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一、创新课程体系,开发专门课程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引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门化课程的开发,更加适应学生的要求和岗位的需求,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深入企业调研,探索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合唱、欣赏、表演)、专门化方向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开发专门化方向选修课程。每个方向开发两门专门化课程,采用课程套餐或课程超市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上,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课程选择与课程搭配,在第四学期自主选择一个提升专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套餐,强化就业方向的技能,以适应多种幼教岗位需求。校“园”合作共同开发“钢琴”“声乐”“舞蹈”“美术”“幼儿园活动设计”五门优质课程,按岗位需求制定出课程标准

二、重组课程内容、取得资格证书

以学习领域理论为指导,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整合资源,建立新的学习领域,使其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上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除了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毕业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过级证、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通过选修课程考核后获得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育婴师、早期教育指导师等证书以及参加声乐、舞蹈、钢琴等过级考试,提高自身素质,并取得相应等级证书。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组织形式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其他专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奠定了基础。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方法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幼儿舞蹈创编中,我们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当老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创编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歌曲教学中,教师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收集、选择幼儿歌曲,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体会学习幼儿歌曲的特点。采取独唱、角色对唱、表演唱等来演绎幼儿歌曲。幼儿手工制作中,采取模块式菜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来进行作品的制作,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

四、编写校本教材,整合规划教材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我校对于教材进行了改良与重新编写,编写出适合学生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校际和社会开放共享,发挥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幼教岗位技能要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专门化方向课程系列教材,在原有《儿童歌曲弹唱》《儿童歌曲演唱》《视唱练耳》《手工制作》《礼仪讲义》等校本教材基础上,主编和参编了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音乐》《幼儿卫生学》《幼儿教师礼仪》《舞蹈》四本教材,在全国发行使用。

五、理论技能一体,提高行动能力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学校专门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所构建的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该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值得是围绕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开展的技能类课程。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课程和音乐、美术、舞蹈、绘画等艺术技能课程[1]。这些艺术技能也常常作为面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当被广大教育者重视。而一套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能辅助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和标准化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达到该专业的综合素质。但目前的教学现状和评价体系都相应的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广大教育者反思和改进。

一、教学现状及评价体系的不足

不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产生偏向性,不能准确、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及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等。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

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上不仅要求能唱歌、跳舞,还要有欣赏、语言表达、创造等活动。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更能取得好的教育启蒙效果。在简单的唱跳之外,具有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很重要。审美教育能力是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审美感染过程来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启发指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音乐,是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另外音乐创新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音乐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了和创造力。这对音乐教学的灵活性要求高。实践能力要求幼师在对儿童的施教过程中有能力应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能过与幼儿良好的沟通并较好的完成音乐教育工作。综合素质的另一个体现是艺术素养。音乐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启发幼儿对美、乐感、艺术的感知。幼儿教师在学习音乐课程时,不仅仅要学习音乐技能,更需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一定的艺术素养表现在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对艺术的欣赏和表现能力上。学期教育的音乐教师多是音乐学的专业老师,对于学前教育的课程不能很好的把握,容易出现教学上偏学科化,忽略了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特殊性。音乐课程的老师不能在学科性和专业性间找到平衡点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分注重音乐技能的练习。比如声乐课的教学上,专业老师偏重训练发声,把握高位置声音技巧、呼吸的运用和声乐作品的情感处理,忽视了识谱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会唱高难度的歌曲但不能识谱。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中,就容易导致学校将声音技巧、弹奏技巧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而无法体现学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培养的幼教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行的考核体系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对幼师又是及其重要的。单纯的靠舞台上的表演不能充分表现这些能力。目前的学校考核方式,形式单一,注重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技能课考核方案不规范、次数少,无法体现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果。

(二)教学模式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有相关调查表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音乐基础,对于识谱、音调、概念理论等学科性强的知识在理解和学习上有很大的难度。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的音乐教师师资薄落。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基本是有心无力。在教学模式上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制性的灌入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没有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简单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对有害无益,教学成果差。很多高校没有一套规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对幼儿教师标准和应具备的音乐素质和能力缺乏清楚的认识。对于基础不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会让某些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不合理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较常用的有:贾方爵的《基本乐理(修订版)》;范建明郭萌的《音乐开窍(修订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编的《全国少儿歌唱考级歌曲集》[2]。音乐教材的发展历史很短,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多不规范,混乱,难度大,理解起来很困难。随着对幼师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已经不再适合高要求的教学水平。除了内容上的落后,教材的编排顺序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让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问题反思

(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音乐课程的教授中就应该注意乐感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钢琴和声乐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表达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在提高音乐素养上,音乐欣赏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练习音乐欣赏能力时,老师应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听出音乐中含有的感情和故事性,让学生充分的融入音乐中。也可以在课前、课间或课后在教室播放古典音乐或者经典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幼儿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音乐能力。教学中设计一些音乐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谱曲儿歌,不仅可以加深所学的乐理知识,也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节奏、节拍知识创造轻松愉快的提高音乐创造能力。平时的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加强和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在幼儿园充分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工作中,通过和儿童的实际交流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幼师教学工作的理解,也在此过程中,巩固把握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乐理知识,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要结合每次的音乐欣赏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客观的体现学生的水平。

(二)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老师知识的传授,枯燥乏味的乐理、乐谱知识使得课堂气氛低沉,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尝试采取体验式教学、微格教学、合作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情境式教学是指“把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里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更多的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切实的感受到一个老师的角色是怎样的,并在这种有趣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水平不易,差异较大的学生,音乐课程的教授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也应该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通过综合各项能力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这些分层的学生实施分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分层次的考核方式需要采取分层的考核内容并结合过程性评价一起[3]。分层评价体系使得老师能准确的评价每个学生的水平又不否定他们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能,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也可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在互相评价体系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当然还可以与自我评价体系相结合,通过自我反省和评价,学生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并在这种过程中补足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教师评价要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给予准备的评价,并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更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进步和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改进教材内容

国家在发展幼师教育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材内容,增加基础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课本内容生动有趣并与教学方式相适应。一本科学性强的教材应该具有引导作用,能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音乐教材的匮乏和不规范使得有一套完整科学的音乐教材的需求是迫切的。对于老师来说,教材不合理的短板就促使他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入的分析研究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正确的因材施教。

三、结论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幼儿艺术课程(音乐、美术)的改革,必然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启蒙教育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孩子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现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够、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等问题都迫切的需要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完善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占广.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研究改革—以A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王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研究——以xx学院为例[J].才智创新教育.2016:58-59.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特点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要求较高、教学任务繁重这两个特点。

(一)实践性要求较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来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技能,从而可以很好地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因此该专业所学音乐课程也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教学技能,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得游刃有余。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学生音乐授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教学任务繁重

中职有效教学时间仅2年,甚至更少,在这2年之内,学生不仅要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课,还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知识,因此分到音乐教学中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而在音乐教学中,又包含了声乐、钢琴、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钢琴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将钢琴知识传授给毫无基础的学生,其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具有如下几点现状:

(一)缺乏特色

艺术类专业的音乐教学重视音乐的审美、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应该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音乐教学。但是纵观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音乐教学差异不大,缺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比如,在高教版中职音乐欣赏课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选择了《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让学生欣赏,但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缺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教学效果欠佳。

(二)学生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之后进入到中职学校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音乐基础,对于乐谱、视唱、即兴伴奏等都是零基础,而钢琴等乐器更是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音乐学习基础是很难在短短两年内得到较大提高的,尤其是中职生自主能力较差,自律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音乐学习常常是困难重重。

(三)学习内容脱离工作实际

中职音乐教学在学习内容上应该更偏重于实际,但是在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单纯地教授学生乐理知识、欣赏技巧,而对于学生今后常用到的音乐教学技巧和钢琴即兴伴奏等则重视不足,或者对曲目演奏、演唱的训练过多,而对于曲目教学则很少涉及,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脱离了工作实际。比如,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较好地表现《共和国之恋》等难度较大的歌曲,但在实习期间对于简单的儿歌如《拔萝卜》,却无从下手。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总结以上现状,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没有摆正位置,教学内容没有为就业服务,所以学生难以在教学中学到获益终身的知识与技能。为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在教学前调整教学计划,力争所教的内容都能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课堂上,可以模拟幼师教学场景,将儿歌作为常用的练习曲。在为学生讲解音乐理论与技巧时,联系学前适龄儿童的特点,指导学生深入揣摩和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添砖加瓦,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见习与实习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后进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整改。如此一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才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岗位。

四、结语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进展评价

音乐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声乐教学则是音乐教学的要素之一。它的作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建立合理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下面我就幼师声乐教学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程序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谈谈我的看法。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进展评价的目的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声乐学习的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能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能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运用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多样评价体系,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一)乐学习的情感评价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声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歌曲、演唱歌曲,进而充分体验歌曲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被歌曲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声乐的情感态度与之具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并无直接关系,有的学生虽没有良好的嗓音条件,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知之甚少,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情感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可行而必要的。

(二)声乐学习的技能评价

在幼师声乐学习中,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的评价应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育相区别。首先,大部分幼师生在进校前,尚未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对于基础的声乐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备声乐技能了,即便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也仅囿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评价就不能是单纯的演唱技能技巧的考核,还应当对他们的歌唱状态、音准、节奏、歌曲感情处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创造性活动的评价

新课标认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声乐知识,感受了歌曲作品的内容及情感,也透过歌曲的学习把握了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基本元素,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有目的进行例如幼儿歌曲的创编、幼儿歌曲表演的创编等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对这一类创造性活动的评价可促进学生积极拓展音乐思路,挖掘自身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由于声乐教学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是必要的,我认为在幼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和鼓励评价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1.小组评价法

在幼师的声乐教学中,通常会将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进行分组,在布置歌曲学习任务时,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小组活动的目标,例如分声部演唱合唱歌曲等。其次,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这类评价是全班性的活动,包括了教师对于小组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体或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论。再次,让学生针对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或掌握,发展歌曲演唱技能等相应的能力。

2.参与评价法

我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教育中主体的地位,也改进了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更能够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最终的分数”转移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的主体范畴。

3.激励评价法

这种评价法的载体是教师,它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创造出各种生动、贴切的语言、姿态,对学生在声乐水平上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声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评价形式。是在教学结束阶段时进行的。对于教师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性,以及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活动评价法:“活动评价法”就是通过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态度等进行评价。

2.汇报型评价法:“汇报型评价法”则是把某一阶段学习内容整理后向家长、或学校进行汇报。形式以表演为主, 可以是歌曲联唱、歌舞表演、独唱、领唱等。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主要为分数解释和描述解释,分数解释体现在达标考核中,该分数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 。

平时成绩:一学期按18周计算,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练习、平时成绩等进行汇总,最后得出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主要通过全年级公开考核的形式进行,由所有任教教师监考,老师给学生打分(每个教师要回避自己所任教的班级),满分100分,按照不合格60分以下,合格60分―74分,优良74分―85分,优秀85分以上,取出平均分作为某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虽然是传统的分数解释,但从分数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平时成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是依据形成性评价而产生的,这种解释不仅仅停留在分数表面,还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即声乐知识技能方面,情感方面,音乐创造力方面给予了相对准确的评价。既鼓励了学生平时积极主动的学习,又确保有些学生尽管考试中发挥得不太理想,但因平时投入较多,同样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杜绝了一些学生平时不练习,想凭嗓音条件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投机心理,杜绝了学生练与不练一个样的错误观念,避免了打分中的个人因素,使评价更趋客观、公正。这对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 音乐教学 问题 策略

1.引言

音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可以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因而幼儿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就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综合的音乐素质、音乐教学能力、音乐审美教育能力以及音乐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的教学现状并不能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仍然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一次声乐公开课上,教师教授的是《渔光曲》,在学习歌曲旋律的时候,教师示范后就带领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演唱曲谱,但是由于这首歌采用的是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每一段旋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学生在练唱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纠正过多次还是唱错了。这时候教师觉得很恼火,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消退了。为了完成上课的任务,最后老师不得不将就填词带领大家又唱了几遍,匆忙地结束了课程,教学效果显而易见是很不理想的。如果老师在教曲谱之前让学生们先自主研究一下这三段在选了与节奏上的区别与特点,让学生们对歌曲先有所了解,然后演唱的时候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纠正。这样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2.2教材选用不当

我国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发展历史不长,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教学内容与进程,某些学校没有契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的教材内容太多,难度跨度过大。而我们要培养的是将来实际工作中面对3-6岁幼儿的中职学生,没有必要掌握太难、太多的音乐知识。

2.3没有能够把握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能够把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幼儿音乐教学之中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训练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识谱能力、儿歌伴奏能力以及基本的音乐教学技巧。但长久以来,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同社会的联系不紧密,学生很少有到幼儿园实习的机会,而学校的教学也着重强调音乐理论的学习,忽视了音乐知识的应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会唱歌但不识谱,会弹琴但不会伴奏,了解音乐知识但却不会应用的现象。在实习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歌唱功底不错,可以很好演绎一些高难度的歌曲,但给学生们上一堂简单的音乐课时却无从下手,课堂上孩子们乱作一团。

3.搞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策略

3.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完全是用专业术语来讲述理论,便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教学活动必然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当有些学生呼吸太浅时,可以让他们想象美丽芬芳的鲜花或者可口的美食,让他们用心去“嗅”,用心去“闻”,稍作这样的点拨,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油然而生。

另外教师要认真研究、整合并补充教材,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技术。例如在教授《雪绒花》时,首先对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梳理,并搜集更丰富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精彩片段。用音乐欣赏的方式给同学们上新课,充分调动起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3.2实施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目前种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大多采用传统基体教课的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学校更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不能脱离实际。要做好分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水平应该有准备的认识,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层教育。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层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绝不是在划分等级,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发展。教师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3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高,学习主动性比较缺乏,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他们提供主动探究知识的空间,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与帮助,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丽. 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