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 歌唱教学 音乐教学法 歌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3-02

歌唱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内容。当代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足特别是歌唱表达能力欠缺,反映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高等师范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应重视学生歌唱能力培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

一、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歌唱教学存在的偏差

(一)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音乐素质的高低。多年来,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相类似,以民族歌曲、美声歌曲等为主,儿童歌曲只是在即兴伴奏(弹唱)教学中体现。培养的学生能很好地演唱艺术歌曲,而到了中小学却连简单的儿童歌曲都唱不好,对歌曲缺乏文化理解,部分学生不能流畅地弹唱儿童歌曲,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质量。与中小学歌唱教学需要相比,目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音乐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出现非艺术化倾向。2009年和2011年笔者在黄山和重庆举办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参加了几十节优质音乐观摩课,观察到既有很多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看到一些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偏离音乐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一些非音乐的教学手段如教师设计学习新歌的音乐课时,在导入新课、开展活动、游戏拓展等活动上下了很大工夫,而只在最后几分钟才让学生演唱歌曲,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佳学习阶段已经过去,学生只记住了音乐课中好玩的游戏,而没有记住音乐;歌曲在课堂上跟着钢琴伴奏能唱,离开钢琴伴奏不会唱。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基本不唱音乐课中学习的歌曲,而偏爱唱流行歌,这导致学生不能达到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三)音乐教师歌唱基本功不足使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一些音乐教师没有掌握好扎实的声乐理论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尽管想教学生演唱技巧,但因底气不足,力不从心,其结果只能听任学生不科学地发声,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反而使学生逐渐养成错误的用嗓习惯,破坏歌唱的美感。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教会唱歌就行了,没必要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因为声乐技巧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讲解和训练费时费力,教师索性避繁就简,只要学生会唱歌就行,不愿意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要等学生变声后才能学声乐,满足于学生会唱歌而不管唱得好坏,从而放任学生长期喊唱和错误的模仿,导致学生的声带出毛病,造成声带损伤,甚至留下终身遗憾。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从每个孩子做起,进行歌唱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有方法,假如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如街边贸易音乐来的有策划、有技巧,那我们的音乐阵地就要输给这些街边音乐。”因此,歌唱教学的教学方法极其重要。而部分教师在设计音乐课时,往往采用的是发声练习、复习旧歌、新课导入、范唱、新歌教学、拓展活动等程序。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法陈旧、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

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当前歌唱教学的目标定位、理念、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教会学生音乐专业各门课程综合运用的课程,从音乐教学法课程入手,教会学生了解掌握基础学校对歌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要求,是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求的良好途径。

(一)树立儿童歌唱教学的理念。首先,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法、准确的咬字和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其次,在掌握基本歌唱技能的同时要了解少儿歌唱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声乐课程中的技术学会迁移运用,学会声情并茂范唱少儿歌曲。再次,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尽快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唱歌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二)重塑学生“敢唱、会唱、爱唱”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歌唱教学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首先应重新定位音乐课歌唱教学的基本理念并确立“敢唱、会唱、爱唱”的培养目标。“敢唱”是歌唱的前提,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多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当众演唱的锻炼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歌唱给予鼓励和欣赏,营造一种同学之间彼此尊重、欣赏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歌唱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欣赏,其歌唱的胆量也自然就大了。“会唱”则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有关歌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爱唱”是在“敢唱、会唱”的基础上用真挚的情感表现歌曲,尊重并保护学生的歌唱爱好天性,让他们体验歌唱的快乐,完整、尽情、尽兴地歌唱。音乐教育师范生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在日后的音乐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为基础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三)改进教学方法。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新理念下的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标对教学观念的改变、师生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等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模仿、深入探究、愉快合作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式学习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便于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例如,根据歌曲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音乐规律的方法学习歌唱。例如,以听唱法、视唱法、情景导入法、分角色演唱法、接龙式和对唱式演唱法、熟悉歌曲旋律线的走向等方法学习歌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复杂多样的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富有创造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护、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歌唱教学的环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歌曲素材,最终体现在上课的过程中。这样的自发过程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歌曲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歌唱中享受音乐美的愉悦,接受音乐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少儿歌唱方法技能训练。少儿歌唱训练方法与成人训练有一定的差异,高师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少儿歌唱训练技巧。

1.歌唱教学的呼吸训练。儿童的呼吸因其生理原因,与成人相比延续性更短,换气频率更高,因此可以用以下训练进行如:一口气把生日蜡烛吹灭;把气球吹在半空中,尽量不让它掉落;游泳时吸口气后尽量住呼吸做气息保持等。这些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方法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喜欢。长此下去,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歌曲学习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如教学歌曲《小白船》时,教师要按歌曲乐句的要求,引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缓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2.进行趣味发声练习。高师音乐教学法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歌词内容、歌曲旋律等,精心选择和创编出有趣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练声曲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常用一些动物的叫声或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来进行发声技巧训练。如学习低年级歌曲《母鸡叫咯咯》时,可根据歌曲内容及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出模仿母鸡、小羊、小鸡等动物叫声的练声曲,并结合模仿小动物动作边做小动物律动边练声,以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导学生发声,如用大咬一口苹果的感觉练习打开喉咙,让气息通畅,声音统一,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从头腔高位置上发出,唱时感觉好像头顶有一只小鸟在歌唱等。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达到咬字吐字的技巧训练。在学习歌曲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按歌曲的节奏准确地读歌词,并对歌词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朗读歌词时,还要注意语调、语气、色彩、韵味,使学生掌握“字正腔圆”的基本要领。并把这种咬字吐字的要领与歌唱的发声有机结合起来,与歌词的语气、韵味、歌唱中的呼吸、共鸣等要素结合起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表现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如演唱轻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灵活、轻快、敏捷;演唱优美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圆润、连贯;演唱雄壮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效果。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演唱实践活动中的技能训练,主要体现融情感、趣味、技能于一体。防止和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高难度技能及反复枯燥的机械性训练,使歌唱技能的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强调每节课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另外,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从而积累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歌唱水平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如独唱音乐会、合唱、小组表演、卡拉OK比赛等活动,采取同桌检查、小组比赛等形式帮助要求学生记忆歌曲,真正实现学生“敢唱、会唱、爱唱”的培养目标,让歌声伴随受教育者的身心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J].艺术创作,2010(6)

[2]李想.浅谈歌唱中呼吸的运用[J].文艺生活,2010(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2013JGA298)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声乐技能 培养方法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强调的是基本、多样和融合的特点。就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言,一般开设有美术、书法、舞蹈、钢琴、手工、声乐等多门课程。就这些课程教学目标来看,是不可能与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所有技能方面都达到艺术专业的专业水准或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一般而言,只有少数学生在某一项技能上有较好的天赋和学习热情,从而在某项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演唱基本功的训练。第二,教学歌曲的选择。任何一项技能都必须从基本功练习开始,学习歌唱尤为如此。

对非演唱专业,但又必须学好歌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基本功的练习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问题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歌唱姿势正确与否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经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正确的姿势是演唱者获得强有力气息支撑的重要保重。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

2.歌唱的呼吸

有专家曾经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器官也叫呼吸动力,正确的发声与良好的共鸣都是建立在呼吸的基础上的,因此声乐学习必须首先了解呼吸器官及其原理。”呼吸是所有歌唱活动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解决好呼吸问题就掌握了50%的歌唱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歌唱与说话时气息运用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语言交流所需要的音量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强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所以正常说话时的呼吸方法用于唱歌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唱歌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让人欣赏,是要让听者清楚地听到声音,真切地感受内容,往往面对的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呼吸在歌唱中实际是两个动作,即吸气和呼气。人的呼吸主要是靠肺部的运动来完成,吸气的过程就是肺部存储气息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吸气往往采用“胸式呼吸”,即两肩上提、腹部和胸腔回收。这种状态下的吸气从人体外部特征看肩膀、腹部、胸腔有非常明显的动作,给人一种气息饱满的假象,而事实上“气息太浅”,歌唱时会明显地感觉到找不到气息的支撑力。另外,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一味地追求“深气息”,又会采用另一种错误的吸气方法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虽然可获得饱满的气息,但因为把气息压得太低、太深,导致气息不能够自然地、循环和顺利地流通,所以歌唱时的感觉就是:虽然有气但用不上力。歌唱时的科学吸气方法应该是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气息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气息的集中点应该就在小腹和胸腔之间的部位,这个部位我们习惯把它叫做“横膈膜”。它的具置就在人的肚脐往上3~5厘米处,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围绕身体的一圈。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尽可能地往前和往两侧扩张,整个人的身体除“横膈膜”这一圈以外,其他部位都是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这种吸气方式既能使肺部注入大量的气息又能保证气息的有效运用。

呼气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发声时气息的消耗过程。歌唱时,往往要求歌者在音量、声音的力度、音高、音值等方面都要比正常说话强许多,所以,我们平常说话时的用气方法在歌唱时就不能完全胜任了。首先,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其次,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

3.歌唱时声带的状态

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

4.歌唱的共鸣

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1.幼儿歌曲

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对象和职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就不能不涉及儿童歌曲的学习和训练。但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

2.艺术歌曲

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

3.通俗、流行歌曲

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4.合唱歌曲

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

5.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

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参考文献:

[1]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2]刘松林.歌曲写作与合唱改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王京其.小朋友歌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 龚琳娜――感动欧洲的中国歌手,在民歌与新音乐之间游刃有余,她的演唱继承了传统精华,又融合了西方声乐的元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族音乐演唱形式。本文通过对龚琳娜新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风格的分析,开阔视野,为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国声乐作品寻找一条出路,从而更加广泛地了解当代大众对民族音乐的需求和民族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龚琳娜 新民族声乐 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在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歌手龚琳娜献唱的《忐忑》,技惊四座。随后歌曲被上传网络,并在几个月内被迅速传播,众多网友热情追捧,翻唱、评论、恶搞等层出不穷,呈风靡之态。网民冠之以“神人神曲”,并自发掀起模仿狂潮,明星们也积极模仿。

一曲《忐忑》在声乐界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界引起热烈的讨论:这首歌曲究竟为什么走红?龚琳娜是中国新艺术声乐的代表人物,还是为了走红而在搞怪?这是当代大众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期盼还是猎奇心?中国当代大众民族声乐是否就此找到新的发展方向?龚琳娜也因此在国内一夜走红,被冠以“新音乐歌者”。她神秘的音乐之旅,她独特的演唱风格,甚至她与德国丈夫老锣的音乐爱情,都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 龚琳娜新民族声乐创作之路

1 龚琳娜――走自己的路

龚琳娜是国内民歌界极具个性的女歌手。她生于贵州省贵阳市,5岁开始登台演唱,12岁代表中国少儿艺术团出访法国演出。1992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和大学,师从邹文琴教授学习民族声乐。七年后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考入中央民族乐团任独唱演员。2000年演唱《斑竹泪》荣获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银奖。2002年开始担任中欧“五行乐团”主唱。2005年定居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新艺术歌曲,曾受德国“TFF RUDOLSTADT”音乐节、芬兰民族音乐节、法国世界音乐节、比利时欧罗巴艺术节等大型国际音乐节邀请举办数场独唱音乐会。2009年,歌曲《忐忑》获欧洲“聆听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大奖。陆续出版了新艺术歌曲唱片《走生命的路》、《静夜思》,中国民歌《走西口》,古代琴歌《弦歌清韵》等。

在青年歌手大奖赛后,龚琳娜慢慢开始探问起自己和声音的关系来。她发现,完全按照学院化的表演模式,自己内在的民歌精神不是自如与鲜活的,当歌唱演员的梦已经成为现实,那条单纯延伸的直路绵延到此处已经显得单调,不再有强大的吸引力了。像很多歌手一样重复地唱下去,对龚琳娜不是件难事,但她突然觉得,自己在舞台上不再是快乐与充满激情。龚琳娜第一次感到,声音行动的最终去向是个重大的问题。“冲破固有的‘唱’的观念,冲破大众的‘美’的意识,是我要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对我最难最难的是解放自己固有的习惯,这需要勇气和方向。”

龚琳娜怀着艺术创新的梦想,悄然离开了这个名利纷争的环境,她独自下乡采集民歌,赴欧洲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与德国的音乐家一同创作新的音乐。四年间,她不断游走于欧洲和中国的舞台上,把传统的演唱技术发展突破,把民歌里的灵魂融入到声音中。在她的歌声中,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困惑,更会感受到自然朴实的生命价值。龚琳娜已褪下明星的光环,大胆地走在创新的艺术之路上。目前,国内严肃音乐市场正活跃,民族声乐正开始探索新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各种流派唱法之争也更为激烈。虽然经历了七年声乐训练,但龚琳娜的唱法却不属于哪一派,她的声音分不出是南方北方,她的风格没有绝对定论,她的新音乐作品没有套路,“创新、好听、感动”是听众对她演唱的概括。

2 龚琳娜新民族声乐的创作背景

谈到龚琳娜和她的新民族声乐,就不能不说到老锣。他是龚琳娜的音乐监制,德国作曲家。在与老锣组建的乐队“五行”正式出版的第一张专辑中,龚琳娜打破过去声音限制,用各式各样的声音和乐队配合。在乐队里,人声只是所有乐器中的一种,尽管是最主要的一种,但这和过去在舞台上的独唱已经完全不同了。过去她在舞台上是中心,在“五行”中,她只是乐队的一部分,她的声音要和乐队完全融为一体。但这样的改变却让龚琳娜体会到了更大的自由与欢乐。她发现,和乐队的配合虽然是即兴,但要达到相互的默契是需要训练的。同时,真正与乐队融为一体的感觉,也只有对音乐更细腻更深入地理解之后,才能慢慢到达高峰。以民歌《小表妹》为例,老锣将西南民歌的曲风和欧洲作曲方法巧妙地结合,和声不是用普遍运用的一、四、五的常规编配方法,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度和声。听到这样的曲调,龚琳娜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对民歌“背后的东西”拥有的感受,她运用中国民间恋爱故事中爱用的“表哥表妹”这样一个主题,创作了她的第一首歌词,并用地道的贵州方言很“土”地演唱,最后还运用了彝族地区的高腔发声方法,使这首歌显得既跳荡,充满民间歌曲调谑的热辣味,又显得很规范、很“洋”。之后,龚琳娜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了许多歌词,她发现音乐的空间已经向她打开,开始学唱古曲、戏曲,她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使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

《忐忑》也是早在2006年就写成的,三年后在网络上出现并发酵,引爆流行,作为“神曲”最终为世人所知。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首中国元素十足的歌曲却并非出自中国人之手。它的创作者是龚琳娜的德国丈夫――老锣。据悉,老锣1993年留学上海音乐学院,现专注于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创作、开辟与推广。龚琳娜将老锣比作“音乐上的白求恩”,他精通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色旋律和韵味,加上他本人在西方音乐上的一些经验和积累自然就能够创作出能令西方接受的中国民族风的音乐。2006年,由三个德国人与三个中国人组成的“五行乐队”在国外音乐市场上已小有名气。作为乐队成员之一的“老锣”为乐队在北京的一场演唱会写了这一首力作。广东音乐人、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认为,《忐忑》的走红就是因为创新的表现手法让观众觉得新鲜,虽然有猎奇的成分在内,但龚琳娜的做法本身已为传统音乐赋予了新时代的时尚元素,而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

二 龚琳娜的演唱风格

当代民族声乐多专注于技术及华丽的包装,而龚琳娜的音乐多专注于音乐本身,用生命来感悟、歌唱。她的演唱不仅很好地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元素,而且不拘于传统的束缚。在不断的探索中,龚琳娜的技法和唱法都有了新的突破,并悄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演唱风格。可以说,龚琳娜是新音乐艺术的代表――非传统、非时尚、非叛逆、非民间,她的演唱风格自然、纯朴、优美而真挚。

1 简单自然

近些年来,开演唱会的歌唱家、歌手越来越多,形式也是层出不穷,但不外乎布景宏大,造型华丽,美轮美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龚琳娜与绝大多数演唱者不同,无论是讲学、演出,还是个人的专场演唱会,她总是穿着简单的服装,梳着简单的发型。为她伴奏的团队只有五个人,乐器是一把古筝、一架扬琴、一根箫、一个笙、一把大提琴。他们之间是如此地默契与和谐、自由与快乐,那是不掺杂功利、用心诠释的情感世界,他们注重的只是音乐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如她在演唱《好花红》时,歌声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地在山间萦绕、回荡,唱出了深山里的空灵感。她曾深入到布依族百姓当中去采风,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化以及演唱特点,所以她的表演清晰细腻、原汁原味、真实自然。

2 曲风多变

提到龚琳娜的演唱特点,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多变,她没有固定的曲风。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古曲还是从南到北的民歌,她都能驾驭得很好。她唱得出古曲中的自然、淳厚、亘古、悠远(如《静夜思》等),唱得出贵州民歌所描绘的青山、秀水(如《好花红》等),唱得出陕北民歌的高亢雄厚、朴实细腻、苍凉凄婉(如《走西口》等)。

在“放飞心声”邹文琴教授艺术生涯五十周年学生音乐会上,龚琳娜以一曲陕北府谷民歌《走西口》再次感动全场。这首歌曲节奏张弛有致,旋律跌宕起伏,感情缠绵,凄切动人,被人们赞为陕北民歌“离情之王”。从演唱技巧上,龚琳娜诠释的《走西口》把气息、共鸣、真假声的转换都不露痕迹地融入她的歌声中,音色明亮、运转灵巧、吐字清晰,把全曲展现得连贯奔放、高亢悲凉、连绵悠扬,真切地刻画出在粗犷、苍凉的绵绵群山中与情哥哥难舍难分的情景。只有曾经面对千里贫瘠、面对绵绵群山的陕北,才有如此炽烈的人生,才有这样炽烈如呐喊的声音。陕北民歌中蕴含的那种高亢雄厚、悲凉凄婉、朴实细腻的旋律被龚琳娜表现得酣畅淋漓,催人泪下,使人强烈感受到黄土文化通过民歌带来的艺术穿透力和震撼力,也深刻品味到中国历史饱含的那种艰辛、苦涩和沉重。龚琳娜不但保存着陕北民歌原生状态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格,更糅合了陕北女人婉约含蓄与野性奔放的特质本色,将陕北女人对生活的期待、渴望、无奈、悲怆、抗争和爱恨通过民歌表达得出神入化,如泣如诉,极高地升华了陕北民歌的点点精粹,唱出了陕北民歌的缕缕情魂。

3 表演自由

有的演唱者在演唱时,声音也有一定的美感,却很难把听众带进她的音乐情感世界中。究其原因,是该演唱者只注重声音的好坏,忘记了歌唱的本源。无论是欢快喜悦还是痛苦悲伤,表演都是中规中矩的,相同的状态,雷同的表情,一样的表演模式。龚琳娜的表演方式不同于这任何一种,她只是徜徉在自己的音乐里,完全不在意旁人的眼光。她打破了以往的表演模式,情感真挚,自由舞蹈,快乐歌唱,从不做作。龚琳娜说:“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歌者,最重要的是――进入作品的灵魂,真实地再现,不是利用作品再现自己。”

歌曲《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了戏剧中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极具幽默性。龚琳娜的演唱被很多人模仿,但看似夸张和无章法的歌曲,其实充满发音技巧,非一般人能唱得来。网友总结了这首歌走红的原因:一为表情夸张搞笑。龚琳娜演唱时,眼珠乱转,眼睛一会瞪得圆溜溜,一会又眯成一条线,还不时用力甩头、轻松地扭腰,让人看得忍俊不禁。她的乐队们的演奏也“很给力”,吹笙的一直作陶醉状地闭着眼,随着节奏摆动头,眉毛也跟着上下移动;而吹笛子的则跟随节奏前倾后仰,有时候还把脖子伸得老长。有网友不停地感叹:“这样的组合,简直太无敌了。”二为没有歌词很意外。整首歌没有一句歌词,全部都是嗯嗯呀呀的语气词发音,被网友“翻译”得五花八门,有的译为“阿姨压抑带个刀”,有人则形容“像在念经”。《忐忑》一出,无数人纷纷模仿、学习。

三 结语

龚琳娜的新音乐绝对不只是《忐忑》,她是一个艺术家,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唱到了世界的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音乐的精髓所在。龚琳娜所表现的行动与声音是默契、和谐的,由她演绎的每首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同样一首作品,每唱一遍都会赋予新的内涵。“能够称得上是艺术的东西,一定是来自内心的感受,绝对不是设计好的。”新艺术歌者龚琳娜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中国民族声乐将形成演唱风格多样并存的局面。龚琳娜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将成为当代新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

参考文献:

[1] 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马鑫明:《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歌曲的艺术处理》,《电影评价》,2006年第21期。

[3] 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据报道,在上海市德育工作会议上,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一首流行歌曲《蜗牛》,被列入上海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同时被录入的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在教育界引发了一起轩然大波,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流行歌曲也能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吗?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Pop Music),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乐曲和歌曲。流行歌曲(Popular Music Song)则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由于流行音乐的绝大多数载体以歌曲形式出现。

流行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对象是平民阶层,特别是在校的中学生。它不像少儿歌曲那样单纯,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旋律通俗上口,易学易记,节奏时而欢快激烈、热情四射,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加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运用迷笛、电声乐器做出奇特的音效更容易吸引中学生的注意。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谊爱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中小学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然而当今社会中,商家不断建构新的市场,通过传媒宣传,想方设法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以扩大产品销售量,流行音乐作为工业化的文化商品之一,它的良莠纷杂成为必然。精华与糟粕同在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流行音乐确实存在内容庸俗,曲调乏味、音响震耳欲聋,破坏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美好情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也是因为这种负面影响,学校对流行音乐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当前,由于各种媒体盼宣传,中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接触流行音乐,以至发展至近乎狂热偏执的地步。面对如此的现实,学校与音乐教师究竟是消极同避还是因势利导?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去辨证地对待流行音乐,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和探究流行音乐。把流行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音乐课程本身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即中小学音乐课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太过专业化倾向,不能很好的突出中小学生的特点。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锯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上,体例上,还是要求上,受专业化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印象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即超出了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了中小学生在音乐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心理和生理都具有明显的变化,音乐课也必需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发挥学生的天性。而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循规蹈矩的学习方式则遏制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失去了寻找适合个性发展的更好途径。因此取其精华,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鉴别流行歌曲,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样会比强行让中小学生学习专业化知识效果来得好多。

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现代社会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成了他们猎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各类信息中,最受他们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在可视的舞台和银幕上,是“场面火爆,极具冲击力,灯光刺激,音响震撼”的视听效果,使得音乐课本上的教学歌曲显得那么苍白。特别对于中小学生没有阅历,缺乏辨别能力,因此对流行歌曲更是趋之若驽,闲暇时间必定与之朝夕相伴。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流行歌曲”几乎是“音乐”的代名词了。所以,流行歌曲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课堂教学中来。 

流行歌曲的函盖面是非常广的,它的通俗化,个性化和时代感使得我们的学生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拿来主义”。有的学生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他们被人们称为“追星族”。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赶时髦,盲目崇拜。那么,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引优流行歌曲资源,帮助学生理智的认识流行歌曲,欣赏流行歌曲,把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艺术作品运用到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上不适于学生们演唱的流行音乐作品,也应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接触多种题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等方式,启发他们进行音乐思考,比较,评价,使他们在比较中增强分辨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对于这类音乐本身,我们要鼓励他们能向其中的优秀作品那样,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那些优秀作品,作家和演唱者,演奏者也要鼓励和表彰,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偏爱,更不能抱有偏见;对爱好者,要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来提高他们欣赏的品位,让他们有正确的鉴赏能力”。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舞蹈 教学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面对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的图景,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中,舞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将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如江汉大学2011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满分100分,其中声乐、钢琴(器乐)两科中高分占45%、低分占30%,视唱练耳占15%,乐理占10%。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测试这一项,甚至连以前在专业面试中还能见到的律动测试也被取消。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办法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实现对象与自我双向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

(一)从生源质量抓起

近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已非常现实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的面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在艺术高考中比例较大的课程为主,而对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本身就比较辛苦,学生由此会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从艺术高考做起,提高舞蹈课程在艺术高考中的比例,让考生在高考前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严把艺术高考关,选优质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面向市场,开设相应课程

当前,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成为专业招生的噱头,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手段。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扩大招生规模,敞开“入口”,而忽略了“出口”的质量,也不够了解市场的需求。

流行音乐、街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力量已经走在多数高校前面。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高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规范校本教材的制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多少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目前,学生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如四川天一学院每年都派专人负责做社会调查,各系部每年都根据调查报告对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培养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市场。而一些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较为滞后,有的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有的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培养目标。 转贴于

3.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四)增加艺术实践

舞蹈社团是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阵地。参加舞蹈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对舞蹈有较大兴趣,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兴趣的提高、技能的磨练,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影响和吸引,给那些“徘徊在舞蹈边缘”的学生发出了一盏盏耀眼的信息灯。随着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们会越来越成熟,舞蹈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广阔起来,进而对技能的要求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参加舞台演出不少于8次才能获得学分。

毕业实习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文艺活动外,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都成为学生舞蹈实践的课堂。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老师,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我,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如,组织幼儿、少儿编排节目,参加教师或单位的节目演出等。经过一次次实践的磨练,学生们无论是舞蹈的技术能力、创造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成长非常快。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研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按照师范性与时代性、结合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艺术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2005 (4) .

[3]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2009(13).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8).