主义的“三驾马车”理论,出口、消费、投资(实质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所以判定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态势仍然处于通缩的压力下。

第二种观点,也有若干的事实作为佐证:第一,粮食、蔬菜、食用油、肉类价格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第二,石油、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大幅上涨;第三股市即使最近有所回落,但仍大幅飙升,市盈率居世界前列;第四,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扬,虽已有回落的迹象,但泡沫很大;第五,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总额7.37万亿元.占上半年GDP(近14万亿)一半以上;第六,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比GDP增长率高了2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9.3万亿元,增长24.8%(比GDP增长率高出了14.7个百分点),货币发行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物产品的增长量。按照通货膨胀的定义,中国目前已经开始通货膨胀是无疑的。

显然,上述两种观点提出的证据都是无法辩驳的,但是,说中国宏观经济既存在通缩、也存在通胀,这在逻辑上似乎是说不通的。按照对通缩和通胀的一般理解,那意味着通货升值和贬值同时存在,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既处于衰退、又处于繁荣的境况中。政府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宏观措施来进行调控,以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增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上述宏观经济分析思维。

首先要明确的是,通货膨胀(物价指数)表现的是货币与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经济处于衰退、复苏还是繁荣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管经济处于什么阶段,只要货币被过多发行,通货都会贬值,只不过贬值的幅度和快慢程度会因经济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货币过多发行,其贬值表现来得快、贬值幅度比较大;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货币过多发行,其贬值表现来得慢、贬值幅度比较小,因为此时存在“流动性陷阱”的问题。所以说,用物价指数来判断经济处于衰退、复苏还是繁荣的指标,是不合适的。上述悖论就是因为这种分析思维而产生的。

其次要明确的是,究竟用什么指标来判断宏观经济是处于衰退、复苏还是繁荣的境况。虽然现在也有很多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宏观经济的景气状况,但是,最直接的指标还是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率(名义增长率扣除货币贬值部分)和失业率。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所以,只有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情况才最能说明经济增长的绩效。而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既需要广大劳动力去生产、同时也需要民众手中的购买力提高,这两者都要求劳动力不能大量失业;而且,失业过多还会影响到社会和政治稳定,所以,失业率就成为另外一个直接反映宏观经济境况的重要指标。本文就选择这两个指标来尝试性地判断我国的宏观经济态势。

二、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判断

利用上述两个基本观点和指标。我们很容易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态势作出判断。

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这表现为货币发行增长率远大于GDP增长率),通货一直存在膨胀的压力,只是在经济增长下滑的时候,稍微有所缓解,但这个压力并没有因此而消除,而是往后推延而已。不管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还是股市的泡沫,以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是货币过多发行导致投机盛行的结果(因为增发的货币缺乏实体经济投资机会,而这又主要是由内需不足、或者说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石油价格的涨落,不是中国经济是否景气能说明得了的,而主要是由国际石油寡头们决定的。粮食、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过是由于其供给减少导致的被动型上涨罢了。总的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既有主动过多发行货币的原因,也有价格被动上涨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从2003年以来的就业压力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城镇下岗工人和新增劳动力,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增加就业岗位,政府不断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增加政府投资和各种转移支付以拉动内需;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以及其他的优惠政策)和低估人民币汇率以促进出口。政府投资的高速增加自然挤占了消费的增加速度,使得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体现出的内需不足的缺口越来越大,而这又反过来加大了增加出口和政府投资以促进就业的压力。增加政府投资和转移支付、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进而增大了财政赤字的压力,财政赤字最终又演变为货币的过量发行、投机盛行与部分行业的泡沫。低估人民币汇率虽然有利于出口,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和加剧、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的炒作;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的炒作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在国内的贬值(以及部分行业的泡沫),推动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而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意味着数万亿外汇储备的缩水。

结果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体现出内需不足、严重依赖于政府投资和出口、货币过量发行的特征,以及2003年以来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特征,简单地说,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了滞胀的特征(虽然我国的GDP一直在增长。但由于GDP核算存在的种种缺陷,使其并不能准确表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致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大规模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积累已久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泡沫尚未消除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通胀的压力。

三、破解我国经济滞胀困境,需要新的宏观经济思维

事实证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所处的境况,不是依靠增发货币、增加政府投资就能解决的,而促进出口在目前我国所处的非对称性国际贸易环境下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出口加工增加了就业,但国人所创造的财富却被外国人所享受,这种贸易的不对称性已经使得出口失去了交换的意义。其唯一的意义在于增加了就业,其本质是一种转移支付――国人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国内社会对这部分就业人员的转移支付。所以,要破解我国的宏观经济滞涨困境,再也不能继续凯恩斯主义的“三驾马车”理论了,而需要新的宏观经济思维。

1、如何减少失业,巩固社会稳定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二是劳动力的需求。首先说劳动力的供给。中国人口13.2亿,按照我国一般的家庭结构(每家5口人,劳动力3人,劳动力人口比例60%)计算,劳动力人数在7.9亿左右,保守估计也在7.5亿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占45%、乡村人口占55%,按此推算,城镇劳动力在3.38亿左右,乡村劳动力人口在4.13亿左右,再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农村劳动力(因为农业的比较收益低,而不是因为是否剩余)还会不断地涌向城镇,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农村大学毕业生,这样一来,城镇的劳动力供给会不断增加。如果我们再假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生产方式采用机械化并规模化经营,那么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的极限是7亿左右,即还会有约3.6亿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

其次说劳动力的需求。按照目前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2.0629亿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所生产出的工业品就已经遍及全世界,而且激起了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假设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再增加1亿人(这才仅仅是农村将转移到城镇去的劳动力总数的28%)、且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变,估计所生产的工业品要卖到外星球才可能卖完,这说明,我国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农村劳动力,这是由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密集性特征所决定的。再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没有这前两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当然,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也可以将第三产业建立在外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但这会带来我国产业的空洞化,而且诸如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房地产业等根本不可能建立在外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上;如果是发展高新技术,这又受到我国教育体制和劳动力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基础的限制,注定(至少在短期内)吸纳不了太多的劳动力,这对于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而言纯属杯水车薪。

从上述我国劳动力的供求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工业化解决不了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二,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不仅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且也是杯水车薪;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扭转农业生产收益低的局面,减少农村的主动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就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不二选择。农业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部门,何况我国现实中的农业已经表现出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2、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但是,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在有限的篇幅里面,本文仅就其一点加以讨论――如何才能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从而解决我国就业的问题,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农村的主动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前提是要扭转目前的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而要做到这点,仅依靠市场是不行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产品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后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政府干预(准确地说财政转移支付)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国政府目前已经采取了不少惠农政策,近年来也加大了惠农力度,但是力度仍然达不到扭转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的局面。药味对了,但剂量不足,还是治不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