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另一个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临床医生面前:数字医学,我懂吗?我能做什么?普通临床医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在数字医学中的角色?实际上,已有不少临床医生敏锐地认识到数字医学实践对推进临床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早进行了数字医学的临床实践摸索,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3D技术应用于活体肝移植实践,有力地支撑了精准手术决策[1-2];广州总医院骨科积极开展了数字骨科的创新性研究,将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复杂上颈椎疾患等骨科疾病的诊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对巨大肝泡型肝包虫病的诊断治疗[5],中国人民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开展了基于肝脏三维图像的肝段自动划分及虚拟性肝切除临床实践,提高了肝脏外科的精准技术水平等[6-9]。其中有一个团队的发展轨迹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即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2002年该团队开始进行数字医学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研究。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克服了常用的国外Myrian等软件只能进行肝脏3D和单面虚拟手术、CT的3D功能也存在重建质量和交互性差异的弱点,在数字虚拟人肝胆胰图像3D和仿真手术基础上,率先通过对64排CT采集数据技术的改进,突破了获取活人体亚毫米图像数据的瓶颈,研发出了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能同步立体显示肝胆胰脏器的MI-3DVS软件,实现了解剖数字化和诊断程序化;同时,在国际上率先自主研发了由外科医生操作的多功能仿真手术器械和仿真手术系统,可有力地配合MI-3DVS进行仿真手术,指导临床术前制定精准手术方案,实现了手术可视化,解决了大量的临床疑难问题,建立了我国首套数字医学肝胆胰外科数据库[10-15]。黄志强院士指出:南方医科大学研发出来的三维成像技术,作为我们国家代表性的三维数字医学技术,应用于外科方面。对于临床上了解肿瘤与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动脉的关系,作为术前评估,比以前更容易了,誉其为转化医学的良好典范[16]。
总结在数字医学实践中获得优异成绩者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关键性成功元素:(1)创新的攻关理念,即数字医学技术如何直接转化为临床病人实施精准治疗、获得最佳效果服务。(2)明确的攻关目标,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可为外科医生直接操纵的、用于指导精准手术的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虚拟手术系统,及其要完成这个总目标必须实现的子课题(特殊组织、微小器官信息获取、图像分割、三维重建,手术导航等)。(3)多元的攻关团队,其中包括临床外科医生、解剖学专家、影像学专家、计算机专家、软件制作专家等。(4)坚韧的攻关精神,在临床科研的实施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验证、边总结、边思考,不断升华,不断赋予新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使课题不断向纵深延伸、向高层发展,始终充满活力。(5)最重要的,他们有一个精诚团结的攻关领导核心。转化医学有三层内涵。第一阶段即T1阶段,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创新性研究,力求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成果能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个人理解,简言之,就是结合临床“找问题,做研究”。从数字医学角度来说,就是要根据临床的需求,进行数字医学基础研究,获得关于数字人体的新认识,开发出新的临床精准诊断疾病、虚拟手术的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手段,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提高诊治水平和效果。这个阶段,涉及到人体解剖、外科学、病理生理、影像学、计算机三维成像、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等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最近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的报告中谈到,我国转化医学路径的特点是“CURING”模式,C:Clinic,临床,从临床发现问题;UR:UniversityResearch,大学研究,将临床发现的问题在大学进行相应的研究;IN:Industry,工业,通过工业化将研究成果制备成产品;最后,还有G:Government,即政府的支持。数字医学的T1阶段正是CURING模式的生动体现。首先,要寻找到与数字医学相关的临床问题,如肝胆管结石病容易复发,术后残石率高达61.3%,再手术率高达56.4%,即使有纤维胆道镜的普遍使用,残石率仍可达19.5%[17]。因而复杂性、多发性肝胆管狭窄并结石病人常需多次、反复手术,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肝内胆管的走行多变,狭窄位置不定,术前难以确切显示定位,确定诊治策略存在一定的难度。B超、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现代化检查手段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诊断。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抓住这个临床问题,将其凝练成“如何获取亚毫米微细脏器、管道数据”这一科学问题,与数字人体解剖专家、影像专家、计算机专家联合攻关,最终突破了高质量胆道数据采集的瓶颈,获得了高清度结石、扩张或狭窄胆管的图像数据,使病变繁杂、难以确定根治性治疗方案的肝胆管结石手术变为病灶明确、手术方式精确。在此基础上经过与软件生产公司的联合,使研究结果变为可用于外科医生在临床独立电子计算机上操作的软件系统,术前进行虚拟手术,拟定精准治疗方案,使Ⅰ、Ⅱa、Ⅱb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后残石率降低至1.0%[18],治疗效果大大提高。目前该软件系统正在接受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争取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批准、监督下正式上市,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由此可见,数字医学的T1阶段,要从临床出发考虑问题,研发出直接为临床所用的数字医学设备、软件产品,具有重要的“原始创新”意义。临床是T1阶段的首要启动环节,如果没有临床问题的发现、挖掘,就谈不上此后的一系列转化研究的进程。既往许多基础研究费精劳神完成后却被束之高阁,其主要原因常常是在T1阶段没有选准能解决临床需求的问题所致。临床医生在T1阶段所担负的角色应该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科学问题的凝练者、临床科研的实践者、研究结果的验证者。临床医生的任务是如何深入细致地发现临床中的疑难问题,将其提升、凝练成如何进行科研攻关的科学问题,并参与进行攻关研究,验证研究结果,促进临床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转化医学的第二阶段,即T2阶段,是将研究成果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及制定预防保健决策。这是使T1阶段研发的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有效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数字医学实践来看,应是充分应用各种数字技术产品所体现出的数字技术的精准性、快捷性、信息共享的广泛性等,对临床疑难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估,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特异性数字征象,总结规律性经验,用于指导和拟定精准的手术或综合治疗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挖掘新的问题,进一步转化,进入新一轮T1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简言之,就是将T1阶段研发出的数字医学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验证提高”。因此,该阶段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阶段,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在T1产生出的数字医学原始创新成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印证和认可,为临床所接受,为病人服务,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转化医学的真正目的。在此阶段,由于临床医生最接近临床实际,最有利于及时观察、研究、探索、发现T1结果的时效性、准确性,因而应该可以发挥出创新性研究的更大潜能,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临床医生在数字医学T2阶段担负的角色应该是T1阶段研究成果的临床实施者、推广应用者、对比研究者、归纳总结者。在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得以证实,诸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多个优秀团队的杰出工作。转化医学的第三阶段即T3阶段,是将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为制定卫生法规的依据。T3是更高层次的转化,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全局的意义。从数字医学实践探讨其含义,我理解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信息共享的便捷性等数字技术的优势,准确快速地汇集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队列研究及RCT研究,为各项疾病的规范性诊治“指南”、“共识”的制定、医疗机构等级评定、医保的范畴决策等提供依据,以及通过高层次的行政管理、学术规范管理举措,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简言之,“拟定规矩,规范行为”。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他们应该是数据采集者、资料分析者、标准制定者、依据提供者。例如,最近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应用现代数字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3D成像分析技术,结合解剖学、手术学、病理学依据,制定了胆道疾病规范性诊断治疗文件,用以指导胆道外科临床,使数字医学技术成为开展规范性精准肝胆外科的有力支撑。综上所述,数字医学绝不仅仅是影像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医学管理专家的事情,在数字医学T1、T2、T3相互转化的进程中,临床医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低估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数字医学实践,使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治疗的决策由过去的经验决断转化为今天由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准决断,有助于提高分析、决策的精准性,从而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不仅造福于广大病人,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自身素质,促进学术发展,规范医疗行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临床医生在数字医学中如何胜任自己的角色?(1)具备多种知识,不断学习提高。临床医生要实现数字医学的转化医学理念,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需要掌握外科学、手术学、解剖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计算机学、信息学、影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加强学习,不断进取,才有可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数字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融、日益迅速的技术发展。(2)认真思考问题,凝练攻关靶标。创新性成果来源于创新性思维,而创新性思维来源于在看似平凡的临床现状中勤于发现现存问题,善于凝练科学问题。如果每天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熟视无睹,得过且过,是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3)组织交叉团队,团结合作协调。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所具有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临床医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字医学T1、T2、T3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病人直接受益,但应认识到数字医学是个多种知识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单凭临床医生是难以完成复杂的整体研究工作的,应注重与其他学科专家的紧密联手,虚心向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方能完成转化医学大业。(4)注重创新发展,勿忘主题目标。转化医学之所以被高度重视,是因为既往诸多耗费大量资金的基础研究难以付诸于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使病人受益的现实,因此,在进行数字医学创新发展的探索时,应时刻勿忘转化医学的根本宗旨,注重从临床找问题,为促进又快又好地精准诊断治疗、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解决问题,防止重蹈覆辙。
作者:卢绮萍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与产品的迅速迭代更新,各国纷纷开启精准医学计划,2015年更是被业内称为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元年。
会上, BIGIS-1测序系统及配套试剂、芯片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BIGIS测序仪的出现对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凭借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服务,让测序变得更加简单。
同时,BIGIS-1测序系统的问世,还将打破基因测序仪器及试剂耗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内测序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靠保障。
中科紫鑫研发工作负责人任鲁风博士就BIGIS测序系统及配套试剂耗材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优势体现在精致外形节省空间。其外形大小非常适合中小型实验室,便捷的触摸屏设计无需用户配备鼠标键盘等附件。
同时完善的上下游配套系统,“傻瓜式”操作流程也使测序变的更加简单。BIGIS测序仪高度集成了一系列机电控制、微流体、光学和软件控制系统,并根据自身仪器的特点及反应原理,设计完成了一整套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实现了测序及数据分析的闭环整合,解决了客户对于新一代测序分析的后顾之忧。
最引人关注的是国产化的试剂和芯片打破了国际性垄断,降低了测序成本。
会上,国内基因测序的领军人物于军博士也从精准医学的角度剖析了基因测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指出了国产测序仪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学;计算机技术
1.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
1.1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CAD&CMD)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CAD&CMD)可以帮助医生缩短诊断时间。提供其他专家诊治意见,以便尽快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诊治的过程是医生收集病人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则是通过医生和计算机工作者相结合,对病人的信息进行处理,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速度较快,考虑到的因素较全面,减少误诊率。此外,人工智能模拟医生诊治时的推理过程,为疾病等的诊治提供帮助。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专家系统的核心由知识库和推理机构成。知识库包括书本知识和医生个人的具体经验,以规则、网络、框架等形式表示知识,存贮于计算机中。推理机是一个控制机构,根据病人的信息,决定采用知识库中的什么知识,采用何种推理策略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这种人工智能不仅模拟专家思维,为临床诊治提供宝贵思路,还能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2 医院信息系统(HIS)
医院信息系统(HIS)用于医院管理,具有明显优势。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完成如下任务:病人登记、预约、病历管理、病房管理、临床监护、膳食管理、医院行政管理、药房和药库管理、病人结帐和出院、医疗辅助诊断决策、医学图书资料检索、教育和训练、会诊和转院、统计分析、实验室自动化和接口。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MIS)利用计算机开发的“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又称“卫生管理信息/决策系统”,能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给卫生行政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一个完整的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三部分:数据自动处理系统(ADP),信息库,决策咨询模型。这样的电子化管理系统极大的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庞大医疗机构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1.3 在学习上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对医学图书、期刊、各种医学资料进行管理。通过关键词等即可迅速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利用医学知识库和检索医学文献;并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师生保持联系,讨论问题,提高学术水平。利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即用计算机模拟人体或实验动物,为实验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1.4 疾病预测预报系统
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规律,与环境、社会、人群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计算机可根据存贮的有关因素的信息并根据它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作出人群中疾病流行情况的预测预报,供决策部门参考。也就是说,对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5 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
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许多重要信息都是以图像形式出现,医学对图像信息的依赖是十分紧密的。利用计算机处理、识别医学图像,在有的情况下,可以做人工做不到的工作。如心血管造影,当用手工测量容积,导出血压容积曲线时,只能分析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特点。若利用计算机计算,每张片子只需一秒钟,并可以得到瞬时速度、加速度、面积和容积等有用的参数。显微图像在医学诊断和医学研究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已能用图像处理技术和体视学方法半定量与定量地研究细胞学图像以至组织学图像。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技术已使心脏动态功能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
1.6 其它
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护理中对各项生命指标的实时监测,药代动力学分析等等。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基因进行研究,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2.医学电子化特点与优势分析
医学电子化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少差错,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增加了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大大缓解了日趋增加的医患关系;减轻了医、药、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这主要体现在:运用计算机管理后,医护取消了重复转抄,相对减轻了工作负荷,并使结果更为精准,减少人工误差,改善医患关系。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广覆盖性及信息的反馈作用,保证了数据的及时、真实及准确性。应用计算机收集、贮存、处理有关病人的临床信息,让人感到应用便捷,一目了然。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大大提高了对病人疾病的认识,即可在短时间内制定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
3.结语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医学的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都将广泛地采用医用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不仅大大改善了医学研究的手段,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程,而且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将发生更大的巨变。
参考文献
[1]唐骥,等.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临床系统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2009,1.
[2]张蕾.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诊断[J].中国中医药,2005,7.
[3]陈玲,汤庸.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6(1).
[4]吕孟涛,李道苹,吴静,饶克勤.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分析与展望[J].医学与社会,2006(7).
[5]冯俊升.《电子签名法》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档案,2004(10).
关键词:城市;中医学;人体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中医学理论应用于城市研究的意义
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理论为基础的,注重遵循城市形态景观的美学法则,简单地提供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城市功能元素。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种形而上学的城市认识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的城市发展,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使城市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日益凸显的城市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环境,从不同学科来思考城市设计。
在城市研究领域,中国本土特色思想一直缺乏足够的自觉和自信。从历史上看,东方哲学思想虽然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但它更是一个多元走向、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产生了极为丰富、极具活力的理论体系[1]。在当前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需要走出评价标准同质化、西方化的怪圈,建立起对本土思想的自觉和自信,为构建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医疗法主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着眼全局,从整体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这种标本兼治、系统诊疗的调理思想对于维护城市健康来说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和借鉴价值。我们可以借鉴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来重新认识城市,提炼合适的中医学原理来研究城市的运行机制,及时做出对城市运行健康状况的准确诊断和治疗,使城市保持平衡健康的状态。
2、中医学视角下的城市再认识
站在中医学的视角,城市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可以生长、可以自我调节,充满了活力。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本质就在于其具有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的“整体性”,以及由这种“整体性”带来的活力。
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城市也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而形成了与其相协调的肌理和建筑形式。在寒冷地区,城市肌理比较紧密,街区围合程度比较高。室内公共空间比较多,户外公共空间一般都设有防寒设施。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形体也比较规整,较少凹进凹出。在炎热地区,城市肌理比较舒展,街区围合程度较低。室外公共空间一般都强调水环境、绿化和遮阳设施。建筑形体比较复杂多变,可自由地伸缩、凹凸,追求清新和通透感。
中医学认为,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能影响社会,而社会的变动对人也可以发生影响。城市与社会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促进城市开发建设,保证城市各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就成为了北京重塑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机遇。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合理配置与转移的推动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2]。
中医学认为,不利的社会环境,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容易引发各种身心疾病。不利的社会环境亦会破坏城市的结构和稳定,导致各种城市病。例如,现今很多中国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用地扩张,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大、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破坏了城市的稳定运转。而这些疾病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政府陷入两难困境。
3、中医学视角下的城市与人体对比研究
3.1城市廊道与人体经络系统的比较分析
中医学中,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3]。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贯通上下内外;络脉是分支,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经络和脉络,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地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就城市而言,城市廊道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以线性形态为主导,存在于城市的各个区域。各种各样的廊道包括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经济廊道、景观廊道、滨水廊道等对应着城市的不同系统,将城市有机地编织起来。并且城市的每个廊道系统都存在主干部分和分支部分,纵横交错地贯穿整个城市[4]。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廊道在城市中的形态就如同经络在人体中的形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流注,才能散布于全身各处,发挥其营养机体、抵抗疾病的重要作用。经络系统凭借其上下内外、四通八达的信息传导网,可把局部的信息传至全身,又能把整体的信息传导于某个局部,从而产生表象信号,为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城市廊道承担着在城市中传递各种实体和虚拟物质的作用。交通廊道承担城市的人流和物流的运输分配,把人和物体输送到各个功能区域,维持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生态廊道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使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空间格局具有整体性和高度关联性。当城市廊道运行不畅时,就会有问题出现在城市局部区域,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使局部或整体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发现城市问题之后,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调整、控制城市廊道,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例如,深圳通过控制主导南北向的生态廊道,形成了城区组团式发展的结构,避免了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
3.2城市触媒与人体穴位系统的比较分析
中医学实践认为,人体经络上有一些点是特别敏感的,即所谓的“穴位”。按压或针刺这些穴位会有较明显的酸胀感觉,并且对整条经脉及其联接的脏腑产生影响。这也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对于人体来说,穴位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通过经络与深部组织器官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人体穴位具有治疗其附近病症的局部作用。另一方面,人体穴位还可以通过经络传递信息,治疗经络所连接的远处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穴位与经络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刺激穴位产生的信息会通过经络来传递。
城市触媒类似于化学中的“催化剂”,它是导入城市的新元素,可以激发相关元素的作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促进城市发建设按照人们的意志更加快速的发展。从功能上来说,城市触媒对于城市的影响和穴位对于人体的影响是相似的,都是通过小尺度的干涉引发大范围的积极影响。
城市触媒点最初作用于邻近元素,随着作用力的能量传递,会带动较远的新元素共振。这种作用力传递是依托于城市中传递物质和能量的结构骨架的,即前文所述的城市廊道。通常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做规划布局思考,首先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关联可能的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再在城市廊道网络中选择恰当的城市穴位,启动空间兴奋的按钮;通过建构关联关系,形成整体策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5]。由此可见,触媒点与城市廊道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触媒点的作用力通过城市廊道来传递。
中医学认为:针灸疗法中选择穴位很重要,针对不用的病症,需要找到关键的穴位。选穴的数量和用针的方法也是根据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若用于治病,针灸手法刺激强度宜较大,选穴要针对病症精准确定。若用于保健,针灸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多为组合穴,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保证穴位分布的均好性及影响范围的全覆盖。
同样的,城市触媒要立足于人们所期望的城市未来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触媒点,它不仅要能够激发与引导邻近元素向预期目标行进,并且要能控制与指导改变过程。若是为了诊治特定区域的城市环境,需要寻找该区域的关键性触媒,引发连锁反应,从而改善该区域的面貌。例如,为了改善上海太平桥地区旧建筑闲置,缺乏人气的现状,瑞安集团选择石库门里弄的北里作为首个穴位,将其打造成了集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天地。紧接着,为了满足更多游客需求,又开发了南里地区。随之整个太平桥地块也相继蔓延发展起来,成功地再组织了上海传统里弄空间。若是为了整体提升城市某一方面的品质,则需要选择整体系统上的各分区的关键点,介入、重组城市的系统,并控制后续加入项目的介入状态,引导整个城市某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巴塞罗那为了复兴旧城,采用点式切入法,陆续改造和新建了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广场,重新塑造了旧城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某种程度上,城市触媒点可以看作是城市的穴位,其作用机制与人体穴位的作用机制是类似的,我们可以借鉴中医穴位原理来研究城市触媒。
4、结束语
在西方文化主导城市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当意识到舶来品并不是万能的,并且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城市。中医学区别于西方机械论思想,其精髓在于整体与系统观。本文在对城市的研究中,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了城市,初步探索了城市廊道、城市触媒与人体机能的关联性,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打下理论基础。这一突破为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启迪了指导城市建设的中国式智慧。
参考文献
[1] 程泰宁. 寻找中国建筑精神[J]. 建筑设计管理,2011(11).
[2] 赵燕菁. 奥运会经济与北京空间结构调整[M]. 城市规划,2002(08).
[3] 司富春. 中医理论基础[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4] 金广君. 对“城市廊道”概念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0(11).
[5] 陈纪凯,姚闻青. 城市设计的策动作用[J]. 城市规划,2010(12).
【关键词】教育,医学;创新思维;交叉学科;学生,医科
纵观医学发展史,每一项医学难题的破解,每一次重大科研成果的成功,每一项医疗器械的发明、改进,每一次医疗技术的改革,均离不开创新。创新不仅能够促进医学发展,还能够提高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地位。目前,我国原创医疗器械、医学技术及医学创新不足,在医学的发展上处处受制于人。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1我国医学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有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是成为一个医生的基本条件,但是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那就仅仅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而不是能够解决医学上的疑难杂症、发明医学新技术的医学科学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都是空谈。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还可以发现理论的缺陷,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弥补不足或改进的方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前3年以理论学习为主,在接触临床课程后逐渐开始在医院见习、实习,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数量多,在见习、实习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很难在实践中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授理论课程中,尤其是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很多教师均会倾向性地把自己在临床实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少走弯路,但是该做法同时也带领学生走向一个误区,认为教师课堂上传授的一定是正确的,容易形成“唯师”式的盲从,不利于医学生思维的发散。在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医学生只能是照搬教科书,不懂创新的知识型人才;而不是能够推动医学发展的、勇于创新的、解决医学疑难杂症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2落实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措施
2.1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
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智力等思维素材[1]。创新思维虽然注重“新”,但这种“新”并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基本知识之上,对其结构、理论、应用而产生的新的想法。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只能是一个“贫乏”、“空洞”的思维空间。而且有事实表明,知识的广博程度与创新的质量密切相关,积累的知识越多,创新的维度越广,创新的触发点就越多。医学是在大量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纵观医学发展史,在医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均具有高学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医学领域,只有具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创造新的高度。医学生教育往往是以培养临床医生为目标,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学习内容均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相关,而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学习。交叉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易于突破定势思维。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综合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2]。目前,我国高度原创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是该学科的产物。该系统的发明来源于一位妇产科医生对于超声波终止宫内妊娠的构想,而该系统的产生则是临床医学、工程学及信息学的综合产物。同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用于理疗的“阿是治疗仪”和用于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海吉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能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还能顺应临床医生的需求进行创造或改进相关医疗器械。边缘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国原创医疗器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还有助于突破原有专业的限制,获得更高的研究成果。有数据表明,自1999~2004年以来,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中约84.6%为非科班出身。同时,作为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大学如哈佛大学、康纳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先后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3]。由此可见,交叉学科的学习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形成。
2.2以批判性思维为前提,平衡发展、发散思维及聚合
思维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表现为“惟上惟书”式的盲从于权威,而这种情况在医学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临床医学起初为经验性学科,医生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这种医学模式的引导下,极易出现“惟上惟书”式的盲从。而现在,医学模式已从经验医学转变为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4]。毫无疑问,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专家临床经验特别丰富,但是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应遵循证据而非经验。身为医学生,要学会在对知识的记忆、接受、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要以求真为目标,勇于怀疑,不“惟上惟书”,敢于批判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己[5]。在临床实践中,以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问题,就能打破条条框框的禁锢,挑战权威界定的标准,才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6]。聚合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利用已有的线索、信息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对这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针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延伸出很多鉴别诊断;而如何鉴别这些疾病并最终得出诊断则是聚合思维的过程,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一步步抽丝剥茧,最终得出确切的诊断。这是临床思维的2个过程,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2个方面。对于每一项创新的成功均包含着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相互碰撞,在多次碰撞之后才有了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求真的思想,不“惟上惟书”,敢于挑战权威,突破定势思维,是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同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寻求思维的广度,以聚合思维为支持点,挖掘思维的深度[7]。仅依靠发散思维通常能探索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往往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仅依赖聚合思维,就会导致眼界狭隘,往往得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创新的一般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前提,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维的连续阶段中常互为主次,并相辅相成,同为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8]。
2.3鼓励参加国际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生的培养强调“专”,国际学术研究会议的发言人均为本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听取他们的研究报告,了解医学前沿进展,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为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同时还能够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另外,医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家独特的思维优势,还可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其可以加强思维的训练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医学生来说,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方面可以开阔医学生的眼界、激发创新灵感;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大家相互交流可以促进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大家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学术风气。
2.4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导,即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而是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加以调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上课需要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制作幻灯片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讲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交流,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还能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教学模式,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9]。课堂上不应该仅限于对知识的学习,还应与同学一起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研究感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其完成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结题。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合理地监测,将测验和评价变成指导和监控教学实践过程的手段,杜绝考试以为导向的教学和学习策略[10]。
2.5培养团队意识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其过程往往是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领域去解决研究中的难题。例如,研究恶性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超声学、影像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共同探讨如何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前提下高效且精准地杀灭肿瘤细胞,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遭遇瓶颈时,不同学科考量的重点也不同,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良好的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创新型科研成果的诞生。总之,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的魄力,善于发现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的储备资源,其创新能力与我国未来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共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孝洋.论创新性思维与思维定势的统一性[J].传承,2009(22):84-85.
[2]常宇,张琪,高斌,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全方面培养模式———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相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88-89.
[3]谢沛铭.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D].长沙:中南大学,2003.
[4]王艳,王欢,赵新利.循证医学教学探析[J].科技视界,2013(36):171.
[5]张梅,印勇.批判性思维:研究生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29-32.
[6]张同斌.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2):90-92.
[7]王传芸.《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75-78.
[8]王海艳,邵喜武,姜维复.发散思维培养的理论依托及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2):26-29.
[9]袁华,李玉梅.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J].才智,2014(23):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