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因材施教

自古至今,从先贤、大家到普通的教学工作者,都一贯提倡、努力践行因材施教,使之成为了一条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不同门类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学平台、无数差异的受教群体和个体,提供了异常丰富、发展变化的“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永远值得探究的课题。因为声乐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性、实践性、操作的主观性以及不直观性,因材施教对于声乐教学无异于一条生命线,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天、每一节声乐课,以致每节课上半节课和下半节课,学生的反应都很难准确预知,必须根据学生每时每刻的变化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师使用什么方法、选什么样的练声曲、选什么样的作品、对施教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等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声乐教学要同时面对几十、上百的学生,因材施教的实施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方法和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研究人士尤其是教师十分关注的事情。

全面、准确地识“材”,客观、系统地

梳“材”,确立因材施教的落脚点

首先,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声乐及音乐基础综合状况是很不理想的。学生录取批次为第三批A类或B类,为最低批次,且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的专业招生考试,只要达到分数线的学生有学习相关专业的意愿,就可以入学。学生怀着对艺术或音乐的兴趣而来,抱着“学成后能当个音乐教师”,或找个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的意向而来。从学生资质角度分析,他们对音乐有兴趣、有热情,但缺乏对学习音乐及音乐技能的规律和困难的基本认识;对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方向目标清晰;年轻,接受能力强;对自己的音乐能力有较“低调”的认识,一般不会过于好高骛远,学习会比较努力。但作为学习音乐的人才,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文化及综合素质偏低,声乐基础知识、对声乐的认识几乎为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相关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如乐理、钢琴、视唱、音乐欣赏和艺术综合修养偏低或完全缺乏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要充分考虑施教的“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才”?即我们常说的培养目标。以音乐教育和表演艺术(音乐方向)专业为例,主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歌唱和音乐教育技能,为小学、幼儿园、青少年宫、地方剧团或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的教师,成为有一定音乐特长的文艺人才。遵循高职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必须与歌唱实践同步进行。

其次,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也是必须要全面认知的“材”。学制三年,对于声乐教学显然是很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提升学生声乐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声乐教学很特殊,它可以有大方向的教学计划或规划,但因为声乐教学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过程千变万化,不宜对教学过程做很具体的实施性计划。人们常说“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声音”,很形象地道出人的声音差异性;加上学生的领悟力、文化素养、音乐素养、气质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教师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千变万化的教学问题面前,准确地判断学生的优缺点,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当今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的课型,一年级多为合班教学,一般为10~20个人1班,亦可以5~6人1组实施小组教学。2~3年级时,班型逐渐缩小,三年级多会采取针对个别学得好的学生进行小课教学,以选修课的名义开“专长班”;

又次,在课时分配上,以10个人、2节课连上为例,90分钟加上课间,分配到每个学生只有10分钟。包括给学生练声、听学生唱、找出问题,讲解原因,布置新的任务,10分钟显然是捉襟见肘的。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10个人10种状况,就算按学生的能力或嗓音条件就近分成4个小组,1次课要对至少4首不同的作品进行指导,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常常在午间和下午放学后还在给学生上课。

教学元素的内容适应于“材”、分解适

度于“材”,确保教学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练声及演唱一定量的声乐作品,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质量地演唱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对声乐作品有一定量的掌握和积累;培养相应的社会应用能力,科学发声和歌唱的能力,科学、客观的声乐鉴赏、审美和评价能力;一定的声乐和音乐表演和指导能力;熟练的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能力;自弹自唱能力;声乐自学能力;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

授课形式(1)合班课。用于声乐理论教学及最基本的声乐发声实践教学。比如:认识歌唱器官和它们在歌唱中的功用、歌唱的发声原理与特点等。歌唱的任何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经历“自然不自然自然”的过程。因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星期就能掌握,有的学生可能一年也不一定能学到“皮毛”。因此,在合班课里不适宜对学生要求过高,只需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或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的示范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并掌握所讲授的概念和原则,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比如讲吸气的位置,学生能从理论上知道,气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吸到什么样的位置就够了,至于学生能否做到,不宜做过高要求。(2)大课。大课一般用于初级声乐教学,以10~15人为宜。建议教师按学生的声乐基础程度、嗓音条件和特点分成3~5组。练声环节集体开声,时间以10分钟为宜,之后可1组继续练声,留下1组听第一组练声,其余组可安排自行练声,下一次课的练声环节由不同的组轮流做“第一组”;作品演唱环节每组作品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挑选学生可能完成最好或完成最不好的段落进行检查,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即有明显优点或明显不足的学生进行示范练习,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听。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指出示范学生的优点或缺点,并讲解原因;教师可根据学生上课情况,按组布置作业,示范并讲解作业要求。(3)小组课。大部分高职院校用于二年级声乐教学。建议教学组织模式与“大课”相同,但各环节时间可以延长,讲解可更加详细。上面三种集体课,特别需要教师把握课堂观摩与旁听,利用有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声乐理论、实践及思维方法教育。(4)个别课。这是因材施教最能得到体现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练声、歌唱教学和作业讲解与示范。也可适当增加课时数,以加强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教学内容(1)选曲程度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情况,从基础做起,重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学生正确的发声理念的建立,建立科学的、正确的歌唱审美观,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忌演唱能力不能驾驭的歌曲,否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容易造成“成就”的错觉,其实一无所获,也容易引发“不良定型”。(2)选曲风格需要全面。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曲,不宜按常规的唱法划分,并过早定论。鉴于学生的就业特点,选曲风格需要全面;学生唱歌的过程也是作品积累的过程,对声乐作品风格尽量全面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3)选曲内容要丰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体裁、不同演唱形式以及不同人群喜爱的歌曲都应在选曲范围内教学手法(1)示范与模仿。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正面示范和反面示范。两种示范需要有效利用集体课的优势,要求学生在对比过程中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再结合个体提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或者让学生自己讨论,再进行改进,教学效果非常好。(2)一主兼顾。因为上课人数较多,声乐的技术问题和演唱的情感问题会同时出现,而且问题会非常多,按高标准要求,一个问题不解决都不能放过。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应抓住不同阶段学生出现的最典型、最普遍及最严重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声乐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不至于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在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教师需要客观地告诉学生还存在的其他需要逐渐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歌唱水平,巩固歌唱技术,又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认真、客观、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教给学生。(3)灵活使用两种教学语言。第一种是科学地、真实地叙述情况的语言;第二种是形容性、诱导性和比喻性的语言。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多用“第二种语言”。例如,一个学生气息不深,不会用横膈膜向下和小腹扩张的感觉去吸气,要么就是“挺肚子”,如果教师总是说“横膈膜”要放下,没学过声乐或声乐基础不好的人都会很茫然。但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像“闻花”一样的去吸气,学生会在“闻花”的动作中很快找到横膈膜下降的感觉。教师应该多使用类似这样的“第二种语言”。(4)要充分利用合唱进行声乐教学。基于高职院校声乐课班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声乐和视唱能力后,结合合唱进行声乐教学,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合唱中,不仅可以充分进行声乐教学,还可以同时进行和声、听力、歌唱审美、视唱、音准以及合唱指挥等技能的培养。

善扬其长,施教于短,把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课堂教学是基础,但“功夫在课外”。因施教之“材”的特殊性,一定要把培养学生较好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歌唱审美和评价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培养高职院学生声乐自我学习和练习的能力,一是要注重基础、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和规律,拒绝好高骛远,防止出现“不良定型”。二是注重声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解,并学会灵活、合理地运用。三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透明、清晰、准确、透彻及公开,切勿故弄玄虚,不得要领。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要以鼓励为主,批评要客观、中肯、到位。学习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学习结束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长处和短处进行详细、明确的指导,善扬其长,施教于短,为其自主学习指明方向。五是其他与声乐学习相关的能力要强化训练,视唱、练耳及钢琴配弹能力要跟上。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一是自己练习,学生需要坚持每天进行自主的练声和练唱,且要求无论从技术上和情绪上与课堂教学尽量保持一致,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宜过难;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有效地补充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的不足,比如,学生参加课外的合唱或小组唱训练等;三是课外模仿,一种是视、听模仿,主要对象是大师的声乐示范课以及与声乐教学内容相当的歌唱家的演唱;另一种是“教与学”模仿,即学生互为老师,互相指导和评价。当过教师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叫“教学相长”,将“教与学”模仿植入学生的学习中,既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又结合了学生的声乐学习特点,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声乐评价及审美能力;四是社会实践,适当地组织演出,不论规模,甚至可自组团队在校园为同学演唱,指导或参与学校及社会团体的演出和排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给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提出了新的难题。只有做有心人,全盘考虑学生的需求、人才的需求,遵循声乐技能训练的规律,因材施教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课堂里才能得到较好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晔,孙忠梅.因材施教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 [J].教育探索,2009,(11).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教改尝试

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的增多,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也兴起了一股“幼教专业热”。幼教专业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多能”,要会唱、会跳、会弹、会说、会画的五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会唱 、会弹”就是幼师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项目。

音乐教学是幼教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存在着分支教学的特点,教学分工又可细化多元,包括音乐理论(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音乐欣赏等课程,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又独立性很强,另外音乐课还和键盘课、舞蹈课、幼儿活动教程都有着丝丝关联,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1.课程设置与师资的矛盾

现在,每个省除了几所老牌幼儿师范学校、师专外,其他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时间与师资的矛盾。在专业幼师学校,音乐课往往又被分支为4~5门专业课,每门课都有几位专业教师,如有乐理老师、视唱练耳老师、声乐老师、音乐欣赏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专心上好一门课,有单独的教材和各自的教研室。而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班级较少等原因,音乐课往往由一名老师上,虽然在能力上是对音乐教师的全面锻炼,但也存在着备课、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学习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笔者就是这样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奋斗”了十几年的“老”教师。现在自我总结的经验是,在熟悉教材、详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前详细地规划出两年音乐课(我校第三年安排为幼儿园实习)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扫盲阶段”,乐理、视唱为主要课程,中间调剂儿歌和简单的声乐歌曲;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为音乐“提高阶段”,乐理、视唱难度稍有增加,进行初步的练耳,不断增强声乐理论学习 、声乐集体大课教唱和大量的儿歌学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提升阶段”,乐理、视唱的学习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候,声乐小组课、个别课和歌曲的演唱及音乐五项专业汇报也全面展开;最后一学期为音乐“实践阶段”,自学自唱、自弹自唱儿歌成了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演唱中外优秀声乐曲目也成了重要的学习项目,还有模拟一堂幼儿园音乐课、写音乐教案也是每位学生必过的“关卡”,当然还少不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欣赏课,在这里每学年的幼教各年级的音乐五项专业汇报是检验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很重要的方式。

2.教育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单一化给教学带来的问题

来自不同地区的幼教学生,其音乐基础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来源广泛,而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的音乐课有的学生说他们只在小学三年级上过音乐课,以后的音乐课就被各种文化课占用了,还有少数学生甚至从没上过音乐课或是没有完整地唱过一首歌,而她们却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种教材;可想而知按照同一要求授课时,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受和消化同一标准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对音乐课逐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不断下降,学习成绩也难有较大的突破,甚至厌学或退学,而各方面条件好的同学却因每节课“吃不饱”,讲授知识少而单调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这种长期的教学矛盾的存在,使幼教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偏低。

笔者建议学校和教师要不怕麻烦,对学生实行分学期、分层次教学,不仅是音乐课,键盘课和舞蹈课等专业性强的课程,都可以实行此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新生入校分班之初,就要进行特长面试,学校就能够较好的进行编班,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能班级层次的变化不会太大。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试分班,就可在第一学期先自由组班、共同学习;但在第二学期就要根据上学期的各科(不仅是专业课,还有基础文化课)考试成绩,在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最好是相关课程一起改革,如音乐、键盘、舞蹈这三门课程看似差别很大,其实在艺术基础素养、音乐节奏感知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要求。排除特殊情况,我们发现一般某位学生音乐好、弹琴和舞蹈课也不会太差,反之也一样;这是我们音乐专业老师共同之见解。

具体方法可以是,不再分班,但班里学生在上某些专业课时要分层次。

如我校的幼教班级,音乐、键盘、舞蹈老师共同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A、B、C3个层次(可以各班、各层次比例不一样),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某天1、2节课,三位教师同时上课,不过一个人上、另一个上,还有一个人上;而3、4节课则是、、; 下午5、6节,又成了、、。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课时量不变,老师只是在教学进度、内容、侧重点上进行分层次教学而已;结果肯定会使教与学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后每学期考试以后,老师都要根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再进行分层次教学。可能有的学生努力、开窍了,也有的学生不学习、跟不上了,她们就会换到其它层次去学习,这也是激励机制的体现。

而且我们还通过音乐各科考试的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来进行教改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我校每学期期末把音乐分成说(普通话)、唱、弹、跳、视唱五个考试项目进行考试,分成五个音乐考场,由各科专业教研组做考官进行考试,改变由音乐各科任课老师随堂自主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往专业技能评价考试的单调、随意、学生重视度不够、补考不规范的情况。考试机制的改变,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巩固,每次考试前的近一两个月里,琴房、舞蹈排练厅都是满满的,学生既紧张又积极的做着考前的准备,而且考试的学分和毕业证相联系,考试不及格就要缓发毕业证,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机制,我校每年市里组织的“专业技能考核”学生都是100%的合格率。

3.重专业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

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舞蹈老师天天催着压腿练功,练习各种集体舞。诚然,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专业学习中必须的,而且可能有的学生在一些比赛和表演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评价。但这些学生中,有的唱歌很好听,但是可能还不会自己识谱;有的会弹世界名曲,但却不会即兴为儿歌伴奏;有的就爱跳舞,而其它科目都基本荒废。

笔者认为,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因为在每年毕业实习的学生中,幼儿园反映较好的,不都是那些在学校某些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而有不少都是一些有良好教师素质、各种专业课都能教学的普通的好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幼教学制短、教学任务重、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不单单强调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明确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成为音乐家。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是我校又是“河南省音乐类教研中心”主任单位,在音乐专业的设置和教学与就业、教育与教学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着教改探索,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多了,音乐专业的教师没有增加多少,所以我们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让学生进得来出的去,而且作为音乐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尝试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中职幼教专业教学的层次性、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正是具备了这种积极探索的师资队伍,我校的幼教音乐专业教学一直在郑州市中职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参加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各种音乐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多个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每年春季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汇报演出,毕业生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全省几百家用人单位的光临,市内许多幼儿园园长都亲自来校挑选我们的毕业生,学生供不应求,场面气氛很是热烈。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广泛地进行着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笔者这里只是在多年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仍需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探索提高。希望通过幼教音乐课的教改尝试,为进一步提高幼教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寿美.幼师音乐教育探讨.青海师专学报〔J〕,2006(3)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人格养成;音乐鉴赏:民族音乐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一直存在着偏重社会需求,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思想观点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贫乏,欠缺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逐渐开始转变,人们日益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美育情感的培养。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的发展,对于实施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有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算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部。这些对音乐教育缺乏本质深刻的认识,导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流于形式和表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人文教育。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具体的三点建议。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

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音乐学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一个学科,人文学科以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音乐学学科也具有人文科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先哲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来唤起感情的方式,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门类,将欣赏者引入作品情感的方式,通常都是将其情感集中到具体事物上,或者是作品创造者所描绘的一切体验直接框定了欣赏者想象中的体验。音乐艺术则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不是集中在某个虚构的人物上或某段情境中,而是被听众作为一种感情范畴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体验并不依靠虚拟性存在的人物和冲突,而是依靠现在的或过去的自身体验,这就使得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比其他艺术门类在性质上更加地直接。音乐能较强烈地作用于听者感情。音乐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集中关注自身情感体验的特性,来帮助大学生激发音乐作品与联结个人内心体验的敏锐度,使大学生建立起自觉有效的个人情感体验机制。听者把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体验当作是自己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能将这种感情具体化的联想,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感情体验。这也是在不断加强审美主体对音乐的直觉感性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加强,对于音乐审美主体来说,是能否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

对于美的追求和喜好是每个人自然拥有的天性,但与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审美理解、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评价却不是单靠天性可以获得的。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介乎成熟与青涩分界点上的大学生们来说,拥有成熟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能力、优雅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意识是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去学习培养。无论在大学里修的是哪个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审美是对任何领域而言都弥足珍贵的职业素养。对与自然美的欣赏和领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取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审美结构。而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就是在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选择中,使受教育者能获得能够欣赏美的音乐作品的耳朵,在他们心中建立起能够接收并且欣赏这种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其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人类的综合素质可以分为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音乐创作者的情感抒发、表达和音乐欣赏者的想象及对作品的情感碰撞,通过音乐使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这都是音乐的感性面,也牵涉到人的感性素质和情感素质甚至身心素质的熏陶。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的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想象中发现新的联系的关系。创造力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当音乐创作者在把自己的思想诉诸于音乐,并通过组合各种音乐元素表达给听众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其理性素质和创造力。要创作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处理音乐中各种既要有平衡又要有对比的难题。而音乐欣赏者及学习者,也必须具有相当的理性素质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层面。因此,音乐欣赏能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的增进又能充分活跃我们的创新思维,使创造性思维中的联动性、多面性与跨越性能力都得到充分提升。

此外,大学生在学习一项音乐技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这能充分考验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信心。这种坚强意志和品格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科学领域里都是成功所必须具各的优秀品质。

二、强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

1.开设相关辅导课程,以加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

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普遍有着起点低、基础差、观念旧等诸多问题。2006年,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了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该方案还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保障等四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

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及《戏曲鉴赏》这

几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同时,还提出了加设任意性选修课,其课程内容条目也扩展至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及艺术实践类等多个门类。对比限定性选修课,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对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也更趋于深层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较此前的其他相关文件而言,更为侧重艺术教育工作中“课程”这一内容,与之相关的各项规定也设立的更为细致考虑的更为周全。突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心环节的这一重要地位。从另一层面也可以足见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也已迈入了一个新境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主要以赏析的形式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课程。通过音乐欣赏增加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这的确是一种可行性较强且易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但是,多数高校都把赏析既当成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又把它当成一项教学内容来对待,这就混淆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且目前大多数的艺术课程都以欣赏课的形式呈现,这就更加不符合科学的课程设置理论。

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技能技巧为基础。不管我们试图以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去发展和锻炼其他什么能力,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这些学科基础包括识谱能力、表演技巧、音乐听觉能力等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当前,赏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之前有一个基础性铺垫的问题。试问当选课的学生们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懂、对最简单的音乐元素都反应相当迟钝的时候,还能期望通过这赏析课使他们领会多少原本我们想传递的教学初衷?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真正又能吸收多少?因此,搭配欣赏课的其它辅助课程也应适当开设,以解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音乐学科教学任务。以此为基础,真正落实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和体验音乐的神奇魅力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为课程、社团以及艺术活动三项内容为主体。许多高校就是为了在一些高校艺术赛事上摘金夺银而成立和建设艺术社团,在挑选社团成员上,对那些有艺术专长且表现不俗的学生青睐有加,而那些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但水平尚浅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始终无法获得参与其中以求学习进步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到一大批学生的积极性,认为反正我是没机会的,还做这个美梦有何意义。校园中开展的各种艺术活动,也存在类型的问题,永远都是那些社团成员的学生活跃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他们成了永远在台上的风云人物,而其它的学生却成了永远坐在台下的忠实观众。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都会大大受到影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普及性”在其中成为一切的前提。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实际上也是很多的。例如: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和比赛、广泛成立声乐或器乐兴趣班、举办各种音乐会、大学生艺术节、举行文艺下乡等活动。其中,在大学里采用合唱与合奏这样的音乐形式是十分适宜的,它不仅对学生声乐、器乐的方法技术上有一定专业要求和深入的空间,而且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式本身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和辐射性。首先从校级这个“点”,再推向系部的“线”,最后扩大到各专业、各年级、各班级的“面”。通过数年的努力,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校园音乐活动的艺术水平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有线广播等有计划地进行音乐专题讲座、播放中外名曲,让美好的音乐无处不在,用美好的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总之,学校与音乐教师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为不向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应自己的活动舞台,吸引全体同学广泛参与,以实现提升全体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目标。

3.充分利用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的丰富资源。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舞蹈 教学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面对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的图景,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中,舞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将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如江汉大学2011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满分100分,其中声乐、钢琴(器乐)两科中高分占45%、低分占30%,视唱练耳占15%,乐理占10%。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测试这一项,甚至连以前在专业面试中还能见到的律动测试也被取消。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办法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实现对象与自我双向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

(一)从生源质量抓起

近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已非常现实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的面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在艺术高考中比例较大的课程为主,而对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本身就比较辛苦,学生由此会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从艺术高考做起,提高舞蹈课程在艺术高考中的比例,让考生在高考前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严把艺术高考关,选优质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面向市场,开设相应课程

当前,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成为专业招生的噱头,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手段。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扩大招生规模,敞开“入口”,而忽略了“出口”的质量,也不够了解市场的需求。

流行音乐、街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力量已经走在多数高校前面。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高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规范校本教材的制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多少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目前,学生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如四川天一学院每年都派专人负责做社会调查,各系部每年都根据调查报告对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培养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市场。而一些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较为滞后,有的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有的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培养目标。 转贴于

3.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四)增加艺术实践

舞蹈社团是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阵地。参加舞蹈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对舞蹈有较大兴趣,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兴趣的提高、技能的磨练,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影响和吸引,给那些“徘徊在舞蹈边缘”的学生发出了一盏盏耀眼的信息灯。随着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们会越来越成熟,舞蹈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广阔起来,进而对技能的要求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参加舞台演出不少于8次才能获得学分。

毕业实习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文艺活动外,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都成为学生舞蹈实践的课堂。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老师,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我,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如,组织幼儿、少儿编排节目,参加教师或单位的节目演出等。经过一次次实践的磨练,学生们无论是舞蹈的技术能力、创造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成长非常快。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研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按照师范性与时代性、结合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艺术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2005 (4) .

[3]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2009(13).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8).

给声乐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第5篇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科学的人才观告诉我们,只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劳动、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都是人才。航天英雄杨利伟、小提琴手盛中国、飞人刘翔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成功的小商人、小商贩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清洁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因为他们不仅在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看似简单却又辛苦的工作,也在提高工作质量上进行着不懈地探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确立科学的人才观?答案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摒弃唯分数论、唯知识论;用多元的模式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兴趣是多样的,人的先天条件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学会甄别、投其所好,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一个运动资质优良又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我们应该实施专项培养,不必也不应该再要求其在艺术方面有重大突破。一个智商高但运动素质一般的学生,我们同样没有必要要求其在百米跑道上夺魁。有理想的学习态度固然可喜可贺,有良好的科技、文学天赋等也同样值得称道。袁隆平天资聪慧,热衷于水稻品种的改良,创造出了不朽的业绩,如果让其从事举重运动,恐难成事;梅兰芳从小酷爱京剧,成为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如果让其从事飞机的研制工作,估计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基于此,我们着手打造“人尽其才”的学校文化,一方面,建立运动新秀、艺术苗子等与学习尖子具有同等自豪的价值理念。通过展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杰出人才的突出成绩,让学生看到、认识到,人才是不分行业、不分领域的,是人才都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让个性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设立多领域、多种类的奖励项目。给获奖者开会庆祝、发喜报,宣传他们的事迹,不但让具有运动、艺术、科技等天赋的学生扬眉吐气,还让家长感到自豪。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将学生的特长展现出来,使个性发展的成绩成为全班同学的自豪。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才,但他可以是“运动健将”、“小小音乐家”、“故事大王”、“书法能手”、“爱心使者”……成功的路千万条,并非学习这一条。

理念的引领,让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人尽其才”有了希望。如今,在我们的校园里,再也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了。

二、加强专项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要使其兴趣发展为特长,并有所成就,就需要有与之专业相对应的专业教师来培养,但就目前的教师配备来看,教师的专长与学生兴趣发展的需求之间有一定距离。很多学校不得不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我校有一名学生,天生一副好嗓子,尤其喜爱京剧艺术,虽然年纪不大,但唱起京剧却有板有眼,人人都说这是一朵京剧奇葩,但我学校连一名专业京剧教师都没有,别的教师就更辅导不了。无奈之下,她的父母只好把她送到了北京戏曲学校。如今的她,发展势头良好,已开始随团在全国巡回演出。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方面我庆幸这个学生有一位明智的家长,使她能接受正规、系统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否类似的学生,都能有类似的家长?答案是否定的。

这几年,足球进课堂、乒乓球进课堂已逐步成为软指标、硬任务,让更多的专长人员参与进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四条解决措施:一是与市少年宫、齐鲁石化少年宫建立联谊关系,借助他们的人才优势,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二是聘请社区“五老”志愿者中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担任课内辅导教师,开设剪纸、服装裁剪、古筝演奏等社团;三是挖掘学生家长中蕴藏的人力资源,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开设卫生保健、花木管理、动物饲养等兴趣小组;四是与兄弟学校联谊,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资源共享。这一切都能有效地解决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挖掘专业人才、构建专业教师队伍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从设立的项目上看,也只是常规性的,如篮球、声乐、舞蹈等。处在边缘领域的,如京剧、科技、射击、羽毛球等仍然处于关注上的空白。

只有加大专项教师配备,满足或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才能建构起来,人尽其才的目标方能变为现实。

三、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评价是肯定,也是鼓励,它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领着被评价对象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不管是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通常是一个标准要求全部,结果只能是群山无峰、众人过桥。从学校的角度讲,校长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精研方案、深挖细节,让该有的一件不少,让该做的一件不落下;从教师的角度看,学校的关注点就是他们的落脚点。在仔细研究方案之后,他们很快会认识到,让一个学生从事某些专项训练,远不如抓学习成绩来得实惠,权衡利弊,只能无视学生优势的发挥;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只能听从于教师的要求,教师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即使学生在某些方面有先天条件,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支持而放弃,而在自己毫无兴趣的内容上下功夫。结果是屡战屡败,仅有的一点自信心也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日复一日的“煎熬”。

多元评价就是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校的评价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构多元的评价内容。既体现基本要求,又关注个体差异,尤其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二是建构多元的评价形式。提出学期初的诊断性评价、日常的过程性评价和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重在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身体状况及个性发展意向等,这是保证个体发展的宝贵资料;过程性评价以班内《雏鹰争星擂台》为载体,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卫生、文明礼貌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个性发展与学习、行为等享有同等荣光;终结性评价,既是对学生整体情况的评定,又是对个性发展情况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诊断性评价相比对,找到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与问题,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三是建构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除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监督员。同时约定了监督员的六项职责:广集民意、及时反馈、提出建议、参加研讨、参与评价、教育学生等。多元的评价主体,弥补了学生管理上的空白,使评价更趋于真实。

相关期刊更多

老年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

电脑爱好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协商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政协河南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